【文档说明】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共(10)页,34.47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219e293efcecfd9ab5bb450dbd65bd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射洪中学高2022级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材料一:北京中轴线创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乃至近现代,历经700余年,全长约7.8千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这条纵贯南北、穿越古今的城市中轴线,与我国延
续数千年的古都发展史一脉相承。东周时期《周礼·考工记》提出“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在青铜文明极盛期,这一筑城理念成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在连年征战的背景下难以实现。曹操营造的邺城,出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沿线建筑已经具有礼仪性与等级性。东晋建康
城中轴线进一步升华,以西南牛首山两个山峰为“天阙”,将城市中轴与自然相融,相映成趣。北魏平城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打造都城,形成以朝堂宫区、中阳门为轴线的中轴线规制。唐朝人对都城中轴线的礼制作用已经形成清晰的认知,但面对地理环境约束时,并不强求中轴对称。其理念播散影响至朝鲜半
岛和日本的城市营建,到了北宋东京,御街同时具有中轴线和宫廷广场性质,宽达300米。元大都作为一座全新规划的都城,拥有笔直的城市中轴线和规整的结构布局,严格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对于理想都城的设计要求,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时光流转,北
京中轴线被推荐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卓越才能,更感受到中轴线融入城市发展所焕发出的时代新韵。(摘编自周冉《漫步中轴
线》)材料二:虽然《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历朝历代并没有严格遵循其中的营城制度,直到元代这样的规制才被用于实践。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发展演变是历代城市建设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的重要篇章。中轴线并不是简单的南北道路相通,而是城市
空间按照仪礼制度规划布局的集中体现。在营城制度之下,反映的是诸多中国传统礼制思想,“中和”“尊卑”“阴阳“等关系给这条城市轴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可见
“择中立宫”的观念一直贯穿礼制社会的发展。《中庸》曾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与“和”实质上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可将两者拆分来进行解读。“中”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对于方位的描述,广义上则代表一种思辨的态度,表达的是一种平衡与稳定;“和”是统一矛盾后达到和谐的境界。在城
市的规划中,以中轴线作为全城核心的骨架,是儒家治国理政思想在城市中的体现。在传统中,人们需要通过对环境中阴阳五行的平衡来达到安定的效果,因此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阴阳五行的理论也得到了应用。东方青龙属木,象征生机与活力,西方白虎属金,代表杀伐之神,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有“左文右武”之说。北京内城以正阳
门为中,左为崇文门,右为宣武门;宫城内左为文华殿,右为武英殿,均是“文武”“阴阳”象征的体现。紫禁城内乾清宫象天、坤宁宫象地,取“象天法地”之意。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的前身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清代在继承明北京城的基础上虽略有改建,但整体依然承袭历史。近代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中轴线上的建筑几
乎都丧失了原本的功能,坛庙辟为公园不再是祭祀仪礼场所,紫禁城被开放成为博物馆,钟鼓楼也不再进行报时工作……旧的功能被新功能取代,却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与社会。除了文化遗存、元大都的水系规划也一直被明清沿用,并且保存至今,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环。一根中轴线
记录了三朝的历史,留下了三朝的遗迹。若干个历史拐点在这条中轴之上发生,自元代开始,各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也都集中于此。中轴线的空间距离也由元大都时的不足4千米,到今天的7.8千米。在新的城市规划中
,中轴线北延至燕山山脉、南延至北京大兴机场,从古城中心向新城两端生长,象征着从过去向未来的更迭与延续。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
。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毫无疑问,北京中轴线已经逐渐成为北京的新标志。王世仁先生在2000年提出保护中轴线和复建永定门。为了完善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2004年永定门复建工程开始,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
017年北京市政府全面开启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北京中轴线建设历程最长、规划理念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空间延伸与现代城市相融共生,具有匠心独运的空间艺术特色,这是西方城市中轴线所不可比拟的。(摘编自马全宝、李宇嘉《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与空间
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中轴线历时久远,并非一时一朝建成,始建于元代,明清乃至近现代又不断地完善。B.“以中为尊”的筑城理念虽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共识,但因连年征战而难以实现。C.“阴阳”“中和”等理念影响了北京中轴线的规
划布局,给它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D.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在今天大多丧失了原本的功能,更多显现出文化功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中轴线是古都发展史的一个载体,凸显了中华文明历史连
续性的特征。B.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出现在邺城,其沿线建筑兼具礼仪与等级的象征意味。C.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的重要轴线,对形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D.出于完善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考虑,王世仁提出保护中轴线的
倡议并付诸实践。3.下列对于材料的论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使用了“700余年”“约7.8千米”“300米”等数据,这种数据统计的方法,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B.材料一引用《周礼·考工记》
中“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为后文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C.材料二引用《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并加以分析,是为了阐明古代营城制度对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D.材料二第四段使用“大部分
”“略有”“几乎”等词语,虽然表意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谨性。4.材料一第二段为什么列举三国邺城、东晋建康城、北魏平城、北宋东京的营建情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5.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北京中轴线具有的重要价值。(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清晨(节选)迟子建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
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
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②我不怕天早,但我怕玛克辛姆①的哭声。柳莎②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
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
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我们这个乌力楞③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
什么的,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
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③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
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
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
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④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儿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
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
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儿
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
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晴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
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
,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④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材料二:我们是很崇敬火神的。从我记事的时候起,营地的火就没有熄灭过。搬迁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白色公
驯鹿驮载的是玛鲁神,那头驯鹿也被称做“玛鲁王”,平素是不能随意役使和骑乘的。其后跟着的驯鹿驮载的就是火种。我们把火种放到埋着厚灰的桦皮桶里,不管走在多么艰难的路上,光明和温暖都在伴随着我们。平时我们还常淋一些动物的油到火上,据说我们的祖先神喜欢闻香味。火中有
神,所以我们不能往里面吐痰、洒水,不能朝里扔那些不干净的东西。这些规矩,我和列娜从小就懂得,所以尼都萨满给我们讲火神的故事时,我们都很入迷。听完故事,我和列娜各自说了一句话。我的话是对尼都萨满说的:额格都阿玛,是不是每天晚
上火神都从里面跳出来跟你说话?尼都萨满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火,摇了摇头。列娜的话是对我说的:你将来可一定要保护好火种啊,别让雨浇灭了它,别让风吹熄了它!我点了点头,就像夕阳对着要坠入的山谷点头一样。(节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⑤)【注】①玛克辛姆是“我”的小侄子,其母妮浩为部落的萨满(
巫师)。妮浩去世后,玛克辛姆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这预示着他要成为新萨满。②柳莎是“我”的儿媳妇,月圆之夜因思念逝世的丈夫而哭泣。③乌力楞:鄂伦春语音译,由通古斯语“乌力尔托”一词引申而来,意为“子孙们”。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④希楞柱:鄂
温克人居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⑤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史实以及唯美的爱情故事。6.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第①处,“老熟人”表现了“我”和大自然的亲近熟悉,“看老”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小说的叙述基调。B.第②处,大地旱得出现裂纹,玛克辛姆“哭”,“我”却“不怕”,因此“我”看不起玛克辛姆的胆小懦弱。C.第
③处,连用三个“一定”,通过设想下山后身体器官功能的必然损坏,表示“我”的生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D.第④处,亲人们搬离营地之后,“我”就把故事讲给雨和火听,可见在“我”眼中,自然万物是有灵性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将拘束的城镇生活与自由的山野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前者的排斥与对后者的依恋。B.选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安草儿的勤劳、质朴与善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真实性。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老人视角叙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感,客观全面地展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D.本
文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展开叙事,交代了故事背景,延长了叙事时间线,概述了部族的发展变迁史。8.材料一中波浪线句“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意蕴深远。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9.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书会上,你所在的小组要从“语言特色”
的角度撰写一则读书札记。请你结合文本一,分条列出札记的要点和依据。(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
太常丞元善达在京留守,见群贼纵横,遂转骑远诣江都,谏炀帝..,令还京师。既不受其言,后更涕泣极谏,炀帝怒,乃远使追兵,身死瘴疠①之地。”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
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
,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贞观六年,授左光禄大夫陈叔达礼部尚书,因谓曰:“武德中,公曾进直言于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愤,以致疾毙之危。今赏公
忠謇,有此迁授。”叔达对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太宗曰:“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之计。”(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忠义》)材料二: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复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
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节选自《荀子·臣道篇·第十三》)【
注】①瘴疠:湿热疫病地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不恤君A之荣辱B不恤国C之臧否D偷合E苟容F以持禄养G交H而已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A.炀帝,杨广的谥号,是在他死后对其一生做的评价与概括,“炀”是含贬义的谥号。B.引,指率领、带领的意思,与成语“旁征博引”中的“引”意思不同。C.驱使,任用之意,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不堪母驱使”的“驱使”意思相同。D.仇
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乏困”都是同义复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突通作为隋朝将领,坚守气节拒绝投降,唐太宗派屈突通的儿子去招慰,他甚至不惜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用箭射他儿子。B.唐太宗认为自己本性刚烈,若有挫
折,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会有患病甚至死亡的危险。多亏陈叔达忠心正直,因此要升迁他。C.陈叔达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杀,以致国家灭亡为借鉴,极力向唐太宗进谏,唐太宗明白,陈叔达不仅是为了国君,更是为了国家。D.荀子认为最大的忠诚是用道德覆盖、感化君主,就像周公对待周成王,即为大忠,这体现了荀子作
为儒家集大成者思想的深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4分)▲(2)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4分)▲14.荀子将臣子的忠义分成“大忠”、“次忠”和“下忠”三等,根据荀子的分类标准,材料一中的元善达属
于哪一等?为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登大伾山诗①王守仁②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
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注】①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皇上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次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②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哲学家、军事家。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诗人点明了出发时间,描写了一幅云雾缭绕、钟声稀疏、万木萧瑟的早晨山景图,烘托出山寺的幽静。B.颔联中“河流成沃野”写河流滋润出肥沃的原野;而“沙势
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龙鳞”比喻水流穿石的形态;以“日绕峰头”写出山峰的高大,暗示诗人登山之高。D.尾联中“宫阙五云”暗指明朝皇宫,诗人借遥望国都,表达了
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流露出登高望远的豪情。16.有人评论此诗“其言也壮,其志也豪”,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暑假期间,小明到天姥山游玩,他看到山中的古迹和美景,听到猿猴的啼
叫声,马上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2)《涉江采芙蓉》中,“▲,▲”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3)在开学典礼上,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校长希望
同学们珍惜时光,不负韶华,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两句古诗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我国青年网络互动兴趣的持续高涨,不仅带来了自身行为习惯的改变,也丰富了社会性话
语实践;一个显著现象是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刷新公众视野,突破汉语表达传统,给人一种①的感觉。网络新词作为网络用户自发创造的一种语汇,杂糅中外文字、表情符号、数字或图片等表达方式,并以此为基底形成话语风格,呈现出青少年亚文化的特质。网络用户面对其所关注的现实议题时,往往通过语
言变异的形式表达看法、心情和态度。网络语言所涉及的角度十分广泛,如有受突发事件刺激后与众不同的认识,有对待某种普遍现象的情感诉求,有借助网络平台获得共情、寻求社会救济的愿望。约定俗成的网络新词,一般会自觉绕开敏感词汇、规
避言论风险,避免因言辞的尖刻犀利而激起新的矛盾或冲突。比如,用“awsl”表示高兴,称赞时说“YYDS”;不喜欢就是“很下头”。青少年作为我国互联网使用的主流人群,其语言表达和语用习惯天然地带有这一群体社会化过程的痕迹。简、萌、倒、错的游戏
化展演是网络新词的鲜明特征。简,即简单,语句、音节短小,方便交流,富有效率。萌,即萌态,童言童语,可爱有趣。倒,即颠倒,不分长幼、性别、身份,②。错,即错位古今中外的话语词汇皆为所用。这些特点使网络新词③、充满情趣。从文化心理层
面来看,网络语言的游戏化展演可以视为青少年对峙成人文化、主流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如“宅”“社恐”“逃避达人”等的出现,折射出“90后”“00后”的成长焦虑以及人际交往恐惧心理。“萝莉”“小姐姐”等则表现出这一群体对成人身份的逃避心理。受制于升学、社会
压力的年轻人,网络使个性化的“自我”不仅获得了自由表达的领地,也能够集结社区、团队,建构出新的价值系统,确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参与空间。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20.网络新词具有“简”“萌”“倒”“错”等特点,请从修辞角度对“尊嘟假嘟”“补刀”“凡尔赛”“卷”做简要分析(任选两个)。(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古人作文章,对声音节奏很讲究。相传欧阳公作《昼锦堂记》,把稿子交给
来求的人,等那人离去后才想起开头一句“仕宦至将相”应该加一个“而”字,就立刻派人骑快马去追回。我们把原句和改句拿来朗诵比较,就会明白“而”字确实关系重大。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A,意思就多一个转折,要深一层。从前的人研究古文,特别着重朗读。姚姬传说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情趣、气势或神韵。自己作文,也要常拿来读。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B。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普通
人以为这要耳朵灵敏,因为声音要用耳朵听才生感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但是还不如周身筋骨。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骨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骨都会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21.请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请借鉴材料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虚词进行赏析。(5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四、写作(60分)2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现代营销学:“自我推销和自我表现是一种关乎人生成败的重要能力,没有自我展示就没有成功。”以上材料引发
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