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南安华侨中学、石狮第八中学、泉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共(7)页,347.72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1e4290f5e0f85498db231198751d6e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四校联考高一年期中语文科评分标准1.(3分)D(“这种规则使乡村完全处于‘无讼’状态之中”表述有误)2.(3分)A(“乡土题材的作品开始消失”表述有误,应为“乡土题材的作品渐渐减少”)3.(3分)C(“骑过的破旧自行车”不是乡土社会独有)4.(4分)(1)过去时代的生活
、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在迅速流逝,文学作品可以将它们记录下来。(2)传统与现代正在交替,文学作品见证其历史进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5分)(1)人民调解应从传统民间调解中汲取扎根民间、灵活经济的优点,将纠纷解决在基层。(2)对民间调解进行
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基础作用。(3)丰富人民调解蕴含的法治、德治和自治等内涵,不能置于法治的对立面,让人民群众在调解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幸福感、获得感。(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6.(3分)D【解析】A项“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体现了爹对娘的
牵挂和担心;B项“做了铺垫”错,“内心的不情愿”不能为后文做铺垫;C项“处世哲学”错,爹思考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7.(3分)A【解析】“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错,结尾处烘托我被爹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感动,理解了他的做法。8.(4分)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1分
);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1分);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1分),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1分)。9.(6分)①“抡镐头”这一细节,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2分);
②贯串全文,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2分);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2分)。【答案】10.D11.
A12.B13.(1)(4分)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2)(4分)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
荒。【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
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译文: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不久,辛弃疾担任
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其中“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做“辟”的宾语,官职名之后应断句,在“司”后不能断句,排除AC项;“力荐”的宾语是“弃疾慷慨有大略”,要连在一起,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何以”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以何”。“安在”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竞在哪边”。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宾语
前置。B.“技之长短....,地之要害....”中的“之”是“的”的意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之”是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用法不相同。C.“以言者落职.....”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无以至千里”的“以”与“无”固定搭配,是固定句式,是“没有什么…
…的办法”的意思。D项,“《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均是以词人的名命名的词集”有误,“稼轩”是辛弃疾的号;“东坡”是苏轼的号。因此“词人的名”应为“词人的号”。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
,即能发现问题。B项,“直奔金营斩杀张安国”有误,据原文“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知,应是擒回张安国,在“行在”斩杀。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数,多次;沮,通“阻”,阻挠;卒,最后;夺,改变。(2)期,约定;发
粜,销售粮食;连樯而至,船只接连来到;直,通“值”,价格;济,度过。【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
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
,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
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等人已杀耿
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
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
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
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召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
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
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
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
此得以熬过饥荒。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辛弃疾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成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
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1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
“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错误,“倚杖听江声”“夜阑风静縠纹平”等句应体现了词人心境的开阔、豁达和自适。15.①《赤壁怀古》中诗人与周郎作比,表现苏轼积极入世的精神,而“一尊还酹江月”则透露了出世的情怀。②《夜归临皋》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
忘却营营”,侧面写出了词人忙于事务的入世之心;“江海寄余生”等句,表现了苏轼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摆脱世俗束缚、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人生观。③入世和出世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仕途遭遇挫折时,苏轼既没有执着于功业,也没有厌倦、逃避社
会,形成了旷达的人生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赤壁怀古》这首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想象了周瑜当年风流倜傥模样,此处是将自己以周郎作比,表明自己也
想取得像周郎那样的功业,这体现了苏轼积极入世的一面。但在后文中,作者又写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遭受政治上的一系列打击之后,此时的作者似乎要远离政治,透露了出世的情怀。而《夜归临皋》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处是写词人忙于世间
的俗务,对自身的利益很是关注,侧面写出了词人忙于事务的入世之心。但后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是作者明确表达出要远离世俗,归隐江湖的意向。这表现了苏轼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摆脱世俗束缚、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人生观。苏
轼在两首词中都体现了其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但两者并不矛盾,在仕途遭遇挫折时,苏轼既没有执着于功业,也没有厌倦、逃避社会,形成了旷达的人生观。所以这种出世和入世的态度是对立统一的。16(1)青青子衿,悠悠我
心(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4)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7.【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
分析。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用于“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空一应选择“方兴未艾”。完美无缺:完善美好,没有缺点。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用于“盛景”空二应选择“美轮美奂”。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根据“从一个模糊概念”“变成如今有严谨定义……”可知空三应选择“鲜为人知”。挫而弥坚:经历过挫折之后,更加坚定。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用于“汉服文化”空四应选择“历久弥新”。17故选C。的1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
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
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A.正确。B.“推动”和“文化”搭配不当,“激励”和“精神”搭配不当。C.“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主客颠倒,“激励”和“发扬”搭配不当。D.“对传统文化中汉服兴起”中“对……兴起”搭配不当。18故选A。
19.【分析】本题考查辨别修辞作用的能力。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
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这六个并列短语共同作“文化现象”的定语,这六个短语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此排比句有强调当
下汉服成为文化现象的原因的作用。19.句子中用了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六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短语作“一种文化现象”的定语构成排比,这样可以加强语势(1分),强调当下汉服成为文化现象的原因(2分),突出赞美之情(1分)。【点评】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3)范围大小不同。(4)适用对象不同。(5)感情色彩不同。(6)语体色彩不同。(7)语法搭配不同。20.C【解析】文中“飞播法”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引号表示讽刺否定。B.引号表示引用。C
.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引号表示强调。21.(1)珊瑚礁不断退化(2)海洋“造林”难度更大(3)有赖于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22.(60分)(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评分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主要说明三点。1.关于“题意”“题
意”项主要看选择的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的角度明确、稳定,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①符合题意记叙性文章:完成试题所
规定的全部任务,讲述故事或叙述经历能紧扣材料内容及含义,巧妙传递自己对“学习之道”这一主题的感想。在“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前提下,其内容项评一等(20~16分)。在“中心明确、内容较
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的前提下,其内容项评二等(15~11分)。议论性文章:完成试题所规定的全部任务,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对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有明确的态度,能够紧扣“学习之道”这一主题,角度明确、稳定,阐述看法能紧扣材料内容及含
意,作出理性思考和分析说理。在“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前提下,其内容项评一等(20~16分)。在“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的前提下,其内容项评二等(15~11分)。②基本符合题意记
叙性文章:基本能完成试题所规定的全部任务,基本能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大体上能围绕“学习之道”这一主题,讲述故事或叙述经历基本合理,感想尚能自圆其说,其内容项评三等(10~6分)。议论性文章:基本能完成试题所
规定的全部任务,基本能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大体上能围绕“学习之道”这一主题展开阐述,角度基本明确、稳定,阐述看法尚能自圆其说,其内容项评三等(10~6分)。③偏离题意未完成试题所规定的主要任务,未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主要内容
游移于材料和写作要求之外,与“学习之道”这一主题基本上没有关联,角度不明确、不稳定,只是从材料中随意生发出一个话题,如从第一则材料出发谈“积累自己的经验”“积累别人的经验”等;从第二则材料出发谈“教养”“研读世界文学”等。如架空“学习之道”这一主题,孤
立谈“学习的经验”“学习的意义”等,也属于偏离题意。其内容项评四等(5~0分),“发展等级”不给分。2.关于“内容不当”针对性不明确,写作内容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无关,罗列名言事例与看法没有逻辑关系。其内容项评四等(5~0分),“发展等级”不给分。3.关于“文体”试题明确规定为记叙性或议
论性的文章。①符合文体要求记叙性文章:注重叙述描写,内容具体,传递看法入情入理,有感染力。在“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一等(20~16分)。注重叙述描写,内容具体,传递看法合乎情理,有一定的感染力。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二等(15~
11分)。议论性文章:注重分析说理,阐述看法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并且注重文明交流。在“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一等(20~16分)。注重分析说理,阐述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说服力。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二等(15~11分)
。②基本符合文体要求记叙性文章:有一定的叙述描写,内容单薄,缺乏感染力。在“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三等(10~6分)。议论性文章:有一定的分析说理,阐述看法有一点道理,缺乏说服力。在“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
顺、字迹基本清楚”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三等(10~6分)。③不符合文体要求文体特征不明确,无法归入记叙性文章或议论性文章,其表达项评四等(5~0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③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语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色彩(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
错误多的,酌情扣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