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 答案.docx,共(23)页,2.23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17c9fb4347cfb8239a13ec7162739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常见植物有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常绿植物并非不落叶,只是当它的新叶长出
时,老叶开始凋落,故四季常青。如图示意我国某地两种树种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甲树种广泛分布区所属地区可能为()A.广东B.上海C.哈尔滨D.重庆2.造成乙树种春季凋落量较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A.风力较大B.气温回升C.日照充足D.降水稀少【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甲树主要是秋季落叶,因此甲树种应是落叶阔叶林,最可能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哈尔滨,C正确;广东和上
海和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应该是常绿阔叶林,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乙树种全年都有落叶现象,应该属于亚热带常绿林,春季凋落量较多的主要原因应与气温回升快、植物快速生长、老叶开始凋落有关,B正确;凋落量与风力较大、日照充足
、降水稀少关系相对较小,而且亚热带地区往往风力并不大,降水也较多,ACD错误。故选B。【点睛】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在风滚
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A.耐寒B.耐旱C.耐风D.耐渍4.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旱灾B.
水源C.大风D.障碍物【答案】3.B4.C【解析】【3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故选B。【4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其随风滚动,说明
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故选C。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5.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人类活动6.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A.厚度增加B.养分减少C.物质迁移加快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答案】5.D6.D【解析】【
分析】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方面进行分析。【5题详解】从图中看地形崎岖,坡度较大,靠自然力量很难形成水稻土,人类修造梯田是关键,梯田中的土壤经过人类长期的精心培育而形成水稻土
,所以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故选D。【6题详解】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越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越薄,A错;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海拔高度影响小B错;修造梯田,地面都是相对平坦,迁移速
度差不多,C错;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D正确。故选D。如图为我国植被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7.甲、乙、丙三类植被分别是()A.荒漠、草原、荒漠B.森林、草原、荒漠C.森林、高山草甸、荒漠D.草原、草原荒漠、荒漠8.造成甲、乙、丙三类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坡向D.地形【答案】7.B8.B【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可知,甲类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该区域降水较多,为森林;乙、丙两类植被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丙类植被所在地距海更远,故
乙为草原,丙为荒漠,故B项正确。因此排除A、C、D,选择B。【8题详解】甲类植被所在地距海近,降水多,为森林;丙类植被所在地距海最远,降水最少,为荒漠。故造成三类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B项正确,故排除A、C、D,
选择B。【点睛】经度地带性也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或者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程度的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
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2019年10月3日,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制面中不
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返校实验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A.气候B.成土母质C.生物D.成土时间10.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
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大量施用化肥③增施熟石灰④掺砂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9.A10.B【解析】【9题详解】影响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解题的关键由红壤得出是在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所以改良的措施秸秆
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掺沙子改良土质黏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下表示意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面积比例人口比例人口密度/(人·km2)东南部43%94%约3
00西北部57%6%约1011.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C.水文和农业D.历史和经济12.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A.海
拔较高、气候凉爽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答案】11.A12.B【解析】【11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东南部以季风气候为主,水热条件较好,地形多平原丘陵,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而西北部气候较干旱,多高原、山地,
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地形和气候,A正确;土壤、植被、水文等均不是决定性因素;农业、经济、历史等东西部有所差异,但根本原因在于地形和气候,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结合所学可
知,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在山麓以及临近河流地区,土壤和水源条件较好,适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B正确;西北海拔较高地区气候较寒冷,不适合人类定居,人口分布较少,A错误;矿产丰富、工业发达地区有利于吸引务工人员迁入,但这不
是西北地区人口局部集中的共性,其共性应是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错误;西北地区土壤发育程度较差,并不肥沃,D错误。故选B。【点睛】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该界线的东南部人口密度大。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全面三孩”政策是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下图为“我国某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注:图中比例表示该年龄段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比
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影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重大调整的主要原因是()A.克服独生子女问题B.平衡男女比例失衡C.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D.提升家庭幸福指数14.“全面三孩”政策实施后将()①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②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③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④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
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13.C14.A【解析】【13题详解】从“我国某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该年我国≥65岁的老年人口比重占到了11.6%(1.1%+3.9%+6.6%),已远远超过了7%(≥65岁人口比重超过7%即为老龄化),说明我国人口老龄
化已经非常严重。为了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此次重大调整,C正确。独生子女问题涉及到子女养老、失独等问题,计划生育重大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独生子女问题,平衡男女比例失衡,但主要目的不在
于此,影响家庭幸福指数的因素很多,生育政策调整对提升家庭幸福指数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将会使我国生育率有所提高,对缓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长期影响,①正确;“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会通过影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②正确;新出
生人口的增多,会削弱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使劳动力数量保持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③正确;生育率提高不能解决性别比失衡的问题,④错误。故选A。【点睛】“三孩政策”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
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完成下面小题。姓名:王琴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9月籍贯:安徽就业状况:江苏黎明针织厂姓名:史密斯性别:男出生年月:1948年2月原住地:
美国纽约(东北部)现住地:美国休斯敦(南部沿海)(退休后移至)就业状况:退休15.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B.政治文化C.交通运输D.自然环境16.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资源
开发B.宗教信仰C.气候优越D.水源充足【答案】15.A16.C【解析】【15题详解】根据资料可知,王琴从经济比较落后的安徽迁往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是因为江苏的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是经济因素导致王琴迁移,A正确;政治文化、交通
运输、自然环境会影响人口迁移,但不是材料中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美国东北部属于传统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并且纬度高,气候冷湿,而南部沿海环境优美,气候温暖,对于退休的老人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因素是气候优越,适合养老,C正确
。资源开发、宗教信仰、水源充足会影响人口迁移,但对史密斯迁移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点睛】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但发达国家很多是因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迁移。美国老年人向西部、南部阳光地
带迁移就是这种情况。下图为2019年春运十大出发地和十大目的地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导致每年“春运”期间人口大规模迁徙的主导因素是()A.自然灾害B.国家政策C.传统文化D.经济危机18.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成为春运旅客集中出发地的主要原因是()①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高②历史
文化传承好,文化先进③位于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④环境人口容量大,开放程度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7.C18.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春运期间主要是为了返乡过年,因此,主导因素为传统文化因素,C正确。“春运”与自
然灾害、国家政策、经济危机关系不大,ABD可排除。故选C。【18题详解】受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制约,由于中西部省份经济不发达,又多为人口大省,劳动力供大于求;而北上广浙江等城市经济发达,劳动力缺口大,人才引入政策好,很多人愿意选择这里发展,提高收入,①对;与历史文
化传承关系小,②错;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并不是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③错;四地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④对;①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属于
人口移动,根本区别在于居住地是否发生长期改变。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为一些学者
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下面小题。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亿~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亿~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或16.6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亿~9亿19.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A
.约15亿~16亿B.15.1亿或16.6亿C.约8亿~9亿D.约14亿~15亿20.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对外开放程度C.科技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D
.国家人口政策【答案】19.C20.D【解析】【19题详解】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应是约8
亿~9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与国家人口政策无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我国人口容量大概是16亿,这个是根据目前我国拥有的资源估算出来的,资源主要
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等。而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则大概在8、9亿。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900公里。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
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21.据图可知,复活节岛()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D
.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22.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
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答案】21.B22.D【解析】【21题详解】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
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D错误。故选B。【22题详解】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
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不仅仅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A错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也受
环境承载力的制约,B错误;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可以适当超出环境承载力,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下表为“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均自然生态服务需求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
生态服务数量(单位:gha)比较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年份人口(万人)人均需求量(gha)供给总量(gha)人均供给量(gha)生态赤字(gha)200321801.55550.255-1.245201025001
.55550.222-1.278202027001.55550.206-1.29423.表中数据说明,关中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资源数量②科技水平③消费总量④开放程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4.协调关
中地区人地矛盾,可行的措施有()①少生优育,减轻人口压力②发展经济,消除生态赤字③厉行节约,降低人均需求④扩大开放,增加供给总量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23.B24.A【解析】【23题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从
表中可以看出,关中地区生态赤字增加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导致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而资源的供给总量不变,所以①③正确;科技水平与开放程度表格中没有显示,②④错误,ACD项错误。故选:B。【24题详解】由于关中地区的资源供给总量不变,要协调该地的人地矛盾,需要从其他地区输入资源,增加供给总量,同时要控制
人口数量,少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压力,故①④正确,A项正确;单纯地发展经济并不能削除生态赤字,②错;尽管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但为了提高环球承载力而降低消费水平是不可取的,③错误。BCD项错误,本题选A。【点睛】环境承载力指
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的能力,影响该能力大小的首因素是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是供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而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都有影响。下图为北京市朝阳区某功能区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5.
该功能区是A.住宅区B.行政区C.工业区D.商业区26.该功能区A.货物运输量很大B可以提供购物、金融、保险等服务C.有向市区边缘和交通干线移动趋向D.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答案】25.A26.D【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特点。【25题
详解】该功能区早晨流出人口多,流入人口少,黄昏相反,说明该功能区白天人口少,夜晚人口多,可能是住宅区。所以选A。【26题详解】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地面积最大。所以选D。下图为某地1965年和2009年地理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7.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B.矿产资源丰富C.优惠的政策D.劳动力素质高28.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耗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的是A.A城B.D城C.E城D.F城【答案】27.A28.C【解析】【27题详解】本题考查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读图可以看到,B地位于两河交汇处,水量大,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选项A对;B地没有矿产资源,选项B错;图中信息不能显示出政策优惠情况、劳动力素质高低,C、D错。故选A。【28题详解】本题考查城市发展区位因素的变化。根据图例可以看到,D城和F城都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兴起的城市
,资源耗竭,受影响必然较大,选项B、D错。A城是铁路枢纽城市,资源的耗竭必然使城市的交通地位下降,受影响也较大,A错。E城市图例显示有石林、溶洞,说明是旅游城市,经济发展以旅游业为支柱,与资源耗竭关系不大,受影响最小,C符
合题意。故选C。【点睛】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水运、军事防卫三个方面,其中水运包含河流交汇处,河流航运的起讫点,河口位置等。读“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9.图例①②代表
的功能区分别是()A.商业区、文化区B.居住区、行政区C.居住区、商业区D.行政区、文化区30.对①②功能区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A.①功能区与②功能区的界线分明B.①功能区中不具备②功能区的功能C.②功能区的土地利用集约D.①功能区是城
市的核心区【答案】29.C30.C【解析】【29题详解】结合图例可看出,①功能占地面积最大,为居住区;图中②功能区占地面积较小,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为商业区,C正确、ABD错。故选C。【30题详解】图中
①为居住区、②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没有明确的界线,A错;①居住区中可以具备②商业区的功能,B错;②商业区地租高,土地利用集约利用程度高,C正确;①居住区不是城市的核心区,D错。故选C。【点睛】城镇功能分区特点:(1)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2)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
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1.建设骑楼的目的是()A.体现当地的民族
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3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B.高温多雨的气候C.降雨强度小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答案】31.D32.B【解析】【31题详解】由
材料可知骑楼是岭南特色民居,岭南指的是南岭以南,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D正确。“骑楼”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体现建筑美,节省建筑材料,但都不是“骑楼”的建设目的,ABC错误。故选D。【32题
详解】从图中看,“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反映了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B正确,C错误;与地形特征及洪涝、台风等灾害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B。【点睛】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
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3.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
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34.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
降【答案】33.B34.B【解析】【33题详解】图中信息显示,1982年0~4岁比重约9%,而2009年0~4岁比重约5%,说明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A错误。图中显示,1982年年轻人口比重大,而2009年年
轻人口比重较小,中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因此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B正确。图中显示,1982年的40岁及以上各年龄阶段的人口比重几乎都比2009年的低,C错误。图中显示,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
重与2009年相似,但2009年总人口比1982年多,因此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少,D错误。故选B。【34题详解】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显示出生率下降,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应减慢,而不是加快,A错误。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显示老龄人口比重有明显增大,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B正确。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影响较大,C错误。图中显示,与1982年相比,25~59岁人口比重有所提高,且总人口增加较多,因此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增加,D错误。故选B。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
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5.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B.劳动力价格降低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D.人均产值减少36.该县可能位于我国()A.珠
江三角洲地区B.京津地区C.长江三角洲地区D.川渝地区【答案】35.A36.D【解析】【35题详解】根据图文分析,2010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劳动力紧张,
价格有所提高;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均生产规模扩大;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占人数总比例降低;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均产值增加。故选A。【36题详解】该县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且主要以跨省外出为主,所以应该为中西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地区。D最符合题意。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
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37.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首
要目的是A.平衡地区发展B.提升国家形象C.分散开罗人口D.吸引国家投资38.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农业发达B.用地充足C.基础设施完善D.交通便利【答案】37.C38.D【解析】的的【分析】【37题详解】首都开罗人口约
1800万,城市人口多,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则新首都可以分散开罗的人口。所以选C;因为新首都仍在开罗附近因此不能平衡地区发展;首要目的也不是提升国
家现象和吸引国家投资的。【38题详解】开罗以北为尼罗河三角洲人口集中耕地集中因此空间狭小,以东为沙漠地广人稀所以用地充足;所以选D;开罗以东是沙漠交通并不便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点睛】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
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9.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A.公园B.工业园区C.住宅D.物流园区40.乙地附
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答案】39.A40.D【解析】【39题详解】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
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
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故B、C、D项错误。【40题详解】.材料显示: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
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故D正确。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故A、B、C错误。【点睛】本组题以某单中心城市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
调用和应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图甲是“各类城市用地付租能力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图乙是“某
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左图中,a、b、c所表示的功能活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右图中,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试分析地租等值线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3)若要在右图①②③④处选建一批发
商场,选择________地最好,原因是________。【答案】(1)①.商业②.住宅③.工业(2)分布规律:地租由市中心向周围递减;等值线在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向郊区凸出,地租较高。原因: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干道两旁,通达度相对
较高,地租较高。(3)①.③②.理由是地价相对较低,同时交通便利【解析】【分析】本题以各类城市用地付租能力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示意图、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为材料,涉及影响城市分区的因素以及城市规划的一般原则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
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反之越低。由市中心向城市外围功能区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根据各地的地租水平和商业、住宅、工业付租能力的不同,可以
判断甲图中,a、b、c分别是商业、住宅、工业。【小问2详解】读右图,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等值线分布的规律是地租由市中心向周围递减,等值线在主要交通干线处向郊区凸出,地租较高。其原因是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
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干道两旁,通达度相对较高,地租水平较高,导致地租分布等值线向外凸起。【小问3详解】读图,若要在乙图中①②③④处选建批发市场,其最好的区位是③,理由是地价相对较低,
同时交通便利。42.读“德国移民构成及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1可知,德国移民构成中,数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_,人口迁移类型主要属于______人口迁移。(2)从图乙可知,德国外来移民
的人口分布特点为空间分布_________,主要分布在德国的______和_________。(3)造成德国外来移民增多主要原因是_________。(4)说明外来移民的增多对当地的影响。【答案】(1)①.土耳其②.国际的(2)①.不均衡②.西部③.南部(3)
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生态环境好﹔移民政策宽松(4)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促进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现象。【解析】【分析】本题以“德国移民构成及分布图”为背景,涉及人口的空间分布、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等知识点
,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德国移民人口中,土耳其人占到27.9%,数量最多,土耳其人迁移到德国需要跨越国际界线,所以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小问2详解】德国外来移民人口中
,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占比18.8%,黑森州占比27.9%,西部地区占比达到46.7%,南部巴登-符腾堡州占比23.9%,拜恩州占比22.5%,南部占比达到46.4%,所以移民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分
布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小问3详解】主要从德国经济发达,工业发达,就业岗位较多;德国注重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较好;德国外来移民人口较多,说明移民政策较宽松。【小问4详解】注意题中的“积极意义”的要求,外来人口对德国而言,除了弥补了劳动力
不足和促进经济发展外,由于迁入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现象。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