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阳泉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3)页,243.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1280973e6fede05ca72798af5fe0fd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山西省阳泉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
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
,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
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
之代表。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
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
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
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81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
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
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奏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冶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
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A.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B.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C.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
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D.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2.下列理解和分
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B.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晋文公都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日渐衰微,客观上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
结合。C.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逐渐丧失了对国家的管控,相反,地处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在政治上不服从周王室,文化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D.春秋时期,思想解放,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百家争鸣,为后来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奠
定了基础。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中原文化与其它地区文化的联系从未停止过,不管是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还是国力强大、社会繁荣的秦汉。B.“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表
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C.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D.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
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答案】1.D2.A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中原地区主动与百
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说法错误,原文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可见“主动”的说法错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速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在文中找到选项内容所在,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对比,
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项,“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说法错误,文中是说“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可见,自夏商周时期起
的说法不准确。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
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不管是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错,原文第二段说“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
,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可见,秦汉时期的一统局面为中原文化与其它地区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选项“中原文化与其它地区文化的联系从未停止过,不管是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扩大范围。故选A。(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走访鲁迅先生的家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
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的家。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
“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
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
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
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
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
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
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
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
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
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
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
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4.下列关
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
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
振奋等复杂情感。5.全文称鲁迅为“孤独者”,你认为正确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全文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章分析。【答案】4.C5.我认为是正确的。看法:(1)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
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2)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6.由游览时的痛悼和缅怀之情变为游览后的崇拜敬佩之情。(1)作者描写了鲁迅先生故居周围的环境,“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
雪的样子。”通过清冷的环境抒发自己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2)结尾处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这是观赏鲁迅故居后,对鲁迅的崇拜敬佩之情,内心比较振奋。【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
括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分析错误,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
,感到失望。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重点句段的含义,筛选整合文章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的思路如下,首先把握题干要求,把握答题方向;第二,阅读文本,找到对应语段去把握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解答本题必须明确出题者的命题意图。此题是让我们去谈称鲁迅
为“孤独者”的看法。即找依据,抓住文中关键信息“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等信息,可以提炼出其生活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孤独。其实本文是以“我”的参观经过为线索,基本上围绕鲁迅
作为孤独者的形象进行描写,主要从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展开描写。我们在组织答案时,把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来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筛选出
能够表达出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然后归纳总结。考生也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达到探究思想情感的目的。本文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同时也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
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结尾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在分析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点睛】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
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
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庯、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人
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3.对
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质上就是第一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
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6分)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
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7.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
发背沾衣也C.上计轩辕,下至于兹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8.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三项是A.藏之名山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C.亦欲以究天人之际D.人非生而知之者9.以下句子中,哪句与例句句式相同
例句: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A.死生亦大矣。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C.彼且奚适也。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答案】7.B8.C9.D【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辨识。古今异义的类型大致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色彩改变四类。应对此类题目大量识记是最稳妥的方法,但
尤其要注意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他们往往会古今异义。而对其辨识的主要依据便是结合语境。A项,“俗人”古义为“世俗的人”,今义为“庸俗的人,低俗的人。”;属于古今异义C项,“至于”古义为“到达”,今义为“表示对事物进
行补充说明或处理;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属于古今异议;D项,“下流”古义为“地位微贱的人”,今义为“河流的下游,或者指引起性欲的或绘声绘色地描述色情的等”;属于古今异议。故选B。【8题详解】本题是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考纲
中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文中”则指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所以应对此类题目,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根据语境判断虚词的词语意思及语法意义是关键。A项,“之”代词,代指自己的“著作”,这句
话的意思是“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B项,“之”代词,代指上文中的“鹏鸟”,这句话的意思是“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这样就能飞到南方了。”;C项,“之”助词,“的”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也是
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D项,“之”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故选C。【9题详解】本题是对特殊文言句式的考查。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被动句、省略句。句式的判断可以借助一些标志性词
语,如者、也表示判断,代词做宾语前置,为、见表被动,介宾结构常后置等。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通过翻译。本题例句“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是状语后置。A项,“死生亦大矣”判断句,意思是“死生是一件大事啊。”;B项,“张衡字平
子,南阳西鄂人也。”判断句,意思是“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C项,“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意思是“你要到哪里去?”;D项,“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将军于河北战,臣与河南战”,意思是“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故选D。【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和固定句式。参考译文: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
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
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更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
么颜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在肺腑中肠子里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
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
,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微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的拜两次。(二)文言文类文本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崔
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群坚
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竟从其奏。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群以为
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宪宗愍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
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如待正敕,即无及也。”长孺竟得免死长流。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时论美之。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
别殿。数日,拜御史中丞。泱旬,投检校兵部尚书,兼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徐泗濠观察等使。初,幽、镇逆命,诏授沂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领徐州兵讨伐。群以智兴早得士心,表请国授智兴旄钺,竟寝不报。智兴自河
北回戈,城内皆是父兄,开关延入,群为智兴所逐,朝廷坐其失守,授秘书监,分司东都。太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10.下列对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
/选拔才行/咸为公当/B.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C.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
才行/咸为公当/D.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11.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
官署”。B.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C.青宫,太子所居之宫。太子一般居东宫,而东方属木,主青色,故也称“青宫”。D.吏部侍郎,吏部主长官。吏部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12.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群正直敢言,素有良好声誉。他在朝廷任职,常有直言正论。他大胆批评以进奉为由大肆敛财聚资的官员,受到舆论的赞美。B.崔群行事得体,不以功自居。当初在建储之事上崔群的建
言既符合情理又有利于遂王,遂王登基后,向他表达感谢之情,他表示功不在己,但依然得到晋升。C.崔群坚持原则,能“守土尽责”。田季安献五千匹助修开业寺,他认为于理不合,奏请阻止;苗进羡余钱七千贯,他认为这违反诏令,请求退还以代贫民的租税。D.崔群虽有
远见,却仍遭受贬谪。崔群上奏请求授予王智兴实权,奏章被批准。后来王智兴夺了崔群的权,朝廷却治崔群失守之罪。13.翻译文中句子(1)宪宗愍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2)智兴自河北回戈,城内皆是父兄,开
关延入,群为智兴所逐。【答案】10.C11.D12.D13.(1)宪宗怜悯他的母亲已到老年,于是说:“我将破坏法令赦免权长孺怎么样?”(2)王智兴从河北掉转枪头,而城内的人都是他所带兵士的父母兄弟,他
们打开城门迎接王智兴,崔群被王智兴驱逐出城。【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
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处句段,“请”是“请求”的意思,请求的内容是下文“止其所讲”,所以“请”与后文断在一起,据此排除BD,“惬”的意思是“切合”,其主语是“群前后所论”,宾语应为“旨”,意思是“崔群前后奏议多合圣意”,所以“惬旨”中间不能断,排
除A。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吏部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错,吏部重要掌管的是文官的任免、考查、升降和调动,武官、武将的任命、调动归兵部主
管。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崔群上奏请求授予王智兴实权
,奏章被批准。”错,原文“表请国授智兴旄钺,竟寝不报”意思是“上表请求趁此授予王智兴军中实权,但条章最终被搁置而没有回复。”所以,崔群上奏的奏章并没有得到批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
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
点的落实。(1)中,愍:动词,怜悯;耄:在文言文中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耄年泛指老年;屈:动词,违背,破坏;赦:动词,赦免;(2)中,回:动词,调转,回戈,意思是调转枪头;延:动词,迎接;为……所:表被动,被……;逐:动词,驱逐。【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
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为山东大姓。十九岁登进士第,又应制策试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屡次升迁至右补阙。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任中书舍人。崔群
在朝内奉职,常以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宪宗嘉奖他,降诏宣旨道:“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须同时取崔群之署名,然后呈来。”崔群认为宫禁之举措动辄成为定规,从此学士中有厌恶毁谤正直者,则其下之学士无法向上投诉。因而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奏论皇上方才应允。元和七年(812),惠
昭太子薨,穆宗当时为遂王,宪宗认为澧王年纪居长,又多内助,欲立遂王为皇位继承人,命崔群替澧王做辞让表。崔群上奏道:“大抵己身当受此位,才有表示辞让之仪礼;己身不当受,因何而有让表?现今遂王嫡生居长,当居东宫正位。”宪宗最终听从其奏。那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
五千匹,用以助修开业寺。崔群认为师出无名,于理尤为不当,遂奏请制止其进献。崔群前后奏议多合圣意,皇上无不听纳。升迁礼部侍郎,选拔才德之士,均公允恰当。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儒因赃获罪,诏令交付京兆府处决,权长儒之母刘氏向宰相哀求,崔群
因而入朝奏论此事。宪宗怜悯其母当耄耋之年,便说道:“朕将枉法赦免权长儒,如何?”崔群道:“陛下出于仁慈恻隐便赦免他,当速令中使宣谕。如等待正常赦免,那就来不及了。”权长儒竟获免死而流放远地。崔群之启奏平和宽恕,多似此类。当时宪宗急于
扫荡盗寇,对能为朝廷聚财敛资之臣大加奖掖,故藩镇州府因此迎合朝廷意旨,往往搜求聚敛,号称进奉。虞州刺史苗稷进奉羡余钱七千贯,崔群认为违诏,若受之则失信于天下,奏请还赐本州,替代贫民租税。一时受到舆论赞扬。穆宗即位,征崔群入朝拜吏部侍
郎,于别殿召见,数日后,拜御史中丞。代贫民的租税。十天后,他又被授予检校兵部尚书,兼任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徐泗濠观察等使。当初,幽、镇对抗王命,皇上下诏任命沂州刺史王智兴担任武宁军节度副使,率领徐州兵讨伐。崔群认为王智
兴平已赢得士民之心,上表请求趁此授予王智兴军中实权,但条章最终被搁置而没有回复。王智兴从河北掉转枪头,而城内的人都是他所带兵士的父母兄弟,他们打开城门迎接王智兴,崔群被王智兴驱逐出城。朝廷治崔群失守之罪,任命他为秘书监,在东
都分司任职。大和六年八月去世,年六十一,册赠他为司空。(三)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酒楼秋望华岳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注)①华岳,南宋
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折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联描写了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意象,勾勒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B.“花摇舞帽枝尤软”中“摇”:写花枝随风摇摆
;“软”:写枝条如腰肢般格外柔软。此句用比喻、拟人手法将花与舞融为一体。C.颈联写花的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歌舞之软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衬托出诗人感慨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D.“古往今来恨多少”一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是想要表
现诗人收复河山的雄心和忧国忧民的诗句!15.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使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答案】14.D15.思想感情:内心的愁苦之情,忧国忧民,尾联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
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抒情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碧”、“红”色彩鲜明艳丽,衬托了作者悲伤到了极点。【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折,不恰当的一
项是”。D项,“表现诗人收复河山的雄心”错,尾联“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所以此处应该是“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故选D。【15题详
解】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酒楼秋望》是爱国诗人华岳在南宋国势跕危之际创作的一首诗词。“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前两联描写了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意象,勾勒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
、生气盎然的意境。颔联写景抒情精妙。秋水连天,角度俯视、仰视相结合,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且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再
从全诗看,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摇”:写花枝随风摇摆,好像人在舞动着帽子;“软”写枝条如腰肢般格外柔软。“摇”“软”二字融花与舞为一体,写出了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以乐景写哀情”,
歌舞之软反而更增“恨多少”的感慨,衬托出诗人感时忧国之心情。尾联“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
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本题问题是“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使用了什么抒情手法?”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感时忧国之情;而抒情手法则为乐景抒哀情。【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
、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四)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白《蜀道
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2).虽九死其犹未悔(3).转轴拨弦三两声(4).未成曲调先有情(5).诵明月之诗(6).歌窈窕
之章(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8).猿猱欲度愁攀援【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
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
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犹、悔、轴、弦、诵、窈、窕、鹤、猿、猱、攀、援。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
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
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
《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
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
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C.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
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
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
也每每可见【答案】17.A18.C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
,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书法的成语,“行云流水”恰当。第二处,信手拈
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此处说的是字帖中字没有做作之态,笔法自然,用“信手拈来”更恰当。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
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此处是说整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用“浑然天成”更恰当。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此处
是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特点,用“悠然自得”更恰当。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据此可
以排除AB两项。再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D。故选C。【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
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首先AC两项,缺少主语和介词“在”,应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上文,“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
现,排除AB。故选D。【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
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写出下图会徽的构成和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答案】构成特点:“山河”以汉字“山西”的
书法形态为创作来源,运用灵动的线条,将跑道与泳道的形象特点与汉字融为一体,外围看作是黄河水,中间看作是山脉,体现出山西“表里山河”的特点。寓意:标志整体使用五环色彩,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融入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与充满律动的线条相融合,象征着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解析】【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我们要抓住图文的构成要素,如果是表,还要注意它的变化趋势,用文字叙述,当然,还要抓住图文所表达的主旨,是表的还要总结变化的规律。本题,2018年8月18日,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会徽在山西太原揭晓,命名为“山河”,以汉字“西”的书法
形态为创作来源,运用灵动的线条,将跑道与泳道的形象特点与汉字融为一体,表达了运动拼搏的内涵,呈现出青春现代、充满活力的形象。标志上下部分连绵起伏的造型显示出山峦的状态,分别代表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山中间的充满
韵律的线条是穿流而过的汾河,代表举办地“两山夹一河”的特点;若将外围看作是黄河水,中间看作是山脉,则也体现山西“表里山河”的特点。水流般的线条象征着山西重要的景观——壶口瀑布,强烈舞动的势头则表现了山西
锣鼓的英姿。标志整体的线条组合成一位欢庆跳跃的人形,寓意着年轻的活力和激情,标志整体使用五环色彩,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融入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与充满律动的线条相融合,象征着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点睛】高考图(表)文转换题特点如下:1.考查的综合性明显图文、表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
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2.考题选材生活化突出近几年图文、表文转换题的选材非常生活化,内容涉及亲情、节约水资源、网络语言等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由此
可见,该题型走向生活,体现实用性、人文性、情趣性的趋势较为明显。四.写作(4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小王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每逢节假日,长辈们都会召集家族成员聚会,而小王对此不感兴趣,经常借故缺席。长辈们很不高兴,小王也很苦恼,如今,有不少家族都面临类
似的情况,当地晚报“百姓家事”栏目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王或小王的父母写一封信,或向“百姓家事”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若写信,统一以“一平”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若投稿,请自拟标
题。【答案】例文家国情怀源于家族情怀在宗法制家族无碍于历朝历代绵延之后的今天,有谁会想到它也会成为争议的焦点呢?当家假日长辈召开的家族聚会成为年轻一代人的苦恼,其本质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是青年人正在失去其根基之状态。的确,家族聚会自古而有之,想必不愿参加之人也自古而有之,而如今争议之所以激起波
澜无疑是因为如此之争议已成为社会共同问题。作为年轻人,我可以充分地理解小王的心情——在面对一群自己并不熟悉的长辈关于学业、事业与嫁娶等一系列直接的发问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实属必然;况且在人口迁移如此轻而易举的当今,各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
宗族基础早已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彼此渐行渐远的同族人,能重聚首已属不易,更别提相聚时的冷淡气氛。小王的苦恼确有其根据。但值得注意的是,长辈们召开家族聚会的时间选在节假日。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节假日其目的无非有二:缅怀先人和庆祝阖家团圆。当人人都在为“年味儿淡了”而叹息时
,家族的聚会无疑是一个散发着团圆气息最大的发热源。其次,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探索,不难发现,不论是世界、国家还是地区范围内,对人口一个重要的划分就是民族。正因有了长期历史形成过程和法律的条文保护,民族内部才自觉形成
了一条无形的纽带,民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天然合理;同样,作文民族的衍生体,家族同样拥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姓氏”的存在,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家族的紧密性。再者,回到现实意义,当下的家族体系早非古代时那般阴森
可怖、男尊女卑、等级分明了,其更多时候只依靠血缘和一些极强的意识形态——长辈心中对后代们深深的挂念维系。笔者认为,这点是小王应该承认的。故当从各个角度分析过后,不难得出,小王的行为首先是忽视了家族是几乎一切传统行为存在的基础的事实,其次低估了宗族制度
的普世价值。正如前文指出,诸如小王一类的年轻人已不算少数才有可能形成的社会争议,笔者认为虽然传统家族观念的确具有相当合理性,但如若始终不能够让年轻人接受,最终在年代上形成断层,也是不可避免的事。为此,除了(与其)通过小王的父母、长辈对其施加言语上的压力,不如通过
其他更温和的方式让年轻人不再抵触家族聚会。引领他学习、了解家庭、家族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应该是第一步,其次便是能平心静气地带领他回味家族曾带给他的美好感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这个时代最应该具有的家庭的关怀,发自内心的嘘寒问暖。作为小王,乃至小王代表着的新一代人,
只有真正了解到了家族情怀的普适价值,才能最终上升到国的层面,拥有了“家”,才最终能拥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家国情怀。【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
的看法。本题所给材料围绕家族、家庭聚会是该去还是不去展开。不去的话,长辈不高兴,去的话,年轻人也很苦恼。本次写作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作文。长辈爱热闹,喜欢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的感觉,而年轻人去应酬感觉很麻烦,还不如
做点识记的事。写作重点放在理解家族观念和管理管理方式上。喜欢或不喜欢家族聚会都行。容易写议论文,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参考立意:A、兴趣诚可贵,亲情价更高;B、与时俱进,团聚有方;C、家族聚会呼唤年轻人的参与、家国情怀源于家族情怀。【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
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
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
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