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武传》课件71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共(52)页,8.98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0db610238b65b2f861b71e48e0a40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一个人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
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苏武传》班固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结合文本,概括段落大意,梳理文本脉络。4、分析苏武的形象5、探
究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与司马迁齐名,世称“班马”;文学与张衡齐名,世称“班张”。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
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写完成。代表作品:《汉书》《两都赋》《咏史诗》作者班固家庭----父亲:班彪(当时著名学者,曾写《史记后传》)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
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
,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汉书》(《前汉书》)《汉书》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对后
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史记》体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跨度:3000多年体例:本纪、列传、世家、书、表《汉书》体裁: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时间跨度:230年左右体例:帝纪、表、志、列传两书合称为:“史汉”《汉书》与《史记》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
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全文分为两部分: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归汉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解题初读感知《汉书··苏武传》初读感知文章情节单于缑王虞
常卫律李陵找出文章主要人物,关上书口述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汉武帝汉昭帝张胜常惠苏武初读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开端(第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发展(第2~4段)因变被扣,自杀殉汉高潮(第5~8段)卫律劝降(5)、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
7、8)结局(第9~10段)获释归汉文本研读第一段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敢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背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任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第
二、三段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缑王、长水虞常卫律、单于母缑王、长水虞常、张胜匈奴内部汉朝与匈奴第四段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
句话?分析其自杀的原因和产生的反响?(用原文的话)自杀情节自杀原因自杀反响欲自杀引佩刀自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胜、惠共止之从这两句话里,我们能看到苏武什
么样的品格?①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②“忠贞爱国”“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第五段苏武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以强硬的姿态抵抗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匈奴派卫律招降苏
武,招降的说辞是什么?苏武如何应对?从中可见卫律、苏武的人物形象?张胜杀鸡儆猴、“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武不应“与君为兄弟”骂律第五段分析对比映衬在人物刻画上的运用,试分析其效果。张胜与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
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与苏武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而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孔子称:“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班固第六段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苏武是如何应对的?(2)精神折磨:“徙武北海上无人处”“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
饮食”“啮雪“、咽旃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品质——艰难环境中仍不忘“汉节”,穷困之中更显示出他的节操和正气。第六段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
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
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展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忠贞的爱国精神。第七、八段1.
李陵是怎样劝降苏武的呢?能分成几个层次。第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终不得归第二层至“存亡不可知”。家人不幸遭遇第三层至“何以过陵”。自己投降的经历第四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晓之以理——
断其思亲之念——以自己来作对比——断其忠君之想(1)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2)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2.
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从君臣关系看,应如此对于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始终表明自己忠君不二的坚定立场,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使其最终羞愧难当。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
么不同?从中可见作者的什么态度?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当相坐、复举剑拟之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与君为兄弟”逼降、诱降李陵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最后指出
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志不坚,矛盾,痛苦劝降第七、八段李陵劝降,始终在友人相聚的和乐氛围中进行,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盖因作者对此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不同有关。卫律是因罪逃亡,主动投降匈奴,为的是荣华富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表现对其不齿的态度,行文多用贬抑
之语,且以苏武的正气凛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李陵当年率五千之卒孤军深入,歼敌过万,因无救援,最后力竭被俘,投降实属不得已;投降之后,也并不为匈奴真心出力,始终对故国心怀眷恋;只是后来因武帝误听传言,杀其全家,这才断了李陵的归汉之路。从李陵
的话语中,我们能够体会其内心的酸涩、忧愤,他对汉虽有不满、怨艾,却也时时感到惭愧。作者对他寄予了同情,并未把他视作十恶不赦的叛臣看待(实际后来的汉政府也未将其看作叛臣,尚记挂着他的战功,汉昭帝期间,曾遣使者赴匈奴召回李陵),而苏武的措辞也不像对卫律那样金刚怒目,而是相对委婉柔和,这又
是作者“于序事中寓论断”之一例。第七、八段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九、十段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
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卫律威逼利诱、北海苦寒孤寂、李陵感情渲染。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
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
明地显示出苏武矢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课堂小结总结苏武的人物形象。苏武是汉武帝时派往匈奴的一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使节,是始终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忠贞爱国的真君子。《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文章主题1.忠诚、信念
、顽强、意志、名节、坚贞、坚持、自尊、诱惑、选择、抗争……2.得与失、个人与国家、道德与名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苏武传》适合的写作话题1.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苏武有之矣。——汉•班固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唐•温庭筠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苏武精神--------名家评价
解读苏武精神传承民族传统关于气节的名句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
鸿毛(于谦《无题》)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苏武面对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
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高考满分作文: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
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永远的苏武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
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
,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忘。好一个永远的苏
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
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
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
的苏武。艺术手法作者是如何塑造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武不应。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
还,须发尽白。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用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作者是如何塑造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环境描写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作者是如何塑造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详写详略得当略写作者是如何塑造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采
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作对比与衬托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的作用。•“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分为正衬和
反衬。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各种人物的对比衬托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
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千古流芳!•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也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你如何看待苏武的
忠诚?课后作业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朝和匈奴之间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甚至愿意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境的和平
、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被扣押在匈奴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看起来是忠于汉朝天子,但实际上是忠于国家和人民,因为汉朝天子是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其治理下的国家和人民。观点二苏武的忠诚有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
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提拔、栽培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其伤害苏武亲人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要澄清,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毕竟他是古人,其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