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李凭箜篌引①.docx,共(5)页,31.4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05a6bd191e93009c6eb953954e348f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李凭箜篌引①李贺作品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②,空山凝云颓不流③。江娥啼竹素女愁④,李凭中国⑤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⑥,芙蓉泣露香兰笑⑦。十二门前融冷光⑧,二十三丝动紫皇⑨。女娲炼石补天处⑩,石破天惊逗秋雨⑪。梦入神山教神妪⑫,老鱼跳波⑬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⑭,露脚斜飞湿寒兔⑮
。词句注释①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
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②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精美的箜篌。张:调好弦,准备弹奏。高
秋:深秋九月。③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④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
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⑤中国:即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⑥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
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⑦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⑧十二门:长安城四面,每一面各有三门。⑨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⑩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⑪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⑫神山:昆仑山,传说中
著名的美玉产地。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⑬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
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⑭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⑮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玉兔。白话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
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江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
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
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
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
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二、创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
)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鉴赏体悟一、整体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
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
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
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
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
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
,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
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
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再现。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
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
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尾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
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邈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
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
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二、名家点评《诚斋诗话》:诗有惊人句。杜甫《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唐诗品汇》:其形容偏得于
此,而于箜篌为近(“老鱼跳波”句下)。刘云:状景如画,自其所长。箜篌声碎有之,“昆山玉”颇无谓。下七字妙语,非玉箫不足以当,“石破天惊”过于绕梁遏云之上。至“教神妪”忽入鬼语。吴质懒态,月露无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幽玄神怪,至此而极,妙在写出
声音情态。《唐诗快》:本咏箜篌耳,忽然说到女娲、神妪,惊天入月,变眩百怪,不可方物,真是鬼神于文。即学即练一、情景默写1.《李凭箜篌引》中描写秋日奏乐,以云彩烘托音乐效果的诗句是,。2.《李凭箜篌引》中描写李凭在国都
弹奏音乐,能产生让神仙悲愁的艺术效果的诗句是,。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4.《李凭箜篌引》中描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打动天帝的诗句是,。5.《李凭箜篌引》中通过大胆的联想表现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6.《李凭箜篌引》中描写无形美妙
的箜篌声让神仙、生灵都产生感应,烘托出弹奏技艺的高超的诗句是,。7.《李凭箜篌引》中以月宫的意象烘托音乐效果的诗句是,。8.《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9.《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
的美妙,与《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二、诗歌鉴赏1.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
工艺精湛。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瘦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竟
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2.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前四句,诗人故
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
,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听曲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象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3.第六联中诗
人分别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蛟,有何妙处?答:4.这首诗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李凭箜篌引一、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2.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4.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5.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6.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7.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8.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9.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二、1.解析:“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
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答案:A2.解析: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做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
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答案:D3.答案: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诗人分别用“老”和“瘦”这两个代表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蛟,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想象奇特的描写,将美妙
的箜篌声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4.答案:这几句从侧面描写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末句写月宫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着桂树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
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