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101.5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共(19)页,101.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049e376847ff6c23cdd6cdf0e8fea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生物一、选择题1.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

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细胞外液属于体液,而消化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B、细胞内液属于体液,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的血浆属于体

液,B错误;C、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C正确;D、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了人体的细胞外液,属于体液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C。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异的一项是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答案】A【解

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

环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详解】内环境就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故B、C、D含义相同,三者与A不同,A正确。故选A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钙离子B.呼吸酶C.葡萄糖D.血浆蛋白【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

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详解】A、钙离子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呼吸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

成分,B正确;C、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B。【点睛】4.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

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

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答案】D【解析】【分析】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详解】A、稳态需要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实现,A错误;B、稳态需要在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B错误;C、在正常情

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C错误;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如体温在37℃左右,D正确。故选D。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

紊乱D.糖尿病【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B、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时渗透压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B错误;C、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D、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故选C。【点睛】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相关知识点理解是解题的关键。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

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稳态调节机制的研究: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

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后来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

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由分析可知,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即D正确。故选D。7.下面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A.淋巴B.细胞外液C.血浆D.细胞内液【答案】D【解

析】【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成分。【详解】A、淋巴与血浆、组织液共同构成了内环境,A正确;B、细胞外液,是构成体液的组成成分之一,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等组成成分,B正确;C、血浆是构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C正确;D、细胞内液,是构成体液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D。8.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④钠离子⑤血浆蛋白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答案】C【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组成内环境的物质。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

苷、氨基酸等)。【详解】①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不符合题意;②葡萄糖为血浆中的物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符合题意;③二氧化碳,属于代谢废物,要经过内环境排出体外,③符合题意;④钠离子在细胞外液含量较多,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④符合题意

;⑤血浆蛋白为血浆中的物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⑤符合题意。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9.血浆中的水来自()A.消化道、组织液、淋巴B.组织液、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组织液【答案】A【解析】【详解】组织液与血浆之间隔着毛细血管壁,水、无机

盐等物质可以相互交换,淋巴管中的淋巴又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中;饮食中的水分通过渗透作用等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胞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故选A。【点

睛】本题考查饮食中水的吸收途径、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A.能运动,针刺

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

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详解】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故

选B。11.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都是有机大分子B.激素都是信息分子C.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D.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对生命活动其调节作用。

【详解】激素是内分泌细胞或内分泌腺产生的,其化学本质是有机物,但不一定是有机大分子。激素是信息分子,起到调节作用,弥散于体液中,随体液到达靶器官和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

处,并不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识记激素调节的特点,理解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2.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吞噬细胞B.靶细胞C.T细胞D.浆细

胞【答案】D【解析】【详解】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D正确。故选D。13.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A.红细胞B.吞噬细胞C.淋巴细胞D.血小板【答案】C【解析】【详解】A、红细胞是一种血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A错误;B、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不是吞噬细胞,B错误;C、淋巴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C正确;D、血小板是一种血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错误。故选C。14.在制备抗眼镜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

毒的眼镜蛇毒素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A.特异性免疫,抗体B.特异性免疫,抗原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1.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

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2.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

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详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

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故选B。15.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A.迅速生长B.进

行光合作用C.产生生长素D.储存较多的有机物【答案】C【解析】【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详解】A、在扦插的插条上,芽和幼叶能合成生长素,但不能迅速生长,A错误

;B、幼叶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与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无关,B错误;C、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C正确;D、扦插植物时,最主要的是插条生根成活,能从土壤

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不是储存有较多的有机物,D错误。故选C。16.在农业生产上,2,4-D可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是()A.高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B.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C.低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D.高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答案】B【解

析】【详解】生长素的作用具两重性,即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在农业生产上,2,4-D可以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就是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B正确。故选B。17.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A.乙烯B.吲哚乙酸C.吲哚丁酸D.2,4—D【答案】D【解析】【

详解】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吲哚丁酸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生

长素效应。2,4—D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不是由植物自身所产生的,不属于植物激素,D符合题意。故选D。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D.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植物激素有的促进植物生长,如低浓度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有的抑制生长,如高浓度生长素、脱落酸等。【详解】A、由植物激素

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的本质是有机物,是一类化学物质,A正确;B、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B正确;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活动起调节作用,C正确;D、植物激素有多种,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不同,所以并不都是促进植物

生长,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概念、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19.下列不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A.只在低浓度时起作用B.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C.既能疏花疏

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D.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较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较高浓度范围抑制生长;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详解】生长素的生

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低浓度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生长素不只在低浓度时起作用,综上分析,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0.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A.抑制侧芽的生长B.抑制其开花结果C.抑制向光性D.促进侧芽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

,而侧芽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摘心等措施能使侧芽处的生长素降低,促进侧芽生长,从而打破顶端优势。【详解】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顶芽能产生生

长素,且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处,使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故选D。21.森

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布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光照强度B.湿度C.食物种类D.温度【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

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能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故选:C。22

.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D.草本植物较为低等【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

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详解】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

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ABD错误,C正确。故选C。23.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槪念的是:()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C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中鲫鱼的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详解】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

增的个体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B错误;C、每平方米草地中的杂草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一定是一个种群,所以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C错误;D、某

湖泊每平方米水中鲫鱼的数量为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D。2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群落中植物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群落中动物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阳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详解】光照强弱

决定着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B正确;植物群落了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等有关,同时也与植物自身生长特点等有关,C正确;植物

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植物的镶嵌分布决定着动物的分布情况,从而说明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D错误。25.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A.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B.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

链C.每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D.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

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详解】A、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不能被捕食,A错误;B、食物网是由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组成的,B正确;C、肉食性动物不吃植物,C错误;D、有些动物可以捕食多

种生物,因此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条食物链上,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6.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A.第二营养级B.三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初级消费者【答

案】C【解析】【分析】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第一营养级为绿色植物(包括藻类),第二营养级为草食动物,第三、第四营养级分别为初级肉食动物与次级肉食动物。消费级别总是比营养级高一个级别。【详解】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以生产者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

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27.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营养级abcd

能量(J·m-2)141.10×10515.91×1050.88×105871.27×105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所属于营养级为()A.aB.bC.cD.D【答案】A【解析】【分析】在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详解】初级消费者即为第二营养级,根据能量逐级递

减可知,a是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28.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B.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D.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详解】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不能被生产者全部固定,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B、生

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它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错误;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各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分解者的能量以及所有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

量是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正确。故选D。【点睛】29.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A.a=b+cB.a>b+cC

.a<b+cD.c=a+b【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及去向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详解】ABCD、由于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之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之为c,则a、b、c三者的关系是a

>b+c,这是由于被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等也来自于a,所以a>b+c,B正确,ACD错误。故选B。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片树林中一种鸟的种群密度,需要采用样方估算的方法B.“S”型增长曲线一般表示种群数量停止增长C.

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答案】C【解析】【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

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2.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

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详解】A、调查某片树林中的一种鸟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B、“S”型增长曲线一般表示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B错误;C、捕食关系等种间关系能维持群落的稳定性,使得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D、演替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的取代,D错误。故选C。【点睛】二、非选择题31.免疫调节是重要的调节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物质组成的。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______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___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____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

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_______。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______和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_____等的摄

取和处理,暴露岀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_____细胞,刺激_____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________,产生抗体,小部分形

成_______。_____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答案】(1).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和补体等(2).一(3).吞噬细胞(4).二(5).非特异性免疫(6).免疫器官(7).免疫细胞(8).吞噬细胞(9).T淋巴细胞(10).

T淋巴细胞(11).浆细胞(效应B细胞)(12).记忆细胞(13).抗体【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

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1)免疫系统的组成有

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核T细胞,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和补体等)。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其中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

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

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这是人体的特异性免疫。(2)由分析可知,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岀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

胞,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

体细胞的黏附,这样通过体液免疫,体液中的病原体被清除掉。【点睛】熟知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体液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析人体的三道防线也是本题的考查点。32.(1)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_____运送到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

要有生长素、____、____、___和_____等5类。它们对植物冬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2)同一种激素,在不同情况下作用也有差别。例如,生长素随浓度不同、植物细胞的老幼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在发挥的作

用上有差异:既能_______,也能______既能______,也能______既能_________,也能________。【答案】(1).产生部位(2).作用部位(3).赤霉素(4).细胞分裂素(5).脱落酸(6).乙烯(7).促进生长(8).抑制生长(9)

.促进发芽(10).抑制发芽(11).防止落花落(12).疏花疏果【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

,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

>芽>茎。【详解】(1)由分析可知,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5类。它们对植物冬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2)

同一种激素,在不同情况下作用也有差别。例如,生长素随浓度不同、植物细胞的老幼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在发挥的作用上有差异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

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点睛】熟知课本中相关的基本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植物的五类激素的产生、分布以及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33.(1)种群是由_____的个体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组成的群体。其中,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

的数学模型为:_____,呈____型曲线。然而,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长会呈___型曲线。(2)多种生物的种群共同生活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相互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的关系构成群落

。同一群落的物种通过复杂的____形成统一的整体。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和物种的____差别很大。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群落会发生演替。演替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__。【答案】(1).同种所有(2).种群

密度(3).Nt=N0λt,(4).J(5).S(6).种间关系(7).丰富度(8).垂直结构(9).水平结构(10).初生演替(11).次生演替。【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

替的过程。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详解】(1)种群是由同种所

有的个体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组成的群体。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呈“J”增长型曲线。然而,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

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2)多种生物的种群共同生活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相互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的关系构成群落。同一群落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的整体。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和物种的丰富度差别很大。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

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这样的空间结构使得群落内的生物能够和谐相处充分的利用空间资源,由于人为或环境的变化,群落会发生演替。根据演替的起点不同,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点睛】熟知群落和种群的概念以及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前提,群落的演

替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种群数量变化的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含有生产者、____、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

与能量等基本成分,生态系统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其中能量流动是______和________的。【答案】(1).组成成分(2).营养结构(3).消费者(4).单向传递(5).逐级递减【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

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

统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和逐级递减的。【点睛】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