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x,共(8)页,145.7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002ca5b5a45bc51d849dc915797e8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六安二中教育集团202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分值:100分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试题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4.保持答题卡表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
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
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2.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C.
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3.分封制时代诸侯有“国”,大夫有“家”,一般平民附属于贵族“国”或“家”。但是最迟在汉初,喜欢儒术的辕固生曾讥笑老子的学说为“家人言”,意思是平民俚俗之言。这种变化是因为(
)A.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B.宗法观念影响根深蒂固C.道家学说趋向于平民化D.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4.某学者认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此外,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该学者意在说明,汉武帝通过此举A.强化血缘关系对政
治的影响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D.使王国彼此分立并互相牵制5.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
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的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6.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
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7.西汉末年,长安城内扩建太学,并设置“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
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义槐下。”“槐市”设立()①为读书人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②说明政府鼓励士人经商获利③意味着都城坊市分区制度的瓦解④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8.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政权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模式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方始终隔绝B.模式二下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C.模式二下游牧民族往往被农耕文明完全同化D.模式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9.王安石变法有如下措施:青黄不接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农户可纳钱代役;鼓励兴修水利;清丈土地,分九等田
地收取赋税;等等。这些措施()A.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B.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旨在扭转农业衰败趋向D.必然遭到地主富商反对10.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这一现象反映出
()A.市发展突破时间限制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的11.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农业技术发达,从而人口增
长较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社会()A.小农经济的特点B.传统技术的领先优势C.商品经济的发展D.明清社会的转型困境12.明太祖曾在宫门
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C.专制制度进
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13.明朝藏区政教首领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贡赐贸易带来的大量茶叶等也被用于寺院法会,或是熬茶、布施、供献等宗教活动。
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贡回市茶”()A.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C.推动藏族地区社会发展D.消除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14.下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
折,由此可知当时()内容出处奏折1为(征战准噶尔)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雍正七年(1729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奏折2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都将军鄂辉奏折3
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嘉庆五年(1800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A.行政体系完备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C.君主专制加强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15.清代的财政制度中,有两个术语,即“存留”
和“起运”。存留指的是各省留下一部分财赋用于正常的办公行政,而起运部分就是解送中央户部的。“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到康熙时期“存留款项尽行裁减”,除了很少部分项目在以后“奉复”外,大部分项目均裁而不复。这说明清朝()A官员考核
日趋严密规范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D.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16.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对于“贤君”“明君”及其仁政,他予以充分肯定;王夫之主张天子、宰相、谏官“环相为治”的权力“制衡”机制,天子受谏官监督并接受其批评
。这反映了()A.近代意义的民主意识B.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C.封建君主制受到批判D.儒学力图突破传统束缚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4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是我国巡视监察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萧何制
定的《九章律》包含许多有关巡视监察内容。汉代制定的两部最重要专门监察法规《刺史六条》与《监御史九条》,规定了监察人员巡视监察之职责,开古代专门巡视监察立法之先河。作为“天子耳目之司”的刺史是中央派驻地方代表皇权监督地方各级官吏
的国家人员,只相当于俸禄六百石的中小县令,但其代表皇帝,故可依《刺史六条》监察本部州二千石地方大员。其在地方行事之原则为“小事立断、大事奏栽”,其本身不受其他行政权力制约,而仅直属于皇帝,直接向皇帝负责。汉代作为“一州之表率”的巡视监察官员,所选
之官不仅需熟悉本朝律令法度,有较高文化素质、管理才能,还需具有不附权贵、刚正不阿等道德品质。——摘编自陈兵《论汉代巡视监察制度及当代价值》等材料二明朝对地方的巡视大体分三个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
。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当地方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最高统治者有时临时专派政府大员到地方巡视查处。明初朱元璋在委任按察使巡视下属州县的同时,又经常派遣监察御史出巡地方。
监察御史可以举劾按察司,同时按察司也有对监察御史的弹劾权。另外为了牵制权力日益增长的巡抚,朝廷有意地通过巡按对其实行牵制。同一系统内部的巡视官,也有互相监督的机制。——摘编自荀言《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巡视监察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巡视监察制度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8.选官制度变化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但是,贵族的势力,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使贵
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结果,就酿成晋初刘毅所说的“惟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后来君主为打击门阀,多选用寒人为亲信,逐渐形成了高门士族表面的上高踞中央要职,而实际上大权已旁落下移的政治格局。九品中正之制既废,科举就渐渐的兴起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唐代)均田制下,农民有了自己的独立财产,摆脱门阀控制,直接和朝廷发生联系;朝廷绕开门阀,直接统治农民。均田制使得皇帝和农民都能够摆脱门阀,彼此都需要相应的渠道产生政治联系……科举制正好提供了这一渠道,满
足皇帝和农民双方的要求。——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材料三有唐一代,婚姻实兼重门第与科第,入宋以后,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占据了整个仕宦阶层的绝大多数,士阶层内部完成了彻底的重组。同时“婚姻不问阀阅”也成为当时的普遍风气。——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选官制度变化的因素。(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选官制度改革的方向,据此推断科举制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人们婚姻观念的新取向。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选官制度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
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
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三、论述
题(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的“中国”先秦“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洛阳)……宅兹中国,自之乂(yi:治理)民”。——西周《何尊》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
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朝廷遣使诣(慕容)儁,儁谓使者曰:“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晋书》唐朝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东晋元魏正闰论》元朝诸下海使、臣及舶商,辄以中国生口、宝货、戎器、马匹遗诸外番者,从廉访司察之——《元史》清朝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雍正——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
.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