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19-20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2)页,542.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fff2795ce6642b0f0ebd04a7c6b6e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1.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其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宗法秩序B.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C.加强对异姓贵族的控制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反映了西周的环形防线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西
周统治者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故选D;图片信息不能反映出分封宗法秩序的巩固,排除A;材料信息未涉及周边少数民族内侵,排除B;环形防线内除了异姓贵族建立的诸侯国外,鲁、晋、燕、卫都是同姓诸侯王,排除C。2.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
,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了西汉时期A.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B.私营经济成为集权的主要方式C.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D.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跟匈奴作战
,实行盐铁酒官营,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由于长期跟匈奴作战,导致经济残破,长期实行盐铁酒官营也影响了经济活力,所以,到了汉昭帝、元帝时,又“废除酒类专卖”“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由此可见,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故
D正确;西汉实行抑商政策,汉昭帝、元帝时只是抑商政策有所减轻,排除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汉昭帝、元帝时抑商政策有所减轻,不能说明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排除C。3.起初朝廷规定,交子三年为一界定额发行并备有相应的准备金以保证能自由兑换到金属铸币,但当朝廷将下令改当十钱为当五
、当三行用的时候,引发民众抢购物资。据A.政府滥发纸币引发通货膨胀B.政府直接控制工商业活动C.交子的发行受市场规律的影响D.纸币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政府未按规定超额发行纸币、没有准备准备金以至于新交子相
当于旧交子的五倍,出现了货币贬值,即通货膨胀,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直接控制货币发行,无法体现政府直接管理商业活动,排除B;根据材料可知,政府超额发行纸币,违背了市场规律,导致通货膨胀,C错误;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4.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藏书楼,
它们大多由地方官员提倡、当地士绅和富商进行捐资创建,除官府颁发赠送的儒家经典外还收藏小说等商业书籍,一些大型的藏书楼藏书数量甚至超过万卷。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藏书成为社会主要潮流B.政府对科举考试的重视C.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D.经济重心南移
趋势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此时江南地区出现许多藏书楼与经济的发展与推动不无关系,故选C;“成为社会主要潮流”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A;地方官员提倡创建藏书楼,不代表政府重视科举考试,二者之
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排除D。故选C。5.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1909年,地
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清末地方自治A.标志着清政府开始向近代化转型B.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C.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D.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可知清末地方实行的自治运动带有
西方民主政治的色彩,所以地方自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的发展,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自治,并不是清政府开始转型,排除A;地方自治不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B;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因此清末地
方自治运动不是导致军阀割据的原因,排除C。故选D。6.如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该表反映了A.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调B.天灾抑制人口自然增长C.政治形势影响人口变化D.受列强侵略的程度不同【答案】C【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江西省是中共中央苏区所在地,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多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这些因素都导致江西省人口锐减;江苏省是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宁夏是中共红军长征所经过和到达的地区
,因此江苏和宁夏人口出现增加。说明政治形式影响了人口的变化,故选C;三省人口的增减是因为政治形势的影响,不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失调、天灾的抑制和列强侵略程度的不同,排除ABD。故选C。7.抗战前,晋察冀边区的村政
权主要掌握在以地主、士绅为主的少数人手中。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村政权进行了改造,在边区开展大规模的村选运动,废除封建的以户为基础的闾邻制度,普遍建立村民代表会和村公所。这一变化A.为抗战积蓄了群众基础B.扩大了基层民主的范围C.使抗日统一战线得到
确立D.体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废除封建的以户为基础的闾邻制度,普遍建立村民代表会和村公所”可知,中共通过改革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获得农民的支持,调动了农民参战的积极性,
为抗战积蓄了群众基础,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属于制度改革,不是基层民主范围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8.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指出,“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
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邓小平意在强调A.农村改革的影响力较小B.城市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金石C.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全面展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城市改革不
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全面展开,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农村改革,排除A;当时城市经济改革刚开始实行,不能说是试金石,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有企业改革,C错误。9.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
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A.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B.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C.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D.程序
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10位将军,虽然取胜了战争,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而“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不是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故A项排除;权
力制约、程序公正等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B、D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是不理性的一种体现,说明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主观情绪化,权力滥用,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10.“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9月”、“推翻临时政府统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的上述主张提出于七月事件以后,此时革命已经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故选C项;列宁提出的主张主要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发展,
而非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排除A项;BD项材料无法体现,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11.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A.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B.
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C.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D.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也称为经济危机,是空前严重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值都大幅度下降,比如美国直接下降了50%,失业人口超过了1500万,这也是在194
1年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近半数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即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故D选项正确;“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体现
了美国面对二战的威胁而增兵,没有体现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而大量青年征兵被拒的现象,没有涉及到医疗科技进展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是大萧条的深远影响,与分权制衡无关,故C
选项错误。12.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众多,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等,他们追求“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做自然的仆从”、“为艺术而艺术”。这表明现代主义美术A.体现理性主义B.反传统反
理性C.风格一脉相承D.彰显时代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现代主义美术,即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美术。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众多,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
抽象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等等,具有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故B项正确;现代主义美术是反理性的,风格不一,排除AC项;现代主义美术并不一定彰显时代的进步性,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发
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而且在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材
料二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
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摘编自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材料三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发生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
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阶段”工业化模式的不足之处。(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中美两国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并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两者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共同之处。【答案】(1)特征: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受外力因素影响而开启和发展的。不足之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管理等方面带有封建性;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是军工企业;设备和技术等都严重依赖国外;由政府主导,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等。(2)中国:由国家计划推动,
转变为市场推动;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变到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由不重视环境,转变为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等等。美国: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模式;由资本输出为主变为提高经济效益为主
的新方式。共同之处: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解析】【分析】【详解】(1)第一问,由材料“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
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的发展受外部的影响较大。第二问,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从领导者,具体设计的工业企业构成,技术基础薄弱和缺乏市场的推动等方面加以回答。(2)第一问,中国,据材料“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
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汤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美国,据材料“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
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回答即可。第二问,依据转型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美国的比较即可得出,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吴晓求《
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围绕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演变,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阐述:14、15世纪,以威尼斯、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地区借助传统丝路贸易中间站
的有利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经贸金融领先于欧洲其他地区,逐渐成为欧洲贸易金融中心;但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陆路东西贸易逐渐被海路东西贸易所取代,引发欧洲商业革命,使地处新航路起点的大西洋沿岸的荷兰、英国等经贸渐趋兴盛,从而使欧洲商贸中心
发展转移。示例二:论题: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美国经济崛起。阐述:18世纪,英国率先发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直接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全球范围的拓展市场,成为“世界工厂”,到19世纪中后期,使英国居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美国
借助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等因素,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赶超了英国。到20世纪初,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逐渐取代英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
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拟定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4世纪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不断发生转移。如根据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从北意大利转移到荷兰、英国等地可拟定论点为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贸易中心由
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论述即可;又如根据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可拟定论点为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美国经济崛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展开论述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拟定论点展开论述也可。15.唐末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坊”与“市”的界限趋于模糊,原有的治安制度也随之破坏。到了五代,一种新的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由“厢”统“坊”的“厢坊制”开始出现。宋初厢坊制得到进一步发展。设厢于州城内及县城内,分别由厢市与镇将治理。天禧四年将城内分为左、右两“军厢”,相当于今日城市中的区级行政单位。事
务虽由左右厢治理,地界则仍属两县。上述十厢,可称之为基层厢,所设官吏称为”“厢典”。“厢典”相当于乡的耆长,为一厢之长。书手类似于乡书手,负责文书事务,应是上、中户的差役。街子、行官类似于乡村壮丁,应是中、下户的差役。而普通“所由”,则属募役,尚未见有关的役类名称,笔者称之为“厢役”。左右车
巡使“掌京城内风火盗贼及推勒之事”,所派虞候任各厢的都所由,当即是负责各厢的治安、消防事务。坊设坊正——摘编自陈振《宋史》(1)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厢坊制”出现的原因。(2)据材料概括“厢坊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答案】(1)原因:工商业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按时关闭开放“坊”“市”门的制度被破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政府加强对城市管理的需要。(2)特点:逐步形成;事务管理权与地界所属权分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意义: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
经济的繁荣;将城市置于政府的严密管理之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理;对后世的城市管理起到借鉴作用。【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工商业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坊”与“市”的界限趋于模糊”可得出坊市界限被打破、按时关闭开放“坊”“市”门的制度被破坏;根据“一种新
的城市基层管理制度”可得出政府加强对城市管理的需要。(2)特点:根据“唐末以来……由“厢”统“坊”的“厢坊制”开始出现。宋初厢坊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得出逐步形成;根据“事务虽由左右厢治理,地界则仍属两县”可得出事务管理权与地界所属权分离;根据““
厢典”相当于乡的耆长,……书手……负责文书事务……街子、行官……左右车巡使……负责各厢的治安、消防事务”可得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意义:根据材料中关于商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
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将城市置于政府的严密管理之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理;对后世的城市管理起到借鉴作用等方面概括。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二战期间,英国人坚持认为伊朗官员应向同级别的英国官员敬礼,这加深了伊朗人的敌意。伊朗和其他地方脱离国
外统治和影响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英国不得不后撤。与此同时,美国人和苏联人一直密切关注着伊朗的局势。1949年,美国之音开始向伊朗广播。随着一年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向伊朗提供更多的直接援助。很快,美国开始与中东国
家重新商议石油特许开采权的授权条件。然而,英国人却没有认清形势,缴纳给英国财政部的税金和支付给伊朗的授权费之间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当摩萨台在1951年被选举为首相后,伊朗立即通过了一项将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的法律。1952年年底,美英主导了一项“联合政
治行动”,摩萨台被逮捕并遭到审判。美国正式介入这一地区。——据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在伊朗“后撤”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述美国向伊朗地区进行渗透所采取的
措施。【答案】(1)原因:英国的恶劣态度激化了英伊民族矛盾;伊朗争取独立的斗争日趋激烈;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浪潮的推动;美国、苏联等大国对伊朗的干预;英国实力的衰减;英国在处理石油利益争端中因循守旧。(2)措施:舆论宣传
;给予援助;推进石油利益分配改革;进行政治干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英国在伊朗“后撤”的原因、美国向伊朗地区进行渗透所采取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英国在伊朗“后撤”的原因,可
以根据材料中的“二战期间,英国人坚持认为伊朗官员应向同级别的英国官员敬礼,这加深了伊朗人的敌意”“伊朗和其他地方脱离国外统治和影响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随着一年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向伊朗提供更多的直接援助”“英国人却没有认清形势”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
美国向伊朗地区进行渗透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49年,美国之音开始向伊朗广播”“随着一年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向伊朗提供更多的直接援助”“美国开始与中东国家重新商议石油特许开采权的授权条件”“1952年年底,美英主导了一项‘
联合政治行动’”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17.材料梁太祖建国,任命张全义兼任河阳节度使,封魏王。张全义生性勤俭,善于安抚军民,虽然到处都是贼寇,但他仍然鼓动耕种务农,因此仓库储备富足。张全义初到洛阳,市井乡邑中穷困的人民不满百户,于是张全义在一百部下之中,
挑选可充派遣的十八个人,任命他们为屯将。……招抚农户务农耕种。对于归来的老百姓,就让他们安居,不对他们施以重刑,不对他们征收租税,回来的流民日渐增多。张全义下达命令,在农闲时,挑选强壮的农夫,教他们掌握弓箭刀枪的技法,演练起坐进退的实战阵
势。政策推行一二年之后,每屯都增加了户数,大的屯六七千户,次的屯四千户,再次的屯二三千户,一共得到二万多个弓箭刀枪技法娴熟的农夫。如果发现有偷窃、抢劫的盗贼就立刻抓捕他们,张全义量刑宽松,处事简约,远近来归附他的人就像赶集一样。—
—据《旧五代史·张全义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全义治理地方的主要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全义的历史贡献。【答案】(1)举措:安抚军民,鼓励耕种,实行屯田,轻徭薄赋;加强守备,强化基层管理,维护地方治安;实行宽松
的刑罚政策,善待百姓。(2)贡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评价:他的作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解析】【详解】(1)根据“安抚军民……鼓励耕种务农……挑选可充派遣的十八
个人,任命他们为屯将。招抚农户务农耕种不对他们征收租税”可概括出安抚军民,鼓励耕种,实行屯田,轻摇薄赋;根据“张全义下达命令,在农闲时,挑选强壮的农夫,教他们掌握弓箭刀枪的技法,演练起坐进退的实战阵势……发现有偷窃、抢劫的盗贼就立刻抓捕他们”等和所学可概括出加强守备,强化基
层管理维护地方治安;根据“量刑宽松,处事简约”等可概括出实行宽松的刑罚政策,善待百姓。(2)本问为评价类设问,要求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张全义的历史贡献,评价时主要围绕其为官在任的作为,从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维护统治等方面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