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屈原列传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365.274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9课 屈原列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9课 屈原列传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9课 屈原列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9课 屈原列传.docx,共(21)页,365.27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feeb3b7b1ef48ae5b2fa40e90efc0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9课屈原列传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生

命被恢宏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深深震撼。是谁留下鸿篇巨作让我们重温历史?是谁写下旷古雄文让我们感受心动?是他们: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隐忍苟活,才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曹雪芹“举家食

粥酒常赊”,才有了光照万代的不朽名著《红楼梦》……在这里,辉煌与苦难相伴,伟大与孤独比肩。他们,以赢弱的生命为我们营造了一座座美轮美奂的辉煌圣殿。在他们那褪色的青衫里裹着的是怎样的隐忍倔强的生命,总是以自己的渺小塑造世界的伟大,以生命的短

暂塑造永恒的辉煌!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文学常识英勇不屈的史官司马迁(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

后来历代“正史”所继承。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

,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写作背景(1)屈原(约前340-前278)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

抗秦,提倡“美政”。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

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

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

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

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

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祀结束时的送神

曲。(2)司马迁谈屈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站在五月的起点凝重的历史让人哽

咽悲愤的汨罗江畔仿佛在诉说一位诗人的满腔忧怨一曲《离骚》穿越时空两千年正在愤怒地呐喊忧国忧民无悔无怨大义凛然气冲霄汉奋力一跃九州惜叹为炎黄子孙树立了典范一个不屈的灵魂血染江畔感天动地神州惋绿在博大天地间清翠的荷叶包起一片美好的心愿祖祖辈辈把先贤怀念碧青的苇叶裹满相关知识纪传体通史纪传

体通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这一史书体例,为西汉司马迁所创并成功应用于《史记》中。怎样理解“香草美人”及屈原的穿着(1)香草美人汉代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

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原意是屈原的《离骚》据《诗经》采取比兴手法,用不同事物作比喻。以香草比喻忠臣,以美人比喻君主,又以丑恶事物比喻奸佞小人。后以“香草美人”比喻贤德之人。(2)屈原的穿着屈原非常注

重自己的仪表,他的服饰华美而高雅。他在《离骚》中是这样描写自己的穿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意思是:我的帽子高高正正,我的佩带长而飘逸,我佩戴的服饰,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而且还散发出阵阵芳香。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而我特别爱好修饰自己,并形成了习惯。楚地湘水重巫风、敬鬼神、尚衣饰,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这身瑰丽奇特的“装束”正是楚国文化的反光镜,诗人精神的保护伞,是屈原人格的标志物,是洁白清忠的心灵外化。所以,积累一定的古代语言,了解彼时彼地的民情风俗

,才能穿越语言的迷雾。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一、自学预习(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

.①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②强志.③,明于治乱..④,娴.⑤于辞令..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⑦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⑧,争宠而心害.⑨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⑩之,屈平不与.⑪。因谗.⑫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楚之同姓②闻③志④治乱⑤娴⑥辞令⑦任⑧同列⑨害⑩夺⑪与⑫谗⑬伐⑭莫⑮疾⑯邪曲⑰离⑱穷⑲反⑳极○21惨怛○22正道直行伐.⑬其功,曰以为‘非我莫.⑭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⑮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⑯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⑰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⑱则反.⑲本,故劳苦倦极.⑳,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21,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22,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23之,可谓

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24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25,《小雅》怨诽..○26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27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28

世事。明.○29道德之广崇,治乱..○30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31,其辞微.○32,其志洁,其行廉.○33。其称文小而其指.○34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35..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

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36泥.○37而不滓者也。推.○38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3间○24盖○25淫○26怨诽○27称○28刺○29明○30治乱○31约○32微○33廉○34指○35疏○36皭然○37泥○38推2.翻译下列句子

。(1)明于治乱。译文:句式特点:(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文:句式特点:(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译文:句式特点:3.思考:屈原为什么作《离骚》?答:(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屈原既绌.①,其后

秦欲伐齐,齐与楚从.②亲。惠王患.③之,乃令张仪详.④去秦,厚币委...质.⑤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⑥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⑧

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⑨怒不救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绌②从③患④详⑤厚币委质⑥如⑦约⑧兴⑨竟⑩如⑪因⑫用事者⑬设诡

辩⑭竟⑮释⑯是⑰顾反⑱及2.翻译下列句子。(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译文:句式特点: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

往如.⑩楚。”如楚,又因.⑪厚币用事者...⑫臣靳尚,而设诡辩...⑬.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⑭听郑袖,复释.⑮去张仪。是.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⑰,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⑱。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

之,杀其将唐眜。(2)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译文:句式特点:3.思考:作者写楚国的命运,作用是什么?答:(三)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②绝.③秦欢.④?”

怀王卒.⑤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⑥留.⑦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⑧赵,赵不内.⑨。复之.⑩秦,竟.⑪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⑫.嫉.⑬之,虽放流..⑭,眷顾..⑮楚国,

系心..⑯怀王,不忘欲反,冀幸..⑰君之一.⑱悟,俗之一改也。其存.⑲君兴国而欲反覆..⑳之,一篇之中三致志..○21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22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23愚、智、贤、不肖,莫.○.24..不欲求忠以.....

自为..,.举贤以自佐.....○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26,而圣君治.○27国累世..○28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29贤者不贤也。怀王以.○30不知忠臣之分.○3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32,亡.○33其六郡,身.○34客死.

.○35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36使上官大夫短.○37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38之。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毋②奈何③绝④欢⑤卒⑥因⑦留⑧亡走⑨内⑩之⑪竟⑫既

⑬嫉⑭放流⑮眷顾⑯系心⑰冀幸⑱一⑲存⑳反覆○21致志○22以○23无○24莫○25自佐○26随属○27治○28累世○29所谓○30以○31分○32削○33亡○34身○35客死○36卒○37短○38迁2.翻译下列

句子。(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译文:句式特点:(2)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译文:句式特点:(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译文:句式特点:(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译文:句式特点:3.思考:国家

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答:(四)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屈原至于江滨,被.①发行吟..②泽畔,颜色..③憔悴,形容..④枯槁..⑤。渔父.⑥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⑦.世混浊而我独

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⑧放。”渔父曰:“夫圣人..⑨者,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被②行吟③颜色④形容⑤枯槁⑥父⑦举⑧见⑨圣人⑩推移⑪扬其波⑫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⑩。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⑪?众人皆醉,何不·⑫其糟

.⑬而啜.⑭其醨.⑮?何故怀瑾握瑜....⑯.,.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⑰沐.⑱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⑲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⑳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

之温蠖..○21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22石,遂自投汨罗以.○23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24..者.,.皆好辞...○25而以赋见称;然皆祖.○26屈原之从容..○27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

所灭。……太史公曰....○28:“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29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30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31,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

.○32,轻去就..○33,又爽然自失....○34矣。”⑬糟⑭啜⑮醨⑯怀瑾握瑜⑰新⑱沐⑲振⑳常○21温蠖○22怀○23以○24之徒○25辞○26祖○27从容○28太史公曰○29适○30吊○31彼其材○32同死生○33去就○34爽然自失2.翻译下列句子。(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

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4)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译文:3.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读《离骚》……”“悲其志”?答:二、巩固自测1.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同;。(2)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3)屈平既绌同;。(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5)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同;。同;。(6)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同;。(7)人穷则反本同;。(8)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9)靡不毕见同;。2.一词多义(1)疾

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③君有疾.在腠理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⑤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2)幸①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②则吾斯役之不幸.③缦立远视,而

望幸.焉(3)质①厚币委质.事楚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④质.明,避哨竹林中(4)举①举.类迩而见义远②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③杀

人如不能举.④戍卒叫,函谷举.3.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动词。4.词类活用(1)泥.而不滓(2)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明.道德之广崇(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5)蝉.蜕于浊秽(6)厚币..委质事楚(7)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8)惠王患.之5.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秦,虎狼之国(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6.文学常识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字原。战国时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著有《九歌》《天问》等。他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诗人。7.成语积累(1)怀瑾握瑜:(2)博闻强志:(3)随波逐流:(4)弹冠振衣:(5)与世推移: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

么“甚任之”?答: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答: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答: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答: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素材这样积累1.读文凝思择生与择死张曼菱屈原与司马迁,同是中华民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一个慷

慨赴死,一个却要忍辱偷生呢?从开始了解他们充满悲壮传奇的一生起,我就在思考着。一直以来,屈原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为世人传颂。但我认为,这忽略了他同样作为政治家、楚国的三闾大夫的一面。后世的人们认为,楚国的昏君,不值得屈

原去忠诚,但是,“政治”也是一种理想,屈原的诗人理想,要通过政治来实现。政治家有别于政客,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而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三闾大夫,他不能承受亡国的事实。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个君王联系,但屈原,他把政治的责任置于“诗

人”之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古代的志士们,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却很重视死的权利。倘若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屈原,就是将死亡看作一种意志和尊严的使命。因此,他不会等到敌人进攻,失败后将他抓获再受辱而死,所

以他头戴巍峨之冠,身披兰草之服,悲吟着,高歌着,徜徉在汨罗江畔,从容赴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但死的方法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唯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可以明志,而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亡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宁肯选择接受宫刑。他放弃了死的尊严,在匍匐于地的群臣

之中站立起来,是何等的勇气和豪迈!司马迁的心是悲愤的,在《报任少卿书》中他发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呐喊。他选择生,是为了要死得重于泰山,要让《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史记》是一部民间文本的伟大示范。这不仅因为

作者是被放逐之士,更是由于,它的立场不是取媚于某位帝王,他的观点不是沿袭于某朝某代,它是以作者个人的人文立场,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是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生还是死”莎士比亚的名句,令哈姆雷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的思索形象,而在中国,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构成了一个民族隆起的

脊梁!中国人,不仅仅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命里,还活在前人与后人的交替中,活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因此,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上的人生更漫长浩渺!2.积累名句司马迁名句(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6)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7)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8)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9)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1)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1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素材这样运用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

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

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

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

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

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

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

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

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

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

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司马迁太史公牛马走司马

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

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

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

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

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

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

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

,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

,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

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

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

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

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

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厉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

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

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

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

之辞,网罗天下放佚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

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

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参考译文】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致意。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用谨慎的态度在待人接物上,以

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

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像我这样

的人,身躯已经亏残,即使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把这些当做光荣,只不过足以被人耻笑而自取污辱。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能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片刻的闲工夫来详尽地表达心

意。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憾。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我听到过这

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能够自修其身,这是有智慧的凭证。能够怜爱别人,乐于施舍,这是行仁德的开始。取和予是否得当,这是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志。看一个人对耻辱采取什么态度,就可以决断他是否勇敢。建立好的名声,这是德行的最高准则。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

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没有什么灾祸比贪图私利更惨的了。没有什么悲哀比伤创心灵更为可悲了。没有什么行为比使先人受辱这件事更丑恶了,没有什么耻辱比遭受宫刑更严重了。受过宫刑后获得余生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种情况从开始以

来已经很久了。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这对他是一种侮辱,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通过姓景的太监而得以谒见秦孝公,贤士赵良为此担忧;太监赵谈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把与刑余之人相并列当做一种耻辱。就一般才智的人来说,

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伤心丧气的,更何况气节高尚的人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父遗留下来的事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常常这样想:上不能

对君王进纳忠言,献出诚实的心意,而有出谋划策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给皇上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使隐居在岩穴中的贤士不致被埋没;对外,又不能备数于军队之中,参加攻城野战,以

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积累老资格,在言论方面立功,谋得尊贵的官职,优厚的俸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从这四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了。

以前,我也曾夹杂在下大夫的行列,跟在外朝官员的后面发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申张国家的法度,竭尽自己的思虑,到现在已经身体残废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处在地位卑贱的人的行列当中,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使当世的君子们

感到羞耻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说什么呢?尚且说什么呢?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我认

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

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

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

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

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

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

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

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

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

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这些,正是少卿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献史料、天文历法工作

的官员,地位接近于算卦、赞礼的人,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

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看待自己。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体受辱,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脸色不合礼仪而受辱,其次是

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不当而受辱,其次是使肢体受扭曲(长跪、被捆绑)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带上木枷、遭受杖刑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了,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士大夫的气节,不可

不劝勉鼓励啊(鼓励士大夫在犯罪以后勇于自杀,自杀就坚守了士大夫的气节)。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阱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能接

受他的审讯,把思虑计谋定在自我了断上面。现在我的手脚捆在一起,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经过长时间的威逼约束所造成的形势。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

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像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

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给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份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够下决心自杀,处在污秽屈辱的地

位。古今都是一样的,哪里能不受辱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形势所造成;坚强或懦弱,也是形势所决定。这是很清楚明白的事了,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一点在被法律制裁之前就自杀,因此渐渐地衰败,到了挨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伸张士大夫的名节,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

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

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大义,什么地方不可以勉励自己去死节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稍微懂得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能够下决心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

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如果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

;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

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

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

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

清楚啊!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更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颜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在肺腑中肠子里每日

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

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

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微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地拜两次。第9课屈原列传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楚之同姓: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的后代。楚国王族本来姓芈(mǐ),后来分出这三个氏。其中楚武王的儿子瑕(xiá)被封于屈地(相传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所以以屈为氏。屈原即是

屈瑕的后代。②闻:学识。③志:记。④治乱:复词偏义,义在“治”。治,这里用作名词,指国家安定。⑤娴(xián):熟练,熟悉。⑥辞令:应对的言辞。⑦任:信任。⑧同列:官阶职位相同。⑨害:嫉妒。⑩夺:强取。⑪与:同意。⑫谗:说别人的坏话。⑬伐:自

夸,炫耀。⑭莫:没有谁。⑮疾:痛心。⑯邪曲:邪恶、不公正。⑰离:同“罹”,遭遇,遭受。⑱穷:处境窘迫。⑲反:同“返”,追念,回想。⑳极:疲困。○21惨怛(dá):忧伤,悲痛。○22正道直行(xíng):秉持公心,行为正直。○23间(jiàn

):挑拨离间。○24盖:表示原因的承接连词,大概是。○25淫:过度,无节制。○26怨诽:怨愤,发牢骚。○27称:与下文的“道”“述”,互文见义,都有“称道”的意思。○28刺:讽刺。○29明:阐明。○30治乱:复词偏义,义在“治”。○31约:简约。○32微:含蓄,隐晦。○

33廉:方正,正直。○34指:同“旨”,主旨,旨趣。○35疏:远离。○36皭(jiào)然:洁白干净的样子。皭,清白、洁净。○37泥:通“涅”,染黑。○38推:推赞,推许。2.答案:(1)译文: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句式特点:即

“于治乱明”,介词结构“于治乱”后置。(2)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句式特点:被动句,“见、被”表被动。(3)译文: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

“于浊秽”后置。3.答案: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②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二)1.答案:①绌(chù):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②从(zòng):同“纵”,合纵,联合抗秦。③患:担心,害怕。④详:同“佯”,假装。⑤厚币委质: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⑥如:到,往。⑦约:商定。⑧兴:发动,调动

。⑨竟:终于,最终。⑩如:到,往。⑪因:趁机。⑫用事者:当权者。⑬设诡辩:说假话。⑭竟:竟然。⑮释:放。⑯是:这。⑰顾反:回来。⑱及:赶上。2.答案:(1)译文: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句式特点:介词结构“于

怀王之宠姬郑袖”后置。(2)译文: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句式特点:被动句,“疏”意念被动。3.答案:①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②怀王是非不分,黑白难辨,昏聩无能,最后导致国家内外交困,自己

客死异乡,反衬出屈原一心为国,富有远见卓识。③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三)1.答案:①毋:勿,不。②奈何:为什么。③绝:拒绝。④欢:友好往来。⑤卒:最终,终于。⑥因:趁机。⑦留:扣留、拘留。⑧亡走:逃跑。亡,逃跑。⑨内:同“纳”,收

留。⑩之:到,往。⑪竟:终于。⑫既:副词,很,极。⑬嫉:恨。⑭放流:放逐到远处。一说,放浪,指不担任要职。⑮眷顾:眷念,关心。顾,念。⑯系心:惦记,挂念。系,悬挂。⑰冀幸:希望,同义词连用。⑱一:全盘,彻底。⑲存:思念。一说,保全。

⑳反覆:回归。○21致志:表达愿望。志,意愿。○22以:由,凭,根据。○23无:无论,不论。○24莫:没有谁。○25自佐:帮助自己。○26随属(zhǔ):连接,同义词连用。○27治:动词用作形容词,治理得好的,太平的。○28累(lěi

)世:历代,多少世代以来。累,堆迭,积累。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29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30以:由于。○31分(fèn):本分,职分。○32削:减少。○33亡:失去。○34身:自己。○35客死

:死在异国他乡。○36卒:竟然。○37短:诋毁。○38迁:放逐。2.答案:(1)译文: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后置。(2)译文: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句式特点:被动句,无被动词,

“放流”意念被动,“被放逐”。(3)译文: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句式特点:宾语前置,“自为”“自佐”宾语前置。(4)译文: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句式特点:被动句,“于”表被动。3.答案:态度:嫉

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四)1.答案:①被(pī):同“披”。②行吟:边行走边吟唱。③颜色:脸色。④形容:外貌,模样。形,身形。容,面容。⑤枯槁:干枯,这里形容

瘦削。⑥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⑦举:全。⑧见:表被动,被。⑨圣人:这里指聪明通达的人。⑩推移:变化。⑪扬其波:激起浪(使水流变混浊)。⑫(bū):吃。⑬糟:酒糟。⑭啜(chuò):喝。⑮醨(lí):薄酒。⑯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⑰新:刚刚。⑱沐:

洗头发。⑲振:抖掉。⑳常:同“长”。○21温蠖(huò):尘垢。○22怀:抱。○23以:而。○24之徒:这一班人。○25辞:文辞,这里指文学。○26祖:效法,继承。○27从容:委婉得体。○28太史公曰: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后面的文字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的评论、总结。○29适:到某地去。○30吊:凭吊。○31彼其材:他那样的才能。○32同死生:将生死同等看待。○33去就:指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34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2.答案:(1)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

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2)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3)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4)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类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3.答案:原因:①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②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

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③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④是对司马迁自身命运的感慨,司马迁和屈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借写屈原的身世抒发自己无限感慨

。二、1.答案:(1)离罹遭遇(2)泥涅染黑(3)绌黜罢免官职(4)濯浊污浊(5)详佯假装质贽见面礼(6)被披披散(7)反返返回(8)指旨旨趣(9)见现显现2.答案:(1)①疾苦,痛苦②恨,痛心③疾病④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⑤锐

利(2)①侥幸②幸运③封建君王到某处(3)①同“贽”,见面礼②质地③询问④正,刚刚(4)①举出,提出②推荐,推举③尽④攻占,占领3.答案:(1)第二年。(2)编造骗人的假话。4.答案:(1)名词作动词,染黑。(2)名词作动词,效法。(3)形容词作动词,阐明。(4)形容词作动词

,诋毁,说坏话。(5)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6)名词作状语,用厚礼。(7)为动用法,为……而伤悲。(8)意动用法,以……为患。5.答案:(1)(2)判断句(3)宾语前置句(4)被动句(5)定语后置句(6)状语后置句6.答案:平楚

国《离骚》《九章》爱国7.答案:(1)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2)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3)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4)语出本文。整洁衣冠。(5)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思维发展与提升1.答案: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兵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

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2.答案: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

不给。”“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答案: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答案: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

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

贵品质。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