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2) 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778.906 KB
  • 2024-09-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2)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2)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2)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2) 含答案.docx,共(13)页,778.90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fa1bfc267f1e75a2acbad1f906622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历史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2)做题人一、选择题1.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

在南方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2.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

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3.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AB.BC.CD.D4.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

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

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5.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A.南北民族对立尖锐B.国史编写政治性强C.民族融合尚未出现D.都认同了华夏文

明6.下面是唐朝两个时期边塞诗的对比表。表中相关内容的对比从侧面反映了A.中晚唐诗风受盛唐影响B.唐朝国势由盛而衰C.中晚唐诗歌已渐趋凋零D.唐诗主旋律没有变化7.“敦煌飞天就是画在石窟中的飞神,它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是不长翅磅的不生

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根据上文,无法推出的结论是()A.敦煌飞天的形象在唐朝时期开始形成B.敦煌飞天文化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C.飞天文化可能是经丝

绸之路传入中国D.飞天文化进入中国后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8.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A.佛教逐渐儒家化发展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C.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D.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9.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汉字)、思想意识(儒教、佛教)、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这表明,

在该时期A.东亚地区形成了多样统一的文化有机体B.东亚国家忽视引进文化应保持主体的选择性C.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双向输出成为主流D.唐朝凭借强大国力推动文化的对外扩张10.北魏僧统(统监全国僧尼事务的僧官)法果曾提出皇帝即

当今如来,拜天子如拜佛陀。北魏文成帝曾诏令,建造佛像“令如帝身”,其后又以太祖之后的五位皇帝为原型建造了五座佛像。这表明,北魏时期A.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中央集权的趋势得到加强C.专制统治促进了佛教本土化D.佛教盛衰取决于皇帝好恶11.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天

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B.体

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2.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鸿锡为其副使。刘鸿锡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

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外交步入世界的艰难与曲折B.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C.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遭世人唾弃D.朝贡外交与世界趋势格格不入13.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

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

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4.1873-1892年,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四次签订合同,规定了三公司

在中国各航线的营业份额(表)。这些合同的签订A.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B.提高了轮船招商局的行业地位C.反映了洋务派的妥协与退让D.客观上有维护中国权益的意义15.洋务运动开启后,以李鸿章为代羡的开明督抚有意识地扶植近代矿务企业,促成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

的开矿高潮。这次“开矿高潮”的形成A.推动了民族企业的合理布局B.抵制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C.和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有关D.源于清政府主导近代化进程16.近代一些人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开矿修

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材料中的“一些人”是A.洋务运动时期的顽固派B.戊戌变法时期的封建顽固势力C.辛亥革命时期的保皇派D.五四运动时期的自由主义者17.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西

式教育的开端。但当时很少有世家大族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来就读,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年龄偏大的庸才,且大多数学生是冲着津贴来的。这一现象说明A.中体西用的思想不合时宜B.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步履维艰C.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D.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激烈18.洋务运

动时期,工匠和工匠精神开始了近代转型。一方面,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近代工匠又将产业的发展与爱国自强的使命联系在一起。根据材料,近代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A.爱国自强、开放纳新B.精益求精、传承帮带C.求是求实、艰苦奋斗D.诚信友善、民主科学1

9.驻美公使陈兰彬就裁撤留美幼童在奏报中说:“诚恐将来利少弊多,各学生撤回内地,严加甄别,择稍有器识者分派需用各衙门,充当翻译通事,俾之学习政事威仪。”材料表明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封建保守思想根深蒂固C.政府弃用留美归国人才D.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失

败20.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更好地控制铁厂,特意将铁厂建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阳。这样一来,他每天只要站在总督衙门里,就可以看到汉阳铁厂的烟囱冒烟。为此不得不增加煤炭、铁矿运转的开销,仅此一项,每年就要多花费100万两银子。这

反映出A.官办企业受到朝廷支持B.中国近代工业起步艰难C.以富求强遭遇迷信阻挠D.洋务企业经营观念落后21.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一千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

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道:“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C.买办商人把

持丝织品的外销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2.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

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C.两位结论认识都不全面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23

.拉开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的是张弼士1892年在烟台创办的“张裕酿酒公司”,2010年7月10日,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出了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所获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这

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A.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果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C.民族工业获得一个短暂的春天D.民族企业日益萎缩24.“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

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A.1924~1927年B.1937~1945年C.1945~1949年D.1949~1956年25.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

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这表明当时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B.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26.阅读近代中

国某些年份产业资本的发展情况表。据此表可知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B.实业救国运动的成效不大C.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有限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7.下图为近代申新纺织公司厂景图该企业是近代棉纺织业中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为荣氏

兄弟1915年在上海创办。下列符合荣氏创办该厂的历史条件有①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允许民间办厂②甲午战后自然经济进一步遭破坏,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

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8.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

大量经济赔偿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29.1904年,美国国内的排华暴行引发中国反美运动。上海各织布厂原本“连年亏折”,而在1905年“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这表明

A.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B.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C.民族主义影响消费心理D.列强侵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30.下表为《1913-1948年中国产业资本属性结构状况表(部分)》(单位:万元)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A.私人资本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B.外国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

中始终占主导地位C.国家资本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不同资本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社会性质的变迁31.1923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为挽救中国棉业,“棉纱大王”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筹划按国际惯例组织中华棉业银公司,但农商部因部

分议员和内阁阁员的反对而搁置此提议。材料表明当时A.民族经济发展业已陷入绝境B.实业救国得不到政府的认可C.官僚资本挤压民族资本主义D.社会环境制约民族经济发展32.如图是1937年中国主要商品的自给率,这反映了该时

期我国民族工业A.提高了工业化水平B.得到了较快发展C.结构渐趋走向合理D.仍处于初级阶段33.孔祥熙、宋子文是官僚资本家的代表人物。在国民政府时期,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有一批或大或小的孔祥熙、宋子文式的人物,他们形成官僚资本家群体,成为中国资本家中的一个特殊的阶层。其特殊性在于A.

能够运用行政权力支配国家资本B.造成国民政府腐败以致最终垮台C.身份亦公亦私官僚资本得以发展D.打击民族资本使其逐渐退出市场34.有学者研究发现,19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中国的失业情况却日益严重。有人用“失业之人,如恒河之沙”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种现象

A.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渐趋向于没落B.表明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速度过于缓慢C.是新旧经济更迭冲击传统社会结构导致D.造成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断减少的局面35.1939年6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69家,1940年6月就增加到112家,年底更是达到185家,当时资

本总额已达794.8万元……至1942年底,工厂数已增为436家,资本总额已增为17388.3万元。”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B.内迁工厂自身的扩展与示范作用突出C.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D.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供了敛财契机

36.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法令规定:各活期存户只能按照其存款金额每星期提取5%,但每星期至多以提取法币150元为限;各工厂、公司、商店及机关为支付工资及与军事有关的用款,则另行规定。材料表明A.经济大危机冲击了中国经济B.蒋政

府对革命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C.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加强D.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来聚敛财富37.张海鹏在《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由于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国民政府协助而内迁的厂矿共达448

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这一现象的重大意义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数字。”这次内迁的主要意义在于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彻底改变我国陈旧的工业布局C.为西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38.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材料表明秦二爷要办“顶大顶大的工厂”主要是因为A.

清政府政策的鼓励B.南京临时政府政策保障C.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39.宋子文认为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过去,因此不再拍卖敌伪财产;另一方面,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要造成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其中最大的便是中纺与中蚕。这A.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B.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

新生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基础40.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旨在A.实现关税主权的

独立B.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C.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D.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依据近代社会变动的自然历史过程,当代学者王先明先生将近代士绅阶层的社会流动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如下表所示。——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从材料中提出一个

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历史学科自习考试试卷·答案(42)1.A【解析】“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交流问题,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是中

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排除C;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保证战争需要而重视农业,排除D。2.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量北方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

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不符合史实。3.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豪强地主隐瞒土地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状况,孝文帝推行了三长制和均田制,这既使政府政令能较

好地贯彻到基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对土地的兼并,故选C;AB两项背景对应的措施都应是推行均田制,故两项对应的并不准确,排除;D项背景对应的措施应是推行汉化政策,故其内容和措施对应不准确,排除。4.B【解析】从“什么有了?南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从魏晋南

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故选B;民族融合应该是双向的,那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不可能是单向的,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最终阻碍中国社会文明的发

展,是我国的民族融合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排除C;五胡与其他民族融合,不能说明民族消失,排除D。5.D【解析】南北朝时南北分治不是以民族为分治依据,而是南北政权的分治,故材料不能说明南北民族对立尖锐,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国史编写的问题,故B错误;南北朝时民族融合已经出现,故C错误;索虏、岛

夷都是相对于华夏而言的称呼,故材料说明南北政权都认同了华夏文明,故D正确。故选D。6.B【解析】从表格中的诗句对比可知,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城辽阔,诗歌反映的是人们积极从军塞上,想要建功立业;中晚唐边塞诗人则厌战。故通过对比可知,唐朝

国势由盛而衰,B项正确;诗风变化从表格中无法体现,排除A;C项说法错误,排除;诗歌中从积极到消极的态度表明,排除D。7.A【解析】“它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说明敦煌飞天文化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

合,故B项正确;敦煌是中国古嗲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故C项正确;飞天是西方文化融合中国文化产物,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飞天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8.A【解析】佛教经典中出现了儒家思想,而且地位比

较突出,表明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的趋势加强。A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佛教吸收儒家思想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故选A。9.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8世纪前后的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汉文

化圈,这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文化有机体,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东亚各国在引进汉文化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得汉文化与原生民族文化有机结合,B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是汉文化对东亚国家的单方面输出,而非双向

输出,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唐朝凭借强大国力推动文化的对外扩张,D选项错误。故选A。10.C【解析】北魏僧统法果提出皇帝就是当今如来,北魏文成帝命令建造佛像遵照他的样子,后来又把太祖之后的五位皇帝为原型造了五

座佛像,说明北魏皇帝将佛像换成以自己为原型,即促进了佛教本土化,故选C;从材料不能断定佛教是社会主流思想,A错误;材料体现北魏佛教问题,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加强,故B错误;皇帝好恶对佛教盛衰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不是唯一,D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11.A【解析】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凡

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但是材料中的“照旧交粮纳税”违反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违背了革命的最初设想,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信息,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举措的目的是巩固太平天国政权,与发

展资本主义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举措体现了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强调这一举措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12.A【解析】根据材料大意

可知,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依照国际惯例或当地习俗“披洋人衣”,见巴西国主时“起立”却被顽固派攻击为“投降媚外”,最后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反映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即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与曲折,A项正确;根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抛

弃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向西方学习,逐渐形成近代外交观念,所以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并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B项错误;郭嵩焘的做法是被攻击为崇洋媚外,并且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不是材料主旨内容,C项错误;

朝贡外交指的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种等级制外交体系,与材料中的“出使英国”的近代外交不符,D项错误。13.B【解析】材料信息“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说明左宗棠认为“师夷长技以制之”是其设立福建船政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B正确;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但并未付诸实践,故A错误;洋务运动还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次,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故D错误。14.D【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

轮船招商局通过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签订合同保障了轮船招商局在中国各航线的营业份额,这在客观上维护了中国权益,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故D正确;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是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保障了经济

权益,不意味着提高其行业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洋务派的妥协与退让,故C错误。15.D【解析】材料“洋务运动开启后,以李鸿章为代羡的开明督抚有意识地扶植近代矿务企业,促成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开矿高

潮”强调的是政府主导作用对于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D正确;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本身存在不均衡的状态,A排除;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B排除;小农经济瓦解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16.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所述这些人主张重农抑商,认为这是富强之道,反对开采矿藏、修筑铁路

等便利商民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攻击洋务派的说辞,因此材料中“一些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顽固派,A项正确;戊戌变法时期的封建顽固势力主要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变革政体形式,反对实行君主立宪,但材料内容并未体现,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的保皇派主要反对用暴力方式推翻清政

府,反对进行革命,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的自由主义者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的一场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材料无关,

D项错误。17.C【解析】材料信息是,很少有世家大族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到京师同文馆读书,送去的学生大多数是冲着津贴去的。由此可知,这一现象说明大多数国人不认可西式教育,传统的科举观念影响根深蒂固,故C正确;材料不能

得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不合时宜,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激烈,故D错误。18.A【解析】根据材料“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和理论水平”“又将产业的发展与爱国自强的使命联系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因此洋务运动时期一个优秀的工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具有高超的技艺,体现了开放纳新的工匠精神,综合材料可知,近代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自强、开放纳新,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近

代工匠传承帮带精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工匠爱国自强、开放纳新的精神,而不是求是求实、艰苦奋斗,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工匠爱国自强、开放纳新的精神,没有体现诚信友善、民主科学的精神,故D选项错误

。19.B【解析】陈兰彬认为留美幼童“利少弊多”,从起对归国幼童的处置来看,其仍然认为留美幼童的培养目标是翻译人才,将来留用也仅仅是在传统官僚系统中任职,这是一种封建保守思想,B正确;题干只列举了陈兰彬的主张,并不能体现出统治阶级

内部的矛盾,排除A;“分派需用各衙门”说明并未弃用,排除C;派遣幼童留美这一行为说明教育近代化已经起步,裁撤留美幼童只能说明教育近代化受挫而非失败,排除D。20.D【解析】张之洞创办铁厂时没有考虑区位因素,导致工厂经营成本增加,这反

映出洋务派官员经营现代化工厂企业的观念比较落后,D项正确;官办企业受到朝廷支持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材料并未出现洋务企业遭遇阻挠的情况,无法说明中国近代工业起步艰难,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封建迷信阻挠洋务企业的创办,排除C。21.B【解析】依据材料“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

引发大规模械斗”来看,新兴的机器生产与传统的手工业之间存在矛盾。故答案为B项。A项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排除;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22.C【解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

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起着诱导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甲乙同学对这一现象的评价均不够全面,故答案为C。ABD三项对材料的认识不够合理,排除。23.C【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1915年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表

现,当时是在一战期间所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发展的时机,C正确。24.C【解析】材料“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是指工业生产凋敝,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被大量侵占;材料“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

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是指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这首诗作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民主人士对社会生活的痛苦感悟,C选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排除。25.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而无暇东

顾,趁此机会日本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成为经济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D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提到中国钢铁业的增长的情况,只提到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所占份额,A项排除;题干只提及日本的对华输入和钢铁生产领域所占份额,无法说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B项排除;题干也没有提及中国工业发展

机遇的问题,C项排除;故选D。26.D【解析】由中国资本和官僚资本所占比重来看,1894、1914、1920年这三年,资本总额呈上升趋势,但是中国资本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1894—1920年外国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这说明当时外国对华资本输出有所增加,外国在华资本的增加体现了列强对华

侵略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有所加深,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就已发生了变动,A项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资本总额上升,表明实业救国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项错误;表格无法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C项错误。27.B【解析】根据“1915年”并结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的背景和阶段特征可知,符合此时荣氏创办该厂的历史条件主要有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①②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C

D。28.C【解析】根据图中数据的年代是从1941至1947年,从1943年后法币发行量较大引起通货膨胀,给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压力。A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6年,D项开始于1944年,故本题答案选C项。29.C【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美国的排

华暴行引发了中国国内抵制美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体现了民族主义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中“开始”一词表述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在此之前已经出现;B选项现象出现于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族主义

对大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不是列强侵略对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0.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11年到1920年、1920-1936年,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948时,民族资本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战争的破坏等;故私人资本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1948年时国家资本的金额远远高于外国资本,故B项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1948年

时国家资本急剧增加,主要和官僚资本膨胀有关,最终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从1911年到1948年,无论何种资本发展,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31.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20年

代初,上海纱厂遭遇困难,“棉纱大王”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筹划按国际惯例组织中华棉业银公司,但是这一提议因为部分议员和内阁阁员的反对而搁置,而提议的搁置意味着当时上海纱厂的困境难以解决,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民族经济发展,D正确;民族经济发展

陷入绝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实业救国”和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农商部部分议员和内阁阁员并不代表官僚资本,排除C。32.D【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37年我国主要商品的自给率较低,只有火柴、植物油和丝织品、买份、烟草和炼瓦等少数行业能实现完全或大部

分的自给,其余多数行业都无法实现完全自给,特别是重工业产品的自给率较低,说明我国的民族工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故选D;我国民族工业品的自给率较低,因此不能体现提高了工业化水平,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排除AB;根据自给率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民族

工业的结构并不合理,排除C。33.A【解析】官僚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和政府关系密切,能够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支配国家资本,A正确;国民政府的腐败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并不能全部归结于官僚资本,排除B;官僚资本主义是私有属性,排

除C;官僚资本主义排挤民族资本主义,但是并未导致其退出市场,排除D。34.C【解析】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同时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这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因此导致中国失业人数激增,说明新旧经济更迭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C正确;这一时期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A;自然经济瓦解加速才会导致这一时期失业人数激增,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排除D。35.B【解析】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39—1942年重庆的工厂数和资本总额大量增加正是由于民族资本大量内迁的影响,故B项正确;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在1935—1936年,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民族资本内迁的影响,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官僚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排除D。36.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对民众取款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反映出在抗战时期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限制取款并不是聚敛财富,排除D项。37.D【解析】据材料“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

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次内迁的主要意义在于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故D选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故A选项错误;B选项错在“彻底改变”,过于绝对,故B选项错误;这次内迁促进了西南经济发展,但这不是主要意义,故C选项错误。故选D。38.D【

解析】根据材料中“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可知,秦二爷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要办“顶大顶大的工厂”主要是受到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项正确;清政府政策的鼓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19世纪末南京临时政府尚未建立,B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不是19世纪末中国人要兴办大工厂的原因,C项错误。39.A【解析】材料表明宋子文以统制经济体系化公为私,为四大家族企业的扩张提供了国家政权方面的帮助,加速了官

僚资本的扩张,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故A正确;材料反映宋子文以统制经济体系化公为私,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扩张,官僚资本的扩张压制了民族资本占有发展,B错误;“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的中纺和中蚕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的扩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C;材料“继承敌人的统制体

系”,应是抗战胜利后,故D错误。40.C【解析】根据材料“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可知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措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是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之后,A选项排除。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建立的战时经济体制导致的,B选项排除。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41.示例:论题: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出现“绅一商”流动格局。论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

洋务运动的兴起,大量士绅投资于近代工商业,“绅一商”流动格局初现。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的推动下,以晚清状元张謇为代表的士绅,高举“实业救国”旗帜,投身于民族工商业,加速了“绅一商”流动格局的

发展。综上所述,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动,“绅一商”流动格局出现并得到发展。【解析】论题:选择材料所列举的士绅阶层的社会流动三个阶段中的任一阶段进行论述,以选项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

初为例,根据材料“‘士、农、工、商’传统社会阶层体系出现错位,‘士’‘商’这两极开始做相向运动,交错汇流,出现了‘绅——商’流动的格局”可以得出观点,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出现“绅一商”流动格局。论述:论证过程侧重分析这一时期出现“绅——商”流动格局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具体而言,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大量士绅投资于近代工商业,“绅一商”流动格局初现。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的推动下,以晚清状元张謇为代表的士绅,高举“实业救国”旗帜,投身于民族工商业,加速了“绅

一商”流动格局的发展。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动,“绅一商”流动格局出现并得到发展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