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9)页,271.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f7501ecf4c0ab91a82d264b1afb3a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同母之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A.体现礼乐教化B.强化宗法
观念C.维护母系权威D.突出分封差别【答案】B【解析】【详解】从西周宗法制来看,异母弟属于庶子,不是嫡子,因此这一规定是为了强化宗法制的嫡庶之别,故答案为B项;这一规定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没有体现出礼乐教化,排除A项;宗法制是为了维护父系权威,排除C项;这一规定
不是分封制的内容,排除D项。2.周人是用“夏”来称呼以周邦为首的反商联盟,所谓“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这一变化A.成为传统华夷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B.助推了“家天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C.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
D.为周朝实行宗法分封提供政治前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华夏”包含的主体随着西周统治的确立和扩展而扩展,因此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心里文化认同,故选C项;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华夏”概念的变化并不是周朝实行
宗法分封的政治前提,排除D。故选C。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象征宗族统治的六冕之制,改戴通天冠,而且吸收了各国的冠服制到新的官员服饰体系中,如将原赵国的貂蝉冠定为武将之冠,原楚国的獬豸冠定为法官之冠等,秦朝改革冠服旨在A.改变落后习俗风尚B.确
立皇帝独尊地位C.构建新型官僚体系D.革除地方割据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废除象征宗族统治的六冕之礼,而且吸收各国冠服制度,如武将、法官之冠等,反映了秦朝统一之后弱化宗法血缘对政治影响,构建新型官僚体系的政治意图,C正确;冠服制度不属于落后的习俗,排除A;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
排除B;秦朝实行郡县制,未形成地方割据,排除D。4.唐高宗后期武后临朝听政,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元万顷等,协助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密令参决。唐制,官衙都在宫城之南,刘元等人不经南门而于北门出入,时人因谓之“北门
学士”。北门学士的出现反映了A.武后已掌握实际统治权力B.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C.三省六部制度己名存实亡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北门学士是在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之外设置的类似秘书性质的官职,负责为武后起草处理文书,密令参决,掌握了部分决策权,以加强武后的权力地
位,冲击了中枢决策机制,B正确;北门学士的出现是武后强化权力的手段,但是不能证明武后已经掌握实际统治权力,排除A;题干未涉及北门学士与三省六部制之间权力的转移,C排除;北门学士是中枢体制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5.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
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影响了当时
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体现了当时社
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6.明朝政治制度下,虽一切事权
主要集中在皇帝,但有许多事情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的。重要高官由九卿或再加上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是为“廷推”:凡是遇到重大政事,也常由七卿、九卿公决,是为“廷议”;倘使有重大的狱讼无法解决,也由七卿、九卿开会定讞,是为“廷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B.形成了皇权外的决策机构C.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D.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有许多事情是必经廷推、廷议、廷鞫”可知,材料强调明朝时期的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制度性的制约,故C正确;明朝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不民主,排除A项;“廷推”、“廷议
”、“廷鞫”都没有最终的决策权,排除B项;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7.下图为1912年7月《民权画报》刊登的时政漫画《共和之假面具》,漫画作者意在A.抨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B.强调共和民国虚有其表C.讽刺资产阶级软弱妥协D.警惕满清预备立宪骗局【答案】A【解析】【详解】漫画创作于1
912年7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就任临时大总统。漫画中的猿猴(谐音袁)戴上共和的假面具,意在揭露袁世凯假共和真独裁专制的反动面目,A正确;题干批判的是袁世凯而非民国和资产阶级,排除B、C;预备立宪时间是1905年开始,与题干时
间不符,排除D。8.黄埔军校学生除了必修的军事教育课目外,还要学习国民革命论、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学概论、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农民运动、帝国主义剖析等课程,开展社会实践。这突出反映了A.受苏联影响大重视反对帝国主义B.国共两党联合培养军事人才
C.孙中山重视军事和实践教育并举D.尝试培养革命军的骨干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黄埔军校在军事教育的同时,重视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反映出其培养革命骨干的办学宗旨,D项正确;受苏联影响,重视反对帝国主义只解释了其对政治教育的重视,忽略了黄埔军校的中心任务,A
项错误;国共两党联合培养“军事人才”没有准确分析黄埔军校的课程内容,B项错误;“重视军事与实践教育并举”的说法,忽略了材料中对黄埔军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重点介绍,C项错误。9.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
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
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A.②③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旨
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所燃起的爱国热情”“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可知②③④正确,①没有体现,正确选项是A项。10.下表是18
94—1914年英、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近代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B.甲午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低于日本C.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英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
商品输出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英国在1894—1914年期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不断减少,而日本在这时期对中国外贸总值不断增长,说明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比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侵略,无法得出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急先锋的结
论,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和英国对中国外贸总值百分比,没有体现英日的国际地位,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而不是商品输出,D项错误。11.1949年4月至
5月参加“丹阳培训”的干部,统一使用、系统学习的文件主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城市政策汇编》和七届二中全会公报。据此推知,“丹阳培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A.国共和谈B.渡江作战C.接管城市D.防腐拒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城市政策汇编》”及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决定可知,“丹阳培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接管城市问题,C正确;此时国共和谈已经破裂,A排除;渡江
战役主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B排除;材料与防腐拒变无关,D排除。故选C。12.史载: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
宇,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A.兴建天王府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B.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C.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D.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的象征【
答案】B【解析】【详解】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中“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享乐,体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追求享乐,但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故C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要依
靠革命斗争,与材料中“大兴土木”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结果,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
利。13.甲午战后,国际资本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A.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B.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甲午战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
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的“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即是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列强早已在中国投资设厂,排除A项;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4.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
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从题干材料扩展,“新县长”作为民国时期的县长,仍然“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表明其
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A、D明显错误;C与题意相反,所以应选B。15.《清实录》中“国体”的涵义有此变迁: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
为“国家体面”。“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A.社会矛盾的变迁B.国家政权的更迭C.西学东渐的影响D.近代外交观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说明“国体”内涵的变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和民族
矛盾,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的政权依然是清政府,没有体现国家政权的更迭,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也存在西学东渐,但是“国体”的表述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社会矛盾的变迁导致“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的变化,
与近代外交观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时间,了解1840年以前的“国体”和1840年以后“国体”的内涵,可从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的转变方面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B.具有“人大”的政治作用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
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法律制定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材料得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文件,表明具有“人大”性质,有制定法律的功能,答案为B。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决定建国等一系列问题,宗旨不只是制定法律,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协
商精神,C错误。完善中央政府的结构是全国人大的职能,D错误。17.1975年蒋介石去世时,新华社发了一条消息,标题叫《蒋介石死了》;1988年蒋经国去世时,《人民日报》刊登《蒋经国昨天病逝》的消息;2003年宋美龄去世,中央政治局常委全
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自发唁电致哀。大陆对三人的态度表明()A.“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影响B.国家政治形势变化与需要C.三人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差异D.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改革开放之
前,海峡两岸处于敌对状态,所以蒋介石离世是一个中性新闻标题。为呼应1987年蒋经国顺应民意结束两岸隔绝状态,所以蒋经国离世的新闻标题比较友善,九二共识达成后,两岸良性互动较多,所以宋美龄去世大陆的回应格局很高。,故选B;“一国两制”的提出于20世纪8
0年年代初,无法解释对蒋经国与宋美龄态度的差异,排除A;材料无法反映反映三人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差异,排除C;两岸社会性质不同,意识形态存在分歧,排除D。18.黄炎培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
子撑起来的。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战线。”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大厦”是指中
华人民共和国B.“柱子”体现了平等团结的愿景C.“第一”凸现共产党领导地位D.“钢骨水泥”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战线”,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性质,D解读有误,符合题意,故选D;根据“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大厦来。……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
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可知,“大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体现共产党领导地位,“柱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的平等团结,ABC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
9.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蔵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民族自治地方
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政治制度C.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D.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解答
须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根本的政治制度”说法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C项“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说法错误,如内蒙古自治区;D项“民族聚居地区”说法
错误,应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20.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
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材料强调,民主A.增强国家认同感B.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C.左右国家的政局D.保障了公民公平参政【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可知,民主最本质的优点是增强国家认同感,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争权夺利的工具、左右
国家的政局,故BC项错误。保障公民公平参政,亦是为了增强国家认同感,故D项错误。所以选A。21.建国初期中苏签约:“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2001年中俄
两国签约:“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国关系B.当今的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中日两国的矛盾得以解决D.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
期的中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有军事结盟性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而2001年“不针对第三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与他国建交的时候强调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
态,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B项正确;中俄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大国关系,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日两国矛盾,并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中俄合作并不是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
关系的现象,D项错误。22.“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开始“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但其间却发生了60年代中法建交,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却仍联手支持越南抗美战争;70年代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直至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入侵盟友
阿富汗等一系列事件。这反映了A.“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B.中国大国地位提升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C.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D.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既有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有社
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还有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还有中法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反映了“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是对材料全面解读,只是复杂国家关系的表现之一,排除。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源,排除C。材料没有
涉及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美苏开始‘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中法建交”“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中美”等,结合战后国家关系演变的史实,即可得出“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23.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
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只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B.强调独立自
主政策的必要性C.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可知,当时新中
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A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信息未能体现,排除;“新型区域外交合作”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时间不符,排除D。24.从八大到十一大,新中国在对外关系布局中始终把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放在首位。从十二大到十七大,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的成熟、稳定的外交布局。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政策或方针是A.“一边倒”B.和平发展C.不结盟政策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中国由毛泽东时期的革命外交转变为新时期的“无敌国”
的外交,中国的外交越来越成熟。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后,在国际交往中一直遵循这些原则,并把它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D项正确。“一边倒”是建国初期的方针,排除A项;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并非中国外交方针,排除B项;“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外交
政策,与题干“一以贯之”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25.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A.致力于维
护世界和平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而不是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故B错误;根据题干“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
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正确。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不是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故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礼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
)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材料二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
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
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答案】(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2)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
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可知,祭祖的同时祭天;根据材料“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可知,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
为小宗;根据材料“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可知,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中,“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
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2)说明: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土地制度方面,根据材料“小农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在政治制度方面,根据材料“君主官僚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根据材料“儒道法意识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
,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カ,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因,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
,在担任过巡托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
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主张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
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
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的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
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摘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
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晩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答案】(1)变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
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
军人干政。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
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等信息可从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官员比例
)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洋务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材料“总
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作答。(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
根据材料“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
,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等信息,可从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等方面归纳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关于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
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影响;丧失军队控制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作答,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8.不断增强人民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感,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
家机关的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摘编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摘编自1990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材料三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摘编自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
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的相似之处。(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以来“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并说明“一国”和“两制”的辩证关系。【答案】(1)相似之处:都是地方行政区域;
都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都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都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辩证关系:“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
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解析】【详解】(1)相似之处:根据材料“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可知,两者都是地
方行政区域;根据材料“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治区和特区都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材料“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治区和特区都依照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材料“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
政区根据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可知,都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主要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
色民主体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辩证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国两制体系下,“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
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现行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
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70年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摘编自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新中国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阐释: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值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中国政府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面临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威胁,毫不妥协,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动摇。20世纪8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
形势,中国政府提出不结盟的政策,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奉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极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始终坚
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方针,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等信息可以分析概括得出“新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论述,如可以分别从新中国成立、20世纪6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说明中国确实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过程须有史实依据,要言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