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1.794 MB
  • 2024-10-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1.79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f13ec94718eb3804662fd766fa5a6b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地理月考(分班考试)地理试题火星表面是一个空气稀薄且干燥寒冷的沙漠世界,太阳风可能是导致火星大气稀薄的“罪魁祸首”。太阳风是一种来自太阳持续存在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的大气较容易被太阳风“剥夺”的原因是A.距离太阳更近B.公转速度较快C.体积和质量更

小D.表面温度较高2.火星大气的流失导致火星表面温度降低的主要是因为A.火星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B.火星大气逆辐射减少C.火星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D.火星表面辐射减少【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地球比火星离太阳近,A错。公转速度快慢与大气是否被太阳风剥夺

没有关系,B错。地球体积和质量大,对大气的引力更大,所以地球大气没有被太阳风“剥夺”,C对。地球离太阳近,又有大气保温作用,表面温度高于火星,D错。故选C。【2题详解】大气具有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火

星大气的流失使火星大气吸收火星表面辐射减少,火星大气逆辐射减少,火星表面热量散失多、获得补偿少,从而导致火星表面温度降低,B正确,D错误;火星大气的流失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减少,火星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A错误,火星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不会导致火星表面温

度降低,C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

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新华网2021年2月10日报道:地球自转变快的原因可能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有关。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或芭蕾舞者做转体动作时身体越聚拢转速能越快一样,当物质向更中心聚集时,地球的自转也会变快。下图为

2020年1-12月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自2020年年中,地球的自转开始加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根据材料,下列属于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的可能性原因是()A.火山喷发B.地震造成地形变化C.地壳运动造成山脉隆起D.全球气候变

暖4.2020年7月19日,北京昼夜时间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夜长变长0.73毫秒B.夜长变短0.73毫秒C.夜长变短小于0.73毫秒D.夜长变短大于0.73毫秒【答案】3.D4.C【解析】【3题详解】根据材料,地

球自转变快的原因可能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有关,当物质向更中心聚集时,自转速度加快。火山喷发时,物质远离地心,向外喷出,A错误;地震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物质距离地心的距离有升有降,B错误;山脉隆起,地表物质也是远离地心,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使高纬和高山地区更多的冰川融化进入海洋,水往

低处流,促使物质向更中心聚集,加快地球自转速度,D正确。故选D。【4题详解】由图中的纵坐标可知,图中表示的是一天长度的变化。所以2020年7月19日,地球的昼夜交替周期比24小时(太阳日)缩短了1.46毫秒,该日北

京的自转周期也只比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短1.46毫秒,A错误;7月19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京昼长夜短,所以缩短的时长不可能昼夜平分,因此夜长变短小于0.73毫秒,C正确,B、D错误。故选C。【点睛】恒星日为23小

时56分4秒,春分日(3月21日)和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3月21日-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京昼长夜短,9月23日-3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京昼短夜长。2020年8月以来,美国西部多个州山火温度(°C),肆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风力作用下,大火燃烧产生的烟

雾席卷了整个美国大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美国山火对大气层温度影响最明显的是()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6.美国山火会导致()A.对流层厚度变小B.美国西海岸昼夜温差增大C.臭氧层严重破坏D.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答案】5.A6.D【解析】【5题详解】山火释放大量的烟雾聚集在对流层,削弱太阳辐射。因此,山火对大气层温度影响最明显的是对流层,即①层。故答案选A。6题详解】山火释放大量的烟雾,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对;山火

影响的是短期内的温度,对对流【层的厚度影响小,A错;山火释放大量的烟雾,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逆辐射,美国西海岸的昼夜温差变小,B错;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C错

。故选D。东洞庭湖湖陆风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国家气候观象台岳阳站,西临东洞庭湖,东南方向为岳阳市中心城区。为有效识别湖陆风,首先将各时刻的岳阳测站风分解为u和v分量,分别代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风(西风、北风计为正值,东风、南风计为负值),然后计算出各站的年(季、月、时段)逐时u、v

平均值,之后将24h的逐时平均值u、v相加求平均获得全日平均值(视作背景风),再用逐时的年(季、月、时段)平均值u和v减去全日平均值得到逐时距平值(视作实际风)。用实际风减去背景风得到距平风,即识别为湖陆风。下图示意2017年6月~2019年5月岳阳站平均风速逐时变化。据此,结合下

图,完成下面小题。7.关于东洞庭湖岳阳站湖陆风日变化特征,叙述正确的是()①u,09-18时为湖风②u,陆风强于湖风③v,午后至初夜为南风④v,全日实际风均为北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关于v午后

实际风力状况变化,推测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A城市热岛B.湖水水位C.植被覆盖D.极端天气【答案】7.D8.A【解析】【分析】【7题详解】据图,u的日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09-18时为正距平(西风、湖风),①正确,13时最强湖风.风速为0.95m·s⁻¹,19-08时为负距平(东

风、陆风),05时最强陆风风速为﹣0.48m·s⁻¹,湖风强于陆风,②说法错误,据图,v无论是逐时平均值还是全日平均值,均为正值,故全日实际风均为北风,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8题详解】由于u的全日年平均值仅为﹣0.2m·s⁻¹,因此实际湖陆风也是相当明显的,

湖风持续时间长达8h。v的日变化也有明显的规律性,13-21时为正距平(北风),16时最强正距达0.36m·s⁻¹,22-12时为负距平(南风),07时最强负距平达﹣0.22m·s⁻¹,即午后至初夜距平风由城北吹向城南,持

续9h,夜间和上午由城南吹向城北,持续15h。由于v全日年平均值为0.14m·s⁻¹(背景风),从图可以看出全日实际风均为北风,只是午后更强。这主要是由于岳阳城市中心位于岳阳站东南部,午后在城市热岛效应作用下,岳阳站附近地区气温南高北低形成的,A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A。【点睛】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如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下面小

题。9.N地风向为()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10.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M地B.N地C.P地D.Q地11.对图中四个箭头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代表地转偏向力,该地地转偏向力向左偏B.②代表风向C.③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D.④代表摩擦力【答案】9

.D10.D11.C【解析】【9题详解】据图可知,P为低压中心,故N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南方,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向30-45度,故最终吹东北风。故选:D。【10题详解】据图可知,M、N、P、Q四地中,Q的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较大

。故选D。【11题详解】该地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且与风向垂直,①为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③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④为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②为摩擦力;故选C。【点睛】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

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回答下面小题。12.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鱼类D.两栖类13.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元古宙C.中生代D.新生代【答案】12.C13.

C【解析】【12题详解】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中生代中后期,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

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种类较少;元古宙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ABD错误。故选C。【点睛】从时间来讲,

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我国海洋专家时东海中部海域沿30°N纬线的海

水性质进行了垂直采样研究(图1),并绘制了沿30°N海域甲-乙冬季表层、底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状况图(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甲海域表层盐度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入海径流B.黑潮暖流C.海陆位置D.大气降水15.导致乙海域表层,底层海水温度差异比甲

海域大的主要因素有()①纬度位置②海域深度③洋流性质④太阳辐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14.A15.C【解析】【14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海域位于我国东海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有大量的径流注入,淡水

稀释作用较强,入海径流是导致甲海域表层盐度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故A选项正确。暖流增盐度,海陆位置不直接影响盐度,该地大气降水不偏多,B、C、D选项错误。故选A。【15题详解】①由图可知,图中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同,不会是造成两海域水温差异的原

因,故①错误;②甲海域位于大陆架上,海水较浅,表层和深层海水热量交换多,水温差较小,而乙海域海水较深,水温差异大,故②正确;③甲海域受沿岸流(寒流)影响,降低表层水温,海水表层和底层水温差异小;乙海域受日本暖流影响较大,海水表层和底层水温差异大,故③正确;④太阳辐

射在同一纬度海域的分布差异较小,不是导致甲、乙两海域上下层水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故④错误;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盐度的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淡水注入、寒流和暖流、结冰和融冰。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

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6.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17.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

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答案】16.D17.C【解析】【16题详解】森林茂盛的地区水热组合条件好。

纬度差异表现在南北方向上,气温较高的位置为南坡;太阳辐射强,不一定气温高;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应该没有森林分布;在山地迎风坡,水热组合条件好,有利于森林的生长。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

西南季风的影响。据此分析D正确,故选D。【17题详解】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

布。据此分析,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相关知识。从图中可知森林等值线数值由西南向东北递以及要结合森林生长的条件进行分析。土壤墒情通常用土壤体积含水量来衡量,合理的土壤墒情是作物生长的保障,而饱墒(含水量>20%)和

失墒(含水量<8%)都不利于作物生长。研究表明,土壤墒情受降水气温、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明显。下图为我国华北某耕作区年内不同时段土壤墒情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该耕作区A.甲时段土壤一类墒情历时短B.乙时段土壤三类

墒情历时长C.丙时段墒情最利于作物生长D.全年土壤出现失墒历时较长19.乙时段土壤墒情波动明显,主要是因为A.气温回升快,蒸发变化大B.作物生长快,根系吸收强C.夏季风影响,天气变化大D.地表覆被多,

荫蔽面积广20.为使土壤具有良好墒情,春季宜A.保留残茬B.灌溉补水C.农田深耕D.增施肥料【答案】18.A19.C20.B【解析】【分析】【18题详解】读我国华北某耕作区年内不同时段土壤墒情变化统计图,含水量>16%为一类墒情,甲时段土壤一

类墒情历时短,基本处于16%以下,A对。乙时段土壤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类墒情中,含水量>16%,B错。丙时段墒情接近三类墒情,墒情情况一般,不太利于作物生长,C错。全年土壤出现失墒历时较短,仅仅出现在甲时段少部分时间

,D错。故选A。【19题详解】从材料可知,土壤墒情受降水气温、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明显。乙时段位于4月中旬到10月,此时我国华北受夏季风影响,天气变化大,从而出现墒情的明显波动,C对。气温回升快,蒸发变化大,仅体现墒情的一个影响因素,墒情还受

到降水的影响,概括不全,A错。作物生长和地表覆盖不是影响墒情的主要原因,排除B和D。故选C。【20题详解】土壤墒情通常用土壤体积含水量来衡量,合理的土壤墒情是作物生长的保障。读图可知,春节我国华北地区增温快,加上大风天气影响,水分蒸发快,甚至出现失墒,此时需要灌溉

补水,保障土壤墒情合理,B对。保留残茬、农田深耕和增施肥料并不会太多影响土壤体积含水量,所以不会对良好墒情有太大帮助,排除A、C和D。故选B。【点睛】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

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问题。2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

④22.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陆交通枢纽【答案】21.D22.D【解析】【21题详解】根据图中河流名称和分布特点可知,该地区位于四川盆地,提高甲乙有特大

城市,可判断该地区一定不是在青藏高原,长江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故纬度因素排除,长江流经地区除了青藏高原都是湿润地区,故降水排除,再看图中的人口密集区,基本都与河流靠近,则可知河流和地形是影响地区人口密度差异

的主要影响因素。故选D。【22题详解】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根据上题结论可知甲是成都,乙是重庆,与甲地成都相比,处于河流交汇处乙地重庆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水陆交通枢纽。故选D。《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

提出,2035年广州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下图是2015年~2020年广州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变化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广州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2000万人左右,其“2000万”指的是()A.土地承载力B.环境人口容量C.环境承载力D.人口合理容量24.2015年~2

020年广州市常住人口的增量远超户籍人口的主要原因是()①户籍政策限制大②交通运输条件改善③经济发展速度快④社会婚姻观念更新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23.D24.C【解析】【分析】【23题详解】规划提出的广州常住人口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这是在

确保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合理规划,因此“2000万”人口是指人口的合理容量,D正确;土地承载力,是土地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A错误;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B错误;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C错误。所

以选D。【24题详解】常住人口增量大,说明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进一步可推断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③正确;同时户籍人口增量小,说明较多外来人口无法入户,这是受户籍制度的限制,①正确;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社会婚姻观念更新两者有一定影响,但不属于主要原因,②④错误。综上所述,

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人口合理容量则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人口合理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它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人口合理是最适宜值,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下图为“某大城市

零售业区位决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5.N、O、P、Q四处中,仅考虑利润和地租因素,零售业距离市中心的最远区位是()A.N处B.O处C.P处D.Q处26.O处地租较N处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O处位于工业区B.O处交通通达度高C.O处人口密度大D

.O处距离市中心远【答案】25.C26.B【解析】【2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越靠近市中心,地租越高;零售业的利润是由付租前的利润和地租高低决定的,付租前利润减去地租后得到的净利润;图示五地中N、M、O三地利润较高,P地利润为零,P

利润最低,为零售业距市中心最远处;Q处无利润,Q处没有零售业,因此C正确,排除ABD。故选C。【26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O处地租较N处高,可能是O处交通通达度高,B正确;工业区的一般在市郊,地租低,排除A;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多在市中心,地租水平较高,排除C;距离市中心远的地方,地租

水平低,排除D。故选B。【点睛】城市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因素包括地租水平、交通通达度、历史文化、宗教等,其中影响功能区分布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地租水平的高低,即不同功能区付租能力的大小。海草房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以厚石砌墙,屋顶用晒干的海草遮盖,最厚处达4

米,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转作旅游资源。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7.海草房最可能分布在()A.山东B.湖北C.广东D.云南28.

海草房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突显当地人们的生活特色B.修饰屋顶,使其更加美观C.防止海洋水汽的腐蚀D.防止大风将房顶上的海草刮跑【答案】27.

A28.D【解析】【27题详解】海草房用海草作为原材料之一,具有墙体厚实,冬季抵御严寒,夏季抵御炎热的作用,故可以推测出多分布在多风的沿海地区,山东地区符合条件,A正确;湖北不临海,B错误;广东冬季气温较高,不需要保温作用较好的厚实墙体,C错误;云南不临海,D错误。故选A。【28题详解】海草房朝

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置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风将房顶上的海草刮跑,D正确;不是为了突显生活特色、修饰屋顶、防止海洋水汽的腐蚀,更多的是就地取材和实用价值考虑,A、B、C错误。故选

D。【点睛】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学习、打工,一些村民外出搬迁,使村里的许多海草房人走屋空,得不到修缮,造成了许多海草房屋漏和倒塌,而新建的房屋多数为现代建筑,使这一胶东独有的历史文化住宅受到了威胁,旧的海草房大都转作旅游资源。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

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

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30.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29.A30.C

【解析】【2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规模最大的两大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正确;沈

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构建双核结构城市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本题应选A。【30题详解】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大连不是,①错误;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交流,能够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③正确;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传统工业的比重不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④错误。所以选C。【点睛】双核型空间结构中的端点城市,即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与行使区域中心城市

的门户港城功能的港口城市组合,构成了一种空间度更大、区域效应更为强烈的广义港城空间结构关系,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双核型空间结构实现

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北部,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高差悬殊、气候多样、山明水秀,有多处湖泊群、瀑布群和钙华

(地表水或地下水中CO2逸出导致水中碳酸氢钙过饱和沉积而成的碳酸钙堆积物)滩流等。湖泊之间的钙华堤上长有柳、杨、松、杉等乔木和种类众多的灌木,湖中沉积的碳酸钙可以附在植物上,树木演变出特殊的“呼吸根”,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形成树在水里生、水在林中流的奇观。该地区的岩石几乎全由石灰岩构成,厚达数

千米。下面左图示意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位置,右图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1)简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特征。(2)说明钙华堤上的树木能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的原因。(3)结合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特征,分析该地区喀斯特作用能持续进行的有利条件。【答案】(1)植被

种类丰富;群落结构明显;四季常绿;耐涝;耐贫瘠(2)流水流经石灰岩地区,随着流水沉积,碳酸钙堆积物附着在植物上且越积越厚,树根和钙华紧密结合在一起;树根为了在含水丰富的地层中不会缺氧死亡,演变出特殊的“呼吸根”(3)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处于青

藏高原边缘,板块运动活跃,发育大量裂隙和断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流速快,溶蚀力强【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树木演变出特殊的“呼吸根”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植被特征可从植被生长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所学区域知识可知四川九

寨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结合材料“钙华堤上长有柳、杨、松、杉等乔木和种类众多的灌木”,可知九寨沟的植被种类丰富,群落结构明显,四季常绿;由材料“树在水里生、水在林中流”可知当地植被耐涝,适应丰富的地下水环境;由材料“该地区的岩石几乎全

由石灰岩构成”和所学知识“石灰岩较为贫瘠肥力差”,说明当地植被耐贫瘠。【小问2详解】钙华堤上的树木能经历流水冲刷而不倒说明根系已经和钙华堤紧密结合,且植物能正常生长。根据材料可知,流水流经石灰岩地区,随着流水沉积,碳酸钙堆积物越积越厚,树根和钙华紧密结合在一起;树根为了在含水丰富的地层中不会缺

氧死亡,演变出特殊的“呼吸根”。【小问3详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和具有溶蚀力的流水。材料提到,该地区的岩石几乎全由石灰岩构成;四川省北部位于青藏高原,板块运动导致岩层发育裂隙和断层,增大了岩石的

透水性;根据所学区域知识可知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由材料“保护区内高差悬殊”,可分析出当地流水速度快,溶蚀力强。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位于山谷断裂带中的A城市,人口有80万。某日凌晨该城市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震中距2千米,此次地震给当

地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发生次日震区出现多次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因城区受损过于严重,该城市决定在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选择一处另建新城。(1)分析此次地震给当地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的原因。(2)指出

本次地震可能诱发的两种严重次生地质灾害。(3)请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选择一处最适合城市重建的区域,并说明理由。【答案】(1)震级高,震源浅,震中距小,建筑物受破坏严重;发生在凌晨,居民来不及逃生;当地人口多,受灾人数多。(2)崩塌

、滑坡、泥石流(3)丁区域。理由:丁区域没有位于断裂带上,且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所以是最适合城市重建的区域。【解析】【分析】本题以某次地震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地震破坏强的原因、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城

市重建的选址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地震给当地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的原因主要从地震的特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城市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震中距2千米

,震级高,震源浅,震中距小,建筑物受破坏严重,此次地震发生在凌晨,居民多处在睡眠之中,居民来不及逃生;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当地人口多,经济发展较好,受灾人数多,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

,该地区位于山谷断裂带,地形复杂,地势坡度大,受地震影响岩层松动破碎,受重力影响易发生崩塌、滑坡,地震发生次日震区出现多次强降雨,容易引发次生灾害是滑坡、泥石流等。【小问3详解】根据图中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可知,丁区不位于断裂带上

,且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甲地地震破坏程度强和中等、次生灾害发生频率中等,乙地处在两条断裂带上,地震破坏程度强、次生灾害发生频率高,丙地地震破坏程度低、次生灾害发生频率高,所以丁地最为适合重建城市。33.对比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镇化进程图(含预测),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指

出美国、英国和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2)中国为应对在城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英美:起步早;水平高;1950年后发展缓慢。中国:起步晚;水平低;2000年以前,发展缓慢;2000

年后发展速度加快。(2)合理规划,控制大城市规模;开发新区,建立卫星城,分担大城市职能;提高城市绿化、的。水体面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解析】【分析】本题通过中、美、英三国的城市化进程,考查城市化相关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

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美国、英国在1850年城市化进程速度快,起步早,在1950年时城市化水平已经高达60%以上,因此以英国和美国为代

表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在1950年后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阅读中国城镇化水平变化,中国城镇化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城镇化率在1850-1970年处在20%以下,200

0年以前,发展缓慢,2000年后,城镇化水平增加,发展速度加快。【小问2详解】面对城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从控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合理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其次,要加强新区和卫星城的建设,分

散城市职能,防止城市人口、产业过于集中;最后,还应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出行。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