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3.122 MB
  • 2024-10-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3.12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e6a94334e70c62f6ae749a1adb7267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三年级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2023.11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P物质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脑神经释放的P物质能够使人产生痛觉,

脑啡肽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镇静、提高痛阈从而调节人体对痛的感觉。研究发现,脑啡肽作用于神经细胞后,神经细胞分泌其它蛋白质的功能不受影响,唯独不能分泌P物质,根据已有知识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脑啡肽会影响神经细胞内高尔基体的功能B.脑啡肽会改变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结构C

.脑啡肽会阻止含有P物质的囊泡运向质膜D.脑啡肽会和物质P反应,从而改变P物质的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据题干信息“脑啡肽作用于神经细胞后,神经细胞分泌其它蛋白质的功能不受影响”,可见细胞中高尔基体的功能没有受到影响,A错误;B、脑啡肽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不会进入细胞并改变神经细胞内遗

传物质的结构,B错误;C、细胞内合成的分泌蛋白需要经囊泡运输至细胞膜后再分泌出细胞外,根据题干信息“脑啡肽作用于神经细胞后,神经细胞分泌其它蛋白质的功能不受影响,唯独不能分泌P物质”推测:脑啡肽很可能会阻止含有P物质的囊泡运向质膜,从而导致P物质无法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D、

脑啡肽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不会进入到神经细胞内与物质P反应,D错误。故选C。2.初步研究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

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作的推论错误的是()A.β-分泌酶起催化作用时消耗水分子B.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C.β-AP寡聚合物可能引起大脑功能异常D.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会产生紫色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APP形

成β-AP的过程,该过程是在病理状态下进行的,由题图知APP形成β-AP的过程中需要β-分泌酶和y-分泌酶的催化作用,β-AP分子是由前体蛋白APP中的第597位氨基酸到635位氨基酸形成的、其含有的氨基酸数=635-597+1=39个,而β-AP分子

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详解】A、β-分泌酶起催化作用时水解大分子,需要消耗水分子,A正确;B、通过分析可知,一个β-AP分子含有39个氨基酸链状多肽,则含有至少含有38个肽键,B错误;C、β-AP沉积是A

I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老年痴呆者记忆力降低,记忆与大脑皮层有关,因此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正确;D、β-AP是一种蛋白质,里面含有两个以上的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故选B。3.激酶一般是指催化磷酸基团转移至底物分子上的一类蛋白

质,底物分子通过磷酸基团的转移获得能量而被激活,所以很多激酶需要从ATP中转移磷酸基团;最大的激酶族群是蛋白激酶,蛋白激酶作用于特定的蛋白质,使其参与各种化学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激酶与其底物分子的组成元素基本相同B.蛋白激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往往是放能反应C.蛋

白激酶不可以通过磷酸化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D.底物分子被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活性也被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ATP:(1)元素组成:C、H、O、N、P。(2)结构组成:由1分子腺苷和3分子磷酸基团组成,所以又叫腺苷三磷

酸。(3)结构简式:A—P~P~P;ATP中,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T代表三,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4)ATP水解放能,释放的能量供吸能反应利用;ATP合成吸能,吸收的

能量由放能反应提供。【详解】A、蛋白激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激酶作用的底物也是蛋白质,因此两者的组成元素基本相同,都是C、H、O、N等,A正确;B、蛋白激酶催化的反应需要发生ATP水解供能,因此所催化的反应往往是吸

能反应,B错误;C、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不是为反应提供能量,C正确;D、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这些分子被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活性也被改变,因而可以参与各种化学反应,D正确。故选B。4.溶酶体内的pH约

为5.5,细胞质基质的pH约为7.2,如图是溶酶体参与细胞吞噬作用和自噬作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当细胞缺乏营养物质时,其自噬作用可能会加强B.细胞内少量溶酶体破裂会造成大部分细胞结构受损C.自噬溶酶体和异噬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可催化分解大分子物质D.溶酶体参与细胞吞噬作用

和自噬作用的过程中均发生了膜的融合【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小泡,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病原体以胞吞的形式形成囊泡进入细胞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异噬溶酶体,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器形成自噬溶酶体,

均发生了膜的融合。【详解】A、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可以被细胞再利用,当细胞缺乏营养物质时,其自噬作用可能会加强,A正确;B、溶酶体内的pH约为5.5,细胞质基质的pH约为7.2,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在细胞质基质中活性较低,少量溶酶体破裂不会造成大部分细胞结

构受损,B错误;C、自噬溶酶体和异噬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均可催化分解大分子物质形成小分子物质,C正确;的D、溶酶体参与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噬作用的过程中均发生了膜的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B。5.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三位

科学家。下图是囊泡正常运输的局部放大,囊泡运输与S蛋白有关,科学家发现S蛋白异常会使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大量积累,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题意推测S蛋白可能参与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B.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

性C.若细胞货物为胰岛素,则与其加工有关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D.囊泡膜上的蛋白A和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识别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答案】D【解析】【分析】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具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

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详解】A、科学家发现S蛋白异常会使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大量积累,说明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不能与高尔

基体融合,据此推测S蛋白的功能可能是参与内质网囊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A正确;B、囊泡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B正确;C、分泌蛋白的加工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故与其加工有关的细胞

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C正确;D、囊泡上的蛋白质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特异性结合,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和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故选D。6.制作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用于“观察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用高浓度(质量浓度为0.075g/mL)的胭脂红溶液(一种水

溶性的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作为外界溶液进行引流处理后,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皮细胞的液泡为红色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B.发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时,表皮细胞内的红色区域变小C.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时,表皮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

大D.用不同浓度的胭脂红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原理: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伸缩性不同,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失水,液泡体积缩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

浓度时,细胞会吸水,液泡体积增大,原生质层慢慢恢复原来状态,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表皮细胞的液泡为红色时,说明胭脂红进入了液泡,则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细胞已死亡,A错误;B、发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时,细胞壁和质

膜之间的红色区域变大,B错误;C、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时,由于细胞渗透吸水,液泡体积变大,表皮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大,C正确;D、胭脂红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时,不能观察至质壁分离现象,而胭脂红溶液浓度过高时,细胞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错误。故选C7.植物细胞

膜上存在多种H⁺的转运蛋白,如图若将H⁺运回细胞与逆浓度吸收某物质相偶联,称为同向运输;将H⁺运回细胞与逆浓度输出某物质相偶联,称为反向运输,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物质与B物质的运输方式相同B.H⁺顺浓度梯度运回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细胞渗透压C.将植物从光下转到黑

暗中,会使B物质的跨膜运输量大幅下降D.图中A物质与H⁺的运输为同向运输,A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利用ATP水解释放能量,将细胞内的H+泵出细胞外,也能将H+泵入液泡中,说明H+出细胞和H+进液泡均为主动运输。【详解】A、图中A物质与H+的

运输为同向运输,且是逆浓度吸收A物质,即A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图中B物质与H+的运输为反向运输,B物质也是被逆浓度输出,因此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B、H+顺浓度梯度运回细胞,可保持细胞内液浓度的稳定,有利于

维持细胞渗透压,B正确;C、题图中B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由于主动运输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且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呼吸,故将植物从光下转到黑暗中,不会使B物质的跨膜运输量大幅下降,C错误;D、图中A物质与H+的运输为同向运输,且是逆浓度吸收A物质,即A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正确。故选C。8.褐变往往导致果蔬的色泽加深、风味改变和营养物质流失,多酚氧化酶(PPO)是引起褐变的关键酶。科研人员以OD值为指标,研究了不同pH下,两种梨PPO活性变化的对比情况,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OD值B.多酚氧化酶(PPO)为褐变反应

提供活化能C.实验结果说明,两种梨中PPO的酶活性、最适pH不同D.实验过程中应将酶和底物混合后再用不同的pH处理【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与无机

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pH和梨的品种,因变量为OD值,A错误;B、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为酶促反应提供能量,B错误;C、如图所示,香水梨、皇冠梨中PPO的酶活性、最适pH不同,C正

确;D、该实验应该将酶和底物先放在不同的pH条件下一段时间,再将相同pH下的酶和底物混合,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若先将酶和底物混合,反应已经进行,D错误。故选C。9.《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利用荫坑贮存葡萄的方法(如图)。目前我国果蔬主产区普遍使

用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延长了果蔬保鲜时间、增加了农民收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B.荫坑和气调冷藏库贮存的果蔬,有氧呼吸中不需要氧气参与的第一、二阶段正常进行,

第三阶段受到抑制C.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D.气调冷藏库配备的气体过滤装置及时清除乙烯,可延长果蔬保鲜时间【答案】ACD【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

共同点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储藏蔬菜、水果时采取零上低温、一定湿度、低氧等措施

延长储藏时间,而种子采取零上低温、干燥、低氧等措施延长储存时间。【详解】A、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中的低温均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降低氧气浓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减弱,从而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

物质的分解,A正确;B、荫坑和气调冷藏库贮存中的低温可以降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降低氧气浓度,其中酶的活性降低对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影响,B错误;C、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C正确;D、乙烯促进

果实成熟,催熟是乙烯最主要和最显著的效应。所以气调冷藏库配备的气体过滤装置及时清除乙烯,可延长果蔬的保鲜时间,D正确。故选ACD。【点睛】10.科研人员通过实验证实,细胞板的形成与成膜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之初,子细胞核之间的纺锤丝与赤道板垂直排列,形成的

桶状区域)有关。细胞板的形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注:“N”表示细胞核;“○”表示高尔基体或内质网分泌的含多糖类物质的囊泡;“▬”表示细胞板。A.推测成膜体在形成细胞板时具有运输物质的

功能B.由图可说明,多糖类物质在高尔基体或囊泡中合成C.高尔基体或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在运输物质时会消耗能量D.成膜体形成时期,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3)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

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详解】A、分析题图,推测成膜体通过囊泡在形成细胞板时具有运输物

质的功能,A正确;B、多糖类物质在高尔基体合成,而囊泡将多糖物质包裹,然后进行运输,B错误;C、高尔基体或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在运输物质时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成膜体形成时期为有丝分裂末期,此时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D正确。故选B。11.毛发的形成和生长依赖于毛囊干细胞

的增殖和分化。研究发现,慢性压力会使毛囊干细胞长期保持静止状态,肥胖则导致其易分化成皮肤表面的其他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保持愉悦心情并及时排解压力有助于减少脱发B.毛囊干细胞与其他干细胞一样都有一定的分裂能力C.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会使毛囊干细胞分化方向改变而使头发脱落D.毛囊干细胞分

化的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物质均发生了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干细胞是指已分化但仍保持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毛囊干细胞属于专能干细胞。【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会使毛囊干细胞保持静止状态,不会发生

分裂分化毛发再生减少且易脱落,故保持愉悦的心情并及时排解压力,可减少脱发,A正确;B、毛囊干细胞与其他干细胞一样都有一定的分裂能力,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肥胖可通过激活某些信号改变毛囊干细胞的分化方向,使其分化成皮肤表面的其他细胞,而不是头发生长所必需的毛囊,由此判断高脂

肪饮食或遗传导致的肥胖可能会因毛囊干细胞分化方向改变而使头发脱落,C正确;D、细胞分化不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D。12.如图所示为小肠上皮细胞,其中SGLT1、GLUT2、Na⁺-K⁺泵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突起形成微绒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的A.葡萄糖依靠SGLT1蛋白进入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B.细胞膜上的Na+-K+泵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C.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功能受损会影响细胞膜上GLUT2的数量D.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内环境和K⁺由内环境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相同【答案】D【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详解】A、葡萄糖依靠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细胞时,需要细胞膜外有高浓度的Na⁺,该过程需要消耗Na⁺的化学势能,A正确;B、Na⁺−K⁺泵

也是ATP水解酶,酶能降低某些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B正确;C、GLUT2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合成过程与核糖体、线粒体有关,因此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功能受损会影响细胞膜上GLUT2的数量,C正确;D、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内环境是协助扩散,K⁺由内环境进

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载体蛋白、消耗ATP,是主动运输方式,D错误。故选D。13.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与动物组织损伤后再生具有密切关系。细胞凋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酶-凋亡蛋白酶在动物组织的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的A.外界某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过程

B.凋亡蛋白酶可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周围细胞再生C.凋亡细胞与再生组织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通常相同D.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过程中都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

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详解】A、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过程都会受到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A正确;B、据图可知,凋亡蛋白酶能激活相关底物,刺激周围细胞增殖、分化,还能诱导抑制再生的细胞凋亡,从而使组织再生,B错误;C、凋亡细胞和再生组织细胞的差异是基因

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正确;D、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过程中都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故选B。14.最新研究表明牛磺酸的抗衰老机制为通过保护端粒酶,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减少DNA损伤来对抗细胞衰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两端

的端粒DNA序列被截短会导致细胞凋亡B.老年人行动迟缓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供能不足有关C.端粒由蛋白质和DNA构成,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多而变短D.DNA损伤后某些蛋白质合成障碍可能是细胞衰老的直接原因【答案】A【解析】【分

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细胞衰老原

因中,端粒学说认为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DNA就会缩短一截,端粒内侧正常的基因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异常,从而使细胞衰老,而细胞凋亡是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死亡过程,A错误;B、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老年人行动迟缓可能与线

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供能不足有关,B正确;C、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片段,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多而变的短,C正确;D、DNA损伤会使控制合成某些蛋白质基因发生突变,造成某些蛋白质合成障碍,从而导致细胞衰老,D正确

。故选A。15.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内会积累较高浓度的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与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可以促进DNA的复制B.较高浓度乳酸可以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C.癌

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在线粒体中产生大量乳酸D.敲除蛋白甲基因可升高细胞内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答案】D【解析】【分析】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成乳酸。【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乳酸与

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乳酸不能促进DNA复制,能促进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B、乳酸能促进有丝分裂后期,进而促进分裂,B错误;C、无氧呼

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不发生在线粒体,C错误;D、根据题目信息,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故敲除蛋白甲基因可升高细胞内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D正确。故选D。16.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型一定相同B

.分离定律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C.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表达互不干扰D.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中【答案】B【解析】【分析】分离定律是对一对相对性状适用,自由组合定律是对两对及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适用的。自由组合定律是

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无论多少对相对独立的性状在一起遗传,再怎么组合都会先遵循分离定律。【详解】A、表型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故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A错误;B、分离定律可以用于分析多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就是分离定律,B正确;

C、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表达可能相互干扰,因为存在基因互作,C错误;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I的后期,D错误。故选B。17.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黄瓜的苦味物质——葫芦素主要由两个“主控开关”控制合成,叶

苦与非苦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果苦与非苦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二者独立遗传)。现将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两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₁全为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类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叶片中葫芦素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依据题意,

表现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可作为育种工作者首选B.将F₁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即可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所需植株C.亲本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D.将F₁自交得F₂,F₂中表现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由于提高叶片中葫芦素的含量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而我们食用黄瓜的

果实,因此作为育种工作者,应该选育表现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A正确;B、将F1植株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然后用秋水仙素加倍才可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所需植株,B错误;C、分析题意,F1全为叶和果实非苦味类型,说明叶和果实非苦都是显性性状,则A_B_表现型为叶和果实非苦味、A_bb表现型为叶非苦和果实

苦、aaB_表现型为叶苦和果实非苦,aabb表现型为表现型为叶苦和果实苦,且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C正确;D、利用杂交育种培育该品种黄瓜时,应该让获得的子一代(AaBb)自交,则子二代中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为aaB_,其中aaBB占1/3

,aaBb占2/3,即其中纯合子占1/3,D正确。故选B。18.S型肺炎双球菌的某种“转化因子”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研究“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步骤①中,酶处理

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底物完全水解B.步骤②中,甲或乙的加入量不影响实验结果C.步骤④中,固体培养基比液体培养基更有利于细菌转化D.步骤⑤中,通过涂布分离后观察菌落或鉴定细胞形态得到实验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艾弗里实验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

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说明转化因子是DNA。题干中利用酶的专一性,研究“转化因子”的

化学本质。【详解】A、步骤①中、酶处理时间要足够长,以使底物完全水解,A错误;B、步骤②中,甲或乙的加入量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C、步骤④中,液体培养基比固体培养基更有利于细菌转化,C错误;D、S型细菌有荚

膜,菌落光滑,R型细菌无荚膜,菌落粗糙。步骤⑤中,通过涂布分离后观察菌落或鉴定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出现S型细菌,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64分)19.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人员为研究土壤的干旱程度对植物光合作

用影响的机制,以某水稻品种为材料在自然干旱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期间,各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实验条件应保持一致。实验操作中会重复处理多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2)根据图示,在干旱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水稻植株的气孔的变化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响应干旱胁迫。研究发现,干旱严重时,细胞内水分亏损还会导致叶绿体超微结构破坏,使得类囊体薄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光反

应。(3)为研究干旱对水稻耐热性的影响,科学家将相同的水稻种子分别置于正常条件(CK),单一高温条件(H)和干旱—高温交叉条件(DH,先干旱后高温)下萌发,测定其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结果如图2所示:依据图2中的

结果,结合光合作用原理分析,导致H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H组净光合速率降低不显著,推测对水稻进行适度的干旱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提高水稻的耐热性。【答案】(1)①.光照强

度、光照时间、CO2浓度②.减小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2)①.减少水分的散失②.光合色素(和酶)等(3)①.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反应速率下降;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不足,导致暗反应下降②.有利于【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胁迫时间,因变量是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由图可知,随着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下降。【小问1详解】由题干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干旱胁迫天数本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的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如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CO2浓度等。为了遵循实验设计的平行重复原则,减小实验误差和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个组别都要进行多次重复处理。【小问2详解】分别检测不同时间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发现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变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响应干旱胁迫。光反应过程需要色

素和酶的参与,色素和酶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因此干旱严重时,细胞内水分亏损还会导致叶绿体超微结构破坏,使得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和酶)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光反应。【小问3详解】H组叶绿素含量最低,叶绿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光反应速率降

低,光合速率降低。同时高温导致气孔关闭,影响了暗反应速率。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用干旱一高温交叉条件处理时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下降幅度较H组均较小,说明经干旱处理的水稻对高温环境有了一定的耐受性。20.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

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3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4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乙细胞产

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动物是一个______________(填“雌”或“雄”)性动物。(2)图1中①、②、③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图1________

______(填罗马数字)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3)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___________(用“字母和→”表示)阶段;B过程表示生物内发生了受精作用。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图4中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图2中____________(用“字母和→”表示)阶段。图4中乙图所示的细胞中相应的数量关系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罗马数字)。【

答案】(1)①.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②.雌(2)①.①②.Ⅲ和Ⅳ(3)①.d→e和j→k②.着丝粒分裂(4)①.c→d②.Ⅱ【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图1:①代表染色体、③代表染色单体、②代表核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

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之前;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

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2、图2: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3、图4:甲

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小问1详解

】图4中因为乙细胞质的分裂不均等,所以该动物是一个雌性动物,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小问2详解】根据图1可知,③数目可为0,②的数目等于①或为①的二倍,故①代表染色体、③代表染色单体、②代

表核DNA;图1中,Ⅰ含有染色体和核DNA,且数目都为4,所以是体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或是减数分裂Ⅱ后期、末期(没有同源染色体),Ⅱ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时期,因为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的数量比是1:2:2,

且染色体数量为4,有同源染色体;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的数量比是1:2:2,且染色体数量为2,所以是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Ⅳ属于生殖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不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Ⅲ和Ⅳ。【小问3详解】图2中着丝粒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量加倍,所以d→e和j→k阶段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分开;B过程表示受精作用。图3中CD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下降,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小问4详解】图4中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对应图2中c→d阶段。图

4中乙图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对应图1中的Ⅱ。21.已知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全为粉花植株,F1自交得到的子代中红花植株:粉花植株:白花植株=1:2:1。回答下列问题:(1)对亲本进行杂交操作时,去雄的个体作为______(填“

父本”或“母本”)。(2)粉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用F2中的所有植株作为一个种群,若种群内植株随机受粉,则子代中粉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_。(3)如果用红花植株与粉花植株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该实验结果_____

_(填“能”或“不能”)证明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判断的理由是______。【答案】(1)母本(2)①.Aa②.1/2(3)①.红花植株:粉花植株=1:1②.能③.根据子代中红花植株:粉花植株=1:1,说明粉花植株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A和a彼此分离,形成了两种数量

相等的配子【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小问1详解】去雄的个体只能接受花粉,属于母本,提供花粉的植株才是父本

。【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₁全为粉花植株,F₁自交得到的子代中红花植株:粉花植株:白花植株=1:2:1,说明红花基因型为AA(或aa),粉花基因型为Aa,白花基因型为aa(或者AA)。F₂红花植株AA(或aa):粉花植株Aa:白花

植株aa(或者AA)=1:2:1,随机交配时,F₂植株产生的配子中,含A配子:含a配子=1:1,受精时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Aa占1/2。【小问3详解】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或aa),粉花植株基因型为Aa,两

者杂交,即AA(或aa)×Aa→1AA(或aa):1Aa,表型及比例为红花植株:粉花植株=1:1。证明基因分离定律的主要思路是要证明杂合子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配子,用红花植株(或aa)与粉花植株Aa杂交也能证明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为AA

(或aa)×Aa→子代中红花植株:粉花植株=1:1,说明粉花植株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A/a彼此分离,形成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即A:a=1:1。22.某雌雄异株(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植物,其果味、叶形分别由等位基因A

/a、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利用甲、乙、丙三种不同基因型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其全部子代统计结果如下表。组别亲本F1组一甲×乙1/2雌株甜果宽叶∶涩果宽叶=1∶11/2雄株宽叶∶狭叶=1∶1组二甲×丙1/2雌株甜果宽叶∶涩果宽叶∶甜果狭叶∶

涩果狭叶=3∶1∶3∶11/2雄株宽叶∶狭叶=1∶1请回答:(1)依据组一,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定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甲植株的性别,(2

)控制叶形的基因B/b位于_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亲本丙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若丙植株与组一F1中的甜果植株随机杂交,理论上,其子代中无果植株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涩果宽叶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

___。(3)现取一株杂合涩果宽叶植株与乙植株杂交,请写出遗传图解____________。【答案】22.①.不能②.不能23.①.X②.AaXbY③.6④.3/3224.【解析】【分析】分析组一可知,F1雌株中甜果:涩果=1:1,全为宽叶;雄株中宽叶:狭叶=1:

1;分析组二可知,F1中雌株甜果:涩果=3:1,雌株和雄株中宽叶:狭叶=1:1。分析题意可知,该植物为雌雄异株,雄株不能结出果实,只有雌株能结出果实,因丙植株可与甜果植株随机杂交,说明丙为雄株,甲为雌株,乙为雄株。结合F1中表现型比例可判断,叶形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味基因位于

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甲为雌株,基因型为AaXBXb,乙、丙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Y。【小问1详解】组一中F1雌株中甜果:涩果=1:1,全为宽叶,雄株中宽叶:狭叶=1:1,依据组一不能确定植株的性别,由于子代只有雌株才能结果,且F1中无甜果狭叶、涩果狭叶表现型,因此不能

判断基因A/a、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由分析可知,控制叶形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Y,组一中F1的甜果植株基因型为AaXBXb:AaXBXB=1:1,丙与甜果植株杂交,子代雄植株都为无果植株,有3×2=6种基因型,涩果宽叶植株所占的比

例为1/4×1/2×1/2+1/4×1/2×1/2×1/2=3/32。【小问3详解】杂合涩果宽叶植株基因型为aaXBXb,乙植株基因型为aaXBY,二者杂交遗传图解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