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Word版.docx,共(8)页,670.18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e454edde7e3b3822d26ad3f47039f7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历史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在对河南安阳殷墟文化时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的发掘中,出土动物骨骼约36吨,主要为骨原料,包括肢骨、
下颌骨、角和牙齿等,其中肢骨来源多为家养动物。此外,还发现了骨笄(簪)、骨镞(箭头)和骨铲等成品。此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当时()①手工业生产情况②畜牧业经济发展③工商食官的制度④动物资源的利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
④D.①②④2.尚书一职源于战国,其在汉武帝以前是九卿的属官,职掌皇帝的笔札,地位很低。武帝、成帝时扩充尚书人数,武帝设四人,成帝又增加一人,分别主“丞相御史事、刺史二千石事、人庶上书事、外国四夷事、断狱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A.中央机构决策权力发生转移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尚书成为中央最重要职官D.丞相权力得以强化3.泼寒胡戏原是一种西域的风俗性乐舞。在寒冬季节,表演者面戴兽具赤膊结队而舞,互相泼水投泥,以求驱鬼祈福。武则天时传入中原地区,后逐渐成为群众性的游乐活动。政治家张说上疏唐玄宗,奏请禁演泼寒胡戏,“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
水,盛德何观焉?”玄宗纳其言,泼寒胡戏逐渐绝迹,但其艺术元素被唐人吸收与融合,形成新的舞蹈和乐曲。据此可知唐朝()①民族政策逐渐趋向于保守②社会习俗具有排他性③艺术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④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明初盐场制盐,设立“
团煎之法”,实行集中管理,使灶户产盐尽归官收,“其不在团煎并贮于私室者即作私盐”,视为违法。明孝宗年间,灶丁逃移、盐课缺额问题日益严重。政府进行盐业改革,盐场丁盐折银输纳,每户不再交盐,自煎自卖。对以上理解正确的是()①盐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
革②户籍管理制度日趋严格③利于提高盐户的生产积极性④自由雇佣劳动日趋成熟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梁启超曾说:“律者,永久不变之根本法也;例者,随时变通之细目法也。”《大清律例》自乾隆五年正式修成后,
律文便未再作实质性修正,仅有零星改动;条例则由统治者根据当时社会情形临时增修,从乾隆元年至同治九年,基本遵循三年一修的原则。据此可知()①清朝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②律文具有概括性与普遍性的特点.的③条例来源于司法实践的积累④清朝完全继承了唐律的具
体内容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大生纱厂是由清末状元、企业家张謇于1895年在南通创建的私营棉纺织企业。2022年,205卷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1896-1907)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其中最为珍贵
的部分主要包括:纱厂以股份制方式运行的文献;建造厂房、引入英国纺纱机器、购买日本物料等文献;经营上海至南通之间航运线路、南通天生港自开商埠等文献;捐资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震旦学院等教育机构和南通新育婴堂等慈善机构的文献。对其理解正确的是()①表明中国建立了完善的近代社会救济体系②为研究
南通近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面证据③彰显了实践创新与社会责任并重的企业家精神④见证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7.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定了一份对外“和约”用以表达他对之前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出让国家利益的不
满。其“和约”部分内容如下。以上条款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
倍收税A.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D.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瓜分狂潮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围绕20
世纪20年代的中国开展主题学习,研讨制定了学习的主题。下列符合该小组学习内容的是()①较量:民主联合政府的可行性②落幕:北洋政府统治结束③转折:从城市转向乡村的探索④机遇:跻身世界大国之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下图为中国共产党发给山东夏津县农
民卢金锡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明,上有“华北区土地房产所有证”“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之规定”“私有产业有耕种、居住、典卖、转让、赠与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等字样。这一证明可用于研究()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B.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巩固C.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D.土地私有制度废除的影响10.自1985年开始,全国总工会开展全国五一劳动奖评选表彰活动。80年代,主要面向企业、农业、科研、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90年代,将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纳入评选范围;2022年,增加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
等一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材料反映出()①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②弘扬劳动最光荣的价值取向③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④竞争意识深入社会各行各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1.下表为人类早期各区域文明的部分成就,从中可以得出()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古代美洲金字塔象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佛教1到9的数字城邦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20进位浮动园地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B.早期各区域文明同时产生C.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D.各地区封建君主制度建立12.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具有时代性。下列为莎士比亚(1564-1616)
晚期部分作品的主要内容或经典语句,从中反映的时代特点有()主要内容(经典语句)出处李尔王说道:“人若愿意的话,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人若不愿意的话,就永远都可以停止。”《李尔王》歌颂开明君主亨利五世,他能战胜外敌,扩张领土,能公正守法,严明纪律,治下的国家
统一安定《亨利五世》乐善好施的雅典贵族泰门屡次被朋友骗取钱财,以致倾家荡产。他愤慨地说:“金子!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懦夫变成勇士。”《雅典泰门》
①人文主义的传播②建构科学理性王国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贸易
,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B17世纪中后期,英国财富每年增长200万英镑。其中,东印度公司贡献60万英镑,接近1/3英国东印度公司促进本国经济发展C独立战争后,美国政
府为出色掌握“美式英语”的移民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就业保障、生活便利,使英语成为将美国人“连在一起美式英语促进美利坚民族形成的的工具”D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德国早于其他国家建立济贫制度A.
AB.BC.CD.D14.1750年至1850年,欧洲小麦亩产量大幅提升,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欧洲“食物革命”的出现()①源于农业机械的发明使用
②体现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③消除了穷人和富人的区别④加强了世界的饮食文化交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5.美国学者比尔德认为,历史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作为过往实际的历史”,即原生态的历史;第二种是“作为记录的历史”,即史学家
研究的对象;第三种是“作为思想的历史”,即历史研究的产物。史学家研究历史需要以为中介来构建,并尽可能接近。横线处应依次填写的是()A.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B.第二种第三种第一种C.第三种第一种第二种D.第三种第二种第一种16.官学与私学材料一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
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高级贵族子弟入学较早,中低级贵族子弟入学较迟。乡学是地方学校的总称,又分为庠、序、校、塾等。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基本为礼仪、乐
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师者必为官或退仕。国之重臣太师、太保、太傅,也即是帝王之师。西周末年,官学日趋衰废。周平王迁都洛邑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他们中有些人
逐渐带徒授业,转化为私学的教师。到了春秋末期,各家学派各自创办私学,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学校教育制度,一是官学,一是私学。嗣后,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延绵不绝。材料二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组成,真正来自贵族的
只有少数几人。史书中记载当时私学的规模“孔子弟子,盖三千焉”,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都“率其群徒,辨其谈说”。孔子要培养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君子,韩非需要的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制”路线的“智术能法之士”。儒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重视政治思想和道德
规范教育。墨家学派主张“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提出“富国以农”“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官学的特点。(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春秋战国
时期私学创办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17.中英礼仪之争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材料清朝接待大臣向使团介绍觐见皇帝须按惯例行三跪九叩的礼仪时,双方产生分歧:清军机处档案汇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记载中方的立场“各处藩封
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等前来祝寿,自应遵天朝法度。”马戛尔尼在其访华日记中记载了对中方要求的态度:“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贡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
使抵死不敢奉教。”对于觐见具体细节,中英记载中描述不同:(一)《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及抵京城,政府又强令于觐见时,行叩头礼。英使亦不欲以争执小节,妨害其推广商利之目的,悉遵例行之。”(二)当时跟随皇帝出巡的军机处章京管世铭曾对觐见场景作诗曰:“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并于诗下附注曰
:“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长跪)俯伏。”(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记录觐见场景:“特使马戛尔尼……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四)下图是英方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所绘
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被朝臣簇拥着正襟危坐于中央的乾隆皇帝面露威严,马戛尔尼单膝跪拜献上英王乔治三世亲笔信。注:此画是亚历山大在事后根据在场成员的口述绘制的。对材料中史料进行辨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
你对上述中英礼仪之争的认识。18.人民英雄纪念碑。材料人民英雄纪念碑在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8年落成揭幕。碑身上碑文由毛泽东同志起草,开始时有人提出碑文可以重点突出我党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然而毛泽东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是纪念所有为国
家革命事业牺牲的人民英雄,并不仅仅只是纪念我党的战士,所以最终碑文中既没有提到我党,也没有提到解放军。碑身正面碑文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碑文由周恩来书写,按照由近及远,即由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再到1840年以来的叙述方
式,歌颂各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基座上的浮雕创作在纪念碑设计中占据重要分量,由范文澜先生主持的雕画史料的的编审委员会就浮雕内容题材问题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确立了以下10个题材:“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支援前线”“胜利渡长
江”和“欢迎人民解放军”。在浮雕创作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也经过一番探索。最初设计稿中曾出现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主导的现象,但最后决定以群体形象为表现对象,不出现个体形象,以群体性的英雄形象来表现人民战争的伟大功绩。如“南昌起义”,用一个连队去表现当时
情景。所以最后纪念碑浮雕的画面上共呈现了170多个人物。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任选纪念碑基座浮雕中的2幅,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恰当、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海洋霸权材料
15、16世纪,世界进入了一个海洋扩张的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海洋帝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两国,为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在教皇的参与和授权下,两国瓜分了除北冰洋之外的世界海洋,行使特殊管辖权,实现了对世界海洋和
殖民地的合法性占有和掠夺,确立起了海洋占有秩序。1648年,随着三十年战争落幕,西葡两国对海洋的主权寿终正寝。17世纪初,荷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教皇权力被逐出世俗世界,海洋占有的合法性被大大削弱,海洋自由的理念使海洋秩序进入自由时代。荷兰凭借
造船技术的先进以及海运力量的强大,海外贸易和转运贸易发展,在商业自由竞争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商业帝国。到17世纪末,由于制造业基础的薄弱,荷兰在海上的力量落在了英国的后面,英国上升至海洋的主导地位。从18世纪开始,英国在海上权力争
夺中建立起海洋霸权控制秩序。英国的霸权时代一直延续至20世纪中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6—20世纪中期西方海洋国家海上霸权的兴衰交替进行解读。20.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
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
太平洋铁路的法案。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
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到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
的。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
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2)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和文化的角
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