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7 页
  • 大小 58.720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7)页,58.7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d804078990acaa1eb76dc1545d181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学情监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

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

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

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

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

此。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

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

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

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材料二: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

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

: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

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

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

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

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C.审美态度对对象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的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

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C.在“生命态度”

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D.在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一项是()A.屈原《离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D.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4.《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

视审美教育。5.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二、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10小题,4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李斯问孙卿子①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偶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也

,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②?,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

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纣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节自《荀子·议兵》)的的材料二: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

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虽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

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家无怒答,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答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

,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节自《吕氏春秋·孟秋纪》)【注】①孙卿子,即荀况的尊称。②传说汤在鸣条打败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败了纣王。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杀戮无

A时B臣下C懔然D莫必其命E然F而周师至而令G不行乎H下I不能J用其民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相同。B.一,全、完全,与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C.用事,掌权,执政,与2024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中“单于以女妻(李)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中“用事”意思相同。D.偃,止息,其义由《项脊轩志》“偃仰啸歌”中“偃”这一本义引申而来。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主张实行霸道,认为秦国四代以来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威力盛行在诸侯中,不是靠仁义来形成这种局面的。B.荀子反对李斯的观点,认为李斯说的并不是真正的便利,真正的便利是抓住使国家强盛的根本,避免世道混乱。C.材料二以炎黄、共工、五帝、

蚩尤等都曾发动战争为例,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D.材料二用家庭中废除责打就会出现过错、诸侯国中缺少刑罚就会引发侵夺等事例类比出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1)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2)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长。(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为10.对于战争,两则材料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昔我先君(郑)桓公与商

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材料二: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

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

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选自《左传·停公三十三年》)材料三: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

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1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凡袭A国者B以为C无备也D今E示F以知G其情H必不敢进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贿,指财

物,与《诗经·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贿”词义相同。B.淹,指停留,与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淹”词义不同。C.闲,指让……清闲下来,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中的“利”用法相同。D.绝:指穿越,与“绝云气,负青天”

中的“绝”意思相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军路过周都城北门的时候,只有战车左右的士兵脱下头盔步行,且不久又跳上车子,可谓轻狂无礼,王孙满预测秦军一定失败。B.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先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接着让皇武子下达逐客令,杞子等人

知道事情败露,分别逃到齐国和宋国。C.材料二写外交辞令有特色,弦高的话谦恭有礼,弦外有音,有明确暗示;皇武子的话旁敲侧击,客气委婉中又揭露了敌人的阴谋。D.《左传》是史书,《淮南子》是哲学著作,所以写弦高师的目的不一样,《左传》侧重叙述史实,《淮南子》侧重

引出哲学思想。14.把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5.弦高只是一个普通商人,却能在国难之时,救了国家

,且拒绝奖赏,据此,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弦高的优秀品格。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①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

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何事”以反问开篇,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

达惋惜。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不事雕琢,谆

谆教诲中又充满了诗情画意。17.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的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自己早年坎坷多难的命运。(2)小夏登临泰山,看到日观峰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众山弯腰俯首,不禁想起了姚鼎《登泰山记》中的“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鲍照的《拟行路难》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4)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修葺项脊轩,然后“____________”,所种花草都是具有君子节操的品类:庭院环境清幽

,小鸟常来觅食,且“____________”,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5)纷繁灿烂的古诗文中不乏诗人以星宿作为借物抒情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面小题。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

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是远祖的气息……①全镇内外的古树还有不少,②然而,在煌煌赫赫的龙爪榕面前,哪一棵都只能望其项背。③龙爪榕的多个“大爪”稳稳站

立在属于它们的家族祖庙里;④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⑤威威猛猛地伸向四面八方;⑥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⑦从半空、高天和低处向你压过来。它的“爪”已繁衍出十万多个了吧?俯身向地下看,龙爪榕的根系布局也如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

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19.文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其高度和宽度、其粗壮、其绵绵瓜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六、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

抗压力就是忍耐力,面对困境与挫折要先学会忍耐。也有人不以为然。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学情监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

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

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

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

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

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

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

度便是如此。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

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

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材料二: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

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

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

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

”,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

对象的实用性。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

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D.在实用、科学、审美

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

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D.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4.《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审美教育。5.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

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答案】1.C2.B3.D4.①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②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③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5.①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②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③诗人没有对

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内容的能力。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

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是对古松的审美,而不是审美的普遍规律。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能力。B.“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这三种态度进行否定,而是认为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公众号:高中试卷君故选B。【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阐述的是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即忽略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平等统一的关系,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A.诗句意思体现的是把植物作为衣物的实用态度。B.语句体现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思考,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C.“我言秋日胜春

朝”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D.反映出人与对象的平等统一。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

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根据原文“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

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根据原文“‘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

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等可知,实用态度或科学态度存在过于功利或抽象的问题,而“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因此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

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在王维的作品里,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的“明月”和“山鸟”,都不仅仅是诗人

的客观审美对象,而是具有思想意志,能与“我”产生互动(如“明月来相照”)的生命主体。再结合原文“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因此,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

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王维诗中的竹林中的“明月”,春涧中的“山鸟”都不仅仅是“我”眼中的对象,而是具有主观的情感活动,具备生命本然意义。而整个月下竹林、月下春涧即使没

有“我”的存在,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而结合原文“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可知,在王维的诗里,诗人与景物是

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在王维的这两首诗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明月照“我”、山鸟鸣叫的客观现实,而没有明确表现出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

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因此,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10小题,4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李斯问孙卿子①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

也,以便从事而已。”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偶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

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②?,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

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纣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

其道故也。”(节自《荀子·议兵》)材料二: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虽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

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家无怒答,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答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

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节自《吕氏春秋·孟秋纪》)【注】①孙卿子,即荀况的尊称。②传说汤在鸣条打败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败了纣王。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杀戮无A时B臣下C懔然D

莫必其命E然F而周师至而令G不行乎H下I不能J用其民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相同。B.一,全、完全,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C.用事,

掌权,执政,与2024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中“单于以女妻(李)陵,立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中“用事”意思相同。D.偃,止息,其义由《项脊轩志》“偃仰啸歌”中“偃”这一本义引申而来。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主张实行霸道,认为秦国四代以来拥有最强

大的军队,威力盛行在诸侯中,不是靠仁义来形成这种局面的。B.荀子反对李斯的观点,认为李斯说的并不是真正的便利,真正的便利是抓住使国家强盛的根本,避免世道混乱。C.材料二以炎黄、共工、五帝、蚩尤等都曾发动战争为例,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D.材料二用家庭中废

除责打就会出现过错、诸侯国中缺少刑罚就会引发侵夺等事例类比出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2)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0.对于战争,两则材料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为【答案】6.BEI7.B8.C9.(1)政事治理好,百姓就亲近他们的君主,喜欢他们的君主,并且乐意为君主牺牲。(2)没有蚩尤的时候

,人类本来就砍削树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做首领。(3)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准许。10.(1)同:都认为战争不能废止。(2)异:①材

料一认为礼为根本,战争为末节;②材料二认为应主张正义的战争。【解析】【导语】这两则文言文节选分别来自《荀子·议兵》和《吕氏春秋·孟秋纪》,探讨了战争和仁义治国的话题。荀子通过李斯与孙卿子的对话,阐述了仁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应以仁义为本,以民心为

依。相对地,《吕氏春秋》则认为战争自古存在且不可避免,提出应有义兵,而非止兵。两篇材料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和理论背景出发,展现了对政治、战争、治理之道的深刻见解与权衡。【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任意杀戮,臣下都战战兢兢不知道是否一定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周朝

的军队一到商纣王的命令就无法在下面施行,就不能调动他的百姓。“杀戮无时”为主谓短语,句意完整,应该在B处断开;“其”为代词,自己,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臣下”;“然而”为转折连词,一般放在分句句首,应该在E处断开;“乎”不是句末语气词

,相当于介词“于”的用法,“下”为“令不行”的后置状语,其后应断开,I处断开。故选BEI。【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均为“用来……的”之意。句意:是用来把政事治理好的。/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B.错误。完全/统一。

句意:但战战兢兢地经常畏惧天下各国全部联合起来颠覆它。/六国灭亡,天下统一。C.正确。句意:胜利者统治天下。/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封他为右校王,并与卫律一起受到重用。D.正确。止息/仰卧。句意:所以古代的贤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废止战争。/我或俯或仰,大

声吟诵。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错误,炎黄、共工、五帝的例子证明了战争的由来很早,无法禁止;蚩尤的例子是说明兵器的发明比蚩尤还久远。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

“修”,治理好;“乐”,喜欢;“轻”,乐意。(2)“固”,本来;“战”,作战;“长”,首领。(3)“奔驰”,为国奔走效劳;“笃”,严重;“告诉”,报告申诉。【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1)同:材料一节选

自《荀子·议兵》,文中无论秦国的强大,还是鸣条大战,或是武王诛伐商纣王,都与战争有关;材料二中先提出观点“兵所自来者久矣”,不管是黄帝、炎帝用水火争战,共工氏恣意发难,五帝之间互相争斗,还是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都谈到战争。两则材料都认为战争不能废止。(2)异:①

根据材料一中“秦四世有胜,偶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可知,荀子认为秦国强大,但害怕各国联合起来颠覆它,是因为秦不施行仁义,没有抓住根本;再结合“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也

,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可知,材料一认为认为礼为本,战争为末,不可本末倒置。②根据材料二“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可知,材料二认为争斗的由来相当久远了,不

可禁止,不可平息,应仿效古代的贤王,主张正义的战争。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斯问荀况说:“秦国四代保持强盛,兵力是四海之内最强大的,威力盛行在诸侯之中,它不是靠仁义来实现的,不过是顺着便利的形势去做罢了。”荀子说:“这不是你所懂得的。你说的便利,不是真正便利的便利;我说的仁义,才是最便利的便利。仁

义,是用来把政事治理好的。政事治理好,百姓就亲近他们的君主,喜欢他们的君主,并且乐意为。君主牺牲。所以说:‘一切都在于君主,将帅,是次要的。’秦国四代保持强盛,但战战兢兢地经常畏惧天下各国全部联合起来颠覆它,这就是所谓的乱世的军队,他们没有抓住根本。所以商汤放逐夏桀,并

不是在鸣条大战时放逐夏桀的;武王诛伐商纣王,也不是在甲子这天的早晨战胜商纣王的,都是原先一贯施行礼义实行教化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仁义之师。现在你不追索它的根本,而去探究细枝末节,这就是世道混乱的原因。“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是强盛稳固国家的根本,是威力盛行的途径,是建立功名的纲要

。天子诸侯遵循它,所以得到了天下;不遵循它,所以毁灭了国家。所以,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不足以取得胜利;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不足以巩固国防;严酷的法令,繁多的刑罚,不足以形成威力。遵循礼这一途径这一切才能办到,不遵循礼这一切都会废止。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

心,囚禁了箕子,还施行了炮烙的酷刑,任意杀戮,臣下都战战兢兢不知道是否一定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周朝的军队一到商纣王的命令就无法在下面施行,就不能调动他的百姓。这难道是法令不严酷、刑罚不繁多的缘故吗?是由于他们统治自己的国家不遵循礼的途径啊。”材料二: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黄帝、炎帝已经用

水火争战了,共工氏本来恣意发难了,五帝之间本来互相争斗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兴起、灭亡,胜利者统治天下。人们说“蚩尤开始制造了兵器”,其实,兵器并非蚩尤创造的,他只不过是把兵器改造得更锋利罢了。没有蚩尤的时候,人

类本来就砍削树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做首领。只有首领还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君主。君主仍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天子。天子的设置是在有君主的基础上产生的,君主的设置是在有首领的基础上产生的,首领的设置是在有争斗的基础上产生的。争斗的由来相当久远了,不可禁止,不可平息。所以古

代的贤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废止战争。家中如果没有责打,僮仆、小儿犯过错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国中如果没有刑罚,百姓互相侵夺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天下如果没有征伐,诸侯互相侵犯的事就会立刻出现。所以,家中责打不可废止,国中刑罚不

可废止,天下征伐不可废止,只不过在使用上有的高明、有的笨拙罢了。所以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废止战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昔我先君(郑)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

相保,以至于今。(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材料二: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

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选自《左传·停公三十三年》)材料三: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

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

。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选自《淮南子·人间训》)11.材料三画波

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凡袭A国者B以为C无备也D今E示F以知G其情H必不敢进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贿,指财物,与《诗经·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贿”词义相同。B.淹,指停留,与屈原《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淹”词义不同。C.闲,指让……清闲下来,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中的“利”用法相同。D.绝:指穿越,与“绝云气,负青天”中的“绝”意思相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军路过周都城北门的时候,只有战车左右的士兵脱下头盔步行,且不久又跳上车子,可谓轻狂无礼,王孙满预测秦军一定失败。B.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先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接着让皇武子下达逐客令,杞

子等人知道事情败露,分别逃到齐国和宋国。C.材料二写外交辞令有特色,弦高的话谦恭有礼,弦外有音,有明确暗示;皇武子的话旁敲侧击,客气委婉中又揭露了敌人的阴谋。D.《左传》是史书,《淮南子》是哲学著作,所以写弦高师

的目的不一样,《左传》侧重叙述史实,《淮南子》侧重引出哲学思想。14.把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吾其还也。(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5.弦高只是一个普通商人,却能在国难之时,救了国家,且拒绝奖赏,据此,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弦高的优秀品格。【答案】11.BDH12.B13.B14.(1)郑国商人弦

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2)郑国已有防备了,袭击郑国已无指望,攻打它不能取胜,围困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3)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15.①有

坚守契约的精神;②有爱国情怀;③讲仁德道义。【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三则历史材料记述了郑国商人弦高在国难当前时,通过机智和勇敢的行为拯救国家的事迹。材料一展示了郑商与商人的信任基础,材料二及材料三具体描述了弦高巧妙应对秦军袭击并最终迫使其撤军的经过。全篇不

仅体现了弦高的机智、果断和忠诚,也揭示了“信”作为国家立身之本的重要性。《左传》重在叙述史实,《淮南子》则通过弦高的事迹引发对信义之道和仁义的反思,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深度。【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

能力。句意:凡是偷袭别国的人,都是认为被袭国家没有防备。现在我们显示给他们知道他们的情况,他们必定不敢前进。“凡袭国者”中“者”字在这里作为“……的人”的意思,“凡袭国者”作主语,后面需要停顿,故在B处断开;“以为无备也”中“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后面接宾语“无备”

,“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故在D处断开;“今示以知其情”,“其情”作“知”的宾语,其后断开,即H处。故选BDH。【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均指财物,词义相同。句意:你有利润丰厚的市场和珍贵的财货。/你用车来接我,我

带上财物嫁给你。B.“词义不同”错误。均指“停留”之意。句意:为了您的随从能在这里停留。/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C.正确。让……安宁下来。/让……得到利益(好处)。句意:让我们的国家得以安宁(休养生息)。/削弱秦国来让晋国得到利益。D.正确。句意:多次通过诸侯的地盘。/穿过云气,背负青天。故

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先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接着让皇武子下达逐客令”错误。根据材料二“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可知,郑穆公派人去查看客馆,发

现杞子等人已经收拾行李,磨砺兵器,喂饱马匹,准备行动。再根据材料二“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牵竭矣。……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可知,皇武子并未直接下达逐客令,而是以郑国的资源即将耗尽为由,暗示杞子等人应该离开,并以打猎为借口让他们离开郑国。故选B。【14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市”,做买卖;“于周”,到周都城;“乘韦”,四张熟牛皮;“犒师”,犒劳秦军;“市于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周市”;“牛十二”,定语后置,正

常语序为“十二牛”。(2)“备”,防备;“冀”,指望;“克”,胜利;“继”,后援;“其”,表商量的语气,还是。(3)“无”,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

贿,我勿与知”可知,郑商两国世代交好,弦高作为商人,深知郑商两国的盟誓,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体现了他心中有约,重信守诺的优秀品格。根据材料三“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可知,弦高

洞悉秦军意图,急中生智,巧施计谋,最终使秦军退兵,体现了他深谋远虑,爱国情怀。根据材料三“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可知,弦高拒绝郑伯的赏赐,认为受之

有违道义,体现了他讲仁德道义,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高尚品格。公众号:高中试卷君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我的先祖郑桓公与商人都是周朝的后裔,世代之间有盟约誓词来保证彼此的信任,盟誓词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不会强迫你做买卖,不互相掠夺。你如果有利润丰厚的

买卖和珍贵的财宝,我不参与也不过问。”依靠着这些誓言,所以双方能够互相保护,一直到今天。材料二: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的军队经过周朝都城的北门,车左车右都把头盔脱下,下车步行;又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刚下车又轻率地一跃登车而去。王孙满年纪还小,观看秦国的军队经过,对周襄王说:“秦军轻狂放肆而

无礼节,必定会打败仗。轻狂就缺少谋略,无礼节就粗疏大意,进入险要之地,粗疏,又没有谋略,能不打败仗吗?”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要到周王京城去做生意,恰巧遇到秦军。郑弦高先拿出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对秦军说:“我们国君听

说贵军行军将经过敝国,谨派我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虽不富裕,不过为了您的随从能在这里停留,如果驻扎在这里一天,我们就准备一天的给养;如果仅住一夜,我们就准备一晚的守卫。”弦高又马上派驿车紧急向郑国国内报告。郑穆公派人去探视秦将杞子等人驻扎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

捆束好行装,磨好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辞谢他们,说:“诸位在敝国耽搁得太久了,只是敝国的干肉、粮食、牲口,一切吃的用的都没有了。现在你们要回去了,郑国的猎场原圃,同秦国的猎场具圃都是一样的;请诸位自己猎取些麋鹿,供诸位路上食用,以此让敝国

得到休息,诸位认为怎样?”于是杞子赶紧逃奔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奔到宋国。孟明说:“郑国已有防备了,袭击郑国已无指望,攻打它不能取胜,围困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了滑国回师。材料三:秦穆公派孟明视

举兵偷袭郑国,经过东周而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蹇他一起谋划说:“秦军行进数千里之地,多次通过诸侯的地盘,它的势头必定偷袭郑国。大凡偷袭别的国家,都认为别国是没有防备的。现在如果表示已经知道了秦军的内情,秦军必然不敢前进。”于是他们假托奉郑君之命,

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三位主帅互相商量说:“大凡偷袭其他的国家,以为人家不知道。现在已经知道了,防备必然坚固,再前进必然无功。”于是班师回秦。郑伯知道这件事,便以保存国家的功劳赏赐弦高。弦高推辞说:“欺骗而能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用便要废止了。立国而没

有信用,这样是使风俗败坏。赏赐一人而败坏国俗,仁爱的人是不干的;不守信用而得到丰厚的奖励,讲大义的人是不做的。”于是便带领他的部属迁徙到遥远的东方,终身不再返回。因此仁惠的人不因为欲望伤害天性,聪明的人不因为利益危害大义。圣人思考长远大计,愚蠢的人思考眼前小利。三、古代

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①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这是一首题壁诗,

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何事”以反问开篇,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

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不事雕琢,谆谆教诲中又充满了诗情画意。17.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

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答案】16.A17.①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

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可以看出即使身处“干戈地”,仍需要坚定志向,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

时光,积累“寸功”。【解析】【导语】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侄子读书的环境和景象,表达了对他们在乱世中依然修身养性的赞许。首联以反问形式开篇,揭示了礼道的重要性。颔联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战乱和静修的不同,表现了侄子们的专注和坚持。颈联描写了窗外竹影和野泉

声的怡人景象,融情于景,平添诗意。尾联则语重心长地勉励弟侄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整首诗语言通俗,但意蕴深远,充满了对侄子们的关怀和期望。【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说法错误,表明诗人对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

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的赞美之情。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这一联告诉我们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家山虽在干戈地”,

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这一联告诉我们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尾联告诉我们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

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自己早年坎坷多

难的命运。(2)小夏登临泰山,看到日观峰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众山弯腰俯首,不禁想起了姚鼎《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鲍照的《拟行路难》当中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4)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修葺项脊轩,然后“____________”,所种花草都是具有君子节操的品类:庭院环境清幽,小鸟常来觅食,且“____________”,

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5)纷繁灿烂的古诗文中不乏诗人以星宿作为借物抒情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臣以险衅②.夙遭闵凶③.绛皓驳色④.而皆若偻⑤.泻水置平地⑥.各自东西南北流⑦.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⑧.人至不去⑨.月出于东山之上⑩.徘徊于

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衅、夙、闵、皓、绛、驳、偻、泻、徘、徊、扪、胁、膺、翼、轸、衡、庐。五、语言文字运用(本

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

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是远祖的气息……①全镇内外的古树还有不少,②然而,在煌煌赫赫的龙爪榕面前,哪一棵都只能望其项背。③龙

爪榕的多个“大爪”稳稳站立在属于它们的家族祖庙里;④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⑤威威猛猛地伸向四面八方;⑥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⑦从半空、高天和低处向你压过来。它的“爪”已繁衍出十万多个了吧?俯身向地下看,龙爪榕的根系布局也如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

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19.文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

“其高度和宽度、其粗壮、其绵绵瓜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9.②将“只能”改为“不能”或“难以”。⑦将“高天”和“半空”调换位置。20.原因:①原文将“高、宽、粗、壮”独立出来,使大榕树外形的与众不同凸显出来;②原文

“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在句式上更整齐,音韵和谐。【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只能望其项背”使用错误,“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后背,常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此处大群大群

的镇民被龙爪榕搂抱,其他古树在龙爪榕面前比不上,应将“只能”改为“不能”或“难以”。⑦句:“半空、高天和低处”语序不当,一般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应将“高天”和“半空”调换位置,改为“高天、半空和低处向你压过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

达效果的能力。①原文“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将为“高、宽、粗、壮”独立出来,强调了大榕树在高度、宽度、粗壮程度等方面的特点,使大榕树外形的与众不同更加凸显出来;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其高度和宽度、其粗壮、其绵绵瓜瓞之状…

…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将“高、宽”合并为“高度和宽度”,“粗、壮”合并为“粗壮”,弱化了对大榕树各方面特点的具体描述。②原文“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在句式上更为整齐,四个“其”字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后的句子则没有这种效果。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抗压力就是忍耐力,面对困境与挫折要先学会忍耐。也有人不以为然。对此你有怎样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

文:韧性人生,抗压前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推崇忍耐的品质,认为面对困境与挫折,首先要学会忍耐。然而,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一味忍耐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真正的强者应该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那么,忍耐与抗压力

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在压力之下,活出韧性,从容前行?不可否认,忍耐是抗压力的基础,是面对逆境时的一种宝贵品质。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对不公的待遇,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需要一定的忍耐力,才

能稳住心神,不至于方寸大乱。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忍耐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得以复国雪耻;也正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无数革命先烈才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然而,忍耐并

非万能灵药,一味忍耐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试想,如果面对不合理的制度,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我们只是一味忍耐,而不去积极争取,那么,不公正的现象就永远无法得到改变,我们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

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正的强者,不是一味逃避和忍耐,而是敢于直面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那么,如何才能在压力之下,活出韧性,从容前行?我认为,提升抗压力需要内外兼修。从外部环境来看,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寻求帮助和支持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当我们感到压力巨的大,难以承受时,要学会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此外,还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团体和公益活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抗压能力。从自身角度来看,要注重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压力释放的方法。面对压力时,要保

持冷静思考,不要被负面情绪所左右,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音乐、阅读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此外,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增强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人生之路,漫长而充满挑战。面对压力,我们需要的是,不是一味的忍耐,而是“忍”中带“韧”,在“忍”的过程中积蓄力量,在“韧”的

过程中不断成长。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坚定的意志,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公众号:高中试卷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出了两种

不同的观点关于“抗压力”的定义和应对方式。一种观点认为抗压力等同于忍耐力,即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首要的是学会忍耐。另一种观点则对这种看法持保留态度,暗示可能有其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或理解抗压能力的方式。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抗压力”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或困境时,能够自我调节、适应并应对的能力;“忍耐力”指忍受疼痛和苦难的能力;“困境与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可以是工作上的失败、学习中的难题、人际关系的矛盾等。就

材料而言,文章可以通过对比“一味忍耐”和“积极应对”两种不同方式,来阐述“忍耐”的局限性和“抗压力”的真正内涵;也可以从“忍耐是基础”“积极应对是关键”“最终实现个人成长是目标”等不同层面,逐步深入地探讨“抗压力”的内涵和提升途径。行

文思路上,文章开篇以设问或名言的方式引出“抗压力”话题。在论述过程中,首先运用举例论证(如司马迁忍辱负重、运动员克服伤病),肯定“忍耐”作为抗压力的重要基础,强调其帮助人们克服困难、积蓄力量的作用;接着运用对比论

证,对比“一味忍耐”和“积极应对”两种方式,并假设面对不公或疾病信号时,仅凭忍耐可能导致的负面结果,从而指出“忍耐”的局限性,以及过度忍耐的危害;进一步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心理学或成功学理论,阐述积极心态、情绪管理、问题解决能力、寻求社会支持等因素在提升抗压力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具体事例(

如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走出困境并获得成长),论证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文章结尾归纳全文,重申“忍耐”是抗压力的基石,但非全部,过度依赖忍耐并不可取。想要提升抗压力,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寻求社会

支持,最终实现从容应对挑战,获得个人成长。立意:1.韧者不屈,智者有为。2.忍而有度,进退自如。3.破茧成蝶:从忍耐走向积极抗压。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