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课件(老高考新教材) 专题7 人口与聚落.pptx,共(109)页,11.19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d5ce34540ea3ff04f247c73b2770c0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七人口与聚落1网络构建专题总览2高频考点能力突破目录索引3专项模块素养培优1网络构建专题总览2高频考点能力突破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一人口典例剖析•悟考法角度一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2021·北京卷)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
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A.开采矿山B.放养牛羊C.种植棉花D.水上漂流AC考
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大甲处绿洲棉花种植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角度二人口迁移(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
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3~4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A.①B.②C.③D.④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
三考点三4.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A.老年人口比重大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3题:减少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
二考点三考点三第4题:入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归纳提升•学技法1.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我国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
考点三考点三探规律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总体上来说,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反之,人口稀疏。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人口迁移的原
因及其影响(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强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析方法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的思维流程:判定人口迁移的方向→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入区、迁出区的影响。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我国的人口回流2015年,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开始减小,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但净流动量仍然很大,常规的外流仍然是主体)。(1)方向:部分农民工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
城镇回流到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返回原籍。(2)原因:①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②产业升级后,需要技术人才,原农民工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新的就业需求;③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成本居高不下;④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⑤中西部农
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镇企业、个人创业机会增多;⑥个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主动返乡创业。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影响项目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个人生活成本提高,就业机会减少生活成本较低;产业转移,
企业迁入,工作机会多,距离家乡较近,兼顾家庭和工作企业地价(地租)高,企业生产运营成本高;土地资源紧张,企业发展空间受限;人力成本上涨,招工难;政府政策调整,优惠减少甚至取消等地价(地租)低;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便于扩大生产;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人力成本低;政府政策支持,优惠力度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便于运输;资源丰富,原料运输成本较低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项目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政府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快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增加税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企业;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乡村—乡村振兴,利于乡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带回技术和资金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更新观念,利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辨析提升结论要语判断平原地区,人口分布一
定多人口稠密区,既有可能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可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均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退步×√√√×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典图解读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
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信息获取信息解读实践应用该地级市常住人口数量远户籍人口数量人口以为主根据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关系推断人口迁移状况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数量增长缓慢;2014—2015年,常住人口数量人口迁入减少常住人口变
化缓慢,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缓慢,说明该市就业机会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进行了大于迁入下降优化升级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对点训练•明方法命题角度1胡焕庸亚线与人口密度(2023·江苏南通二模)
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有学者为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将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细化为3个梯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胡焕庸亚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推测长江经济带四个区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
排序是()A.Ⅳ、Ⅱ、Ⅲ、ⅠB.Ⅱ、Ⅳ、Ⅲ、ⅠC.Ⅳ、Ⅲ、Ⅱ、ⅠD.Ⅱ、Ⅲ、Ⅳ、Ⅰ2.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B.地形C.土壤D.河流3.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B.加快自然资源开发,提高资源自给能
力C.推进“三孩”政策,缓解人口的老龄化D.推广精细农作方式,提升农副产品品质AB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1题,图中长江经济带分为四个区域,Ⅰ为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最小;Ⅱ区域包括成都、重庆和昆明等城
市,成渝城市群发展速度快,人口密度较大;Ⅲ所在区域主要为神农架、巫山和云贵高原东部等地区,山地众多,交通不便,人口密度相对较小;Ⅳ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经济发达,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最大。故长江经济带四个区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Ⅳ、Ⅱ、Ⅲ、Ⅰ。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Ⅱ区域主要为成都
平原、云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较为平坦,尤其是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而Ⅲ区域包括湖北西北部的神农架、西部的巫山以及贵州山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所以人口密度较小。所以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
然因素为地形,B正确。两区域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差异小,河流特征差异小。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3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可以加强地区的开放程度,能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A正确。加快自然资源开发,会加快资源枯竭,资源环境承载
力降低,B错误。推进“三孩”政策,会使人口增加,人均资源减少,不能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C错误。推广精细农作方式,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作用有限,D错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2我国人口返乡回流(2023·山东青岛二模)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
级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乡城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省级行政区作为流出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绘制了流出地视角下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图(下图)。据此完成4~5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
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推测具有较强回流意愿的流动人口特征是()A.以青壮年为主B.受教育水平低C.进城务工时间长D.婚姻状态稳定5.导致图中云南省和贵州省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政策支
持B.矿产资源开发C.气候条件优越D.地域文化独特BD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4题,我国回流人群的特征主要包括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没有稳定的婚姻状态等,B正确,A、D错误;进城务工时间长,对城市生活已适应,或者在城市安居,回流意愿低,
C错误。第5题,我国人口回流的趋势与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有很大关系,不单单是云南省和贵州省有,故地方政策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矿产资源开发对人口回流的吸引力较小,B错误;气候不是影响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C错误;云南省和贵州省有比较独特的地域文化,少数民族多,以地域文化带动区域旅游、特色农业、农产品
加工业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回流,D正确。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二聚落典例剖析•悟考法角度一城镇内部空间结构(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
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风
向B.地形C.资源D.河流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CD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A.向东建
设新城镇发展带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东西东西南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3题:西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角度二城镇化进程(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
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2010—2020年中心
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上海30.3-30.25215.42北京59.7-72.8300.9广州39.7129.12468.46深圳34.0116.88596.73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2010—2020年四
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5.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A.相似的空间形态B.趋
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D.相近的等级规模AD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6.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
布局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4题:增加下降下降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5题:越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6题:以外地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归纳提升•学技法1.城镇功能区布局的判读方法城镇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
的大小、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方法具体说明看面积大小一般来说,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看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城镇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观形态
特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判断方法具体说明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最小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
筑物密度最小观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城镇中心的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然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城镇中心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城镇化的特点、阶段及差异比较(1)描
述城镇化的特点,一般包括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等级(规模)的变化以及是否形成城市带(群)等,要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2)根据城镇化水平及相关特征,可以判断某地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如甲图中英国2010年以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
图中④—①曲线反映出城镇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郊区人口密度逐渐扩大,由此可判断该城市出现郊区化现象。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甲城镇化进程(含预测)曲线图乙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3)比较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比较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一般要从城镇化起步时间、城镇化水平
高低、发展速度和目前的突出特点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分析,要根据试题提供的图表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
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1)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空间地
域利用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从而增大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随着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
城镇化问题。常见的城镇化问题和一般治理措施如下图所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拓视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若城市合理发展,一般不会出
现城镇化问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5.城乡结构的差异与发展(1)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相差较大——“城是城”“乡是乡”。①乡村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以农业生产区为主,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②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复
杂,主要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区等,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线。(2)现代:城乡一体化——“城乡趋同”。①城乡一体化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城镇居民与乡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
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一体化。②特色小镇建设:许多地区出现产业、文化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以某一产业或某一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辨析提升
结论要语判断所有城市中心区均为商业区随着城镇化发展,工业区有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商业用地中的批发和零售店均应位于市区内部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城乡发展差异发展中国家也有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这属于超前城镇化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植被和局地气候
等方面×√×√√√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典图解读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四个年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信息获取信息解读实践应用图中各年份建设用地规模前两位的城市,其
建设用地规模远其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前两位的城市为城市群的两个城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表示城镇化的发展,由此可推知城镇的等级、人口规模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图中各城市随时间发展,建设用地规模均变大建设用地规模变大说明城镇
化在不断发展大于核心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1街坊与城市规划(2023·山东淄博二模)欧洲某城市新区主要包括道路和街坊两部分,方格网式的道路交通体系将新区划分为500多个面积大致相等的街坊。街坊一层主要是商业,二层主要是办公,三、四层为住宅,医院、学校和绿地均匀地分布在新
区街坊内。下图为该城市新区局部俯视图。据此完成1~2题。对点训练•明方法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该城市新区的设计理念更侧重()A.沿袭传统B.注重防卫C.规则有序D.以人为本2.该城市新区每个街坊单元四角均做了45°切角处理,主要目的是()A.整齐划
一,利于美化城市环境B.扩大一层商业活动空间C.方便通行,增大公共活动空间D.预留城市后期发展空间D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1题,街坊一层主要是商业,二层主要是办公,三、四层为住宅,医院、学校和绿地均匀地分布在新区街坊内。布局规划合理,体现
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D正确,和沿袭传统、注重防卫无关,规则有序不是其主要目的,A、B、C错误。第2题,该城市新区每个街坊单元四角均做了45°切角处理,主要目的是方便通行,提高交通便捷程度,增加了空地面积,增大公共活动空间
,C正确;一层商业活动空间会减少,B错误;美化城市环境和预留城市后期发展空间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D。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23·山东日照二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
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户籍人口占该地区户籍总人口的比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反映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紧迫性。下图示意我国2016—2021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变化。据此完成3~4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
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数据说明我国()A.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B.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城镇化速度趋缓C.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D.现阶段,城镇外来人口数量快速增加4.缩小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可行的措施是()①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②解除特
大城市外来人口落户限制③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④引导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C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判断,我国城镇化率处于中期阶段,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要
达到70%,A错误;我国城镇化率处于中期阶段,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B错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C正确;从图上可以看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是一个比重,看不出具体数量的增减关系,D错误。第4题,缩小我国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主要是将本地的常住人口留住,可以通过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来实现这一目的,①③正确;解除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落户限制,常住人口会骤增,不利于当地发展,②错误;应
该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不是引导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④错误。故选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城市的辐射功能典例剖析•悟考法(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
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
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A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1题:省级行政中心内陆沿海交通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2题:优势协调南部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归纳提升•学技法1.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地理位置城市的交通位置
对城市的辐射功能影响较大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联系密切,辐射范围大;地处内陆或地形不利的地区,辐射范围小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规模等级,扩大辐射范围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资、劳动
力和城镇用地等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影响因素影响表现交通条件交通枢纽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城镇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范围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
服务,服务范围大小和人口数量多少有关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位于人口稀疏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政策因素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及经济的发展,或规划城市发展的规模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或享有优惠发展政策的城市,其发展速度快,城市规模大考点
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探规律城市规模越大,辐射带动能力越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人口多的城市规模大,其辐射带动能力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是用于描
述一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表现的两个概念,具体如下:(1)虹吸效应主要是因为生产的集聚效应,即因为规模报酬递增机制产生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使得城市群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导致周边地区生产要素水平降低,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下降。(2
)辐射效应主要是因为消费和部分生产活动的连带效应,即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生产活动带动周边地区的投资和消费活动,在消费方面很容易实现辐射效应,因为中心城市居民收入高,周边城市可以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服务。生产方面要实现辐射效应,就必须具有较长产业链的产业,因此轻工业和服务业较难提供生产
方面的辐射效应。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辨析提升结论要语判断大城市对外的辐射功能对自身的发展没有作用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需要区域对外开放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城市自身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其辐射功能越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交通运输是实现城市辐射功
能的重要媒介×√√√√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典图解读下图为2005年和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2005年2020年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信息获取信息解读实践应用图中交通圈范围明显扩大,交通线上海与周
边地区交通发展,联系增强交通的发展,便于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增强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一城市与上海之间的交通用时上海与周边地区交通更便捷,速度更快增多缩短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对点训练•明方法命题角度1城市群内部循环与城市辐射功能(2
023·山东青岛一模)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是参与双循环的主要载体。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价值链分工差异,但未能基于三地比较优势形成高效率的分工体系,京津冀内部小循环尚未打通。下图示意京津冀城市群部
分城市联系强度(线的粗细代表城市间联系强度的大小)。据此完成1~3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是()A.资源丰富B.产业齐全C.政策支持D.人才众多2
.与张家口相比,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主要是因为唐山()A.产业基础好B.距北京近C.准入门槛低D.生态环境优3.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可以()①利于区域分工协作②促进区域产业趋同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④增强对外辐射带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AB考点一考
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等级较高,人才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因此发展水平最高,D正确;北京和天津两市资源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并不是最丰富的,A错误;产业齐全和政策支持不是京津
两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B、C错误。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山相比于张家口而言,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强,因此北京对唐山的辐射更强,A正确;张家口距离北京更近,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准入门槛,C错误;唐山经济发达,人类活动较
多,因此生态环境相比于张家口并不占优势,D错误。第3题,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加快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①正确;区域产业趋同会加剧区域内部的竞争,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②错误;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小循环不可能实
现区域均衡发展,③错误;京津冀城市群打通内部小循环有助于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增强对外的辐射带动作用,④正确。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2西安都市圈与城市辐射功能(2023·广东深圳二模)西安都市圈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市全域及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三市部分区县和杨
凌示范区,面积2.06万平方千米。规划到2025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一核、两轴、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下图)。“一核”为西安市中心城区;“两轴”为推动形成东西、南北两条发展轴;“多组
团”为推动重点功能组团发展。据此完成4~5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西安市在都市圈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是()A.输出科技人才,均衡布局各类产业B.形成组团格局,扩散医疗资源C.产业梯级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D.传承历史文脉,保护风景名胜5.西安都市圈多组团城市格
局的优点有()①发挥各自优势,避免产业、人口过于集中带来的城市问题②减轻环境压力,控制城市用地规模③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就近组织生产、生活④利于组团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实现协调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CD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4题,特大城市通过资本、技术、人
才、市场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对周边区域产生正向引导、带动作用,使区域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西安市将产业实行梯级转移,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C正确;由材料可知,都市圈通过“多组团”推动重点功能组团发展,故不可能均衡布局各类产业,A错误;组团格局是根据各区域的功能进行设置
的,对于资源的扩散作用不大,B错误;传承历史文脉,保护风景名胜,不是都市圈设立的主要目的,D错误。第5题,城市组团各自承担一定的城市功能,可避免因中心城市人口、产业过于集中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房价昂贵等城市问题,①正确;但组团式格局并没有减少整个西安都市圈的用地规模,②
错误;西安都市圈多组团城市格局并不一定利于就近组织生产、生活,利于组团之间产业分工协作,实现协调发展的功效,③错误,④正确。3专项模块素养培优微专题12传统文化专题突破1.传统服饰文化(1)气温影响服饰的厚度、颜色、面料例:东北地区冬
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一般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穿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炎热地区,为了散热,人们多穿浅色、宽松轻薄的夏装,出门戴凉帽。(2)地形影响服饰的款式例:地形崎岖的地区,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人们一般多着较紧身的服装。(
3)经济活动影响服饰的面料例:我国东部农耕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4)文化影响服饰颜色等例:满族人有尚白的习俗,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男女老少都喜欢白色服饰。2.传统饮食文
化餐饮产品受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1)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湿热,饮食上较清淡,吃甜能生津止渴以解暑,加之南方产糖,故养成吃甜的习惯。而北方气候多变,昼夜
温差大,冬季特别冷,饮食上吃些重口味的菜和很多蛋白质,补充身体热量,加之蔬菜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食用,养成了吃咸的习惯。(2)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吃辣可以驱寒祛湿,
对当地人的健康有利。西部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人们发现多食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疾病,从而养成了吃酸的习惯。3.传统民居文化4.传统工艺文化(1)中国传统工艺。传统工艺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一般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
工艺流程,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2)传统工艺的现状。现状比较复杂,有些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主要是因为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低下,后继无人等。(3)中国的十大传统手工艺:陶瓷、玉雕、中国结、琉璃、木雕、景泰蓝、髹漆、竹编、剪纸、刺绣。(4)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措施:①政府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工
艺方面出台相关法律、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②加强宣传,使全社会树立保护传统工艺的意识;③加强传统工艺继承人队伍建设;④传统手工艺者自身要与时俱进,加大创新力度;⑤延长传统工艺的产业链,使产品多样化;⑥开拓多种筹资渠
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培优演练(2022·湖南卷)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下图示意湖南
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题。1.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A.气候B.植被C.河流D.土壤2.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是()A.地形封闭B.聚居民族多C.交通便利D.经济实力强3.关于该文化圈中龙
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②河流众多,水量大,季节变化小③先民们的生活稳定安逸④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旱涝灾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CDC解析第1题,
读图可知,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地大多临近河流,且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表明水源条件对体育非遗形成起到重要作用,C正确;湖南省湘江文化圈内气候、植被、土壤差别不大,排除A、B、D。第2题,材料信息表
明,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进入体育非遗名录除存在有特色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外,还需要有经济实力进行挖掘、保护、申报,与其他地区相比,长沙市经济实力强,对体育非遗挖掘、保护、申报能力强,这是长沙市成为体
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D正确;长沙地形并不封闭,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排除A、B;长沙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活跃,有可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留,排除C。第3题,当地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以种植业为主,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季节变化大,多旱涝灾害。材料信息表明
,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因此当地先民祈求“雨水之神”,希望风调雨顺,这是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①④正确,②错误。当地旱涝灾害频发,因此先民们的生活并不稳定安逸,③错误。故选C。(2023·广东江门一模)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形、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我国主要的地方菜系有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
徽菜八大菜系。下图为2020年我国某菜系餐馆数量的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4.该菜系最有可能是()A.湘菜B.粤菜C.川菜D.苏菜5.该菜系餐馆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差异B.人口流动C.交通便捷D.政策支
持AB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菜系餐馆数量的密度分布与对应省级行政区,湖南省几乎都是高密度,该菜系应为湘菜,A正确。粤菜在广东一带密度应较大,川菜在四川一带密度应较大,苏菜在江苏一带密度应最大。第5题,该菜系分布广,说明这个省级行政区长期以来外流人口多
,分布广,流出人口的饮食习惯使得很多地区都有湘菜的消费需求,所以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动,B正确。图中该菜系餐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均有分布,表明与经济差异关系不是很大,A错误。交通便捷促使了人口流动,但不是该菜系餐馆在我国分布范围广的最主要原因,C错误。与政策支持关
系不大,D错误。(2023·山东菏泽二模)在福建省宁德市的一个偏僻小渔村中,发现了用“碗”盖的房子,历经几百年至今保存完好。盖房子实际上用的是碗胚,碗胚是窑厂做碗的工具,在高温火烧中铸成,但在制作陶碗过程中用过几次就得废弃,当地人用其建
造房屋,发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优势。下面两图分别为瓷碗房和碗胚照片。据此完成6~7题。6.与普通砖石房相比,瓷碗房居住环境更()A.干爽温暖B.安静凉爽C.风畅气顺D.光照充足7.瓷碗房历经几百年至今保存
完好,主要得益于碗胚可以()A.耐风蚀水蚀B.抗地震崩裂C.耐海浪侵蚀D.抗台风侵袭BA解析第6题,与普通砖石房相比,瓷碗房的建筑材料碗胚是中空的,墙体隔热、隔音效果好,有安静凉爽的效果,B正确;而从空气湿度、通风性能、光照角度,普通砖石房与瓷碗房差别不大,A、C、D错误。第7题
,碗胚因为经过高温煅烧,耐风蚀水蚀效果好,A正确;碗胚抗震性能差,B错误;海浪侵蚀主要发生在海岸线附近,房屋一般不会建在海浪能够侵蚀到的地方,因此海浪对房屋的影响小,C错误;瓷碗胚较普通砖石轻,抗台风侵袭能力不强,D错误。微专题13新型城镇化专题突破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新
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
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3.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点和要求特点要求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
建设散乱差、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聚集效益佳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
干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特点要求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人本气氛浓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的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
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城镇联动紧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畸轻畸重的问题城乡互补好城镇要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培优演练(2023·河北邯郸二模)第七次
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城镇化率达63.8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人口向城镇持续迁移的态势不会改变,乡村出现收缩边缘化现象。下图示意乡村收缩边缘化的
发展阶段与治理干预后的可能结果。据此完成1~3题。1.目前,导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总城镇化率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是()①乡村振兴战略②城市旧城改造③新型城镇化战略④人口“候鸟式”迁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我国乡村收缩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工业发展B.城市环境改善C.
受教育水平降低D.交通条件改善AA3.为了减缓乡村收缩边缘化现象,干预的措施主要有()①控制乡村人口外迁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④流转乡村农业用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B解析第1题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总城镇化率不匹配是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乡村人口没有到城市落户导致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基础设施提供了支持,乡村环境得到改善,①正确;新型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周边城镇得到发展,从长远来看,农村外出务工者愿意在未来留在农
村居住,③正确;城市旧城改造并不能吸引乡村人口加入城市户籍,排除②;人口“候鸟式”迁徙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总城镇化率不匹配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④。因此A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乡村收缩边缘化的表现主要是家庭或人口数量减少,社区功
能下降。随着城市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A正确。城市环境改善不一定导致乡村收缩边缘化,排除B。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排除C。交通条件改善有
利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第3题,由图可知,积极干预后的乡村家庭或人口数量增加,社区功能显著上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让乡村人口获得更多的收入,或者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让乡村人口生活更便利,提高
生活质量,减少乡村人口外流,②③正确。目前,控制乡村人口外迁是不现实的,流转乡村农业用地可能会促使更多乡村人口外迁,排除①④。因此B正确。(2023·广东佛山二模)城镇化是城镇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人口集聚、乡村人口流失都可能提高城镇化水平。近年来西部地区城镇
化的速度逐渐赶超东部沿海地区。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各城市群城乡人口密度增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4.2000—2020年,城镇对区域外的人口吸引力越来越弱的是()A.东部城市群B.中部城市群C.西部城市群D.东北城市
群5.为了推动各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是()①东部城市群扩大城镇用地面积②中部城市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③西部城市群引导人口大量迁入④东北城市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C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2000—2020年,东北城市群
人口密度增量减小,2000—2020年东北城市群对区域外的人口吸引力越来越弱,D正确。第5题,东部城市群扩大城镇用地面积会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①错误。西部城市群引导人口大量迁入会导致人口拥挤,出现城市问题,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③错误。中部城市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东北
城市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②④正确。(2023·天津南开一模)绿带是控制城市扩张的有效手段。英国伦敦的完整绿带位于大伦敦外缘,平均宽度约15千米,始建于1939年。下图为伦敦绿带建设不同阶段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
题。6.上图所示,伦敦绿带建设的不同阶段()A.内伦敦的人口密度逐渐小于外伦敦B.内伦敦和外伦敦的人口变化趋势相同C.伦敦人口规模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D.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7.城市绿带建设能够()A.提高城镇化水平B.保护乡村地区的完整C.加快产业化进程D.均衡城
市的人口分布DB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内伦敦的人口密度基本大于外伦敦,与1911年相比,1951年至1991年内伦敦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D正确,A错误;与1911年相比,1951年至1991年内伦敦
与外伦敦的人口密度差距缩小,由此可知人口变化趋势不同,B错误;建设期间,伦敦的人口规模没有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C错误。故选D。第7题,城市绿带建设可以限制城市无序扩张,利于保护乡村地区的完整,B正确;城市绿带建设无法增加城市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产业化进程影响较小,A、C错误;城市绿带建设能控制人口密度,但不会均衡城市的人口分布,D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