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选择性必修下册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2).pptx,共(40)页,4.56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cf3cfed990069a1c5e03b570c5a3bd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冯至学习目标1.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2.了解作者,品味其散文的特色。3.赏析重点句子,涵咏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读文章,理解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5.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
文化底蕴,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
,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二、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
物、器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一一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
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三、散文的分类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一)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其主要特点有:(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
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
出景物特点。(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①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②以景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③由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而使人产生欢
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④寓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⑤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如草的春风吹
又生,如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就显得自然,也能引发读者共鸣。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5)常见的结构形式①静赏式:进入经典一一依次静赏一一赏景联想一一离开景点。特点:赏景的缘由;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②情索式(以情味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一一情
的积蓄一一由情及人一一情的归结。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抒情。③象征式:物的概述一一物的性格一一由物及人。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写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点题。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
④怀念式:睹眼前景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二)议论说理类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
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议论说理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具体特点: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1)内容的丰富性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将平日阅读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
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2)语言的形象性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
,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
,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展示自己的文采。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三)文化游记类文化游记散文是指将科学研究
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的一类散文。其特点有:(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
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2)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
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4)文化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
记则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四)写人记事类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
的散文。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其特点主要有:(1)写人记事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2)记事散文很少有
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串,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
完成。(3)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而并非虚构。无论写人还是叙事,其目的都是抒发感情阐明事理。(4)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写道: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
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
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司马长风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zhuō)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
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
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散文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因全面抗战爆发,1938年冯至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德语教授。19
41年,为了躲避日军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金殿背后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这篇文章便是作者在小茅屋里创作的。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
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茅屋时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于自然和玄思的时期,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部书: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及小说《伍子胥》,都是在林场茅屋中诞生的。写作背景冯至女儿冯姚平在林场茅屋废墟前
留影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连,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是某某城上
的一片浓雾;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十四行诗(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他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哲人。”文本脉络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发现消逝了的山村(1-3)石路残迹泄露秘密。发现旧路,产生推想。实际有过,浩劫消逝草木间感受村庄的余韵养育过山村的水源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4-10)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11)陪伴过山村的鼠麹草滋养过山村的彩菌村民没见过的有加利树秋夜的野狗的嗥叫和麂子嘶声事物在生命的深处
有着某种关联。文本探究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1)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2)“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
的对比;(3)“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文本探究2.“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该作何解释?(1)一条路是指现实中存在的用石块砌成的路,通向现实。(2)另一条路是指由那条路引发的联想和
想象,它连接历史。(3)小山村是两条路的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现实和历史。文本探究3.“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
草中露出头来。”(第6段)鉴赏这句话。①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麴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的羊群的描绘,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②刻画了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山村的宁静,回归生命的宁静。③作者借助
画家的思维,描绘出了一幅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和环境的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感悟渺小亦伟大,生命需要担当。文本探究4.如何理解第6段中“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句话?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解尘世的纷
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去后将不留下一些值得夸
耀的事迹。文本探究5.“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这句话?“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①大自然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
村庄;②现今同样给了居住在村庄的“我”的生命许多滋养;③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在特殊时代,寄寓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文本探究精
读5-10自然段,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自然风物)是什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小溪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第五段)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
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情诗声息相通生命的连接文本探究精读5-10自然段,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自然风物)是什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鼠麹草①运用通感手法,把心理纷扰变成可视的黄叶,
形象生动。②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第六段)文本探究精读5-10自然段,本文中承载作者情
思的载体(自然风物)是什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彩菌①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并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通过色彩的搭配
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②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烂之美。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
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第七段)文本探究精读5-10自然段,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自然风物)是什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有加利树感受自然蓬勃的生命力;面对大自然的崇高与威严,人类生命的渺小“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不容有妥协。(第八段)文本探究精读5-10自然段,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自然风物)是什么?作者由眼前景
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野狗野狗嗥叫令人恐惧,对村落生存是一种威胁,说明生命对于疾苦有着本能的恐惧。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第九段)老弱病残自
然的另一面:残酷、恐怖文本探究精读5-10自然段,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自然风物)是什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麂子温良机警的麂子,难逃人的诡计,体现出生命面对死亡的无奈。这美丽的兽,如果我们在庄严的松林里散步,它不期
然地在我们对面出现,我们真会像是传说中的圣人一般,在它的两角之间看见了幻境。(第十段)美好的东西会逝去,自然的规律,我们无法躲开浩劫。不如就坦然接受,不期而遇的时候,也无需太多惊讶。文本探究精读5-10自然段,本文中承载作者
情思的载体(自然风物)是什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自然风物特点联想感悟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清冽、养人曾养育昔日的人们人类声息相通谦虚、纯洁、坚强少女、村庄生命的宁静之美热闹滋养过山村里的人生命的美好与热闹速长、最高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威胁、吓人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生命对疾苦的恐惧温良机警,但难逃人的诡计幻境死亡的可怕(生命的庄严与神圣)文本探究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怀?①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②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③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④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⑤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写作风格一是在描写对象的选择上,并不着眼于名山胜水,而是关注那些无名的自然风物。二是在描写手法上,与山水的自然和人物的朴质保持一致。写作特色1.正面
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正面描写动静结合——那无忧无虑聚精
会神的村女、那涌动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的羊群,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村女牧羊图。在人与羊一缝一食的“动”中,沁透出夕阳里山丘上让人消解尘世纷扰的宁静,而那一丛一丛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麹草,便是这宁静的底色——纯净、生动。宁静幽远,如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渲染了人和
环境的自然和谐。写作特色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侧面描写通感——借助视觉与感觉的并用,将抽象的“纷扰”形象化,生动传达出山村图景给予“我”这个外
来者的抚慰与净化,侧面衬托出自然赋予生命的宁静诗美。写作特色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森林或草原——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写旧路——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埋没下去。写山谷——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
,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写小溪的水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写彩菌——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以夸张写其原始以拟人写其荒芜以
对比写其变化以引用写其相通以比喻、排比写其斑斓以联想(常用)写其恐怖写作特色3.语言的表达上:灵动多姿,含蓄飘逸(1)句式的长短变化、整散结合例: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第一句:长句+散句
,表意严密、内容丰富,表达灵活、富有变化。第二句:短句+整句,短小精炼、对称整齐,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写作特色3.语言的表达上:灵动多姿,含蓄飘逸(2)语言的洗练传神,清新隽永写森林或草原——默默地对着永恒。叠词写其情态写
路——眼前的浓绿浅绿。反义词状其色彩写小溪的水源——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四字词括其常态写鼠麹草——有白色茸毛的花朵。颜色词摹其细节写麂子——(猎夫)往往登高一呼,麂子便成群地走来。动词显其性情拓展延伸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