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x,共(10)页,51.79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cdd643fe793559d51da40ef1f92c4d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浙江省柯桥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些评论家说,秦汉之前画真山实水是中国“山
水画”的童年阶段,自“山水画”确立之后,中国“山水画”才真正成熟。其实这个说法也欠妥当。就艺术上而言,秦汉之前的“真山实水”未必就比魏晋以后的“情山意水”要低级。我们看一看西方绘画史就更容易明白这一点。西方的油
画或水彩画中虽然没有“山水画”这一画种,但是有风景画、静物画,其中也有山有水,西方画对世界风景(包括山水)的描绘讲究真实,所以“写实”成为西方画区别于中国“写意”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真实反映,准确观察,西方画采用科学的固定视点
的焦点透视法,这又是西方画区别于中国画游动视点的散点透视法的一个特点。为了表现真实,西方画讲究光影和色彩的明暗显隐,这也是西方画区别于中国画线条勾勒诗意表现的又一特点。可见,用画笔描绘真实世界也是一门自成一体的艺术。我国的山
水画的发展,为什么没有沿着秦汉之前“画山水”的道路发展下去,而是变成后来的山水画呢?这需要从中国人的山水文化、山水情结、山水精神说起。“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西方文化学者有“地理环境决定论”,此说未免绝对,但也不无道理。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名山大川
分布广泛,山水或雄伟壮阔,或秀丽蜿蜒。“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文化荦荦大端者,就有泰山、华山等五岳文化,洞庭湖、太湖等湖海文化,长江、黄河等江河文化。从《易经》中“天人合一”的阐述,到《诗经》中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欣赏;从孔子“乐山乐水”的山水观,到庄子“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从古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友谊,到欧阳修“在乎山水之间”的“山水之乐”,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山水诗文、山水绘画、山水音乐,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深厚的山水情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山水文化孕育了山水精神,最突出的是中国人敬畏山水、顺应自然的精神和比德于山水的君子精神。这两种
精神是我国儒道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自然哲学的创立者老子,从山川河岳中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山水的体悟,深刻影响了后世山水画的审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巍巍高山培养了君子的博大胸怀;“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滔滔江河孕育了君子的高深智慧,这种道德比附和精神体验,在后世山水画中也有充分表现。魏晋南北朝以后,游山玩水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新风尚,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人们独立的审美对象。士人、官宦、僧侣等常
常在名山大川之间吟唱作画,参禅悟道,山水画派应运而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内涵丰富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和深厚的山水情结,追求形似的“画山水”,最终演化成追求神似的“山水画”。当我们思考“山水画”与“画山水”之辨时,自然要回顾先贤大哲
无比丰富的山水文化,不禁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灿烂的山水文化而感到自豪。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深深植根于传统山水画土壤之中,还要充分吸收外来优秀绘画文化,融会贯通,书写中国山水画崭新的一页。(摘编自刘化宇《“山水画”与“画山水”》,《光明日报》20
22年11月4日)材料二:中国山水画之所以源远流长,归根结底在于心灵式构图的神韵。中国的山水画家并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来进行艺术构图,而是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对画作进行把握,这种心灵式的构图也正是其美学意义的最佳体现。这种观念的体现并不仅仅是依靠理性的分析就能够感受到的,而是需要我们
用心灵去体会,与画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传统的山水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别具特色、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享誉全世界。山水画是中国画
的重要分支之一,从隋唐时期开始,山水画的创作更强调的是意象的传达和情感的物化。山水画家强调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般朴实厚重之感,在高山流水之间作画,通过对意象的有效处理,通过精练的艺术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韵味。中国山水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产生深刻的感悟,并铭记于心,通过娴熟的水墨画技法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景,实现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相得益彰。在画家的心目当中,虚实变化、疏密相间、开合起伏等都是自然规律的最直接体现。对于形式的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手中的笔去感受其深刻的内涵;对于另外一方面,希望借作品的表现形式
将其升华。中国历代山水画家都坚持延续着这一项美好的传统,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中国山水画在构图方面的局限性。相反,它形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构图技巧,比如说强调天地贯通而产生的三远法和散点透视法等。在技巧的运用上,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最常用的就是三点透视的原理,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强调的是平远、高
远和深远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散点透视法的布局原理,平远的视角就像是行人在山道上行走的情形,走马观花般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视点,在长长的画卷上面可以一览祖国的万里河山。高远的视觉感受又仿佛行人下山的情形,视点伴随着脚步进行逐一变化,即使是
从山顶画到山脚,都可以合适地画出立轴长卷的效果。深远的表达效果则可以运用远近山的形状和浓淡对比,勾勒出那种立体深邃的艺术效果。将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变形和抽象的过程。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山水
画与西方绘画艺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摘编自徐源《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理论分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不赞同秦汉之前画真山实水是中国“山水画”的童年阶段的说法,因为秦汉之前的“真山实
水”并没有比魏晋以后的“情山意水”低级。B.西方画区别于中国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西方画对世界风景(包括山水)的描绘讲究“写实”,而中国画较为讲究“写意”。C.西方画对世界风景的描绘采用科学的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法,讲究光影和色彩的
明暗显隐,而中国山水画用线条勾勒表现诗意。D.作者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名山大川分布广泛,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山水文化。2.关于绘画中的“三远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
映的是一种平视的境界,打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B.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景象,运用的是平远法。C.《青卞隐居图》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以“S”形的连续
取势和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交替组合,运用的是高远法。D.“三远法”是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来观察景物的局限。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山水画的心灵式构图,是山
水画家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对画作进行把握的,并不是从形式上来进行艺术构图的。B.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山水画,其创作风格别具特色,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C.中国历代山水画家都坚持延续借作品的表现形式将其升华的传统,形成了三远法和散点透视法等中国式构图技巧。D.三点透视原理强
调平远、高远和深远所表达的意境,深远的表达效果是将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关于中国山水画,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霸王戟奚同发本该两掌空中相扣,他的右手像往常那样划了弧线去接她的右手,竟然接空了。两只手划出的速度和节奏,均不同步。他眉宇间明显拧上一股怒气,第三次压低声音提醒她,注意力集中,集……中
!她全身一颤,脸红至耳根,身子都僵僵的了。站上舞台,集中精力,不能走神,是他对自己和徒弟们的基本要求。从站上舞台那一刻起,就不再是演戏,要让自己融入其中,角色就是你,你就是角色。她的台风向来大方利落,她是他的最佳搭档,无论演技还是做人,都最让他放心,今天屡屡磕绊,显然不是因为有
日伪宪兵在台下监视,肯定事出有因。戏班昨晚紧急商议,这场演出无法回避。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她爹是被日本鬼子用刺刀刺死的,自己怎么可能给日本人演出?其他人或嘟嘟囔囔,或默不言语,但明摆着,谁也不愿意演。他是班主,不演
戏对班子来说事小,可日本人会放过谁?他的妻也死于日本飞机的炮火。小鬼子,谁不恨?之所以答应演,也是出于无奈,更是为大家的安全考虑。当然,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这可是近距离接触小鬼子的难得机会。下午的走台,本计划只带简单的道具,没想到她早早勾描了脸谱,头戴如意冠,身
披鱼鳞甲,这些使他误以为她想明白了。其实,他压根不可能让她晚上上台,而是预备了另一个男徒弟演旦角虞姬。演霸王的他,之所以名响四省,靠的就是手中的丈八霸王戟。此戟又名“天龙破城戟”,无论前端的枪尖,还是月牙形的钩钺侧锋,都被他在舞台上耍得天花乱坠,刺、砍、挑、
钩、啄、劈、砸、挡、剁,呼呼生风,应有尽有。时而一把戟在空中翻滚,银蛇狂舞一般;时而他自己就地翻滚,戟从背后或头顶来往穿梭,如蛟龙出水。那戟无论何时,都似与他的身、他的手相互吸引,似粘似离,戟随人走,或银光四迸,或风卷残云,看得人眼花缭乱,心悬血热。突然,那戟如钉在他掌心,纹丝不动
,旗杆似的。台下叫好声一片片,山呼海啸……此时走台转入九里山下十面埋伏,楚军的大营帐外响起楚国歌声。舞台一侧齐唱:千里荒芜胡不归,千里从军为了谁?另一侧独歌:谁家中撇的双亲在,朝朝暮暮盼儿归?然后在一个男声悲怆浑厚地唱出“倘若战死在沙场”后,舞台两侧群起道白:父
母妻儿依靠谁?父母妻儿依靠谁?父母妻儿依靠谁?虞姬踏碎步跪伏在他面前,叫声大王呀,含泪唱,十数载蒙厚爱,心心相印。许誓愿伴随你生死不离,愿大王莫牵挂脱离险地。愿大王福寿绵长,一统天下。他摇头叹气中伸双臂欲扶,她继续唱,大王此番出战,倘能闯出
重围,请退往江东,再图复兴楚国,拯救黎民。妾妃若是同行,岂不牵累大王杀敌?也罢!愿以君王腰间宝剑,自刎于君前。他忙摆双手道:妃子,你,你,你,不可寻此短见啊!她欲夺他佩剑,他疾转身避开。两人靠着背转来躲去,三次索剑不得,虞姬手指帐门道:汉兵,他,他,他,他杀
进来了!说句妃子快快随孤杀出重围,他一手撩裙摆,一手擎天空,正待一个猛虎出笼式向外冲去,虞姬却趁机拔出他腰中佩剑,横剑自刎。侍女左右牵手相扶,齐呼夫人。他连进两步,做顿悟懊悔状喊声妃子呀,反手搭在她肩
头……戏收尾。他正了一下身子,像对她,也像是对大家说,就这样吧!晚上演出,每个人千万到位,精力集中!边说边走向舞台一角的他,听到有人喊,血,血……回头便瞧见她已倒向舞台,脖颈上鲜血如注……咋回事儿?咋回事儿?他单膝跪下,扶起她。她在他怀里浑身抽
搐,嘴里也冒出血来,想说什么,已说不出,只是左手抓了他手臂,用力,用力,然后一下松垂下去。他一副没从戏中出来的表情,叹道:你,你,你怎么这么傻……日后住进养老院至垂垂暮年的他,唱不动了,仍喜欢听,且整天就是听被做成碟带的《霸王别姬》,杨小楼与尚小云的,或杨小楼与梅兰芳的。每至收尾,便怅
然若失,露风的牙口中似喃喃自语,妃子啊,不可寻此短见啊……没人明白,贯穿他脑海里半生的是那把道具佩剑,谁换成了本该演出时准备刺杀日本鬼子的真剑?他的霸王戟早成了关注的重点,虽是木质,走台前也被送往宪兵队检
查,包括另一把备用戟,演出前才还回来。因此,他早把刺杀工具换成可能被忽略的佩剑,没想到走台时被她用上,到底是咋个一回事儿?(选自《香港文学》2022年2月号第446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以“她”的注意力不集中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解释了“她”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为下文做铺垫。C.“他压根不可能让她晚上上台”,从中可看出“他”对徒弟为人处世的了解。D.他半生一直在琢磨
道具佩剑怎么换成了真剑,也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懊悔。7.关于“他”舞霸王戟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舞霸王戟的动作娴熟,技艺高超,突出作为班主的“他”名响四省。B.这段文字既照应了前文要给日本人演出的情节,又为下文演出做了铺垫。C.一连串精确恰当的动词的使
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舞霸王戟的场景。D.这段文字长短句错落有致,生动活泼,通过正面描写突出了“他”演技高超。8.小说中有关“霸王别姬”的戏曲表演的叙述,在小说内容、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
分析。9.在走台时“她”拔出“他”腰中佩剑,横剑自刎,这一结局虽显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前文已做了不少铺垫,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的的陆俟,代人也。父突,道武初帅部人从征伐,数有战功,位离石镇将、上党
太守、关内侯。俟少聪慧。明元践祚..,袭爵关内侯。太武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①。与西平公安颉攻克武牢,赐爵建邺公,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转武牢镇大将。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安定镇大将,
追讨玉等,皆获之。迁.怀荒镇大将。未期,诸高车莫弗②讼俟严急,请前镇将郎孤。太武..许之。征俟,至京朝见,言不过周年,孤身必败,高车必叛。帝疑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明年,诸莫弗果杀孤以叛。帝闻之大惊,召俟问
其故。俟曰:“夫高车之俗,上下无礼,无礼之人,难为其上。臣莅以威严,节之宪网,欲渐加训导,使知分限。有徒恶直丑正,故讼臣无恩,称孤之美。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临之仁恕待之。无礼之人,易生陵傲,无复上下。既无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憨。怨憨既多,败乱彰矣。”帝叹曰:“卿
身乃短,虑何长也!”即日复除散骑常侍。帝征蠕蠕,破凉州,常随驾别督辎重。又与高凉王那复渡河南略地。仍迁长安镇大将。安定卢水刘超等叛,太武以俟威恩被关中,诏.以本官加都督秦、雍诸军,镇长安。帝曰:“超等恃险,不顺王命,朕若以重兵与卿,则超等必合为一;若以轻兵与卿,则不制矣。令使卿以方略定之。”于是俟
单马之镇。既至,申扬威信,示以成败,超犹无降意。俟乃率其帐下见超。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当以弓马相待;三百人以内,当以酒食相供。”乃将二百骑诣超。超备甚严,遂纵酒,尽醉而还。后伪猎,诣超。与士卒约曰:“今会发机,当以醉为限。”俟乃诈醉,
上马大呼,斩超首。士卒应声纵击,遂平之。帝大悦,征拜外都大官。(节选自《北史·陆俟传》)【注】①蠕蠕:柔然,是公元4世纪后期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②高车莫弗:高
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莫弗,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临之/仁恕待之B.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临之/仁恕待之C.郎孤获还镇/
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临之仁恕待之D.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临之仁恕待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祚,特指皇帝登临
皇位,类似的用语还有很多,例如嗣位、即位、登基等。B.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也可指平调,但“左迁”是指贬谪,“右迁”是指升职。C.太武是皇帝的年号,能用于纪年,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方式。D.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或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俟战功赫赫。陆俟为关内侯时和西平公安颉一起攻克武牢关,在任安定镇大将军时将狄子玉等
人全部擒获。B.陆俟政绩显著。在他担任冀州刺史时,当时朝廷对州郡的长官进行了考核,陆俟和河内太守丘陈并列为天下第一。C.陆俟深谋远虑。陆俟预见到高车反叛,郎孤丧命,太武帝对此感到震惊,当天就重新提拔他做了长安镇大将军。D.陆俟深得皇宠。太武帝征讨蠕蠕时,陆俟经常随驾督管辎重的运输;在平定
刘超的叛乱后,陆俟被任命为外都大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徒恶直丑正,故讼臣无恩,称孤之美。(2)后伪猎,诣超。与士卒约曰:“今会发机,当以醉限。”14.陆俟是怎样平定刘超的叛乱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
诗,完成下面小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注】,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观胡人吹笛李白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
,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注】绿绮:琴名。15.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首联,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之情。B.第一首诗的颈
联,包含“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这个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C.第二首诗颔联侧重写景,“十月”点明观胡人吹笛时间,“吴山”和“敬亭”点明地点,“梅花”为的的点明乐曲之名。D.第二首
诗语言自然平淡,诗句中寄寓的感情却异常激烈,这种感情又几经压抑,因而有苍凉遒劲的况味。16.这两首诗都是通过聆听音乐来抒发情感的,它们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对为学之道中的“坚持不懈”有许多生动的譬喻,《荀子·劝学》中以雕刻设喻,正面论述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影”这一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一句写
出了自己的孤独无依,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则用“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树影摇动的幽雅可爱,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①地提出这个根本性和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②,铿锵有力。2021年5月,电影《柳青
》公映。银幕上,金黄的稻田、碧绿的原野、乡亲们的面容、暴风雨中的泥泞与作家柳青饱含泪水的目光深情交融,令人动容。这样一位“土里土气”的老作家,为何在新时代还频繁被人提起?因为他身上蕴含的与人民群众同生活、同感受、同爱憎的创作精神,③。作为文艺创作者,必须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
要论述为指引,不仅要保持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观察,还要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用艺术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的文艺繁荣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凝聚力量。新时代的文艺工作阔步迈入壮丽多姿的新境界,如春风吹拂大地,如雨露滋润心田,如阳
光振奋精神,如钟声激荡灵魂。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朝建立后不久,文人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崇尚经术、彰显文化成为时代风气。此后出生的人在取名这个环节上,也很快顺应了潮流。宋朝既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文”的一个朝代,其名字中的文化“含金
量”自然也是最高的。太宗朝名臣苏易简,就是大诗人苏舜钦的爷爷,他的“易简”二字出于《周易·系辞上》:“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妙极了,一方面在告诫自己,①;另一方面也在劝诫帝王,治理天下应该平
易简约,只有不扰民、不害民,才能真正使“天下之理得”。寇准当宰相的时候有位御史中丞叫赵昌言,还有个太宗时当同知枢密院事的官员叫刘昌言。“昌言”啥意思?很简单,就是②。《尚书·皋陶谟》说:“禹拜昌言曰:‘俞!’”孔颖达疏:“禹乃拜受其当理之言。”再如仁宗朝的宰相陈执中,“执中”二字的
意思是③,没有过或不及的偏差,这也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尚书·大禹谟》就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说法。2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B.“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世界意义。C.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D.为国土安全装上雷达“慧眼”。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一个人所站的高度、思想所处的深度,决定了他的胸襟和气度。格局小的人,容易困于方寸之地,在琐碎中沉沦;格局大的人,从容豁达,遇事不争论,遇难不回避,遇错不责人。作为新时代
的年轻人,我们应该如何开拓自己的人生境界?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