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 全书课件2. 烛之武退秦师.pptx,共(45)页,9.493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ccd8972e7ae856605f5a8e6bc64071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1.了解《左传》,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正确而熟练地对文章进行概括;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
泼的情节。2.反复朗读,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
外交才能。学习目标目录一作品简介二课文感知三合作探究四拓展延伸第一章作品简介作品简介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所作,原名。《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氏传》编年史左丘明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
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以时间先后为序,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春秋》与《左
传》史书体例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明史》等。编年
体: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按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
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你知道吗?文学常识第二章课文感知烛之武:退:师:人名,郑国大夫。使动用法,使……撤退。军队,秦师:秦国军队。题解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
gōngyuèfúzhuìquē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zhìqǐpáng➢读准字音秦军氾()南失其所与()yǔfán退秦师者何许人也?如何退秦师?“退”的结果如何?为什么要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阅读课文,思考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贰:从属二主。数→动。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因为,介词于于军:驻军。名词→动词介绍背景:交代了晋秦围郑原因及驻军情况状语后置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
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1.秦晋的友好关系2.扩张争霸的野心晋国秦国(秦晋之好)无礼于晋:姬重耳当年流亡期间就路过郑国,郑国国君认为重耳没有什么出息,因而没有理睬重
耳。晋文公,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晋惠公(夷吾)兄弟。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且贰于楚也: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但楚国兵败。随后,郑国害怕被打击报复,又
与晋国联盟。城濮(pú)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城濮(pú)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
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公元前630年郑新郑秦晋秦军氾南崤山晋军秦晋围郑形势图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师:军队
。状语后置若:假如。使:动词,派遣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之:代词,他。()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壮: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已:通“矣”,语气词。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为:动词,做,干而:承接关系连词,“才”
是……也:是,代词,这。也,判断句的标志。犹:尚且译文: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事情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呀。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才答应了这件事。焉:语气词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于:介词,“对”以:拿,用执事: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译文:当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进见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
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敢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在文言文中,方位、时间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一般活用作状语。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界焉:何,疑问代词陪:增加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形作动译文:越过
别国来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2.阐述利害,晓之以理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为
:以之为,把它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这里指使者钱粮方面的缺失。形→名译文:如果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一旦)
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这儿),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乏的钱粮,(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为:wèi介词,给赐:恩惠,动词用作名词朝:早晨—>在早上夕:傍晚—>在晚上名作状语译文: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
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之:主谓之间4.以史为鉴,巧设离间尝:曾经许:答应济:渡河。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厌:通”餍”,满足封:以……为疆界,意动用法。
阙:通“缺”,削减,使……减损焉:哪里利:使…..获利,名词使动用法。译文: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使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何……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名作状,向东/向西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说:通“悦”,高兴。乃:于是。译
文: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盟:结盟,名词→动词。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
代指秦军夫(fú)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因:依靠敝:坏,损害,形容词做动词所与:同…结盟,与,结交。知:通“智”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微:假如没有译文:子犯请求晋侯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
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易:代替第三章合作探究烛之武退秦师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临危受命夜缒出
城劝退秦师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晓之以理以利相诱,为秦着想秦晋退兵引史为例,巧设离间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叙事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推测未来,劝秦谨慎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未见其人先知其才自责(情)晓义(理)郑国君臣一心抗敌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1.郑伯2.烛之武态度
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他的言辞高妙在哪?•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利用矛盾•讲究语言艺术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烛
之武是个怎样的人?《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结局是什么?迫晋撤兵。晋文公在风云突变中,头脑清醒,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
达到的目的。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郑伯——佚之狐——烛之武——秦伯——晋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
政治家的风度。本文的艺术特色1.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2.情节跌宕,曲折有致: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简繁有致,详略得当: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其他或简略交代,或一字未提,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文言知识梳理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已通矣,语气词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通假字(古/今)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儿子)越国以鄙远(边界,边邑/粗鄙、低下)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事的人)亦去之(离开/距离)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古今异义既东封郑(在东边)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夜缒而出(在
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名词→状语词类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动词→名词词类活用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词类活用使动用法烛之武退
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烛之武)许之(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烛之武)夜缒而出(主语)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
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句式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特殊句式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要…,怎么…)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君之所知也(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固定
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