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0 页
  • 大小 538.699 KB
  • 2024-11-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共(30)页,538.69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c94a397cbd277bf0832b35d8a52a90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年11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生物选考试题卷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酸雨会破坏土壤肥力B.温室效应会扩大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C.臭氧层遭到破坏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D.对人类毫无用处的物种不值得人类去保护【答案】D【解析】【分

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酸雨降落到陆地上,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利用,

即会破坏土壤肥力,A正确;B、CO2增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被淹没,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B正确;C、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C正确;D、对人类毫无用处的

物种也可能存在潜在价值,人类应对其进行保护,D错误。故选D。2.腺垂体细胞中,与生长激素合成与分泌无关的细胞器是()A.核糖体B.溶酶体C.高尔基体D.线粒体【答案】B【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

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生长激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因此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

.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与①有关B.④的结构是由③的理化性质决定C.②③是可以运动的,所以膜具有流动性D.若该膜为动物细胞膜,则④的内部还有胆固醇【答案】A【解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功能。②是蛋白质,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③是磷脂分子,④是磷脂双分子

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膜结构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详解】A、①是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但有的细胞间通过通道进行信息交流,与①无关,A错误;B、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的理化性质决定了磷脂双分子层的形成

,B正确;C、③磷脂分子能运动,大多数②蛋白质也可以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D、若该膜为动物细胞膜,则④的内部还有胆固醇,D正确。故选A。4.下列关于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脂质可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橙黄色B.淀粉和纤维素是

植物的主要储能物质C.糖类和脂质的组成元素都是C、H、OD.磷脂分子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之一【答案】D【解析】【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

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2、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①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

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②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③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

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脂质中的脂肪可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其它脂质不能被苏丹III染液染色,A错误;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

壁的主要成分,不是能源物质,B错误;C、脂质中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糖类中几丁质中含有N元素,C错误;D、生物膜结构的成分主要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因此磷脂分子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之一,D正

确。故选D。5.下列生活中应用的生物学原理,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在玉米生长期适时松土B.刚收获的玉米先晒干后储存C.新鲜蔬菜保存在低温的环境中D.将刚挖的番薯放置一段时间使其变甜【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活

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空气的含氧量和水分多少的影响。【详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在玉米生长期适时松土,保证土壤中有较多的氧气,从而增强根的呼吸作用,刚收获的玉米含有较多的水分,而潮湿的种子的呼

吸作用比较旺盛,消耗的有机物较多,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热,容易使种子发热发霉影响种子的寿命,因此收获的粮食应该及时晒干,减少种子的水分以减弱呼吸作用,新鲜蔬菜保存在低温的环境中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营养物质

)的消耗,ABC属于植物的呼吸作用,D将刚挖的番薯放置一段时间使其变甜不属于呼吸作用,因此ABC正确,D错误。故选D6.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已经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增殖B.体内细胞的分化大多是不可逆的C.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只发生

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D.细胞分化不改变遗传物质,故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也都具有全能性【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

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A、已经分化的细胞也可能分裂增殖,如造血干细胞,A错误;B、细胞分化一般具有不可逆性,B正确;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基因的选择性

表达并非只发生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如受精卵卵裂时可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改变,一般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套遗传物质,因此也具有全能性,但个别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失去了细胞核,没有了

遗传物质,因此不具有全能性,如筛管细胞,D错误。故选B。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的年净初级生产量大约是陆地的三倍多B.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通常是以捕食食物链为主C.动物生物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D.热带雨林不需要从外界

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1、初级生产量: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1)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用GP表示。(2)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呼

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用NP表示。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3)三者之间的关系:GP=NP+R。2、次级生产量: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

机物质。3、生物量: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详解】A、海洋中大部分面积是开阔大洋,净初级生产量是陆地的一半,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大于海洋生态系统,A错误;B、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B错误;C、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通过

对动物生物量的计算,可以推测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C正确;D、物质是可循环的,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生态系统中能量应持续的输入,D错误。故选C。8.下列关于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

是()A.人体内激素只有甲状腺激素含碘B.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的所有器官C.呆小症患者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以使其大脑发育至正常水平D.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答

案】C【解析】【分析】甲状腺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人体内激素只有甲状腺激素含碘,A正确;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靶细胞几

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或器官,B正确;C、婴幼儿时期缺甲状腺激素,会患呆小症,一旦患呆小症,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不能使其大脑发育至正常水平,C错误;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物质氧化分解时有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

从而促进生长发育,D正确。故选C。9.a、b、d为果蝇的三个隐性突变基因。若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DD及AAbbdd,产生的子代测交后,所得1000个后代的基因型及数目如下:AaBbDd63、aabbdd67、AaBbdd66、aabbDd64、Aabb

dd186、aaBbDd184、AabbDd189、aaBbdd181,下列关于这三对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A/a基因与B/b基因之间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A/a基因与D/d基因之间的遗传不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B/b基因与D/d基因之间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A/a、B/b和D/d三对基因之间的遗传均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若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DD及AAbbdd,则杂交后代为AaBbDd,与aabbdd测交后代为AaBbDd6

3、aabbdd67、AaBbdd66、aabbDd64、Aabbdd186、aaBbDd184、AabbDd189、aaBbdd181,即AaBbDd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D∶abd∶ABd∶abD∶Abd∶

aBD∶AbD∶aBd≈1∶1∶1∶1∶2∶2∶2∶2,根据8种配子所占的比例不相等,可知三对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不是独立遗传,可能存在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单独分析,A/a基因与B/b基因,根据测交结

果可知,AaBb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2∶2,可知A/a基因与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连锁,a和B连锁,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了AB、ab的配子;单独分析B/b基因与D/d基因,根据测交结果可知,BbDd产生的配子为BD∶bd∶Bd∶bD≈1

∶1∶1∶1,可知B/b基因与D/d基因之间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于A/a基因与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A/a基因(或B/b)与D/d基因之间的遗传也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同源染色体

之间可能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行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I发生了片段重复B.染色体II上基因座位没有发生变化C.图中Ⅰ、Ⅱ为非同源染色体D.图中Ⅰ、Ⅱ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正常配对【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染色体断裂后重新连接,导致一条染色体上部分序列重复出现,另一条则缺失了

一部分,即Ⅰ发生了重复,Ⅱ发生了缺失。【详解】A、由分析可知,染色体I发生了片段重复,A正确;B、染色体II因为片段缺失导致基因座位发生变化,B错误;C、由题意可知,图中Ⅰ、Ⅱ为同源染色体,C错误;D、图中Ⅰ、Ⅱ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异常,D错误。故选A。【点睛】11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有害突变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自然选择能够使有利变异定向积累C.种群内雌雄个体交配往往是随机的D.正常情况下,不同物种间的生物可通过基因交流来丰富自身的基因库【答案】B【解析】【分析】1、现代

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

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有害突变也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自然选择将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将不利的变异淘汰,导致有利变异不断定向积累从而使基因频率定

向改变,B正确;C、由于自然选择,种群中雌雄个体的相互交配往往不是随机,C错误;D、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无法发生基因交流,D错误。故选B。12.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膝反射的反射弧包括中间神经元B.在膝反射的反射中枢

,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是兴奋性的C.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处信号的传递速度D.在同一根神经内,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在传导神经冲动时互不干扰【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

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膝反射为二元反射弧,不包括中间神经元,A错误;B、在膝反射的反射

中枢,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是兴奋性的,能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C、由于突触处存在信号的转化,且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是通过扩散的方式移动到突触后膜,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因此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处信号的传递

速度,C正确;D、神经纤维是轴突加上外面包裹的髓鞘构成的,具有绝缘性,因此在同一根神经内,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在传导神经冲动时互不干扰,D正确。故选A。13.下列关于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前期,一对中心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B

.中期,着丝粒整齐排列,可观察到染色体组型C.后期,染色体均分为两套并以相同的速率移向两极D.末期,由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在赤道面位置聚集形成细胞板【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为: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

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妺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洋葱根尖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无中心体,A错误;B、中期,染

色体缩短到最大的程度,可以观察染色体形态,但观察不到染色体组型,B错误;C、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为两个,染色数目加倍,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C正确;D、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产生的囊泡在赤道面位置聚集形成细胞板,D错误。故选C。【点睛】14.关于酶的特性

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编号探究课题选用的材料和试剂A探究酶的高效性H2O2溶液、新鲜的鸡肝匀浆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鲜的肝脏匀浆、H2O2溶液、缓冲液(pH5.0、pH6.0、pH7.0、pH8.0)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淀粉溶液、新制的淀粉酶溶液、本尼迪特试剂D探究Cu2+和Cl-对酶活性的影响CuSO4溶液、NaCl溶液、蛋白块、新鲜的胰蛋白酶溶液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1、探究温度对酶

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过氧化氢酶分解易受温度影响,不宜作为实验材料,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淀粉水解产物需加热,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也不宜用作检测试剂。2、新鲜的鸡肝匀浆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过氧化氢水解,不同pH条件下酶的催化效率会受影响。【详解】A、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因此实验试剂应有对照组

的FeCl3溶液,A不合理;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pH为自变量,B合理;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为自变量,应将要加热使用的本尼迪特试剂换成碘液,C不合理;D、探究Cu2+和Cl-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试剂应有Na2SO4溶液,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D不合理。故选B。【点睛

】15.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表面的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因为其遗传物质为单链RNA,所以容易发生变异B.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既能引发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又能引发细胞

免疫C.S蛋白被巨噬细胞消化成多肽后,与细胞表面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D.由于新冠病毒表面蛋白质不止一种,所以其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不止一种【答案】C【解析】【分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

物。病毒需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代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合成蛋白质及RNA时,模板来自病毒本身。【详解】A、新冠病毒是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A正确;B、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引发体液免疫,入侵到细胞内的病毒引发细胞免疫,B正确;C、巨噬细胞将S蛋白(抗原)降解成多

肽后,与巨噬细胞内新合成的MHC结合成抗原-MHC复合体,然后转移到细胞膜上,C错误;D、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是具有特异性的,结合新冠病毒表面蛋白质不止一种,可知其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不止一种,D正确。故选C。1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对抗生长素的作用

B.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生长,使其保持休眠状态C.细胞分裂素在根、胚、果实中形成,由根运至其他器官D.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与其浓度有关,与作用部位无关【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

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

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

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生长素能抑制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乙烯除了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还能促进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起到对抗生长素的作用,A正确;B、脱落酸是植物生

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B正确;C、细胞分裂素在根、胚、果实中形成,在根尖合成较多,可由根运至其他器官,C正确;D、不同部位的细胞

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与其浓度及作用部位都有关,D错误。故选D。【点睛】1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分布型B.领域行为会影响种群的K值大小C.性成熟的早晚不影响动物的出生率D.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会保持零增长

【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其中最常见的是集群分布;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但保持替补出生率的种群不一定是种群数量就稳定不变,如需考虑到

一代人所生孩子成长为做父母之前将有部分死亡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详解】A、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如人类在地球表面呈集群分布,A正确;B、K值是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数量也随之改变,领域行为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

节因素,能调节种群密度,B错误;C、动物的出生率与性成熟的早晚有关,C错误;D、保持替补出生率的种群不一定是种群数量就稳定不变,D错误。故选A。18.研究小组进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利用下面4种形状的卡纸和相关的各种连接物(包括代表氢键的连结物)进行模拟实验,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A.构建的单链DNA中,乙与丙的数量一般相等B.构建的双链DNA中,所用四种材料数量可以相等C.无论构建的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甲与丁的数量一定相等D.利用相同数量的四种材料,不同小组搭建的双链DNA,其储存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但各种连接物总量一定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

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甲可代表磷酸基团,乙可代表胞嘧啶或者胸腺嘧啶,丙可代表是腺嘌呤或鸟嘌呤,丁可代表脱氧核糖。【详解】A、构建的单链DNA中,乙嘧啶碱基与丙嘌呤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B、构建的双链DNA中,所用四种材料数量甲和丁相

等,乙与丙的数量之和等于甲或丁,B错误;C、无论构建的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甲磷酸基团与丁脱氧核糖的数量一定相等,C正确;D、利用相同数量的四种材料,不同小组搭建的双链DNA,其储存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由于C与G之间三个氢键连接,A与T之间两个氢键连接,

各种连接物总量不一定相等,D错误。故选C。【点睛】19.下列关于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A.MS培养基不含植物生长调节剂B.LB液体培养基可用于分离大肠杆菌C.添加蔗糖的豆芽汁可用于培养霉菌D.植物组培所用的发芽培养基中BA多,NAA少【答案】B【解析】【分析】微生物培

养基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微生物的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MS培养基的区别主要是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物为主,而MS培养基含有机物和大量的无机盐。【详解】A、MS培养基含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有机物包括

甘氨酸、维生素B1、维生素B6、烟酸、肌醇、蔗糖等,不含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B、分离大肠杆菌是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用于扩大培养,B错误;C、霉菌是异养型微生物,添加蔗糖的豆芽汁可用于培养霉菌,C正确;D、生长素比细胞分裂素比值高有利

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是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是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因此植物组培所用的发芽培养基中BA(细胞分裂素)多,NAA(生长素类似物)少,D正确。故选B。20.运用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实现基因定位。下图是人的缺乏HGPR酶突变细胞株(HGPRT—)和小鼠

的缺乏TK酶细胞株(TK-)融合后并在HAT培养液中培养的过程。已知只有同时具有HGPR酶和TK酶的融合细胞才可在HAT培养液中长期存活与繁殖,从图示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人的TK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B.鼠的TK基因位于17号染色

体上C.鼠的HGPRT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D.人的HGPRT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看出,该技术可以对人的TK酶基因进行定位。由于杂种细胞在持续分裂过程中仅保留鼠的染色体而人类染色体则逐渐丢失,只剩一条或几条,所以不能对鼠基因进行定

位,但可以对人的基因定位。【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培养得到的细胞均含有小鼠的全部染色体,而只含有人的3号染色体或只含有7号染色体或含有3号和7号染色体,从培养结果可以看出,只有含人的17号染色体的细胞才能存活下来,由此可得,人的TK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由于

所有细胞都含有小鼠的所有染色体,因此不能定位小鼠的基因位置,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21.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光合作用有机产物的转运路径,进行了如下实验:为某幼苗提供放射性气体X,在最适合光合作用的条件下培养,测量果实、茎、叶的放射性强度,结果

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放射性气体X为14CO2B.实验过程中放射性气体X是持续提供的C.t1时植物光合作用未停止D.a、b、c代表的器官依次是叶、茎、果实【答案】B【解析】【分析】CO2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原料,本实验为探究光合作用有机产物的转运路径,因

此为幼苗提供的放射性气体为CO2,CO2首先和C5结合形成C3,C3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的参与下被还原成有机物,有机物运输到植物组织中提供能量。【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放射性气体X为14CO2,A正确;B、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一段时间后a、b

曲线的放射性强度先后下降,说明放射性的CO2供应不是持续提供的,B错误;C、t1时光合作用还在继续,因为放射性气体不是持续提供的,这时候产生的产物无放射性,所以放射性强度为0,C正确;D、蔗糖在细胞质内合成以后的去向主要决定于消耗碳水化合物的器官或组织对蔗糖的需求

大小。当需求大时,细胞质内形成的蔗糖优先向这些器官或组织输出,蔗糖在叶肉细胞内合成,因此最先出现在叶肉细胞,果实对蔗糖的需求大然后通过茎中的筛管运输到果实中,所以a是叶,b是茎,c是果实,D正确。故选B。22.BrdU(5-溴尿嘧啶)属于碱基类似物,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一种可与A互补配对,另

一种可与G互补配对,这样当DNA复制时有BrdU掺入就会导致碱基转换引起基因突变。将某一连续分裂细胞(甲)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若某一位点的碱基对A-T在DNA复制时,模板链中A与BrdU发生了配对),

再将其产生的子细胞置于普通培养液(不含BrdU)中继续培养,只考虑DNA分子上该位点碱基对的情况且不考虑其它因素导致该位点的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至少经过两次分裂可将该位点的A-T变成G-

CB.甲细胞经三次分裂后,该位点为A-BrdU碱基对的细胞占1/16C.无论进行几次分裂(分裂次数大于2),该位点为A-T碱基对的细胞始终占1/2D.随分裂次数增加(分裂次数大于3),该位点为G-C碱基对的细胞所占比可能会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BrdU(5-溴尿嘧啶

)属于碱基类似物,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DNA复制时,一种可替代T与A互补配对,另一种可替代C与G互补配对,因此当DNA复制时有BrdU掺入就会导致碱基转换引起基因突变。【详解】A、将某一连续分裂细胞(甲)置于含BrdU的培养

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若某一位点的碱基对A-T在DNA复制时,模板链中A与BrdU发生了配对),则得到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为A-BrdU配对,另一个DNA为正常的DNA,为A-T配对,若只考虑DNA分

子上该位点碱基对的情况且不考虑其它因素导致该位点的突变,则将子代DNA置于普通培养液(不含BrdU)中继续培养,A-BrdU配对的DNA可分别形成A-T配对,G-BrdU配对的两个DNA,而另外一个DNA形成的两个DNA均为A-T配对,第三次进行DNA复制时,可形成A-T配对、

G-C配对、A-BrdU配对(或G-BrdU配对)的不同DNA分子,因此甲细胞至少经过三次分裂可将该位点的A-T变成G-C,A错误;B、甲细胞经三次分裂后,共形成8个DNA分子,分配到8个子细胞内,由于第三次DNA复制时,BrdU可能与

A互补,也可能与G互补,因此该位点为A-BrdU碱基对的细胞占1/8或0,B错误;C、由于经过第一次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中一个碱基配对正常,另一个形成了A与BrdU配对,以后的DNA复制是在普通培养液中进行

,因此正常DNA复制出的子代DNA均正常,以A与BrdU配对的DNA也能复制出A-T配对的DNA,因此无论进行几次分裂(分裂次数大于2),该位点为A-T碱基对的细胞所占比例会大于1/2,C错误;D、至少经过三次复制后,即可出现该位点的A-T变成G-C,碱基对为G-C的DNA复

制形成的子代DNA也会是G-C,因此随分裂次数增加(分裂次数大于3),该位点为G-C碱基对的细胞所占比可能会增加,D正确。故选D。23.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

子。下图表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lin-14基因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过程为转录,B过程为翻译B.步骤③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左→右C.图中转录形成的RNA均在细胞核中加工D.图中表达调控机制可能是RISC-miRNA复合

物中的lin-4与lin-14基因的mRNA形成双链后使翻译被抑制【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过程代表转录,B过程代表翻译;①代表RNA,②代表RNA通过核孔出细胞核,③表示多肽链的合成,④表示多肽链盘曲折

叠为成熟的蛋白质。【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A过程代表转录,B过程代表翻译,A正确;B、根据图中多肽链的长度可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a→b,即从左到右,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Pre-miRNA从核孔出来后,在细胞质内进行切割、组装,C错误;D、由图可知,RISC-miRNA复合物中的lin

-4与lin-14基因的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导致翻译被抑制,从而调控lin-14基因的表达,D正确。故选C。【点睛】24.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一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

其它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1个细胞,其染色体如图所示,图中细胞只有1条染色体含32P,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及其它染色体异常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可能为同源染色体B.该精原细胞形成图示细胞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胞质分裂C.与图示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细胞中,也有一条染色体含有32PD.图示细胞完成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只有1个细胞含32P【答案】D【解析】

【分析】1、二倍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N代表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数目):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2N→4N)→末期(4N→2N)。2、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1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2N)→末期(2N→N);(2)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N)→前期(N)→中期(N)→后期(N→2N)→末期(N)。3、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

代DNA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详解】A、该细胞中,只有两条染色体,且只有1条染色体含32P,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及其它染色体异常行为,那么两条染色体不可能为同源染色体,A错误;B、

该精原细胞形成图示细胞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三次胞质分裂,即两次有丝分裂,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B错误;C、与图示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细胞中,可能含有0、1或2条染色体含有32P,C错误;D、图示中,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

色单体含有32P,所以细胞完成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只有1个细胞含32P,D正确。故选D。25.下图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某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两病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已知人群中

甲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6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病是是伴X隐性遗传病B.III-4乙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I-4C.I-1与III-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D.若III-7与人群中正常女性婚配,则生

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61【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II-1和II-2无乙病,却生出患乙病的女儿III-1,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甲病为伴性遗传,由II-3和II-4无甲病,却生出患甲病的儿子III-7,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

体隐性遗传。则III-1基因型为aaXBXb,III-7基因型为AaXbY。由于II-3和患乙病的II-4,还育有患乙病的女儿III-4,所以II-3的基因型为AaXBXb,II-4的基因型为aaXBY;III-1患甲病的父亲II

-2基因型为AaXbY。【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III-4基因型为aaXBY,乙病的致病基因a来自父方I-4和母方I-3,B正确;C、II-3的基因型为AaXBXb,II-4的基因型为aaXBY,则II

I-5的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为1/2,AaXBXB的概率为1/2;由于II-2基因型为AaXbY,则I-1基因型为A-XBXb,题目信息无法计算得出I-1与III-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C错误;D、人群中甲病的致病基因Xb频率为1/60,人群中正常女性基因型为XBXb的概率=(XBXb)/(

XBXB+XBXb)=(2×1/60×59/60)/(59/60×59/60+2×1/60×59/60)=2/61,若III-7(基因型为XbY)与人群中正常女性(基因型为XBXb)婚配,则生出患甲病孩子(XbY、XbXb)的概率为2

/61×1/2=1/61,D正确。故选C。【点睛】二、非选择题26.池塘中养殖着草鱼、鲢鱼、鲤鱼等鱼类,下图表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过程,a-i表示能量值。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流经该生

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用字母表示),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2)草鱼养殖需合理控制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若两次调查之间有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则该种群密度的估计

值会_______。在养殖过程中需适时捕捞成年草鱼,使其年龄结构处于________以持续获得高效益。(3)定期向池塘中增氧有利于促进鱼类的呼吸,也可以加快水生植物的生长。增氧后可以加快水生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该措施减少了饲料的投入,降低了成本,从经济效

益角度分析,降低了_________,提高了经济效益。(4)若该池塘不再进行人工管理,最终会演替为陆生群落,陆生群落的类型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答案】(1)①.a+c##c+a②.h/a×100%(2)①.偏大②.增长型(3)①.①(底泥层)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加快,水体中矿质元素含量增加

;②植物的细胞呼吸加快,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加快②.系统的实际消费(或来自外部的物质投入)(4)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分析题图可知,植物(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动物(第二营养

级)同化的总能量h+g;动物(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i。【小问1详解】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a外,还包括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c,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c。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动物从第一营养同化的能量为h,故第

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a×100%。【小问2详解】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种群密度时,若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则重捕时,有标志的个体数减少,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第一次标

记总数,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大。在养殖过程中需适时捕捞成年草鱼,使其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以持续获得高效益。【小问3详解】定期向池塘中增氧会促进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加快有机物的分解,使水体中矿质元素增

加,有利于植物生长;同时,水体中含氧量增加,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加快,有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生长加快,为鱼类提供的有机物增多,降低了来自外部的物质投入(或系统的实际消费)。【小问4详解】陆生群落的生物种类变化受温度和水分影响

较大,所以该群落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特点等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根据题意分析获取信息,能够利用数据进行正确的计算。27.绿叶海天牛刚孵化时是无色的,可通过进食把滨海无隔藻的叶绿体整合到

自己的细胞中进而转变为绿色,并获得光合作用的能力。其合成有机物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叶绿体的_________上含有光合色素。若要测定叶绿素的含量,可用_____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光电比色法定量测定时应选择_____光。(2)

绿叶海天牛的体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进入叶绿体后,在叶绿体基质中被____为GAP,此过程需要NADPH提供__________,生成的GAP的主要去处是_______。若要生成1分子葡萄糖,卡尔文循环中要生成______个GAP。(3)据图分析,若转运蛋白活性受到抑制,则碳反应的速率会___

__。【答案】(1)①.类囊体膜②.95%乙醇/丙酮③.红(2)①.还原②.氢和能量③.再生成RuBP④.12(3)减慢【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磷酸丙糖GAP是暗反应的产物,产物的量积累过多会抑制暗

反应的进行;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所以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2、在RuBP羧化酶的作用下,一分子的CO2首先结

合一分子的C5(核酮糖二磷酸RuBP),生成一分子不稳定的C6,随后这一分子的C6分解生成两分子C3(3—磷酸甘油酸),之后3—磷酸甘油酸在NADPH、ATP以及酶的作用下,形成三碳糖,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再生成一个

C5,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这一过程被称为卡尔文循环。NADPH为3-磷酸甘油酸还原提供氢、能量。【小问1详解】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色素,可用95%乙醇或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体中的4种光合色素

含量和吸光能力存在差异,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吸收蓝紫光,而红光主要是叶绿素吸收,若要测定叶绿素的含量,可以利用光电比色法测定色素提取液的光密度值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小问2详解】由题图可知,绿叶海天牛的体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进入叶绿体后,在

叶绿体基质中被还原为GAP,此过程需要NADPH提供氢和能量,生成的GAP的主要去处是再生成RuBp。若要生成1分子葡萄糖,叶绿体中产生1分子葡萄糖,需要6次循环生成2分子三碳糖,卡尔文循环中要生成12

个GAP。【小问3详解】由题图可知,转运蛋白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若转运蛋白活性受到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碳反应的速率,则碳反应的速率会减慢。【点睛】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仔细研读题目,获取有效信息,挖掘隐含信息;认真识图并将其与所学光合作用过程图相比较找出异同点;细读设问,明确解决问题的切入点。28.某二倍体昆虫的翅型和眼型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两对基

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且其中一对性状存在某种基因型致死现象)。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让一只长翅正常眼雌性昆虫与一只短翅正常眼雄性个体交配,F1中的雌性个体全为正常眼,雄性个体中有正常眼和细眼,让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短翅正常眼短翅细眼长翅正常眼长翅

细眼雌性个体1/81/169/569/112雄性个体1/81/89/569/56(1)Aa、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定律。(2)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是_____,翅型中显性性状

为______。(3)亲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致死基因型为_______。(4)让F2中所有短翅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F3的短翅雌性昆虫中纯合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5)为进一步验证

致死基因型,可选用F1中的长翅正常眼雄性个体与F2中长翅正常眼雌性个体进行杂交,用遗传图解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答案】(1)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2)①.B、b②.短翅(3)①.aaXBXb、AaXBY②.XBXB或AAXBXB和AaXBXB和aaXBXB(4)4/25#0.

16(5)【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长翅正常眼雌性昆虫与短翅正常眼雄性个体交配,F1中的雌性个体全为正常眼,雄性个体中有正常眼和细眼,眼型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可判断正常眼为显性性状,且为伴X显性遗传,亲本的基因型为XB

Xb、XBY。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判断,F2中短翅:长翅在雌性和雄性中比例都为7:9,与性别无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为翅型只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所以F1的基因型为Aa、aa,经计算可知,当F1中Aa占1/2、aa占1/2

时,随机交配后出现A_:aa=7:9,可判断短翅为显性性状,长翅为隐性性状。故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小问1详解】由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组合定律。【小问2

详解】由分析可知,位于X染色体上的是B、b,翅型中显性性状为短翅。【小问3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亲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分析图表可知,F2雌性中正常眼:细眼=2:1;雄性中比例为1:1,且雌性个体数少于雄性个体数,可判断雌性个体中存在致死基因型XBXB,即AAXBX

B、AaXBXB、aaXBXB。【小问4详解】由分析可知,F1中短翅Aa占1/2、长翅aa占1/2,雌性正常眼XBXb:雄性XBY:雄性XbY=1:1:1,F1雌雄个体相交交配,F2中AA:Aa:aa=1:6:9,XBXb:XbXb:XBY:XbY=2:1:2:2,故让F2中所有短翅个体随机

交配,短翅型中AA占16/40,雌性个体中XbXb占2/5,理论上F3的短翅雌性昆虫中纯合个体所占比例为16/40AA×2/5XbXb=4/25,即0.16。【小问5详解】由题意可知,F1中的长翅正常眼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

BY,F2中长翅正常眼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二者进行杂交,其遗传图解如图所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基本技能进行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9.回

答下列(一)、(二)小题:(一)下面是利用废弃的玉米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流程,据图回答:玉米秸⎯⎯⎯→预处理秆纤维素→葡萄糖→乙醇(1)将玉米秸秆预处理成纤维素时,要去除果胶等其它物质。预处理过程所需的果胶酶常来自于黑曲霉、苹果青霉等微生物。培养黑曲霉时所用培养基的pH值_______(

填“中性偏酸”或“中性偏碱”)。(2)利用葡萄糖生产乙醇的微生物通常是________。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中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向装置内通入无菌空气。发酵得到的乙醇浓度不会很高,理由是____

_____,所以要对生产出来的乙醇经过蒸馏、提纯等加工,才可以得到浓度大于90%的燃料乙醇。(3)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接种微生物时要注意避免_______。(4)欲利用上述过程得到的乙醇生产工业用醋

,所用的醋化醋杆菌可先在_____(物理性质)培养基中培养繁殖。培养过程中振摇的目的是________,培养基中的甘露醇为醋化醋杆菌的繁殖提供________。(二)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依旧面临很大压力。为防止新冠病毒大规模传染,一

要全面接种新冠疫苗,建立免疫屏障。二要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检测。目前采用的检测方法有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三种方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5)核酸检测是指检测待检者样品中是否存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RNA序列。最常用的方法是荧光定量PCR技术,其主要步骤为:

从样品中提取RNA→DNA→PCR扩增→荧光检测。此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有_____________。(6)抗原检测是利用相应的探针直接针对病原体的表面抗原进行检测。所用的探针采用_______技术制备而来,用此技术制备特

异探针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在将单克隆细胞传代培养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培养中的阳性细胞株不再产生抗体,请你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7)抗体检测是采集待检者的血液检测其血清中的抗体。在病毒感染初期感染者的血清中

检测不到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8)经初步筛查,某新冠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为阴性,但抗体检测为阳性。疫情防控部门认为他需要隔离,请你说出理由:___________

(9)目前注射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是利用Vero细胞株作为病毒受体细胞,通过培养细胞获得大量病毒,经灭活后制备而来。Vero细胞是非洲猕猴肾细胞培养衍化后产生的,具有异倍体核型。根据以上信息推测Vero细胞株是一种____

___细胞株,且这一细胞株的细胞具有相同且较高的___________,从而保证新冠病毒能够感染细胞,保证疫苗的单位产量。【答案】(1)中性偏酸(2)①.酵母菌②.不需要③.培养液中乙醇浓度过高(超过16%)酵母菌就会死亡(3)杂菌污染(4)①.液体

②.提供氧气,使菌种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③.碳源(5)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6)①.杂交瘤##单克隆抗体②.可以从特异抗原成分比例极少的抗原混合物中获得单抗③.合成相应抗体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在传代培养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丢失(7)病原体

进入机体到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需要一段时间(8)早期病毒数量少、取样时未能采集到足够多的病毒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9)①.连续②.病毒敏感性/新冠病毒(特异性)识别受体【解析】【分析】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培养基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

物质以及O2的需求,如在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在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在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在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单克隆抗体是将已免

疫的B淋巴细胞与能在体外大量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生产的。杂交瘤细胞既具有B淋巴细胞产生专一抗体的特点,又能无限增殖,产生足够数量的特定抗体。分析题意可知,在发酵工程中,将玉米秸处理成纤维素,然后用纤维素酶水解生成葡萄糖,再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新冠病毒为RNA病毒

,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时,需要先利用逆转酶以新冠病毒的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再利用DNA聚合酶合成双链DNA,PCR扩增后再进行检测。抗原检测的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结合的原理。【小问1详解】由分析可知,培养黑曲霉时所用培养基的pH值中性偏酸。【小问2详解】在

微生物发酵中,利用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因此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中不需要向装置内通入无菌空气。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酵母菌的代谢,培养液中乙醇浓度逐渐升

高,当超过16%时,酵母菌就会死亡,因此发酵得到的乙醇浓度不会很高。【小问3详解】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因此为确保获得产物乙醇,接种微生物时要注意避免杂菌污染。【小问4详解】由题意可知,用乙醇生产工业用醋需要大量的醋化醋杆菌,

因此需要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醋化醋杆菌,以增加其数量。醋化醋杆菌为好氧菌,在培养时,需要振摇培养基以提供氧气,同时可使菌种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甘露醇为有机物,可为醋化醋杆菌的繁殖提供碳源。【小问5详解】由分析可知,从样品中提取RNA→DNA→PCR扩增→荧光检测的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有转录

酶和DNA聚合酶。【小问6详解】抗原检测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进行的,所用的探针是抗体分子,是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的单克隆抗体。用此技术制备特异探针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从特异抗原成分比例极少的抗原混合物

中获得单克隆抗体。若在将单克隆细胞传代培养的过程中,阳性细胞株不再产生抗体,说明该细胞株中合成相应抗体的基因丢失,而细胞在进行传代培养时,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型会发生变化。因此,阳性细胞株不再产生抗体的原因,可能是合成相应

抗体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在传代培养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丢失。【小问7详解】病原体进入机体内,先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然后机体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整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病毒感染初期感染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新冠病毒对应的抗体。【小问8详解】若某新

冠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为阴性,但抗体检测为阳性,说明该病人体已经感染病毒,且病毒已经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但由于其体内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消灭了大部分病毒,病毒在机体内未大量繁殖数量少,导致核酸检测为阴性;也可能是取样时未能采集到足够多的病毒等原因导

致核酸检测出现阴性。【小问9详解】由题意可知,Vero细胞具有异倍体核型,说明Vero细胞已经经过传代培养,获得不死性,可推测该细胞株是一种连续细胞株。新冠病毒感染细胞时需要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识别,因此该细胞株作为病毒受体细胞,其细胞表面上具有相同且

较高的病毒敏感性识别受体(或新冠病毒特异性识别受体)。【点睛】本题借助发酵工程与新冠病毒检测考查微生物培养与动物细胞工程的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较好把握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综合建立知识网络,综合运用解决问题。30.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一些中高风险地区消毒剂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大量

使用消毒剂造成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为了研究消毒剂对土壤中细菌的影响,请你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与用具完善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与用具:消毒剂、无菌水、土壤、LB固体培养基、含消毒剂的LB固体培养基、37℃恒温培养箱等。(注:细菌培养36小时)(一)完善实验思路制备细菌悬液取

部分土壤,喷施消毒剂。每天一次,连喷3天。10天后取普通土壤和消毒剂喷施后的土壤各1克,分别用无菌水制备成稀释度相同且适宜的两种土壤稀释液。(1)分组将上述土壤稀释液涂布到培养基中。具体分组情况如下:A组:普通土壤稀释液+LB固体培养基B组:普通土壤稀释液+含消毒剂的LB固体培养基

C组:消毒剂喷施后的土壤稀释液+LB固体培养基D组:__________(2)接种每组涂布三个平板,每个平板中加入0.1ml土壤稀释液,__________。(3)__________。(二)预测实验结果(4)若喷施消毒剂后

土壤中细菌数目恢复正常需要20天以上,请你预测上述实验结果并以柱形图表示__________。(注:菌落数最多的组在图中的菌落数目相对值为100)(三)分析与讨论(5)若培养皿中有的菌落重叠在一起影响计数,则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缩短培养时间或者___

____。(6)B组与D组的菌落数目明显不同,说明使用消毒剂会导致土壤细菌中具有____的细菌所占的比例提高,使灭菌效果大大降低。(7)许多腐生的细菌作为________被消毒剂大量杀死,会导致生态系统

的稳态遭到破坏。【答案】(1)消毒剂喷施后的土壤稀释液+含消毒剂的LB固体培养基(2)(将培养皿倒置,)在37℃恒温箱中培养36小时,观察并记录每个培养皿中的菌落数。(3)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5)增大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倍数。(6)抗消毒剂#耐消毒剂

(7)分解者【解析】【分析】在进行微生物培养与研究时,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一方面要为人们需要的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确保

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并将需要的微生物分离出来。进行探究实验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性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是否含有消毒剂和培养基是否含消毒剂,因变量是培养基上菌落的数目。【小问1详解】根据设

计实验的原则,分析题意可知,D组需要使用消毒剂喷施后的土壤稀释液+含消毒剂的LB固体培养基。【小问2详解】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操作时,需要将培养皿倒置培养。分析题意可知,接种后的培养皿需要将培养皿倒置,在37℃恒温箱中培养36小时,观察并记录每个培

养皿中的菌落数。【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记录完实验数据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小问4详解】由题意可知,喷施消毒剂后土壤中细菌数目恢复正常需要20天以上,因此A组中的菌落数最多。考虑到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B组中土壤中的细菌初次接触消毒剂,大部被杀死,因此菌落数最少,

C组、D组中细菌因土壤的选择作用,抗消毒剂的细菌被选择出来,接种培养基后大量繁殖,因此数量要比B组多,而D组培养基中含有消毒剂,对细菌又进行了一次选择,导致数量比C组要少,因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小问5详解】若培养皿中有的菌落重叠在一起,说明土壤中细菌浓度较高,可以增大土壤稀释液的

稀释倍数,或者缩短培养时间,防止两个细菌因距离较近而形成一个菌落。【小问6详解】B组与D组的菌落数目明显不同,且D组大于B组,说明消毒剂会导致土壤细菌中对消毒剂有抗性的细菌(耐消毒剂的细菌)所占的比例提高。【小问7详解】土壤中的腐生细菌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设计考查微生物的培养,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根据情境设计实验并进行结果预测和分析。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