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194.57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c1387c2ef1a05e1d4c8e1f2a3b340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4年下学期高二10月大联考历史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
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北石家河遗址距今约5900至3800年,出土了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四川广汉三星堆文明距今约4800至2800年,创造了精美的青铜文明。如图是石家河玉器与三星堆青铜器的比较图。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三星堆文明源于石家河
文明B.玉器和青铜器制造工艺一致C.早期中华文明存在一定交流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石家河玉器与三
星堆青铜器的比较图来看,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明显受到石家河玉器造型的影响,这说明早期中华文明存在一定交流,C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能说明两个文明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交流,并不能说明三星堆文明源于石家河文明,排除A项;玉器和青铜器
的造型可以相似,但制造工艺完全是不同的,排除B项;材料可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间存在交流,这有利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但不能证明这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了,排除D项。故选C项。2.如表是晋察冀边区北岳区1943年土地买卖关系表(单位:亩),这主要得益于根据地(
)阶层卖土地数卖出百分比买土地数买入百分比工人40.1129.801.35雇农7.30.2102.15463贫农492.4613.4669.8930.396中农765.020.931192.1854.1富农1061.3329.061
13.775.16地主1320.6136.1335.251.59小工商业者4.500.1260.702.71A.减租减息政策的执行B.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C.贯彻"三三制"原则D.开展"大生产"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表中数据可知,中农、贫农、雇农、工人和小工商业者的土地增加了,尤以中农、贫农增得较多,在买进土地中,中农占54.1%,贫农占30.396%,雇农占4.63%,而地主仅占1.
59%,富农占5.16%,在卖出土地中,地主占36.13%,富农占29.06%,两者合计占65.19%,而贫雇农合计占35.062%,这主要是因为减租减息运动的成功开展使土地由集中逐渐走向有利于广大农民的分散.从减租减息
运动中的土地买卖关系看,卖地者多为地主和富农,特别是地主,他们卖地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向农民退租.此外,有的地主感觉眼下的土地无利可图,有的怕环境变化后负担不起而出卖土地.土地关系的变化,引起了各阶级经济地位的变化,地主富农的户数减少了,中农成分急剧增加,贫雇农大为减少,这也.有
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A项正确;抗战时期,我党在根据地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时期开始的,排除B项;“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原则,与农村中土地关系的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会改变农村中的土地
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下表示意1961年到1963年我国主要人口数据变化情况,这表明我国当时()A.城市化得到加速B.经济政策有调整C.人口自然增长快D.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数据可知,1963年与1961年比,城市人口减少了1100万人,工业劳动者减少了600万人,而农村人口增加了4400万,农业劳动者增加了2300万,这是由于当时党中央面对三年困难,提出了“调整”的八字方针,精简城市人口,减轻城
市粮食供给压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由材料数据看,城市人口减少了,不是城市化加速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回农村,看不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的快慢问题,排除C项;城市农村人口、工业农业人口的变化反映不出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排除D项。故选B项。4.《汉谟拉比法典》第89126条规定:“货主雇商队售货,货主与商队利润对分。如果商队不归,或归来时无货物也无利润,货主将接受商队人员的财产,甚至可以把商队人员的妻
小据为自己的债务奴隶。”这折射出古巴比伦()A.高利贷业比较盛行B.注重保护奴隶主的利益C.丝绸之路贸易兴盛D.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看,货主和
商队之间建立了某种担保关系,货主把货物交给商队售卖,利润平分,但是商队要以其成员财产作为担保,这实质是一种保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项正确;材料是说货主和商队的关系,没有体现出高利贷业的盛行,排除A项
;法律对货主和商队的利益保护是相同的,不存在注重保护奴隶主的利益,货主和商队都是奴隶主,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颁布的,那时尚未开通丝绸之路,排除C项。故选D项。5.肖菲尔
德对英国一万多个教区进行了抽样统计,使用结婚签名统计法建立了其中274个教区的民众文化水平的长序列数据,得出1780年英国的民众识字率,男子为60%,女子为40%。到1830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上升到65%和50%。这表明()A.英国政府重视公民教育B.工厂制下对工
人的要求提高C.天主教控制了学校教育D.工业革命催生近代职业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18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
,英国民众的识字率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期间,随着工厂制的发展,需要工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对工人的要求提高,促使了民众识字率上升的趋势,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民众识字率上升,主要原因是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的重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本题材料主
要强调的是工厂制的发展对工人的要求提高,促使了民众识字率上升的趋势,与天主教控制教育不吻合,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工厂制的发展对工人的要求提高,促使了民众识字率上升的趋势,未体现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6.1950年,美国中情局创建了自由欧洲电台,主要向中欧和东欧
进行广播。1953年成立的美国新闻署,赞助了30种语言出版物,向国外派出了数百名发言人,并进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美国这些举动的主要意图是()A.推动世界文化交流B.传播美国优秀文化C.促进世界经济发展D.服务于与苏联冷战【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新闻署的这类举动,其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与苏联进行冷战争夺,D项正确;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新闻署的这
类举动,客观上可能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但这不是美国的目的,只是借助这种手段进行思想渗透,排除A项;美国这些举措传播的并非美国的优秀文化,而是思想意识的渗透,排除B项;美国的这些举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且这也是美国的目的所在,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是关于唐中后期枢密使的史料记载,
这折射出唐中后期()出处记载《容斋洪氏随笔按》枢密之名始于唐代宗宠任官者,故置内枢密使,使之掌机密文书,如汉之中书者令是也。《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枢密院》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资治通鉴》卷263天复元年正月条宰臣延英(殿)奏事,枢密
使侍侧,争论纷然,即出,又称上旨未允,复有改易,桡权乱政。《通考·职官典·枢密院条》若内中处分,则令内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施行,则其权任已宰相,至售、昭间,杨复恭、西门季之徒,至于视事,行文书矣。A.行政效率的提高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中枢决策的异变D.
三省六部制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置内枢密使,使之掌机密文书”、“若内中处分,则令内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施行,则其权任已宰相”等信息可得出,枢密使的地位逐渐提高,
参与政事决策,分割宰相决策权。这说明唐中后期中枢决策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枢密使地位逐渐提高,参与政事决策,未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本题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中枢决策权转移问题,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加强
的结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后期由于翰林院、枢密院等新的中枢决策机构的兴起,原来的三省体制实际上是趋于瓦解了,排除D项。故选C项。8.波里比阿评价罗马共和国政治时说:“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
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波里比阿意在说明罗马()A.执政官权力过大B.政治结构多元化C.实行了三权分立D.准备了扩张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波里比阿此话的意思是罗马人采用了一种混合政体,这种混合政体综合了王政、贵族和民主政体三种因素,政治结构呈现多元化,如果只关注其中一面,那么对罗马政体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B项正确;波里比阿并不是为了说明执政官权力过大,而是说不要只关注罗马的一面,排除A项;
罗马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在权力上是有分权制衡的关系,但这不是三权分立,三权分立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的分立,是近代意义上的,排除C项;波里比阿此番话并没有说明罗马要扩张,或为扩张准备好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9.1911年12月初,独立各省代表拟定《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依照美国的政体模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以总摄全国军政事务。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十条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军政事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变化说明()
A.临时大总统法定权力扩大B.中国走上民主法治的道路C.制度设计服务于现实需要D.内阁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1911年
拟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总统总摄全国军政事务;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统的命令须国务员副署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各省代表决定实行的是总统制,南京临时政府改为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制度设计服务于现
实政治的需要,C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的法定权力被限制了,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并不意味着中国走上民主法治的道路,法律并没有限制住袁世凯,中国陷入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统治中,排除B项;本题材料
主要反映的是设立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未体现内阁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10.据学者统计,孝文帝诏令文中引《诗》共28处,有多处引用同一诗句,其中只有8处引自《风》,其余20处均引用自《雅》和
《颂》。由此可见,孝文帝()A.受到儒家正统思想影响B.精通于五言诗歌的创作C.采取完全汉化的改革措施D.忽视《诗》的政治教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孝文帝引用«风»较少,引用«雅»«颂»占所引诗句比例较高,因为«雅»的创作群体一般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一般被认为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因此«雅»的政治性较强,«颂»一般是贵族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
乐曲,同时也被用来赞颂统治阶级的功德,而«风»却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这说明孝文帝更多地受到儒家正统思想影响,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孝文帝引用«诗»的情况,并没有涉及孝文帝是否精于诗歌的创作,排除B项;孝文帝尊奉
儒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据此还是不能得出孝文帝改革是完全汉化的结论,尚需其他史料的支撑,排除C项;孝文帝较多地引用«雅»«颂»,其特征能够与诏令文的政治教化性很好地融合,着重突出自己的政治教化思想,而不是忽视«诗»的政治教化,排除D项。故选A
项。11.据《宋会要辑稿》载:景德二年五月十三日,真宗于崇政殿亲自主考礼部奏名的河北举人。考毕,“帝召王钦若等一十一人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姓名,召两制尚书丞郎、给谏、馆阁官凡三十人,分处殿东西阁覆考之。”“别录本”这一
举措()A.杜绝了科举的徇私舞弊B.注重考查举人道德品质C.有利于科举的公平公正D.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
出主要结论:宋代科举考试实行誊录制,殿试卷子一律派专人抄录,然后试官审阅,此后省试、发解试也次第推行誊录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誊录制的发展有利于防止考官通过识别字体来作弊,促进了科举的公平公正,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誊录制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徇私舞弊的现象
,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现象,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考察标准是才能、才学,与考生的道德品质不吻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誊录制度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图是某位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因为走神没有记完整,请你帮忙回
忆一下,这位同学的笔记主题是()A.欧洲中世纪的王权B.英国文官制的形成C.美国政党政治的发展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
(英国)。据材料“国王直接挑选”、“政党分肥”、“公开竞争考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是近代形成,强调公开考试选拔官员,因此这个笔记的主题是英国文官制的形成,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是封建社会,通常与封建制度、教会相联系
,未体现文官选拔制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党政治主要涉及政党间的竞争、选举等,与国王不吻合,排除C项;本题材料涉及的是官员的选拔问题,未体现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3.1905年,清廷按章程首次举行了留日归国学生的入官考试,由殿试录取了
14人,给予举人、进士出身,授以京官,1906年至1911年总计录用留学毕业生1000余人。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清末选官制度在艰难转型之中B.清末新政实现了教育近代化C.留日学生成新官员主要来源D.晚清选官制改革摆脱旧制影响【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由材料看,由于科举制废除,清朝不得不从留学生中选拔新的官员,但是又保留了科举制的某些成分,说明清末选官制度在艰难转型之
中,A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近代留学教育的,一部分是新军的,都不能证明清末新政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排除B项;留日学生是新的选官来源的一部分,并不能证明是主要来源,且这也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C项;晚清选官制改革并未摆脱科举制的影响,留学生授官还是保留了科举制度的进士、举人头衔,
排除D项。故选A项。14.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部法律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为C.《中华人民共和国经
济合同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B项正
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是宪法的补充法律,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符,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主要规定经济合同,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主要针对刑事领域的违法行为,与民事法律无关,
排除D项。故选B项。15.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敌对、宋辽斗争是主要矛盾,辽邦将领也凶狠残暴;明代起,杨家将戏曲中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杨家将戏曲中还增加了辽汉通婚的内容,辽人形象也多有了血肉亲情。杨家将戏曲的嬗变折射出(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质变B.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戏曲取材于历史事实才具生命力D.汉族和少数民族走向融合的过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概括
得出主要结论:从元朝到清朝,杨家将戏曲对于宋辽关系由敌对斗争为主逐渐演变为淡化威胁为主,以致加入辽汉通婚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明清不同时期对待少数民族及对待少数民族政权态度的变化,民族关系由对立逐渐走向交融,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市民阶层的价
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排除A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变化,未体现出对比取材于历史事实和取材于非历史事实的戏曲哪个更具有生命力,排除C项。故选D
项。16.“一个不屈从于教皇霸权而由独立国家平等组成的国际社会,是国际法存在的根基”,“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实际的国际社会的存在,而且标志着一种对国际行为产生直接约束力的国际法的存在。”以上评价是针对()A.《战争与和平法》B.《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C.《非战公约》D.《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对于近代国
际法的产生至关重要,它是国际法赖以存在的基石,因为“众多主权国家同时并存且彼此进行交往与协作而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存在”是国际法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社会基础,近代意义上国家的产生,宣布了欧洲中世纪的彻底崩溃.“一个不屈从于教皇霸权而由独立国家平等组成的国际社会,是国际法存在的根基”,
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实际的国际社会的存在,而且标志着一种对国际行为产生直接约束力的国际法的存在”,D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是格劳秀斯写的著作,不是和约,排除A项;《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通过的,建立起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非战公约》是1
928年美法等国签订的,宣布缔约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材料内容与之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豪强地主在战国、秦时就产生了,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兼并土地,横行乡里。汉武帝以后,豪强地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政治舞台,在政治、经济方面形成强大势力。光武帝刘秀本人就是豪强大地主,豪强大地
主势力的经济基础是他们的大田庄,田庄内部"闭门成市",基本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必仰赖田庄外面的市场。东汉时期的豪强大地主更是广占田地,大量包庇人口,以田庄的方式进行经营,田庄内主要的劳动者是对豪强地主依附性极强的宗族、宾客、徒附和
奴隶,这些宗族、宾客、徒附不仅要向豪强地主交纳获物半数以上的实物地租,还得无偿为田庄主服劳役,如砍伐林木,修治陂渠,算治房屋等。大地主田庄内还拥有私人武装,豪强地主把依附农民按军事组织编制起来,建筑坞堡,平时
巡警守卫,战时则随田庄主作战。"豪人之室,连楼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并未能为东汉王朝带来像西汉那样的国家强盛和统一巩固,而是表现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定。——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9世纪
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结构以庄园采用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有不少是农奴。封建主派有管
家监督农奴耕种,并在庄园上修建有仓库、马厩等生产设备,备有耕畜和一些农具。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的所有权也归封建主,农奴子弟继承份地要向封建主交纳继承金。庄园是有组织有管理的大生产组织,它的存在解决
了在外族入侵、内部战乱的环境下继续农业生产,维持社会消费供给是有很重要的意义。庄园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但它并不排斥先进的技术与进步,在管理良好的庄园生产中,三田制、轮犁、马耕等先进农作方法、制度得以发明、应用与改进。这些伟大的进步,被人们称为"农业革命"。——摘编自朱寰、马克
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有改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西欧庄园制经济和中国古代田庄经济是否相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原因:东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战争的客观上推动;
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增加;豪强地主的推动等.(答出三点即可)(2)相同:多种经营、规模大、有自己的武装、抵御风险能力强、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性质都属于封建庄园经济等.不同:中世纪欧洲庄园的起源要晚于中国,持续时间较中国短;西欧庄园对于劳动者的剥削以
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中国则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而中国古代田庄主对依附农民行使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而中国古代的田庄主对其地产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
中世纪欧洲庄园土地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农民的土地,而中国古代的田庄土地则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获得的。【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豪强大地主势力的经济基础是他们的大田庄,田庄内
部‘闭门成市’……广占田地,大量包庇人口,以田庄的方式进行经营”等信息可归纳得出:豪强大地主的推动、自然经济的封闭等特点;根据材料“豪强地主把依附农民按军事组织编制起来,建筑坞堡,平时巡警守卫,战时则随田庄主作战”可知,由于战争等因素,很多农民
失去土地,不得不依附于田庄,成为田庄的劳动力;运用所学知识可从东汉初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得出其他答案。【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和古代中国。对于本题可以选择从相同的角度作答,也可从不同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同的地方可以从庄园的规模、庄园的经营模式、
庄园自我保护能力、庄园抵御风险的能力、庄园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情况、庄园的性质等角度分析;不同的地方可从中世纪欧洲庄园和古代中国田庄的存在时间、庄园私有权程度、大地产形成的途径、地租形态、庄园内的政治权力等方面进行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儒家对
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提倡"人性本善"。儒家认为,虽然人性普遍是善的,但作为统治者,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否,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先秦儒家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作为衡量社会好坏与进步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认为统治者不可忽视的一项职责就
是实施社会教化。由于德治承担着教化社会的任务,而且这种社会教化工作要求当政者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德行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西方的法治思想观念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孕育发生。从人性恶的前提设定出发,西方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善
的法治理论。西方人提出"法治国家"的概念,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而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治国,只有实现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国家,才能避免专治和暴政,保障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基于人性自私的认识,西方思想家提出,国
家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手里,而应该由几个部门或者不同的人来掌握,这就是著名的分权理论。正义的法律制订后,还要保证正义的法律能够贯彻实施。如果执政者徇私舞弊,如果受到技术性的限制,正义的法律都有可能落空。因此,法治原则还包含着一套由手段和方法
构成的正当的法律实施程序。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必须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它是公民共同意愿的结果,是社会契约的结果。——摘编自田薇、胡伟希《中西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人性论基础》(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德治和西方法治内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代的视角,谈谈你对德治和法治关系的理解。【答案】(1)中国德治:人性本善;统治者以身作则;要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实施社会教化);
用人唯德.(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西方法治:人性本恶;法律至上;分权制衡;程序正当;人民主权(或“民主”或“主权在民”).(答出任意三点即可)(2)理解:二者并非只能对立不能统一、事实上,它们可以互补并济.从政治
运行机制上来看,法治应该成为当代政治的操作方式,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从精神的治理上来看,法治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德治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从历史进程看,法治政治的追求背后,无不蕴含着对自由、民主等美好价值观念的道德追求;而任何时代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也促进着社会法治的进一步完善.【解析
】【18题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中国。根据材料“儒家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提倡‘人性本善’”可以看出,中国德治内涵首先是基于“人性本善”根据材料“儒家认为,虽然人性普遍是善的,但作为统治者
,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是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否,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可以概括,中国德治内涵其次是要求统治者的带动示范,即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根据材料“先秦儒家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作为衡量社会好坏与
进步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认为统治者不可忽视的的一项职责就是实施社会教化”可以概括出中国德治的第三个内涵是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或实施社会教化);根据材料“由于德治承担着教化社会的任务,而且这种社会教化工作要求
当政者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德行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可以看出,中国德治的第四个内涵是重视对官员道德的考核,用人唯德。第二小问西方,根据材料“西方的法治思想观念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孕育发生.从
人性恶的前提设定出发,西方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治理论”可以看出,西方法治的内涵是“人性本恶”根据材料“西方人提出‘法治国家’的概念,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而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治国,只有实现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
国家,才能避免专治和暴政,保障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可以看出,西方法治的第二个内涵是崇尚法律,法律至上;根据材料“基于人性自私的认识,西方思想家提出,国家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手里,而应该由几个部门或者不同的人来掌
握,这就是著名的分权理论”可以看出,西方法治的第二个内涵是分权制衡;根据材料“正义的法律制订后,还要保证正义的法律能够贯彻实施.如果执政者徇私舞弊,如果受到技术性的限制,正义的法律都有可能落空.因此,法治原则还包含着一套由手段和方法构成的正当的法律实施程序”可以
看出,西方法治的第三个内涵是对法律实施要有程序性的保障,即程序正当;根据材料“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必须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它是公民共同意愿的结果,是社会契约的结果”可以看出西方法治的第四个内涵是尊重人民的权利,国家权力源自人民,即人民主权/主权在民/民主。【1
9题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儒家认为,虽然人性普遍是善的,但作为统治者,其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与“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而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治国,只有实现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国家,才能避免专治和暴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并非只能对立不能统一、事实上,它
们可以互补并济.从政治运行机制上来看,法治应该成为当代政治的操作方式,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基于人性自私的认识,西方思想家提出,国家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手里,而应该由几个部门或者不同的人来掌握,这就是著名的分权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精神的治理上来看,法治
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德治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根据材料“只有实现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国家,才能避免专治和暴政,保障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历史进程看,法治政治的追求背后,无不蕴含着对自由、民主等美好价值观念的道德追求;根据材料“
先秦儒家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作为衡量社会好坏与进步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认为统治者不可忽视的一项职责就是实施社会教化”可知,而任何时代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也促进着社会法治的进一步完善。19.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汉武帝元丰五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监察区建立刺史制度始,地方监察权便与行政权完整分离,地方监察机构从上至下,自成一体,直接隶属中央监察最高机关,最终听命于皇帝。隋朝订立了监察官监察法规,仍称为"六条",唐代对巡按使的
监察职责也订立了一部"六条"规定,元代的监察法规亦较健全。唐代巡行各地的监察御史品级仅为正八品下,监察范围十分广泛,所监察的地方官吏大都是从三品的高官,元代的监察御史为秩正七品,明代的巡按御史为正七品,其所察地方官中除知县外,其他官吏品级都比御史高得多。隋代监察官员二月出巡地方,七月还
奏,唐代巡察使任期仅两年制,明代巡按御史出巡地方,整定以一年为期限。许多朝代规定,地方监察官员不得以本籍人氏充任,以防监察执法中循亲舞弊,监察不出,纠劾不力。——摘编自唐进《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及演变》材料二现代西方的行政监督与其民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西方民主
制度的产生又离不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反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发展及最终完成,都离不开强大深入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尊重人、高扬人类理性的理念的指引下,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不仅是摧毁君主专制制度的锐
利思想武器,同时也是西方政治制度乃至行政监督产生的理论基础。政府也是由人所组成的,西方的政治思想家们将抽象的人性论引入到政治领域,行政"经济人"的假设也是其行政监督理念的前提。——摘编自陈奇星、罗峰《略论西方国家的行
政监督机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西方的行政监督的理论来源。(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与现代西方行政监督。【答案】(1)特点: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权责有明确的规范;监察官秩卑权重(或以小驭大);任期短;回避本籍;服务于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强化。(任意三点即可)(2)理论来源: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行政“经济人”。(任意两点即可)(
3)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机器稳定有效地发挥作用;澄清地方吏治,维护政治稳定。(任意一点即可)局限:本质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自汉武帝元丰五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监察区建立刺史制度始,地方监察权便与
行政权完整分离,地方监察机构从上至下,自成一体,直接隶属中央监察最高机关,最终听命于皇帝”等信息可得出,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根据材料一“隋朝订立了监察官监察法规,仍称为‘六条’,唐代对巡按使的监察职责也订立了一部‘六条’规定,元代的监察法规亦较健全”等信息可得出,历代地方监察官的职责
是比较明确的。根据材料一“唐代巡行各地的监察御史品级仅为正八品下,监察范围十分广泛,所监察的地方官吏大都是从三品的高官,元代的监察御史为秩正七品,明代的巡按御史为正七品,其所察地方官中除知县外,其他官吏品级都比御史高得多”等信息可以看出,历代地方监察官
的职级是比较低的,但是监察对象职级都比较高,监察官代表的是中央和皇帝,位卑权重,以小驭大。据材料一“隋代监察官员二月出巡地方,七月还奏,唐代巡察使任期仅两年制,明代巡按御史出巡地方,整定以一年为期限”等信息
可得出,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官的任期都比较短。据材料一“许多朝代规定,地方监察官员不得以本籍人氏充任,以防监察执法中循亲舞弊,监察不出,纠劾不力”等信息可得出,古代重视监察官的选任,都要回避本籍,异地为官。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监察制度都是服务于皇权和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根据材料二“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发展及最终完成,都离
不开强大深入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尊重人、高扬人类理性的理念的指引下,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不仅是摧毁君主专制制度的锐利思想武器,同时也是西方政治制度乃至行政监督产生的理论基础”等信息可得出,其理论来源是启蒙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中与监督有关的思想有人民
主权说(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说、分权制衡说。根据材料二“政府也是由人所组成的,西方的政治思想家们将抽象的人性论引入到政治领域,行政‘经济人’的假设也是其行政监督理念的前提”等信息可得出,行政“经济人”的假设也是其理论的来源之一。【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与近现代的(
世界)。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来评价即可。具体来说,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机器稳定有效地发挥作用;澄清地方吏治,维护政治稳定。局限:本质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一统”一词出
现在战国时期。《春秋公羊传》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西汉思想家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将大一统上升到天地常理、历史规律的高度。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的学说被汉武帝接受,从此,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成为历代有为的政治家们国家治理的理想与目标。——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班级组织历史探究课,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围
绕“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任选一个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探究成果。(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理论升华)【答案】〖示例〗角度: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一是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
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像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是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这是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一个鲜的明特点。二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两千多年封建国家最基本的治理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
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三是垂直管理.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如道、路、州、府、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对郡县体制的治理方式表现出高度认同。四是因俗而治。我
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如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元代的土司制度等,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
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总结:中国历史上采取了有效的国家治理措施,维系了国家的长期统一、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的大势。这些成功的治理经验也值得后世借鉴。【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首先,确定角度与主题。围绕“中国历史上的大
一统国家治理”这一主题,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如可以从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阶段性发展演变的角度,总结其发展规律。可以以某一个大一统王朝为例,从政治、经济、法律与教化、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阐述其维护大一统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总结升华历史智慧;可以从某一个制度的形
成与演变的角度(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监察制度演变、选官制度演变等),总结其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
题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可以以某一个大一统王朝为例,从政治、经济、法律与教化、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阐述其维护大一统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总结升华历史智慧;根据材料“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
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垂直管理与因俗而治等角度分析。其次,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证明。根据材料“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是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像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等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是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这是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一个鲜明特点。根据材料“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两千多年封建国家最基本的治理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
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根据材料“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是垂直管理.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如道、路、州、府、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对郡县体制的治理方式表现出高度认同。根据材料“西汉思想家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将大一统上升到天地常理、历史规律的高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是因俗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如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元代的土司制度等,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最后,总结归纳。中国历史上采取
了有效的国家治理措施,维系了国家的长期统一、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的大势。这些成功的治理经验也值得后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