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5)页,69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b782a099e6e2a1233f67370e659ff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文武不分职,作为执政的相执掌国家
的军政大权;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设立将和相,实行文武分职。这一变化A.适应了军政事务的需要B.加速了宗法制的瓦解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D.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时期将相分离,主要是为了适应战国时期不断
频繁的兼并战争的需要,A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与宗法、分封制无关,排除BD;各国普遍设立将和相,并没有涉及到地方的管理,排除C。2.汉代实行“吏不数易”政策,不仅中央高级官吏一般都任期较长,而且地方官吏也任期长久,如
汉初萧何任相十三年,东汉时王霸任上谷太守二十余年。这政策A.成为地方势力割据隐患B.官员升迁困难不愿作为C.导致官吏腐败现象严重D.任期较长利于施展作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吏不数易”“不仅中央高级官吏一般都任期较长,而且地方
官吏也任期长久”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官吏任期较长,这有利于官吏执政的长久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施展作为,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汉代官员任期较长,没有强调成为地方势力割据隐患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代官员的任期
,没有体现官员升迁问题,B项错误;官员任期长与官吏腐败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3.李治安教授认为:“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
一行政模式”是指A.秦朝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明三司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这一描述符合元朝行省制的特征,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
问题,C正确;郡县制权力有限,不是大而不专,排除A;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容易形成割据,与题干中“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不符,排除B;三司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削弱地方权力,其权力不是“大而不专”,排除D。4.
由下表内容可知,我国部分古代科学家A.重视科学技术的实用性B.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著述C.借助实验进行创造发明D.以科学理论挑战封建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张志和用喷洒水珠,观察其结果解释彩虹的形成,北宋沈括用
多个现象证明只有“缕悬法”才能使指南针真正指南,元代杜友钦用黑漆球解释月亮的盈亏现象等,反映出中国古代部分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的办法著述,B项正确;重视科技技术的“实用性”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借助实验进行“发明创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中的科学家并没有“用理论挑战封建思想”,D
项错误。5.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7.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扭转了门第等级
观念D.实现了官员选拔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明清时期进士的家庭出身中,平民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反映出随着科举制的发展,更多的平民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统治阶层,这有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B正确;材料主旨无君主专制无关,“扭转了”的说法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实现了”表述错误,排除D。6.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舰突破虎门要塞,珠江两岸聚集数万民众,以冷漠、平静的神情围观战事。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官兵纷纷跳水时,两岸民众如看马戏看到精彩处一样发出嘘嘘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A.中英武器装备差距悬殊B.广大民众民族国家意识淡
薄C.清政府与人民矛盾尖锐D.农业文明无法战胜工业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面对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民众却无动于衷,完全没有意识到国家主权受到侵犯,这反映出广大民众民族国家意识淡薄,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武器
的差距,排除A;材料无法反映出清政府与人民的矛盾情况,排除C;材料只反映出当时中国民众的态度,并不能说明农业文明无与工业文明对抗的结果,排除D。7.1855年,列强要挟清政府迫使当地百姓搬出租界,上海知县布告要求限期拆除。次日,民众就用“揭贴”回应:“西方蛮子,本明.来
到中华,如狼逞凶。不论何物,不分地区,随意侵吞,随意夺取。”该“揭贴”反映了A.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民众对侵略行径的愤慨D.华夷观念深刻影响了对外交往【答案】C【解析】【详解】民众并未受制于列强的要挟,揭帖中“不论何物,不分地区
,随意侵吞,随意夺取”体现了民众对列强侵略行径的极度不满和愤慨,C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排除A;题干主旨是面对列强要挟,地方政府和民众判然两别的态度,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无关,而且《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
;揭帖内容是民间观念,不属于政府层面的对外交往,排除D。8.1939年,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发表演说指出,苏联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应当取法的”。1940年,蒋介石出席十月革命纪念活动,曾就苏联革命成功之经过
与其奋斗精神……有所阐述。两者的共同目的是A.宣扬十月革命B.宣传抗战信念C.巩固中苏友谊D.争取苏联援助【答案】B【解析】【详解】1939-1940年期间,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而国民党宣传俄国的革命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中国的抗战必将如俄国的革命一样取得胜利,故B符合题意;宣扬十月革命只是
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CD项不是主要目的,也不符合材料中对革命精神的宣传,排除。9.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忠”。该军事举动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是淮
海战役C.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D.是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详解】据“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军事举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
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选A;BC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
0.毛泽东在一文中提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据此可以推知A.这段材料出自《论联合政府》B.这一文章应写于解放战争C.这段材料出自《论人民民主专政》D.这一文章应写于建国初期【答案】A【解析】【详解】毛泽东吸收和发展了孙中山思想,主张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无产阶级领导、实现社会平等发展的新民主主义
国家,根据所学可知可见毛泽东的发表此文的目的是为粉碎国民党一党专政理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共七大上发表的《论联合政府》,故选A;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破裂,与继承发展孙中山思想以维护合作抗日的关系不符,B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
了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基本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与材料要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相矛盾,C错误;材料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合众政府,而中国建立的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两者不符,D错误。11.中国现代
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该措施实施的背景是A.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B.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民经济出现三年困难D.文化大
革命经济破坏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这主要是由于国民经济出现三年困难,因此中央实施了调整的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正确;建国初期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文革期间经济遭到巨大破坏,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12.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做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
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A.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美国代表在会议上企图扭转会议议题C.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D.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54
年底”和“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主要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参加的团结的一次大会,结合所学可知,是亚非万隆会议,这是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D正确;万隆会议召开时,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已经提出,排除A;美国代表没有参会,排除B;C项是日内瓦会议,排除。13.罗马法规定:“奴隶可以为主人办事、经商,……可以立为继承人,公家的奴隶还可以立遗嘱:奴隶有权提起自由身份之诉,乃被解放为自由人。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
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这表明A.罗马的奴隶制度开始瓦解B.罗马法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C.打击奴隶主维护奴隶利益D.罗马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纠纷【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奴隶可以立为继承人,可以提
请自由身份的诉讼,获得自由,同时还有一些规定也有利于奴隶处境的改善,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中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B正确;“开始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打击奴隶主,排除C;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经济纠纷问题,排除D。14.“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
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体现了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启蒙运
动崇尚理性与科学,故选C;文艺复兴人类还没有能力驾驭自然,只是摆脱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排除A;宗教改革无法体现科学精神,排除B;工业革命不符合“完善自身”,排除D。【点睛】15.下面是英国议会改革进程表
。据此表格分析英国议会改革的本质A.英国基本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B.议会与工业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C.英国的“宪政民主”具有虚伪性D.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英国的议会改
革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到更多的普通工人与农民的政治权利有所提升,其体现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发展和完善,D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选举对选民还有一定的限制,并没有实现普选,排除A;
材料中并不只有工业资产阶级,还有其它阶层,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其虚伪的一面,排除C。16.1776年,杰弗逊起草《独立宜言》第一稿时,把支持奴隶贸易将奴隶制强加于北美殖民地列为英王的罪状之一,但因遭到南方州的反对而被迫删除。这表明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
力达成妥协B.南方州在独立战争中起主导作用C.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D.美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因遭到南方州的反对而被迫删除”等信息可知,在《独立宣言》初稿中,“把支持奴隶贸易将奴隶制强加于北美殖民地列为英王的罪状之一”,但最终由于南方州的反对而被
迫删除,说明为了团结南方州一起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北方做出了让步,说明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为团结南方州一起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北方做出的让步,没有体现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没有
强调南北方在独立战争中的地位,B项错误;这时期美国资产阶级做出的让步是为团结南方一致对外,不代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D项错误。17.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
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B.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C.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D.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
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可以看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阶级斗争理论有重要的影响,而阶级斗争理论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故B符合题意;进化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后才诞生,排除A;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信息,排除D。18.据档案记载
,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A.经济政策挫伤农民积极性B.农业集体化政策存在弊端.C.农民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D.新经济政策存在不足之处【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民有可能会因经营改善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着一定的不足,不能完全放开,故D正确;新经济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B项
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问题,而不是农民的问题,排除C。19.195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差23倍,1980年扩大为40倍,1985年又扩大为44倍,1990年更扩大到56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
原因在于A.旧经济秩序影响深远B.第三次科技革命冲击C.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D.经济全球化收益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发达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进一步拉大了与发展中的差距,故B正确;全球化之下各国努力构建新的经济秩序,A项排除;80年代各国
的干预减弱,排除C;收益不同不是主要原因,而是表现,排除D。20.俄国作家契可夫说:“创作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下列作品中,创作风格与其观点一致的是A.《巴黎圣母院》B.《老人与海》C
.《播种者》D.《马拉之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创作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体现的是现实主义风格,结合所学可知,《播种者》是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C正确;A是浪漫主义,
B是现代主义,D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达维特的作品。ABD项都不符合题意。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
与t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
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
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材料二、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
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的特点及取得突出成就的意义。【答案】(1)特点:成立专门救助机构:通过立法进行社会教助:政府承担起社会救助责任:主要救助弱势群体。意义:政治:有利于级利阶级矛盾,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有利.于级和经济危机,促进
美国经济的恢复:使百姓有了最低的社会保障,有利于百姓生活水平改善:借验: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了借鉴。(2)特点:成立专门扶贫机构;大规模的国家扶贫;持续时间长;精准扶贫。意义: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改善
民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世界其它国家与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得出成立专门救助机构、通过立法进行社会教助;根据“这部法律--改
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政府承担起社会救助责任;根得出据“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得出主要救助弱势群体。意义:根据所学可从缓和矛盾、维护
西方民主、缓和危机、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了借鉴等角度概括。(2)特点:根据“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
”得出成立专门扶贫机构、大规模的国家扶贫;根据时间“1986,”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可得出精准扶贫。意义:根据所学可从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
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世界其它国家与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等方面概括。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
律。此时的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成为这一时期民法学的主体。同时,由于借签了德、日瑞士等国立法,此时领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是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
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使清末以来的民法学理念中止。20世纪5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法制修道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界对源自西方的公私法理论的志度退渐变得理性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介绍西方国家公法和私法划分
的理论。1992年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禾利神圣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去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民也活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人大常委会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年1月1日施行。——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学的理论转型》等.材料二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内容很多.在对罗马法的
学习、借鉴和取會中,法国民法典接受了很多罗马法的法律概念,有了自己的高度,同时又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比,如在加工物的归属上,法国民法典就没有机械的照抄罗马法的规定,而是创造出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更重视加工人的劳动,也投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
利益,比罗马法要进步。在使用权上,罗马法将奴隶与普一起作为役使的客体,奴隶只是物而不是人,法国民法典没有将罗马法中的对奴隶的使用权继承下来,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摘自包娟《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
物权制度的继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民法建设演变的特点,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发展完善的原因。【答案】(1)特点:借鉴外国的立
法;阶段性牲明显: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完善,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意义:政治:促进了依法治国,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
步深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借鉴:为后世和其他国家民法提供了借鉴。(2)原因: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
国法律’”可知,近代民法建设借鉴外国的立法;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民法建设经历了清末新政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等阶段,阶段性牲明显;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20世纪
5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法制修道破坏”可知,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大;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去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民也活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可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可知,民法体系从
20世纪初、民国时期一直到颁布《民法典》,逐渐完善,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意义: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的颁布促进了依法治国,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根据材料“1992年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禾利神圣
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可知,《民法典》的颁布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去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民也活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可知,《民法典》为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法典》的颁布为后世和其他国家民法提供了借鉴。(2)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可知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根
据材料“法国民法典没有将罗马法中的对奴隶的使用权继承下来,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可知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法国民法典就没有机械的照抄罗马法的规定,而是创造出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更重视加工
人的劳动,也兼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比罗马法要进步"可知,民法典对罗马法是吸收与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
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
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总论》(1938年)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史的教训与抗战建国”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就所
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答案】论题: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有助于抗战建国。阐述:中国近代史政治的教训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鸦片战争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因此要建立政治清明的近
代民主政府。如建立国共民主合作的联合政府。中国近代史经济的教训是:瓦解中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经济落后。因此,要大力发展近代经济,实现经济的近代化。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中国近代史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训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导致反侵略战争
的失败。如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只是农民阶级无法实现的空想,义和团运动只有“扶清灭洋”的口号,导致农民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失败;因此,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如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的指导。中国近代史民众组织方面的教训是:政府没有充分组织民众抗击外来侵略。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都是单纯政府军队抗击外来侵略而失败。因此,需要组织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如建立抗日民族统-战线。【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切的国家
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可知作者认为近代化将有助于民族独立富强,故可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层面阐述如何近代化,同时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命运为例强调民
族独立对近代化实现的作用;根据材料“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可从“发挥历史的资鉴功能服务抗战时局”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阐述中国在追求民族独立上的努力,以说明对
抗战时局的历史借鉴意义。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
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
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据陈凯
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材料二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
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
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的不同点。分析产
生不同求的原因。(2)从明朝和英国防疫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答案】(1)不同点:①主动性不同:明朝政府消极应对;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②科学性不同:明朝政府防疫揩施迷信色彩浓厚: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科学进步。③政府的公共责任心不同:明朝政府推卸责任;英国政府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
体系;④结果不同:明朝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英国鼠疫逐渐消退。不同原因:政治:明朝后期封建统治腐败,社会动荡: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明朝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明朝八股取士文化
专制,思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2)认识:政府要主动承担公共责任:防疫工作要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要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解析】【详解】(1)不同点:①主动性不同:根据材料“明
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可知,明朝政府消极应对;根据材料“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
事务”可知,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②科学性不同:根据材料“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可知,明朝政府防疫揩施迷信色彩浓厚:根据材料“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
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可知,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科学进步。③政府的公共责任心不同:根据材料“另-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可知,明朝政府推卸责任;根据材料“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可知,英国政府构建了国
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④结果不同:根据材料“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可知,明朝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根据材料“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
逐渐从英国消退”可知,英国鼠疫逐渐消退。不同原因: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封建统治腐败,社会动荡;根据材料“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可知,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明朝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根据材料“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并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思想观念落后愚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和16世纪的英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解
放了人民的思想。(2)认识:开放性试题。从英国政府的行动中得出认识,如政府要主动承担公共责任;防疫工作要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要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