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阶段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1.036 M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3届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阶段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届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阶段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3届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阶段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3届安徽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阶段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13)页,1.03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b39b8ad7d1893fee4bcde7647f7bb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届高三4月阶段性联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下,细胞内的高尔基体的结构易遭破坏,进而导致功能紊乱,甚至在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体会启动自噬反应。损伤的

高尔基体可以被细胞中的生物膜包裹形成囊泡,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最终被降解和清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噬溶酶体形成过程存在信息交流,与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关B.损伤的高尔基体被降解后,形成的小分子可能会被细胞再次利用C.损伤的高尔基体被降解和清除,与溶酶体合成的多种

水解酶有关D.自噬溶酶体的形成,有利于细胞抵御干扰、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

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详解】A、题意显示,“损伤的高尔基体可以被细胞中的生物膜包裹形成囊泡,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最终被降解和清除”,可见自噬溶酶体的形成过程存在信息交流,与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关,A正确;B、损伤的高尔基体被降解后

,形成的产物对细胞有用的会留在细胞内,没有用的会被排出细胞外,B正确;C、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成分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错误;D、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可以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定,同时也

可抵御干扰,D正确。故选C。2.多肉作为一种盆栽植物,种类多样且颜色各异,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多肉繁殖容易,一片完整的叶就可以繁殖成一颗多肉。有一种多肉植物其叶片白天气孔关闭,晚上气孔开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多肉植物白天气孔关闭,能

有效防止水分过度散失,提高了抗干旱能力B.该多肉植物晚上气孔开放后开始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随之增强C.多肉植物的颜色各异,可能与叶绿体内的色素及液泡内的色素有关的D.一片完整的多肉叶片能繁殖成一颗多肉

,这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1)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酶。具体反应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H+。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此过程将光能变为AT

P活跃的化学能。(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反应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NADPH、酶、ATP生成有机物。此过程中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

定的化学能。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NADPH和ATP,NADPH和ATP能够将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有机物。2、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详解】A、蒸腾作用通过气孔散失水分,多肉植物白天气孔关闭,可防止水分过度散失

,耐干早能力比较强,A正确;B、多肉植物夜晚气孔开放,吸收二氧化碳,但夜晚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没有光反应提供的物质,暗反应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速率为0,B错误;C、植物叶片的多种颜色与色素有关,含有色素的结构有叶绿体和液泡,C正确;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

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一片完整的叶片能繁殖成一颗多肉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有关,D正确。故选B。3.如图中有两种不同的神经元,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有关NE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兴奋时释放的NE只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B.NE作用于谷氨酸能神经元上相应受体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C.NE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可以使后膜上Na+通道开放D.使用自身受体α2的阻断剂酚妥拉明后,NE的释放量会减少【答案】C【解

析】【分析】题图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突触前膜释放后,可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五种受体结合;也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自身受体α2,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还可作用于谷氨酸能神经元,与轴突末梢上相应受体结合。【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NE能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NE可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和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上的受体,A错误;B、结合图示可知,NE作用于谷氨酸能神经元上相应受体后,将兴奋传递给谷氨酸能神经元,这种调节不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C、由题意可知,NE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是激素的受体,故NE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可以使后膜

Na+通道开放,C正确;D、由分析可知,使用自身受体α2的阻断剂酚妥拉明后,对NE释放过程的抑制作用减弱,因而NE的释放量会增加,D错误。故选C。4.柳穿鱼是一种园林花卉,其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基因的表达相关。两株柳穿鱼,

它们体内Lcyc基因的序列相同,但花的形态结构不同。研究表明,植株甲的Lcyc基因在开花时表达了,植株乙的Lcyc基因被高度甲基化了而不表达。将这两个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的花与植株甲的相似,F1自交,F2中绝大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甲的相似,少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乙的相似。下列有关甲基化的叙述

,错误的是()A.基因组成相同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基因的甲基化有关B.若Lcyc基因的启动子被甲基化修饰,可能会影响该基因的转录C.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表现出同样的表型D.DNA甲基化改变了碱基序列,导致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

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做表观遗传,引起表观遗传的原因: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

型产生影响,并且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详解】A、基因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基因的甲基化有关,A正确;B、若Lcyc基因的启动子被甲基化修饰,

则可能遏制了RNA聚合酶的作用而影响转录过程,B正确;C、据信息知: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样的表型,C正确;D、DNA甲基化,没有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只是抑制了基因的表达,遗传信息也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5.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

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种群迁入的某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B.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C.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D.甲种群的出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K值时降为0【答案】D的【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可知:在0~t3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乙种群迁入后,甲种群数量开始波动,甲乙种群数量出现不同步的变化,说明乙捕食甲。【详解】A、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数量增长呈S型,可知可能存在甲种群的天敌,A正确;B、根据甲乙种群数

量变化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变化趋势,可知乙种群和甲种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其中甲种群是被捕食者,B正确;C、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作为甲的天敌,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C正确;D、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出生率不会降为0,D错误。故选D。6.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是

一对相对性状。让某雄蝇与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蝇杂交,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判断错误的是()A.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相同,推测长翅是显性性状B.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相同,推测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不同,推测该性状可能由两对基

因控制D.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不同,推测该子代截翅个体可能为杂合子【答案】B【解析】【分析】让某雄蝇与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蝇杂交,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说明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详解】A、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相同,则后代发生发生了性状分离,根据后代长翅

:截翅=3:1可推出长翅是显性性状,A正确;B、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相同,亲本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也可以是XAY×XAXa,即该基因也可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C、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不同,推测该性状可能由两对基因控制,如Aabb与aabb杂交,后代可出现长翅:截翅=

1:1,C正确;D、若亲本AaBb(截翅)与aabb(长翅)杂交,只有双显才表现出截翅,其余都为长翅,则后代长翅:截翅=3:1,截翅的基因型为AaBb,为杂合子,D正确。故选B。【点睛】7.酶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有关酶的探

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甲: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乙: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丙的实验流程及现象A组:淀粉+蔗糖酶→斐林试剂鉴定→不出现砖红色沉淀B组:蔗糖+蔗糖酶→斐林试剂鉴定→出现砖红色沉淀(1)实验室有过氧化氢酶与唾液淀粉酶,可提供给兴趣

小组进行实验甲、乙的探究,实验乙应该选择的酶是_______________,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该酶___________因而催化效率更高。(2)实验甲、乙共同的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__等(答出两点)。(3)实验

丙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实验结果检测时,除了上述检测方法之外,也可以选择碘液作为检测试剂,你是否同意该同学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答案】(1)①.过氧化氢酶②.能更加

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酶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等(3)①.验证酶具有专一性②.不同意蔗糖及水解产物均与碘液没有显色反应,因此不能用碘液检测蔗糖是否分解(或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水解)【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实验甲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

温度,因变量是酶的活性;实验乙的目的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酶的活性;实验丙中,A组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A组没有出现还原糖,即淀粉没有被蔗糖酶催化水解;B组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B组出现了还原糖,即蔗糖被蔗糖酶催化水

解产生了还原糖,进而说明酶具有专一性。【小问1详解】实验乙的目的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由于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所以应选择过氧化氢酶,而不选择唾液淀粉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过氧化氢酶催化效率更高的原因是酶能更加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具有高效性。【小问2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甲的自变量是温度,实验乙的自变量是pH,两个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酶浓度、反应时间、底物浓度等,在实验中,要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小问3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丙证明了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实验丙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酶具有专一性;不同意该同学用碘液作为

实验丙检测试剂的观点,因为蔗糖及水解产物均与碘液没有显色反应,因此不能用碘液检测蔗糖是否分解。【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特性、实验设计等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甲乙实验的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根据实验丙的两组实验现象判断还原糖的有无,进

而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8.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锵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

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

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

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答案】①.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②.突变和基因重组③.生殖隔离④.基因多样性⑤.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

,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

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详解】(1)D湖中的所有鳉鱼构成一

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

说明c和d是同一个物种,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3)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属于多倍体,自然条件下多倍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点睛】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9.目前,新冠疫情在我国已得到初步遏制。但面对疫情,专家提醒:“比起焦虑和恐慌,我们更需要的是尽量放松,保

持心情愉悦,同时,疫苗仍然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回答下列问题:(1)新冠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可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受体介导内吞途径,另一种是膜融合途径。当通过膜融合途径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其囊膜上的蛋白

质会转变为宿主细胞的膜蛋白,据此推测,病毒囊膜是以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的;其单链基因组+RNA可直接作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__________(细胞器)合成病毒的RNA聚合酶,再利用该酶完成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2)当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加强,往往会引起发

烧,最可能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影响了位于__________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机体__________,从而导致体温升高。(3)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但在感染早期,经常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原因是__________。(

4)若疫苗是根据病毒表面的M、E和S等糖蛋白研制的,可能一段时间后还要继续接种其他种类的新疫苗。请从病毒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免疫学角度分析一段时间后需要接种新疫苗的原因:___________。【答案】(1)①.磷脂双分子层②.

核糖体(2)①.下丘脑②.产热量大于散热量(3)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更容易发生变异、当变异的病毒侵入机体时,已有的记忆细胞和抗体难以发挥作用(合理即可)【解析】【分析】新冠病毒为RNA病毒:新冠病毒以+RNA为模板翻译合成RNA聚合酶,合成场所为宿

主细胞的核糖体,原料和能量均由宿主细胞提供。RNA聚合酶催化RNA的自我复制。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主要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小问1详解】当新冠病毒通过膜融合途径进入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其囊膜上的蛋白质会转变为宿主细胞的膜蛋白,据此推测,病毒囊膜的结构与细

胞膜的结构相似,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其单链基因组+RNA可直接作为模板实现翻译过程,即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病毒的RNA聚合酶,因为RNA聚合酶的化学的本质是蛋白质,而后再利用该酶完成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小问2详解】当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加强

,往往会引起发烧,最可能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影响了位于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因为人体的体温变化是受到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影响实现,即人体之所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对平衡的结果。【小问3

详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但在感染早期,经常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这是因为人体在病毒的刺激下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产生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可见抗体的产生需要

一定的时间,即抗体的产生发生在病毒侵入人体之后。【小问4详解】新冠病毒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稳定性差,更容易发生变异(基因突变),当变异的病毒侵入机体时,已有的记忆细胞和抗体难以发挥作用,故一段时间后需要接种新疫苗以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的种类。10.鼢鼠是高原地区特有的鼠种,营

地下生活,靠采食植物根茎为生,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有着地面植食性动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有效控制鼢鼠的数量,常常需要对鼢鼠的____________进行监测,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为了更好地利用草原生态系统,可以引

种一些牧草,但这些牧草的引种需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2)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在第3~6年,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逐年减少

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恢复后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____。(3)蛇能够利用舌感知鼢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鼢鼠,鼢鼠同样也能够依据蛇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进而维

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答案】(1)①.年龄结构②.协调(2)①.次生演替②.在演替的过程中该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合理即可)③.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合理即可)(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的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

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循环、协调、整体。【小问1详解】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是年龄结构;因此,为了有效控制鼢鼠的数量,常常需要对鼢鼠的年龄结构进行检测,为了更好地利用草原生

态系统,可以引种一些牧草,但这些牧草的引种需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否则牧草会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导致引种失败。【小问2详解】从无植被覆盖裸露土丘恢复为草甸的过程中,由于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种子等繁殖体)条件,故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种的取代,由于在演替的过程中该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地位,故在第3~6年,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恢复后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小问3详解】蛇能够利用舌感知鼢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鼢鼠,鼢鼠同样也能够依据蛇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反应的都是不同生物间的关系,故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能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是一种特殊的“工程菌”。所用运载体(普通质粒)结构如下图左,目的基因如下图右。回答下列问题:(1)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是选用______

______(填“X”或“Y”)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和目的基因,再用____________处理使之成为重组质粒。构建好的基因表达载体中含有启动子,启动子是指____________。(2)将上述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

菌时,应选用____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菌时,常出现三种情况:未转化的细菌、含空载体(普通质粒)的细菌、含重组质粒的细菌。下图是含人胰岛素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工程菌”的筛选示意图。的上图中的_______

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菌落为含有目的基因的“工程菌”。【答案】(1)①.X②.DNA连接酶③.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转录的DNA片段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Ca2+(3)B和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

左图为运载体,含有抗四环素基因,另还含有X限制酶切位点,位于抗青霉素基因内部;右图为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片段,含有X和Y限制酶切位点,其中Y限制酶切位点位于胰岛素基因内部。【小问1详解】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该过程需要选用X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和目的基因,这样可以保证目的基因

结构的完整性。再用DNA连接酶处理质粒和目的基因,将其连接为重组质粒。启动子是位于基因首端的一段特殊的DNA序列,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驱动转录过程的进行。【小问2详解】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

感受态细胞法。即选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从而提高转化的效率。【小问3详解】结合图示可知,X限制酶切位点,位于抗青霉素基因内部,故重组质粒只含有抗四环素基因,不含有抗青霉素基因,故含人胰岛素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工程菌”,可以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不能在含青霉素

的培养基生长,故可以选择B和D菌落为含有目的基因的“工程菌“。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