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1.2 《与妻书》课件3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30)页,2.12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b308aab62300bf1545645c2fdb06c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与妻书——林觉民作者介绍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幼从父学,1902年人全闽大学堂,1907年留学日本,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参加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
活动。1911年4月应黄兴之召回国奔走于港、粤、闽,策划广州起义,于战斗中受伤被捕,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作品主要有《禀父书》《与妻书》。著有论文《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并翻译了《六国宪法论》和英国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禀父书(41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与妻书》林觉民将此信写在了边长42厘米的手帕上,牺牲后,革命志士将此书塞至早题巷门中,妻子早起开门发现。作者瞭望林觉民面对清廷官员的会审侃侃而谈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参加科举考试,无
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与几个进步同学自办私学。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战斗中受伤
力尽被俘。面对清廷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目”。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岐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
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1911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
福建支部)经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林觉民由此回到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
背景资料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想到自己归家当日未能将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又担心没有只言片语的解释和安慰,老父和妻予无法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于是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
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亦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为《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背景资料与妻书《与妻
书》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信,又称《绝笔书》,或《寄妻绝笔书》。书文体书是一种古文文体。姚鼎《古文辞类纂》把文章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赞、辞赋、哀祭十
三类。其中“书说”类包括书和说两种。“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游说别国君主的言辞。后来“书”专指臣下呈给皇帝的奏章,实际上也是一种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其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
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议论,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用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书信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章俱佳。①称呼:顶
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
”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意映我妻见字如面,现在我用这封信和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
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了阴间的一个鬼了。我写这封信时,泪珠随着笔墨一起流下,简直写不下去,想要放笔作罢,(但)又怕你不谅解我的苦衷,认为我忍心抛下你去死,认为我不知道你是不希望我去死的,所以就忍住悲痛跟你说说我的心声。意映(作者的妻
子的名字)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如晤(如同见面,旧时书信用语),吾今以(用)此书(信)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伴着)笔墨齐下(流下),不能竟(完成)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谅解)吾衷(苦衷
),谓(认为)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欲吾死也,故遂(就)忍悲为汝言之。探究第一部分(1)2.吾至(最)爱汝!即此爱汝一念(心念),使吾勇于就(走向)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希望)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夫妻);然遍地腥云(借喻恐怖的社会环境),满街狼
犬(比喻危害国民的暴徒恶霸),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同“够”)?司马春衫(比喻极度悲伤,春衫,应为“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也。语云:仁者“老(敬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
幼以及人之幼”。吾充(扩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爱的人),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体谅,体察)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乐于)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幸福和利益),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一定)勿悲!探究第二部分(2-5)我非常爱你,就是这爱你的信念,才使我
勇于走向死亡。我和你相识以后,常常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结成夫妻;然而现在遍地都是血腥,满街都是恶狼走狗,有几家老百姓能称心如意的生活呢?(我像)白居易那样眼泪打湿了青衫,我学不了忘却喜怒哀乐的圣人。古语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敬重自己家的老
人,从而推及他人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小辈,从而推及他人的小辈”。我要把我爱你的心扩大,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敢死在你之前,不顾念你。你要体谅我这种心情,在痛哭流涕之余,也要想到天下的老百姓,应当也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为天下人去谋求永
久的幸福。你千万不要悲伤!探究第二部分(2-5)3.汝忆(记得)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曾经)语曰:“与使(与其)吾先死也,无宁(不如)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认为)吾言为是(
正确),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表推测,大概)谓(说)以汝之弱,必不能禁(承受)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给)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承受)悲也。嗟夫,谁知吾卒(最终)先汝而死乎!探究第二部分(2-5)你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说过:“与其让我先死,还不如
你死在我前头呢。”你起初听了这话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婉言解释,虽然不认为我的话对,却也没话可说。我的意思大致是说像你这样柔弱,必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死在前,留下悲痛给你,我心不忍,所以宁愿请你先死去,
我来承受悲痛。唉!谁知道我最后还是比你先死去了呢?3.汝忆(记得)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曾经)语曰:“与使(与其)吾先死也,无宁(不如)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认为)吾言为是(正确),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表推测,大概)谓(说)以汝之弱,必不能禁(承
受)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给)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承受)悲也。嗟夫,谁知吾卒(最终)先汝而死乎!探究第二部分(2-5)作者以“汝忆否?”发问,引出对夫妻恩爱过往的追忆,同时,以此发问,有夫妻话家常的亲昵、自然之感,符合书
信体式。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之人。作者从爱怜妻子之情出发,想到妻子一定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痛苦,所以宁愿“汝先吾而死”。作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独自承受悲痛,暗示现在要舍生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探究第二部分(2-5)4.吾真真不
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正值)冬之望日(农历每月的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隐隐约约,时隐时现);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私语时低微细小的声音),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谦辞,旧时女子称自己),妾愿随君行。”吾亦既(已经)许(答应)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趁机,顺势)以此行之事语(告诉)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有身孕)也,更恐不胜
(受不住,承担不了)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笔)形容之。探究第二部分(2-5)4.我实在不能忘掉你啊!回忆后街的房子,进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的一间屋子,是我和你双宿双栖的地方。(我们)新婚三四
个月,正值冬月十五前后,窗外疏梅漏过月影,依稀掩映;我和你并肩携手,低低切切私语,什么心事不谈呢?什么衷情不倾诉呢?到现在想起这情景,只剩下泪痕了。又想六七年前,我从家里逃走又回去时,你哭着告诉我:“希望(你)今后出远门,一定要告诉我,我愿意跟你一道去。”我也已答应你了。十几天前
回家,就想趁便把此行的事告诉你,(可是)等到与你相对,又不能开口,而且因为你已怀了身孕,更怕你受不了悲伤,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买醉。唉!当时我心中的悲痛,实在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探究第二部分(2-5)回忆新婚生活的
画面。花前月下,并肩携手,低声细语,无话不谈。情景中句句含情,“舒梅”“月影”的清丽,儿女之情的缠绵,动人心弦。景乐而情哀,催人泪下。又回忆六七年前,妻子“泣告”的细节,表现出妻子愿意跟随丈夫远行的诚心和决心。回忆最后一
次归家的情形,真实再现了作者心知死别,面对爱妻时的不忍与悲苦。本欲“以此行之事语汝”,面对爱妻又“不能启口”,念及妻子已有身孕深恐其“不胜悲”,只得“日日呼酒买醉”,以酒麻醉自己。这一系列真实的心理变化,恰恰是深爱妻子的证明,担心妻子不理
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做解释。探究第二部分(2-5)三忆夫妻谁先死的谈话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吾至爱汝”探究第二部分(2-5)5.吾诚(确实)愿与汝相守以死,第(只是)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使人死),盗贼可以死,瓜分(国家被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压迫)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
(还是)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白白地)使两地眼成穿(取自王实甫《西厢记》“望得人眼欲穿。”望眼欲穿,形容盼望得迫切。林觉民用这个典故,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而骨化石(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
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探究第二部分(2-5)试问古来几曾(何曾)见破镜能重圆(孟棨(qǐ)《本事诗·情
感》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把一个铜镜破开;跟妻子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新相见的凭证。后来;徐德言果然靠半块镜子找到妻子;重新团聚。”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则较(比)死为苦也
,将奈之何(拿……怎么办)?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的原因)敢率性(任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
眼成人,汝其(一定)善(好好)抚之,使之肖(像)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日后)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探究第二部分(2-5)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伴到死,只是从今天的形势来看,天
灾可以使人死,盗贼可以使人死,(国家)被瓜分可以使人死,奸官污吏压迫百姓可以使人死,我们处在今天的中国,国内无地无时不可以使人死。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着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着我死,我能这样吗?还是你能这样?即使可以不死,但是分离失散不能
相见,白白地在两地使眼睛望穿、使骨头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看见过破镜能够重圆呢?那可比死还要痛苦,对此有有什么办法呢?今天我和你都幸运地双双健在。天下的人们不应该死而死和不愿离散而离散的,数不胜数,像我们(这样)富于感情的人,能忍受得了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敢任性地去死而不管你的原因。我
现在死了毫无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否,自有同志们在。依新已经五岁,转眼成人,你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你肚子里的小孩,我猜她是女儿,女儿必然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男孩,那也要教导他把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我在你的身边。万幸,万幸!我家日后必然非常贫困,贫困也没有什么可怕
的,清静过日子就是了。探究第二部分(2-5)本段是对第2段所述书信主旨的进一步阐释,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饱含挥洒革命之情的激越和壮烈。段尾处,提及对未出世孩子容貌的猜想和对妻子培育后代的嘱
托,既包含了其自称的“甚幸”,也让人感到作者内心无尽的辛酸和遗憾。总结:探究第二部分(2-5)全文的关键部分,作者回忆夫妻恩爱往事,反复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意与不舍之情,抒
发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探究第三部分(6-8)6.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指死人埋葬的地方,即阴间)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相应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
依旁(靠近)汝也,汝不必以(因为)无侣悲!我现在没有什么话对你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也会用哭声相应和。我平生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的人又说有心灵感应,我也希望那话是真的,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可以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我而悲伤。探究第三部分(6-8)7.吾生平未
尝(不曾)以(介,把)吾所志(志向)语(告诉)汝,是(这)吾不是(对,正确)处;然(但是)语(告诉)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的确)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婚配,嫁)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
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这封信写在的一条白布方巾上)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模拟(想象,揣摩)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大恸)。辛未(应该是辛亥,1911年)三月念(俗同“廿”,二十。)六夜四鼓(四更天),意洞手
(亲手)书。8.家中诸母(各位伯母、叔母)皆通(通晓)文,有不解处,望请其(代,诸母)指教。当尽吾意为幸。探究第三部分(6-8)7.我平时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不对的地方;但是说了,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心。我牺牲一百次也不怕
,但让你(为我)担忧,的确不是我所能忍心的。我非常爱你,所以替你设想的唯恐不够。你幸而嫁给我,又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幸而娶了你,又为什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说到底我不忍心独善其身。唉!这条手绢很短,可我的情意很长,我没有说完的,还有万语千言,你可以想象体会得到。我如今不能见到你了!你不能忘
掉我,那就试试在梦中寻找我吧!伤心啊。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意洞手书。8.家中的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懂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该把我的意思了解透彻才好。总结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说明写作的缘由和内心巨大的悲痛
;第二部分:(第2—5段)——主体,回忆、抒情、议论相结合,倾诉内心对妻子的至爱之情以及自己“舍汝而就死”的原因;第三部分:(第6—8段)——结尾,再次倾诉内心对妻子的挚爱之情。主题归纳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
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以为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本课使用成语归纳:【司马
春衫】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比喻极度悲伤。春衫,应为“青衫”。称心快意】满足心意。【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
,形容盼望殷切。【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独善其身】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守,文中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素材】林觉民:生命与爱情,皆为共和抛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深情回忆了与妻子新婚燕尔的甜蜜,“窗外
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他也让妻子明白:面对“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黑暗现实,只有清除残暴,救民众于水火,才有个人的爱情与幸福。这也是林觉民从容赴死的原因。1911年4月27日下午,在
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一颗流弹击中腰部,满身是血,力竭被俘。受审讯时,遍体鳞伤的林觉民因不会广东话而用英语作答,其才华风度,令审讯的清廷官员叹为“奇才”,尔后从容就义。对于这次起义,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评价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
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适用话题:人生的价值、小爱与大爱、铁血与柔情、舍与不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