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答案.docx,共(6)页,98.25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b1af12e64bbe6f8fc08eb9b5b8b53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12月高二年级历史月考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AABCDB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ACACACDC题号21222324答案CCAA1.【答案】
A【解析】据材料“相继出现文武分职”“‘相’即为专职的国家行政长官”“设立将军之类为武官”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文武分职,“相”为专职行政长官,将军是专职武将,防止大臣同时拥有行政、军事权力,有助于制约大臣的权力,防范大臣对君主的威胁,故选A项;文武分职强调将权力分散,与提高行政效率没
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秦朝正式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排除C项;职官制度是指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材料只涉及了“文武分职”,并且春秋战国属于中国职官制度
初步奠定的阶段,达不到“完善”,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时期分封体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中央对地方土地、人口的控制力不强,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中央对地方土地、人口的控制能力提高体现了国家整体动员能力得到提升,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的标志,但此时贵族政治尚未彻底退出舞台
,官僚政治尚不成熟,到宋朝,伴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和发展,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实力较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较强,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力并不平衡,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天子
与诸侯之间的权力也不平衡,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的掌控”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国王权力加强,故选A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C项;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伴随着
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瓦解,排除D项。4.【答案】A【解析】英国是责任内阁制,政府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提名各部大臣,故选A项;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排除B项;美国实行联邦制,州享有一定自治权
,排除C项;法国总统可经参议员同意解散众议院,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表2可知,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之后,为动员士绅参与抗战,使其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调整了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故选B项;据材料“印斗乡各阶级土地占有统计”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核心力量是国共两党的合作,包括社会各个阶层,仅凭一个乡的阶级成分构成和土地占有情况,不足以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A项;
据表2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的阶级构成依然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状况,社会结构没有改变,排除C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解决缺乏劳动力和耕牛等困难,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起来所开展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表2信息不能体现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
排除D项。6.【答案】C【解析】由材料“经济社会......‘优化、协同、高效’”逐步转向“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以“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故选
C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证,排除A项;政府机构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分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不同内容,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题中并未提及法律法规的建设,排除B项;材料说明政府机构正在向“优化、协同、高效”
的方向发展,已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的说法太绝对了,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恢复祭陵制度”、“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三帝陵”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的“正统之争”贯穿始终,北魏孝文帝维护前代帝王陵墓和以“太牢之礼”祭三帝陵的做
法,意在证明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故选D项;材料中汉、魏、晋的君主并不都是贤明的,且“历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孝文帝保护前代帝王陵墓的做法延续的是汉族传统,不是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排除B项;人道主义泛指一
切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及权利的思潮和理论,孝文帝的做法明显与之无关,排除C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希望国民能够整齐划一”“担当必要责任的意识”“祖国的同胞能够一致明白”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处于抗战时期,强调“国民能够整
齐划一”“担当必要责任的意识”的根本意图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故选B项;1938年国共处于合作抗日的状态,蒋介石这段讲话的根本意图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而非对付共产党,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
C项;D项属于新生活运动内容的一个方面,不是根本意图,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上,并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这体现改革开放新时期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风貌,故选C项;拨乱
反正开始于1978年底,排除A项;中国国家机构的权力由宪法赋予,排除B项;材料并无民众法律意识变化的信息,强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
机构,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中央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元朝对于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皆设立地方行政机构宣慰司,以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事务,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理藩院是清代独有的机构,主要
职责是管理民族事务,有利于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根据所学,提督四夷馆是明官署名,掌译书,隶属太常寺,不符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羁縻地方行政机构,不符合题干中的清朝时间段,排除C项;根据所
学,北庭都护府是唐代设于天山北路的军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广州、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联系,与中亚无关,故D项错
误,符合题意;大宛国属于中亚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途径地,能印证中国与中亚交流,故A项正确,符合题意;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故B项正确,符合题意;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故C项
正确,符合题意。1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语的推广有助于民族语言的发展,进而强化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故选D项;宗教改革始于16世纪,不能涵盖材料所述的全部时间段,排除A项;材料
中法语的推广与宗教改革和王权强化有关,无法得出教育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并未比较王权与教权的高低关系,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据选必一可知,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现实的充分考虑,十分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A项;“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不合史实,应为“内蒙古自治区”,排除B项;“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不合史实,“五个认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排除C项;“《共同纲领》”不合史实,应为“《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批评苏联出现了修正主义,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积极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强调意识形态以及革命精神,故选C项;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虽然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但此材料中更强调
我党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的对立,更强调的是推动世界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如何维护国家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虽然中苏关系的恶化有利于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但材料中并没有我国开始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切实贯彻“亲诚
惠容”理念是2013年对周边国家提出的外交理念,而东盟成员国多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材料中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属于切实贯彻“亲诚惠容”理念,故选A项;2021年我国外交政策没有做了重大调整,排除B项;积极践
行“真实亲诚”原则是针对非洲的提出的外交理念,排除C项;2014年提出为世界和平提出中国方案,体现中国面对世界问题的态度,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据材料,“美国......必须储备美元”、“向美
国......再次投资于这些国家”、“截至2020年年底.....可以通过印刷美元解决”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在石油交易、商品贸易、债务偿还等方面,美元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结合世界货币体系的内容,美元的霸权地位犹在,故选C项;据材料“美国..
....必须储备美元”可知美元是石油交易中的货币,而非石油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排除A项;材料反映美元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与发展中国家扩大对美出口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冲击了美国在世界金融业的地位,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据图2可知,19世纪50年代
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故选A项;常关、海关、厘金局的税收是关于商
品贸易的,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图2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
不能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
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这一制度的建立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并非减少
,排除A项;1935年美国便已经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并非英国首创,排除B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只能缓和社会矛盾,但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欧
亚大陆农作物的传播速度高于美洲和非洲,这是因为传播的方向不同造成的,欧亚大陆压着同一纬度,相似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传播,而美洲和非洲南北跨度大,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也大,不利于农作物的传播,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后农作物
在各大洲之间传播,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文明没有高低之分,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建立初步联系,排除C项。20.【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中国棉花出口大幅增长,洋棉纱代手工棉纱现象日益普遍,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后,作为原料的棉花大量出口,自然经济的“纺”与“织”分离
日益普遍,故选C项;“对外贸易逆差”不合题意,材料未见中国外贸进口额、出口额的比较得不出“对外贸易逆差”,排除A项;“发展停滞”不合史实,应为“发展较快”,此时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得以兴办,排除B项;“列强加快对华资本输出”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据材料“缺乏商业导向……谨慎的”可知,中国绝大部分作物是由小农来生产,小农参与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减贫和粮食安全,但小农是非常谨慎的,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他们会有不同的反映,因此公共政策的干预非常必要,能够帮助小农很好地整合到市场中,故选C项;
我国的粮食安全要依靠国内粮食的自力更生或自给自足,辅以国际贸易,排除A项;材料强调保障小农参与市场,与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无关,排除B项;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制度的目的是保证粮食供应,稳定市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其所反
映的是农耕经济,再结合“嘉峪关”这一地理位置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传播到河西走廊地区,这反映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故选C项;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都属于中国北部,该图片与“南北民族交融”无关
,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嘉峪关属于河西走廊地区,不是“西域地区”,并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生活并不“安定”,排除B项;图片能够说明该地区出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现象,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盛行”,排除D项。23
.【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各阶层从上到下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香料,体现了香的社会需求量之大。结合所学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知识可知,巨大的社会需求所带来的利益刺激,推动了丝路香料贸易的兴盛,故选A项,排除
D项。材料不仅涉及民众,也提到上层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不仅描述了社会生活的特点,也涉及海上贸易的繁荣,排除B项;仅从广州市舶司的乳香交易量不能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C项。24.【答案】A【解析】据材料“经多方努力,三怡钱
庄逐渐走出困境”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后来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才逐渐走出困境,这说明当时传统钱庄作用跟不上时代潮流,而在担保、
银行等多种新商业经营模式的作用突出,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银行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影响,但没有明确传统金融机构的具体地位,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于中国的经济影响逐渐深入,但“垄断”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新型经济模式对于传统钱庄的影响,但没有明确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
具体变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5.【答案】(1)主要特征:源于欧洲,由欧洲国家主导形成;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以殖民手段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点。(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2)原因: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问题增多;发展中国家力
量的壮大;适应了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意义:有助于加强各国的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维护一定的国际秩序,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保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唯独建立在欧洲文明基础之上的国际法……成为世界唯一的国际法律规则”可得出源于欧洲,由欧洲国家主导形成;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其手段和方法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有时还伴随着武力与殖民”可得出以殖民手段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结合
所学,近代国际法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人道主义等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点。(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在全球化时代”“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可得出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问题增多;根据材料二“尊重广大发展中国家
的利益与关切”结合所学,伴随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法规则的制定越来越呼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可得出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适应了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国际法主要是采用法律的手段来公平合理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和冲突,可得出有助于加强各国的交流,促
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根据材料二“为了维护一定的国际秩序”可得出有利于维护一定的国际秩序,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国际法的规则的制定越来越呼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可得出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根据材料二“才能更好地保护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可得出有
利于保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6.【答案】(1)原因:行省群官决策,官员职权分割,内部彼此制衡;行省治下的地方官任免权归中央所有;行省受到监察系统的严密监察;行省的划分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原则,难以形成割据局面。(4分,答出两点即可)(2)趋势:从临时到常设;由监
察到行政。(4分)相同作用: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强化中央集权;具有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起到了沟通中央与地方的作用。(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据材料一行省高级官员“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
同商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得出行省群官决策,官员职权分割,内部彼此制衡;据材料一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得出行省治下的地方官任免权归中央所有;据材料一
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劾、按问之权”得出行省受到监察系统的严密监察;据材料一行省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行省的划分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原则,难以形成割据局面。(2)第一小问趋势,据
材料二巡抚“处理朝廷指派的其他事务,事毕还朝”到朝廷也逐渐“允许巡抚开府建衙”得出从临时到常设;据材料二巡抚“可以监察地方”到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总领一方,凌驾三司’”得出由监察到行政。第二小问相同作用,从对国家、地方等角度来分析得出对国家—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强化中央集
权;对地方—具有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起到了沟通中央与地方的作用。27.【答案】(1)路径:原产于南美洲的可可经新航路传播至欧洲,后伴随着种植园经济,传播至中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地。(2分)影响:①丰富了食物的种类,影响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②加快西欧的对外扩张,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社会转型;③殖民扩张与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④密切了世界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4分,任答2点,每点2分)(2)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物种的跨洲际传播;②丰厚利润的刺激,可可种植范围扩大;③世界市场的建立与拓展;④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⑤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工厂、垄断组织)确立,促进了巧克力的生产;⑥巧克力本身的成瘾性(或愉悦性)。(6分,任答3点,每点2分)认识:生产力发展深刻影响
着人类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和贸易发展具有反作用。(2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一“可可最早种植于南美洲”“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开始种植可可,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开”“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艺带回欧洲”“可
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陆”“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可知,原产于南美洲,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入被带回欧洲并逐步传播至中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地。第二小问影响,
结合基础知识可从食物种类、饮食习惯、经济贸易、殖民扩张等多交度进行总结,故丰富物种的同时也会影响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欧洲殖民者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促进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与发展外也给所到殖民地带去破坏,但从世界整体上来讲促进了交流。(2)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1502年哥伦布美洲探险时带回了可
可豆”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物种跨洲际传播;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伴随着殖民者的拓展,可可种植范围扩大,同时世界市场也同步形成;据材料二“发明了可可去脂、碱化的过程,大众得以享用大规模生产的廉价粉状和固体巧克力”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巧克力的规模生产;据
材料二“建立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机械化的生产”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的革新,促进了巧克力的生产;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巧克力的原料中可可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得使用者产生愉悦进而成瘾。第二小问认识,结合基础知
识可知,可以利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其中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关系受到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影响并对其产生反作用,故:生产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和贸易发展具有反作用。28.【
答案】答案示例一:渐进论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从背景而言,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基于几个世纪的长期积累。一是资本的积累,从新航路开辟至殖民扩张,英国通过海盗式的掠夺、建立商业贸易公司,进行了前后将近3个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
。二是政治上的准备,自光荣革命及颁布宪法后,英国进行了长期的民主制度的探索,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三是市场的开辟及探索,英国通过殖民争霸,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为工业革命
的爆发准备了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从过程而言,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至18世纪70、8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使用和推广,而直至19世纪30、40年代,主要经济部门大机器生产
占主导地位,机器由机器生产出来,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前后亦历经半个多世纪。工业革命并不是偶然间的突然爆发,而是基于长达几百年的历史积累,其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渐进论的观点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征。示例二:突变论更加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18世纪
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甚至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给社会带来全面且巨大的变革,这一过程是迅猛且深刻的。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大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工场,并从纺
织业部门迅速扩展到了其他行业。近代企业创造的生产力,是过去几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的迅猛浪潮,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也诞生了诸如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第二、三产业兴起发展,推动了就业与经济结构的改变。工业革命也直
接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出现,为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由主义兴起发展,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
题的出现,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些变化是工业革命在半个世纪所创造的。因此,从影响角度而言,突变论的观点符合工业革命的特点。【解析】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
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