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文言文阅读 -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6 页
  • 大小 644.501 KB
  • 2024-12-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 -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 -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 -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专题17 文言文阅读 -2021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docx,共(66)页,644.50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af72a7eb8925a63dab24ddfcf2c4e4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17文言文阅读《初中课程要求》《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高中课程要求》1.理解(1)理

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

、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课程要求➢初中知识复习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2、【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3、【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

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4、【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高中知识预习【文言实词技巧点拨】技巧类型技巧解释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

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知识精讲联想推断法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成分分析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

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比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

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句式推断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例如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

五经,贯.六艺(《张衡传》)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④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①②两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分别都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意思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④

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金就砺则利(《劝学》)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⑤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得到砺:磨刀石。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⑤眇,由目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文言虚词技巧点拨】技巧类型技巧解释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

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

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

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文言文断句技巧点拨】技巧类型技巧解释句末语气词判断法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几个: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⑵矣——可以表示强调

、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

度、反问、疑问等语气。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⑽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子》)⑿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⒀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句首虚词判断法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

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一些固定短

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⑺

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单独使用的叹词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⑵嗟夫、嗟乎:“嗟

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句式——对偶和排比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⑵排比:“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其它例如,⑴借助文体特点;⑵考虑语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结构;等等【文言句式技巧点拨】句式类型判断技巧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⑴用"者……也"表判断⑵句末用"者也"

表判断⑶用"者"表判断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⑺无标志判断句。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被动句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

系。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⑴承前省⑵蒙后省⑶自述省⑷对话省2

、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6、分句的省略总之省略句需要我们根据文意进行判断。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来源:Zxxk.Com]例如:申之以孝悌之

义。《寡人之于国也》2、动+于(乎,相当"于")+宾。倒装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形+于+宾。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

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二、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

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四、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

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文言文翻译技巧点拨】(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如: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原指女子的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词义扩大)②丈夫亦爱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称,今指妻的配偶。(词义

缩小)(2)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云、响、影”是名词作状语,译时加“像……一样”。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洲之地。“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坚固的地方”。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3)注意句子的主谓关系。如:焚百家之言“言”是“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书籍”。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怒”为“牛”的谓语,

应译为“发狂”。(4)注意固定结构和固定句式的翻译方法。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是固定结构,应译为“与……比,那一个……”。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固定句式,应译为“恐怕吗”(5)注意古代汉语修辞格及翻译。如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译为“边防”(比喻)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译为“高官厚禄”(借代)吾与大王会猎于此“会猎”译为“交战”(委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译为“时值深秋九月”。(互文)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译为“进去”。(偏义复词)(6)注

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判断句——译出“是”;被动句——译出“被”疑问句——译出疑问语气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变式句——还原位置(7)注意文言句内、句间对称的特点,学会推断词义。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根据“用”推断“以”的意思是“任用”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根据“择”推断“简”的

意思是“选拔”(8)注意翻译字字落实,句句对应的特点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译:现在形势危急求你帮助,是我的过错了。以上两句翻译都未做到字字落实,①句的“以”字未

翻译,②句的“是”字未翻译。(9)注意专用名词不译的原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10)注意译时句不离篇的原则。(见五步骤“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

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文言文文意理解与分析题型技巧点拨】(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

能更准确地理解。(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

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

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一.(2021·广东湛江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光,字君实

,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

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也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能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

,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

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典例剖析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

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节选

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又称弱冠。B.进士甲科,又称为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C.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少年早慧

,嗜书成性。他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就能知晓此书的大概要旨,从此以后手不释卷,竟忘了饥渴和寒暑。B.司马光深思远虑,忧心百姓。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担心义勇会重蹈保捷军的覆辙,将被充军戍边,因此坚决反对。C.司马光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五次呈上奏章弹劾奸佞邪恶的高居简,

神宗最终贬黜了高居简。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D.司马光鞠躬尽瘁,尽忠尽职。他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自己将死去,于是预先写下遗表置于卧室内,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4.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虽益兵,

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5.为什么司马光认为“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这种做法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答案】1.D2.D3.C4.(1)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

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5.①扰民;②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③作战没有实力,只可欺骗敌军一时。【分析】1.本题考查学

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如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此地”作“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默然”意思是“沉默不语的样子”,为一个词,中间不能

断开,排除C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能力。D.“……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错,谥号,根据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

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另外还有私谥。比如陶渊明的私谥为靖节。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C.“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错,根

据原文,第二次并未被采纳。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益”,增加;“过”,超过;“尚何惧”,宾语前置,即“尚惧何”,还恐惧什么呢。(2)“董”,督察,督责;“振”,同“震”,威吓,吓

唬;“苟”,苟且;貌,表面上。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根据“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得出“扰民”,且“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根据“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能之于

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得出“作战没有实力,只可欺骗敌军一时”。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严肃如同成人,听到人讲说《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

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宝元初年,刚二十岁,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治平元年,下诏招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骇扰乱,而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马光说这种做法不对,持论告诉韩琦。韩琦说:“用兵贵在先声夺人,李谅祚正桀骜不驯,让他突然听到增兵二十万,怎么能

不害怕?”司马光说:“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然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韩琦说:“您只是看到庆历年间乡兵招为保捷军的情形,忧虑

今天又会像那样重蹈覆辙,朝廷已经降下敕榜同百姓约定,永远不再充军戍守边地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您不要有什么忧虑。”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

边,不过是易如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都像司马光所忧虑的那样。神宗即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

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后弹劾高居简奸佞邪恶,请求加以远远流放。奏章连续五次呈上,神宗贬黜了高居简,并且全部罢免了那些转寄资财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马光又

据理力争。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司马光认为他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将要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室内,倘若情势急迫,就把它交给关系好的人上呈。颁行新官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这一职位说:“

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等书写成,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一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人认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

都号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元佑元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为文正,赐碑为“忠清粹德”。二.(2021·广东深圳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

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

“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

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

,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文本二:人习于苟且非一

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B.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C.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

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D.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2.下列对文本一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用,文中指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意同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B.通知,文中指后世学者不能完全明白了解

先贤之道,现指用书面或口头告知。C.常数,指规定的数量,也指一定的规律或一定的次序,文本中取第一个义项。D.倍道,字面意思是兼程而行,文中指王安石接受诏令立即加速赶赴京城任职。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王安石励志改革,治国有道。他提出,治国要以择术为先,效仿尧和舜这样的圣贤,施政时最迫切的是改变风俗,建立法度。B.王安石直面危机,重视人事。国内旱灾严重,王安石提出治理人事来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C.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

,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有关。D.王安石胸怀坦荡,不惧毁谤。他向司马光申明,自己决不学苟且媚众之徒,而以迁都的盘庚为榜样,为了变法,甘受毁谤。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属文动笔

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5.在王安石看来,“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答案】1.B2.C3.B4.(1)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

叹服他的文章精妙。(2)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知道的了。5.①不懂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②没有正确的增长财力的方法。③缺少可用之才。【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上疏”和“绘……之状”的主语都是郑侠,“上疏”和“绘……之状

”是句意不同、彼此独立的两个句子,因此“上疏”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C项;“扶老携幼困苦之状”的主体是“流民”,“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是郑侠之所见、所绘,句意完整,其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D项。这句话的意思是:京城安上门监

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本中取第一个义项”说法错误。“水旱常数”中的“常数”是指一定的规律,取的是第二个义项。故选C。3.题考查学生理解

文章内容的能力。B.“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可见皇帝对人事未修感到“恐惧”,并非“忧虑”。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属”,动词,写;“既”,已经,之后;“服”,动词,叹服

。(2)“事事”,第一个“事”是动词,做;第二个“事”是名词,事情;“守”,墨守;“某”,指自己,我;“而已”,罢了。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文中“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可见王安石认为

“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即不懂得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是“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主要原因。王安石分析说“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可见他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

,现在“财力日以困穷”的原因还在于“治财无其道”,也就是没有正确的增长财力的方法。王安石认为“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可见王安石重视任用人才。他认为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平民百姓之中也缺少可用之才,这也是“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原因之一

。参考译文:文本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

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

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

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只是后世学者不能完全明白了解先贤之道,才以为唐太宗高

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问:“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熙

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治理好人事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治理好

人事啊。现在天下人都嗟叹怨恨,以至于出言不逊。我担心京师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然可怕,更怕失去民心。”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皇帝也感到怀疑,于是

贬黜王安石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重新担任丞相,王安石接受任命,日夜兼程赶往京师。王安石再次担任丞相后,多次称病请求辞官,皇帝也越发厌恶他,罢免了他的相位。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被追赠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文”。文本二: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当作好事,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

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经过周密考虑后才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

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一.(2021·湖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六子。幼育于太祖..,封和硕贝勒。天命..十一年,伐喀尔喀巴林部、紥噜特部

,并有功。天聪元年,伐朝鲜,朝鲜国王李倧乞盟。二年五月,偕豪格讨蒙古固特塔布囊,戮之,收其众归。三年八月,伐明,督兵追击,五战皆捷。四年正月,从上围永平,击斩叛将刘兴祚,获其弟兴贤。五年七月,初设六部..,济尔哈朗掌刑部事。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硕郑亲王。三年五月,攻宁远,薄中后所城,明

兵不敢出。四年五月,略锦州、松山,九战皆胜。八年,世祖即位,命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顺治元年五月,睿亲王率师入山海关,定京师。十月,封为信义辅政叔王,赐金千、银万、缎千疋。八年二月,偕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奏削对点精练故睿亲王多尔衮爵。三月,以王老,免朝贺、谢恩

行礼。九年二月,进封叔和硕郑亲王。十二年二月,疏言:“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太宗缵承大统,亦时与诸王贝勒讲论不辍,崇奖忠直,录功弃过,凡诏令必求可以顺民心、垂久远者。臣以为平治天下,莫要于信。伏祈效法太祖、太宗,时与大

臣详究政事得失,必商榷尽善,然后布之诏令。今宜设起居注官,置之左右,一言一行,传之无穷,亦治道之助也。”疏上,嘉纳之。五月,疾革,上临问,奏:“臣受三朝厚恩,未及答,原以取云贵,殄桂王,统一四海为念。”上垂涕曰:“天奈

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言已,大恸,命工围其像。翌日薨,年五十七。康熙十年六月,追谥号..为献。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诏配享太庙。《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十五·列传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

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B.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C.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

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D.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庙号。帝王生前死后,

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某祖某宗名号,称庙号。B.天命,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太宗皇太极使用的年号是“天聪”“崇德”。C.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D.谥号,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贬性称号。3.下列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济尔哈朗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自小被太祖抚养,从青年时代起,追随太祖、太宗,屡破明军,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累封和硕郑亲王。B.济尔哈朗从龙入关,定都北京。顺治元年五月,皇上率师入关,攻克京师。十月,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赏赐给他金银

、绸缎千万。C.济尔哈朗清算权臣,结束内斗。拉拢三王联合上奏削去多尔衮爵,还大权于皇帝,使清朝在入关之初、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实现政治稳定。D.济尔哈朗忠冠当时,功昭后世。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济尔哈朗晚年,免去朝贺、

谢恩行礼,位极人臣,生前死后,备极荣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宜设起居注官,置之左右,一言一行,传之无穷,亦治道之助也。(2)上垂涕曰:“天奈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言己,大恸,命

工图其像。5.济尔哈朗感动清世祖顺治帝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C2.A3.B4.(1)现在应该设置起居注官,把他们安排在身边,记载皇上的嘉言懿行,使之流传后代,这也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啊。(2)顺治帝流泪说:“苍天啊!为

什么不让朕的叔父长寿呢!”说罢,大哭,命令工匠画出他的遗像。5.①济尔哈朗一生南征北战,屡建战功,以百战定天下。②清算多尔衮一派,结束皇室内斗,还大权于皇帝,使清初政治稳定。③历经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忠冠当时,深受信任和重用。④积极进言献策,临终前仍不忘国事,希望早日攻取云贵

,歼灭桂王,统一四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讨论政事得失”与“咨访士民疾苦”都是动宾结构,构成对偶,所以分别断开,排除ABD。“上下交孚”与“鲜有壅蔽”,“扫清群雄”与“肇兴大业”也分别构成

对偶,前后应为停顿。“日”是名词作状语,与后文不能断开。整句大意为:太祖高皇帝开创初,每天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务得失,咨访兵民疾苦,使上下互相信任,很少能够被蒙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

.“帝王生前死后”错误,应为“帝王死后”。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皇上率师入关”中的“皇上”错误,结合第三段内容,应为“睿亲王多尔衮”。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重点词:“宜”,应该;“置

”,安排;“左右”,身边;“治道”,治理国家。(2)重点词:“垂涕”,流泪;“大恸”,大哭;“图”,名词作动词,画图像。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概括济尔哈朗感动清世祖顺治帝的原因。由第一段和第二段济尔哈朗的经历来看,他领兵攻打喀尔喀蒙古巴林部、扎噜特部

、朝鲜、蒙古固特塔布囊等地,可以说是南征北战,都立下战功,平定天下。由第三段可知,济尔哈朗联合众多秦王上奏削去多尔衮的爵位,结束了皇室的内斗,还大权于皇帝。由全文来看,济尔哈朗历经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对朝廷、皇帝非常忠心,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由他的上疏以及临终

前对顺治帝所说的话来看,他始终不忘记国事,积极向皇帝进言。这些都是济尔哈朗感动清世祖顺治帝的原因。参考译文: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六子。自幼由太祖抚养,受封为和硕贝勒。天命十一年四月,济尔哈朗领兵攻打喀尔喀蒙古巴林部、扎噜特部,均立下了战功。天聪元年正

月,济尔哈朗征伐朝鲜,朝鲜国王李倧请求议和。天聪二年五月,和豪格讨伐蒙古固特塔布囊,将其斩杀,收降了他的部众,凯旋而归。天聪三年八月,攻打明朝,督兵追击明军的溃兵,五战皆捷。天聪四年正月,济尔哈朗又随从皇太极出征,兵围永

平府,斩杀了叛将刘兴祚,俘获了他的弟弟刘兴贤。天聪五年七月,皇太极初设六部,济尔哈朗受命掌管刑部事务。崇德元年四月,济尔哈朗(因军功累积)被晋封为和硕郑亲王。崇德三年五月,济尔哈朗领兵攻打宁远,进逼中后所城,明军(十分恐惧)不敢出城作战。崇德

四年五月,统兵攻略锦州、松山,(与明军大战九次)九战皆捷。崇德八年,世祖福临即位,委托他与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顺治元年五月,睿亲王多尔衮率师入山海关,(攻克京师)定都北京。十月,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赏赐给他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绸缎千匹。顺治八年

二月,济尔哈朗偕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上奏削去故睿亲王多尔衮爵。三月,顺治以济尔哈朗年老,免去朝贺、谢恩行礼。顺治九年二月,进封叔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二月,上疏言:“太祖高皇帝开创初,每天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务得失,咨访兵民疾苦,使上下互

相信任,很少能够被蒙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太宗文皇帝缵承大统,亦时与诸王贝勒大臣讲论不停,且尊敬奖励忠厚正直的臣民,鼓励英杰,录其功,弃小过,凡下诏令,必先讲求其可以顺民心、留传久远的(然后施行)。臣以为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没有比信义重要的。伏祈效

法太祖、太宗,不时与内外大臣详究政务得失,凡事必先商榷以求最好,然后颁之诏令,见诸施行。今宜仿古制,设起居注官,把他们安排在身边,记载皇上的嘉言懿行,使之流传后代,这也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啊。”奏疏呈上后,顺治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济尔哈朗晚年,身体日渐不支)顺治十二年五

月初,病情加剧。顺治帝在亲临探问,济尔哈朗说:“臣蒙受三朝厚恩,未能报答(不胜悲痛)。只希望早日攻取云贵,歼灭桂王,统一四海。”顺治帝(听了伯父这番话,更加悲痛)流着眼泪说:“苍天啊!为什么不让朕的叔父长寿呢!”说罢,大哭,命令工匠画出他的遗像。第二天,济尔哈朗病逝,年龄五

十七岁。康熙十年六月,追谥号为献。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下诏配享太庙。二.(2021·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

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

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

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

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阚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阅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

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

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赵奢许诺/即

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B.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C.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D.赵奢许

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

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东汉刘向所编定,又称《国策》、《短长》、《修书》等。C.《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属儒家“十三经”D.选文中的“国尉”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仟免与考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奢是赵国田部的一个收税的小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

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B.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能,就把他举荐给了赵王,赵王任用他管理国家税收,国家税收非常顺利,百姓富裕,国家府库充实。C.秦军的奸细偷偷进来,被赵奢关押起来,但他趁机逃走了。D.赵奢听取

了许历的意见,发兵大破秦军,得到了赵惠文王的赏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2)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答案】1.D2.B3.C4.(1)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2)这段路险阻

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的将领得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赵奢许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BC。“赵奢纵兵击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故选D。句子翻译:赵奢答应了,立即拨发万人占领北山,秦军果然后来,进攻北山始终不能取胜,赵奢领军攻击,大破秦军。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东汉刘

向所编定”错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是《国语》;“东汉刘向”应为“西汉刘向”。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被赵奢关押起来,但他趁机逃走了”错误。依据“赵奢善食而遣之”可知,赵奢好好款待了他,并把他送走了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

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以”,依据,根据;“治”,治罪;“用事”,主事。第二句得分点:“险狭”,险阻绵长;“犹”,譬如;“将勇者”,定语后置句,勇猛的将领。参考译文:赵奢是赵国田部的一个收税的小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

个主事的人。平原君非常恼怒,准备杀了赵奢。赵奢趁势说道:“你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的家臣却不遵守国法,国家法律的尊严就会削弱,国家法律的尊严削弱国家的力量就会受到削弱,国家的力量受到削弱敌国就会入侵,敌国入侵就没有赵国存在

了,您哪里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贵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如果您)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向您看齐,全国上下奉公守法国家就会强盛,国家强盛那么赵国就会巩固,但您身为赵国重臣贵戚,怎么能轻视天下(百姓)呢?”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能,就

把他举荐给了赵王,赵王任用他管理国家税收,国家税收非常顺利,百姓富裕,国家府库充实。秦国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赵王召集廉颇问计:“可以救援韩国吗?”廉颇回答说:“路险绵长,很难救援。”赵王又召来乐乘问对这件事怎么办。乐乘的回答像廉颇的话一样。又召来赵奢问计,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

)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谁更骁勇谁将取得胜利。”赵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大将,救援韩国。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拿军事上的事情来劝说的就处死。”秦军进军武安西面,秦军击鼓呐喊率军进攻,武安的屋瓦全给呐喊声震动了。军中有个军侯说赶快救援武安,赵奢立即把他

杀了。赵军坚守,停留了二十八天还不走,又加固了防守工事。秦军的奸细偷偷进来,赵奢好好款待了他,并把他送走了,秦军奸细回去报告了秦军将领,秦军将领非常高兴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却驻军不走,还加固工事,阏与不是赵国的了。”赵奢已经送走了秦军的奸细,就拔营跟着,两

天一夜就到了,命令善于射箭的军士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刚扎好营,秦军听说了,倾巢而来。军士许历用军事的问题请示赵奢,赵奢说:“请进来吧。”许历说:“秦军想不到赵国军队来到这里,他们进攻的气势一定很盛,将军您必须严阵以待。不这样,一定失败。”赵奢说

:“我愿接受你的建议。”许历说:“(如败)我情愿接受斧质的刑法。”赵奢说:“等我回到邯郸再下令吧。”许历又劝谏说:“先占领北山的军队胜利,后来到的一方将失败。”赵奢答应了,立即拨发万人占领北山,秦军果然后来,进攻北山始终不能取胜,赵奢领军攻击

,大破秦军。秦军大败而逃,于是解除了阏与之围,胜利而归。赵惠文王赏赐赵奢,赐给他封号“马服君”,授予许历国尉官职。赵奢于是和廉颇、蔺相如职位等同。三.(2021·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高一期中)李稙字符直,泗州临淮人。幼明敏笃学,两举于乡。从父中行客苏轼门,大史晁无咎见之曰:“此

国士也。”以女妻焉。靖康初,高宗以康王开大元帅府。湖南向子諲转运京畿..,时群盗四起,偏道阨绝,环视左右无足遣者。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钜野,闻东南一布衣统众

而至,士气十倍,首加劳问。稙占对详敏,高宗大悦,亲赐之食,留之幕府。高宗既即位,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困,专以抚摩为急。丞相张波督师江上,知稙才,荐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未平,稙请修战舰,习水战,分军马为左右翼,大破彦舟伏兵,诛马友,二盗平。浚①以破贼功上于朝,转朝奉

大夫、通判荆南府。秩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桧死,除户部郎中。稙始入见,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母老辞,除知桂阳军。丁母忧,归葬,哀毁。刘锜遗之书曰:“忠臣孝子,符直兼之矣。”服阕..,参政钱端礼荐差知琼州。陛辞,帝慨然曰:“卿老矣,琼

州远在海外。”改知徽州。逾年,金人败盟,朝廷将大举,以稙漕运..有才略,授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稙措画有方,廷议倚重。干道二年,直宝文阁,主管行宫留守司事。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皆直指事宜,不为浮泛。疏上,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

,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年七十有六卒,谥忠襄。(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六》有删节)(注)①浚:指张浚,南宋大臣,主张抗金。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

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B.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C.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

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D.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畿

,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称“京畿”。B.服阕,即守孝期满、服丧结束;“阕”即“终止”“停止”,故把守孝期满称为“服阕”。C.漕运,旧时指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路解送的运输方式,主要为供应京城或作军需。D.致仕,将禄位交还国家,

指辞官或退休,“致仕”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稙聪明好学。多次被乡里推荐,大史晁无咎称赞他是国中极其优秀的人才并将女儿嫁给他。B.李稙于国有功。靖康初他正担

任迪功郎,率众历经艰难最终顺利完成向子諲交托的转运任务。C.李稙有军事才华。修战舰,习水战,平定孔、马二盗;上书陈防江十策,都直指事理不说空话。D.李稙受皇帝信任。高宗为康王时,即留他在幕府;高宗即位后第一次见他,即称他为“故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以奉议郎

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困,专以抚摩为急。(2)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5.李稙在军事上有哪些才华?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1.C2.D3.B4.(1)不久凭借奉议郎的身份担任潭州知州(或管理潭州),李稙打开仓库发放粮食,赈济贫困的百姓,专门把安抚

百姓作为当务之急。(2)当时秦桧主持朝政,凡是帅府旧僚一律都被辞退罢免官职,张浚也离开朝廷,李稙在家闲居不去朝廷中做官。5.①筹划有方。②直指事理不说空话。【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有以稙荐”意思是有人推荐了李稙,于是他就被替补为“迪功郎”

,这是一个职位,所以“郎”字后要停顿,从而排除了AD项;“使督四百艘”和“押犒师银百万”及“粮百万石”是对称结构,主语都是“朝廷”,意思是委派他督管的四百艘船,负责押运犒劳军队的百万银两和百万石粮食,所以“粮”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B项。本题译为:有人把李稙推荐给他。李稙于是替补为迪

功郎,让他督运四百艘船押送劳军的百万两银子和百万石粮食。李稙招募忠义勇士二万多人,从淮河到徐州,经过数十次战斗,终于按照计划将银两和粮食送达目的地。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致仕’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意思相同”错误。“致仕”是将禄位交还国家,指辞官或退休;而“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是“招纳、招致”的意思,两者显然不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靖康初他正担任迪功郎”错,原文

是“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说明李稙当时还不是“迪功郎”,是临时替补。选项将“未然”当作了“已然”。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寻”,不久;“知”,主持、掌管;“发廪”打开粮仓;“振”通“赈”,译为“赈济”;“贫困”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译为“贫困的百姓”;“以抚摩为急”,把安抚当作紧急的事;“以……为”译为:把……当作。(2)“当国”,主管、把控着朝廷;“屏黜”,有被动意味,译为“被辞退或罢免”;“去国”,译为“离开了京都”;“杜门”,关门,

此处引申为“赋闲在家”;“仕”,名作动,“做官”。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稙措画有方,廷议倚重”可知,筹划有方。由“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皆直指事宜,不为浮泛”可知,李稙直指事理不说空话。参考译文:李稙字符直,是泗州临淮人。年少时聪明好学,被乡里推举过两次。李稙叔父李中

行是苏轼门客,太史晁无咎因此见到过李稙,并称赞李稙说:“这个李稙是国内第一流的优秀人才啊。”晁无咎把女儿嫁给了李稙。靖康初年,宋高宗以康王身份开大元帅幕府。湖南向子諲负责转运京畿,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叛军,道路不通,考察了一圈,手下人没有可以派

遣去押运粮草的。有人把李稙推荐给他。李稙于是替补为迪功郎,让他督运四百艘船押送劳军的百万两银子和百万石粮食。李稙招募忠义勇士二万多人,从淮河到徐州,经过数十次战斗,终于按照计划将银两和粮食送达目的地。当时高宗赵构驻军钜野,

听说东南边一个毫无官职的人率人运粮食银两到来,全军士气大涨,首先接受慰问。康王召见李稙,李稙应对思维缜密而敏捷,高宗非常高兴,亲自赐给他饭食,并把他留在自己的大元帅府。高宗即位后,不久凭借奉议郎的身份担任潭州知州,李稙打开库发放粮食,赈济贫困的百姓,专门把安抚

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丞相张波督师江上,知道李稙很有才华,推荐李稙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作乱,李稙请求打造战舰,操演水战,把部队分成左右两支,大败孔彦舟的伏兵,斩杀马友,平定了马孔二人之乱。张浚将李稙破贼的功劳上报朝廷,李稙转任朝奉大

夫、通判荆南府。任期满,升为尚书户部员外郎。当时秦桧主持朝政,凡是帅府旧僚一律都被辞退罢免官职,张浚也离开朝廷,李稙在家闲居不去朝廷中做官。秦桧死后,任户部郎中。李稙这时才去觐见皇帝,高宗皇帝说:“李稙你是我的老朋友啊。”正准备提拔重用李稙,李稙以母亲年龄大为理由推辞,被任命为桂阳军长官。

母亲过世,李稙运母亲灵柩归葬,伤心得不得了。刘锜给他写信说:“忠臣孝子,您做到了两全。”守孝期满,参政钱端礼推荐李稙为琼州长官。面辞皇帝时,皇帝十分感慨地说:“你年龄也大了,琼州太远。”改任李稙为徽州知州。过了一年,金国人撕毁盟约,朝廷将大兴军旅,认为李稙在漕运方面有

才略,任命他为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李稙筹划有方,朝廷十分看重。干道二年,李稙直宝文阁,主管行宫留守司事。不久,李稙上奏防江十策,都直接了当地讨论事情该如何做,没有不切实际的话。防江十策上奏朝廷后,皇帝非常赞赏李稙的话,以太府卿的职位召李稙到京城,李稙却有病未能成行,于是以中奉大

夫、宝文阁学士的身份退休。七十六岁时卒,谥忠襄。四.(2021·湖北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

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怨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

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

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

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漕运..。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此人必将名世。”(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

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

以副陛下恢复之志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2.下列对文中加

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B.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入诏狱。C.漕运,就是利用水道

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宋朝,漕运业空前发展,甚至形成系统完善的漕运管制,掌管中央及地方的水陆运输。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考进士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闻名于世。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C.张孝祥仕途坎

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孝祥捕治

,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5.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答案】1.B2.A3.A4.(1)张孝祥逮捕并

惩治(他们),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5.①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②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受到汤思退的大力提拔。③张孝祥与汪澈一同

任职时年少气盛,常常欺侮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思退不悦”的是自己已经赏识张孝祥了,张浚却又推荐他这件事,而“入对”的主语是“孝祥”,因此“孝祥”和“入对”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D项;“同心戮力”为成语,是固定搭配;“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因此“以”前应断

开,由此排除A项。这句话的意思是: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很不高兴。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说法错误。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参加者为秀才,考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而不是“乡试中选者”。故选A。3.本题考查

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诗词必将闻名于世”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此人必将名世’”,可知高宗称赞必将名世的是张孝祥其人,并不是他的诗词。根据第一段原文“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可知,高宗称赞他诗词美,是他廷试的时候。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籍”,动词,没收;“明年”,第二年;“迄”,副词,一直;“济”,动词,赈济。(2)关键词:“俄”,不久;“简易”,形容

词,简明易行;“济”,动词,帮助、辅助。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可见汤思退很赏识出自自己门下的张孝祥,对其大力提拔。由此推知汪澈对

张孝祥受到的优待怀恨在心,所以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根据原文“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可见汤思退非常赏识张孝祥却不喜欢汪澈,由此可推知汪澈心中是对汤思退厚此薄彼的做法有所不满的,因此在担任御史中丞后,首先弹劾张孝祥。根据原文“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

往往陵拂之”,可见汤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张孝祥却经常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欺侮他。所以,汪澈要弹劾张孝祥。参考译文: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作文顷刻之间就能写几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

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过秦埙的对策(发现)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高宗告诉宰相说:“张孝样诗词、文笔都很美。”高宗贬抑秦埙而提拔张孝祥,

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样被牵连)由高宗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高宗为张孝样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

,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样与汪澈一同担任修撰、编校的工作,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奸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不久张孝样任抚州知府。

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世家大族违法获取暴利,张孝祥逮捕并惩治(他们),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

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出行暂住的地方(杭州)。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很不高兴。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

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缔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样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免。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

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张孝样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任用人才而不能尽其所长的感触。张

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常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五.(2021·湖南邵阳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亲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

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

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

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B.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C.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D.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

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主要是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来表示虔诚庄重。B.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宾指傧相,迎宾礼赞的官吏。

C.“武安”是古代帝王、君主赐予以武功治世,能够安邦胜敌者的封号。D.渑池会盟结束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处处忍让廉颇,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二人结为“忘年之交”。3.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认为蔺相如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对他大加赞赏,而王世贞却不认同这类评价。B.秦国想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和氏璧,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C.作者认为秦国接受了赵国

的和氏璧,却没有给赵国城池,可以用言辞来应对,而对蔺相如让手下人怀揣和氏璧逃走的做法持否定的态度。D.作者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只是上天的庇护,表现了王世贞消极的人生态度。4.文言文翻译(1)此两言决耳,

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答案】1.B2.D3.D4.(1)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2)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且夫秦欲璧”,“璧”是“欲”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AC;“两无所曲直也”,“也”表判断,同时是断句的标志,应置于句末,排除D。本句译为: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

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D.“二人结为‘忘年之交’”错误。廉颇蔺相如误会解除之后,结为“刎颈之交”。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王世贞消极的人生态度”错误。只是观点不同罢了,并不能认定是人生态度消极。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决”,解决;“奈之何”,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办为什么、怎么;(2)“以为”,把……作为;“东道主

”,古今异义,东边大道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共”,通“供”,供应,供给;“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物资;“害”,名词,妨害。参考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

,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

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

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

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

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

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六.(2021·常德市第二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普惠,宇洪赈,常山九门人也。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精于《三

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任城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澄功衰在身,欲七月七日集文武北园马射。普惠奏记于澄,澄意纳其言,托辞自罢。澄转扬州,启普惠以羽林监领镇南大将军开府主簿,寻加.威远将军。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还朝,仍羽林监。时太后父胡国珍薨

.,赠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五品以上博议其事。普惠以理正之,无所屈。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泗。普惠谓曰:“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

复何恨。”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普惠以天下人调,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恐人不堪命。上疏又表乞朝直之日,时听奉见。自此之后,月一陛见。及任城王澄薨.,普惠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虽寒

暑风雨,无不必至。初,澄嘉赏普惠,临薨启为尚书右丞。尚书诸郎以普惠地寒,不应便居管辖,相与为约,并欲不放上省,纷纭多日乃息。魏子建为益州刺史,有赃罪。普惠往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德之。萧衍弟子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上疏,请赴扬州,

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出除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萧衍前弊,别郡异县之人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①,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人以为便。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

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孝昌元年三月,在州卒,时年五十八。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曰宣恭。(节选自《魏书..·张普惠传》,有删改)注:①括比:查验登记户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普惠既

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B.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C.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

资D.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其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代,拜、进、晋、加、拔、擢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谪、左迁、贬、除等表示贬官。B.《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北朝北齐人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C.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褒扬或贬抑等意义的称号。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本文中的任城王即为袭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普惠学业精深,受到了任城王澄的赞赏和推介,张普惠对任城王澄打算“北园马射”直言敢谏。B.胡太后打算为去世的父亲追赠太上秦公的

称号,张普惠认为这不符合礼制,于是勇敢地上疏反对。C.张普惠管理淮南时推行的一些措施,有效地去除了原先人口混乱杂居的弊政,受到了朝廷的肯定。D.任城王澄将要去世的时候,张普惠还在寒冬里满怀希望地前去探视,即使刮风下雨

也没有阻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2)普惠往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德之。5.请分点概括张普惠为官方面的特点。【答案】1.A2.A3.D4.(1)等到(群臣们)议论结束(完毕),朝廷下旨慰劳他,回到家里,亲友

故交都庆贺他实在幸运。(2)张普惠前去调查这件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5.①清廉;②敢于直谏;③为政有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张普惠被拓跋澄赏识之后,辅佐过两任藩王,非常有声誉。回到京城的时候,衣

服破烂不堪,拓跋澄赐予他二十匹绢充作路上盘缠。“为……所”是个被动句的固定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二藩”作“佐”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旋京之日”意思是回京的时候,“之”是结构助词“的”,其后不应断开

,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谪、左迁、贬、除等表示贬官”错误,“除”古代表示拜官及授予新的官职。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任城王澄将要去世的时候”“张普惠还在寒冬里满怀希望地

前去探视”这两句说法错误,原文是“任城王澄薨”,即当时任城王拓跋澄已经去世,不是“将要去世”。并且选项错误理解了古代文化常识“朔望”的含义。原文“朔望奔赴”意思是“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去(祭奠)”。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

:“罢”,结束;“劳”,动词,犒劳、慰劳;“亲故”,亲朋故交;“幸甚”是倒装句式,即“甚幸”,实在是幸运。第二句得分点:“验”,查验;“释”,澄清;“德”,动词,译为“感激”。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题干指定的区域去筛选和归纳。题干要

求概括张普惠为官方面的特点。“清廉”体现在他“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敢于直谏”体现在他对胡太后的父亲去世后追赠封号的态度上;“为政有方”体现在他任东豫州刺史时处理淮南弊政上。至于“洞见”“远见”

“谋略”说法各异,大体差不多,都是说张普惠很有远见卓识,从原文“萧衍弟子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上疏,请赴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等句可见出其有“远见”之类的。总之,要善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参考译文: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身高八尺,相貌魁伟,对《三礼》十分精通,

还擅长《春秋》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任城王拓跋澄敬重他的学问,帮助他提高名声和社会地位。拓跋澄有丧服在身,却想在七月七日召集文武大臣到北园骑马射箭。张普惠奏劝拓跋澄,拓跋澄从心里接受了他的建议,找借口停止了这件事。拓跋澄转任扬州刺史,启奏朝廷任命张

普惠为羽林监兼任镇南大将军开府主簿,不久又加官威远将军。张普惠被拓跋澄所赏识之后,辅佐过两任藩王,非常有声誉。准备回到京城的时候,衣服破烂不堪,拓跋澄赐予他二十匹绢充作路上盘缠。回到朝廷后,继续做羽林监。当时太后的父亲胡国珍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

上”的称号,于是到朝廷上疏,陈述这样做不妥。侍从们都畏惧害怕,不敢为他通报。太后阅览了他的表章后,亲自来到胡国珍的宅院,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广泛地讨论这件事。张普惠仍按常理纠正,无所屈从。之前,张普惠被太后召见,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速度非常快,站着催促张普惠离开家里前

往。张普惠的几个儿子都担心害怕得流眼泪。张普惠对他们说:“人总有一死,但只要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等到群臣们议论完毕,朝廷下旨慰劳他,回到家里,亲友故交都庆贺他实在幸运。张普惠认为向天下百姓征收的布帛丝绢,幅度太宽数量又大,尚书计议后上奏皇帝,

还要再征收丝绵和葛麻,他担心百姓不堪重负。于是上疏朝廷,上表请求在朝廷当值时,允许随时进见皇帝。从此以后,每月一次朝见。等到任城王拓跋澄去世,张普惠因受他的恩遇,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直到除去丧服,即使是寒冬

酷暑刮风下雨,没有不按时赶到的。当初,拓跋澄嘉许欣赏张普惠,临终前又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寒微,不应立即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他们互相联络,想一起阻止他上任,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魏子建任

益州刺史,犯有贪污受贿罪,张普惠前往调查这件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南梁萧衍的侄子西丰侯萧正德诈称要投降,朝廷非常重视准备迎接他。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再移交给南梁萧氏,朝廷不同意。不久,萧正德果然又背叛了北

魏逃回到南梁。后来,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光禄大夫,右丞的职务仍然不变。出京任东豫州刺史。淮南有九个守备区十三个郡,仍然沿袭萧衍遗留下的弊政,不同郡县的人错杂混居。张普惠就按照顺序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上表奏报说明情况,朝廷下诏批准。地方官根据他的意见,治理有方

,奸盗一类的事情不再出现,百姓都安居乐业。张普惠不爱经营财产家业,喜欢举荐人才,对待故交旧友敦朴厚道。冀州人侯坚固少年时与他一同求学,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叫侯长瑜,张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没有不减省自己的生活用度,供给他衣服和食物的。孝昌元年三月,张普

惠在豫州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号宣恭。七.(2021·湖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一)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

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

赵王曰:“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

,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

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战国策·赵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

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B.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C.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

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D.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祖父,先人祖辈父辈。“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父”是儿女称自己已过世的父亲;“先夫”是妻子称已死的丈夫。B.荆卿即荆轲。“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或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如“爱卿”;还可以表示夫妻或好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C.合从,亦作“合纵”,

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外交策略。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称“连横”;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称“合纵”。D.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也指车轴或者马车。这里是

指后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分析问题见解深刻,切中要害。选文一中他抓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进行分析,认为贿赂秦国,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并引用古人的话,以

“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B.苏洵说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选文一中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然后进一步假设,强调如能用兵而不依附秦国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六国与秦较量“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或未易量”的推论。C.苏洵论说语言生动形象,气势充沛。如选文一中用“如弃草芥”形容诸侯割让土地毫不在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文中句式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如“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D.苏秦游说很注意演说的层次

性和递进性。选文二先指出赵王完全可以建立尧、舜的功业而不必要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对比六国与秦的实力、揭露连横派的只顾自己私利的真面目,和盘推出了赵国合纵的具体方案。逻辑性很强,又有雄辩气势,令人不得不折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5.在两段选文中,苏洵和苏秦都认为六国是有可能打败秦国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B2.C3.A4.(1)后来秦国两次攻

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击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2)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日夜夜致力于拿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来求得向秦国割地。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5.六国的兵力、

土地合起来是秦国的好几倍,如果能够团结一致、亲密合作、形成合纵,合力西去攻打秦国。【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禹无百人之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ACD。本句

译为:我听说尧过去连三百亩这么大的地盘都没有,舜没有一尺那么大的地盘,他们竟然拥有了天下。禹只有一个不满百人的部落,竟成为诸侯的共主。商汤、周武王的兵士不满三千,战车不过三百辆,最后成为天子。这都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治

国安邦的正道。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称‘连横’;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称‘合纵’”错误。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以‘抱薪救火’为例证”错误。“抱薪救火”是比喻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再”,两次;“却”,使

动用法,使……退却;“洎”,等到;“洎牧以谗诛”,被动句。(2)“横人”,主张连横的人;“务”,致力于;“恐猖”,恐吓;“熟计”,仔细考虑。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

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分析可知,六国的兵力、土地合起来是秦国的好几倍,如果能够团结一致、亲密合作、形成合纵,合力西去攻打秦国

。参考译文:(一)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

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

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

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

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二)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他游说赵肃侯说:“我听说尧过去连三百亩这么大的地盘都没有,舜没有一尺那么大的地盘,他们竟

然拥有了天下。禹只有一个不满百人的部落,竟成为诸侯的共主。商汤、周武王的兵士不满三千,战车不过三百辆,最后成为天子。这都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治国安邦的正道。所以英明的国君,对外要估计敌国的强弱,对内要视察士卒的多寡、贤与不贤,不必等到两军相拼,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经心中有数了,怎么能够被众人

之言所蒙蔽,糊里糊涂的决定事情呢!”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够团结一致,合力西去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各国将要被秦国灭亡,却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灭掉别国或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或臣服于别国,两者绝不能相提

并论。那些主张连横的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一旦能和秦国讲和,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美化住宅别墅,倾听美女姣笑,然而一旦秦国突然发兵攻打诸侯,他们却不与诸侯共同承担忧患。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日夜夜致力于拿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

,来求得向秦国割地。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八.(2021·河北保定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韩破,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

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后十年,陈涉等起,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沛公入薛,共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

成,立为韩王,以良为韩司徒。汉元年,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归至韩,闻项羽以良从汉王故,不遣韩王成之国,与俱东,至彭城杀之。良乃间行归汉。汉王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

五年冬,五年冬,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乃封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

而不决,未得行封。良曰:“陛下..起布衣,与此属取天下,今陛下已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生仇怨。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又恐见疑过失及诛,故相聚而谋反耳。”上乃忧而问计于良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

我有故怨数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功多不忍良曰:“今急光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先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且侯,我属无患矣。”高帝崩.,吕后德

良,乃强食之。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节选自《汉书·张良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乃忧而问计于良/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窘/

辱我/我欲杀之/为功多不忍/B.上乃忧而问计于良/良日/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功多不忍/C.上乃忧而问计于良/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功多不忍/D.上乃忧而

问计于良/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功多不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也是对帝王的尊称。帝王自称可用“予一人”“朕”。B.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文书及记事。汉以后,御史职衔累

有变化,职责专司纠弹。C.崩,古代称帝王的死为崩,诸侯、王后之死不可称为崩,大夫之死可称为“卒”。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张良谋划刺杀秦王,为韩报仇。秦国灭韩后,张良以全部家财谋刺秦王,他联合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虽未成功,却令人敬佩。B.张良竭力辅佐刘邦,深受器重。陈涉起兵后,张良半路偶遇刘邦,便一见如故,一直留在刘邦身边,尽心辅佐,屡立功勋,深得刘邦赏识。C.张良运筹策帷幄中,决胜

千里,张良虽未专门率兵打过仗,也未立过战功,但他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受到刘邦称赞。D.张良建议先封雍齿,安定人心,刘邦平定天下之初,朝中大臣人心浮动,张良献计先封赏雍齿,群见雍齿都被封赏了,就不再担心了。4.把文中画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2)闻项羽以良从汉王故,不遣韩王成之国,与俱东,至彭城杀之。5.请举出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的两个例子。【答案】1.D2.C3.B4.(1)秦皇帝大怒,在全国大规模搜索,张良

于是改换名姓,逃避到了(或:在)下邳。(2)(张良)听说项羽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的缘故,不让韩王成回国,而和他一起东行,到彭城杀了他。5.(1)张良劝说汉王烧毁栈道,向天下人表示没有返回之心,来稳住项王的心。(2)张良劝说汉王采用他的计策,使原本失约的诸侯都前来救援。【解析】1.本

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上平生所憎”,“上”名词,指皇上,是本句的主语,“所憎”,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群臣所共知”,“群臣”是本句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AC;“数窘辱我”,主语“雍齿”省略,“窘辱”谓语,“我”宾语,本句结构独立,意思完整,单独成句,前后应断开,排除B

。本句译为:皇上于是担心地向张良问计,张良说:“皇上平素怨恨的人,群臣都知道的,谁最厉害?”皇上说:“雍齿和我有旧仇,多次侮辱我使我受窘,我想杀他,因为他功劳多而不忍心。”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崩,古代称帝王的死为崩,诸侯、王后之死不可称为崩”错误。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做崩。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一直留在刘邦身边”错误。由“立为韩王,以良为韩司徒”“乃使良还”“良归至韩”可知,张良与刘邦相遇后,曾离开刘邦去辅佐韩王,并不是“一直留在

刘邦身边”。另课文《鸿门宴》中也有“臣为韩王送沛公”之语。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索”,搜索;“大索天下”,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天下大索(之);“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1)“从”,跟随;“不遣

韩王成之国”的“之”,动词,到……去;“俱”,一起。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分析可知,张良劝说汉王烧毁栈道,向天下人表示没有返回之心,来稳住项王的心。由“五

年冬,五年冬,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分析可知,张良劝说汉王采用他的计策,使原本失约的诸侯都前来救援。参考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弟弟死了也没厚葬,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报仇。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给他造了一个

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皇帝东游,到达博浪沙中,张良和刺客伏击秦皇帝,却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在全国大规模搜索,张良于是改换名姓,逃避到了(或:在)下邳。十年后,陈涉等起事。景驹自立为楚代理之王,占据留县。张良想去追随他,

半路上遇到沛公。沛公率几千人攻占下邳,张良便跟随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沛公到薛地,会见项梁,一起拥立楚怀王。张良便劝说项梁道:“您已立了楚的后代,韩国的各位公子里横阳君韩成贤能,可以立为王,以便多树同盟力量与外援

。”项梁派张良找韩成,立为韩王,任张良做韩王司徒。汉元年,沛公做汉王,领有巴蜀之地。张良于是劝汉王烧毁栈道,向天下人表示没有返回之心,来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便让张良回去了。一边走,一边烧毁栈道。张良回到韩地,听说

项羽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的缘故,不让韩王成回国,而和他一起东行,到彭城杀了他。张良便从小路回汉。汉王任张良做成信侯,从东攻楚。张良多病,不曾单独率兵打过仗,常作为出谋划策之臣,时时随从。汉五年冬天,汉王追赶楚军到阳夏南部

,战斗不利,坚守固陵军垒,诸侯到约定日期不来救援。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他的计策,诸侯都来了。汉六年,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帷幄之中,决定千里之外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便封张良为留侯。皇上已经封了

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日夜争功不能决定,没有能分封。张良说:“陛下起自平民,和这些人一起夺得天下,现在陛下已经成了天子,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故交亲近的人,所杀的都是平素仇恨的人。这些人担心陛下不能全封,又怕被怀疑有过失而杀害,所以聚集起来谋反。”

皇上于是担心地向张良问计,张良说:“皇上平素怨恨的人,群臣都知道的,谁最厉害?”皇上说:“雍齿和我有旧仇,多次侮辱我使我受窘,我想杀他,因为他功劳多而不忍心。”张良说:“现在赶快先封雍齿,以昭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先受封,便会人人心安了。”于是皇上设宴,封雍齿做什方侯,并赶紧催促丞相御史计

功封赏。群臣喝过酒,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被封侯了,我们不必担心了。”高帝去世,吕后认为张良有德,便强行给他俸禄。六年后去世,谥号文成侯。九.(2021·河北保定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

昭王..,官至上卿..。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

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故之,复其官爵。始皇欲游天下,乃使蒙恬通道。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

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已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巳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

氏复贵而用事,怨之。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胡亥遣御史

曲宫乘传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退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乃吞药自杀。(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B.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C.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D.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昭王:谥号名。古代帝王、贵族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B.上卿:周

代天子、诸侯都有卿,最尊贵的称“上卿”。后泛指朝廷大臣。C.始皇二十六年: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的一种。D.太子:古代天子、诸侯指定的继承人皆称“太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恬攻齐有功。蒙恬的祖父蒙骜官拜上卿,由于出身将门

蒙恬做了秦国的将军。他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B.蒙氏位高权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其弟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兄弟二人被誉为忠信大臣。C.蒙恬声威显赫。蒙恬北御戎狄,收复土地,修建长城,声威震慑匈奴。始皇巡游天下,蒙恬为之开路。D.

蒙恬蒙冤而死。蒙恬对扶苏自杀之事产生怀疑,并请求申诉,主管官吏将蒙恬囚禁在阳周,后将其杀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2)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5.赵高为

什么一定要害死蒙氏兄弟?【答案】1.B2.C3.D4.(1)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应当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宦官名籍。(2)赵高最得宠信,日日夜夜毁谤蒙氏,搜罗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5.①赵高记恨蒙毅在其犯罪时没有偏袒自己;②扶苏死后,害怕蒙氏兄弟再次掌权对自己不利。【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职务。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担任护军。使者回来报告时,胡亥已经听到扶苏的死讯,当下就打算释放蒙恬。“胡亥”与“以李斯舍人为护军”构成主谓关系,“胡亥”为主语,意思是“

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担任护军”,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还报”意思是“回来报告”,为连动。“使者”作“还报”的主语,意思是“使者回来报告”,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年号纪年法”有误,“始皇二十六年”采用的是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D.“后将其杀害”表述错误,从原文“乃吞药自杀”可看出蒙恬是自杀。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法治”,依照法令惩处;“阿”,枉曲;“当”,应当;“罪”,作动词,判处

,惩处。(2)“亲近”,指得宠信;“毁恶”,毁谤;“求”,搜罗;“举劾”,检举弹劾。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根据“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得出“赵高记恨蒙毅在其犯罪时没有偏袒自己”

;根据“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得出“扶苏死后,害怕蒙氏兄弟再次掌权对自己不利”。参考译文: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蒙恬的弟弟叫蒙毅。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

史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透迤绵延一万余里。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慑匈奴。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因而亲近蒙毅,官至上卿。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

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赵高,是赵国王族中被疏远的亲属。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应当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宦官名籍。秦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

,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秦始皇打算巡游天下,就派蒙恬为他开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天,御驾外出巡游会稽,依傍着大海,向北直奔琅邪。秦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

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平常就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皇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于是产生了杀害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

蒙恬死罪。扶苏自杀后,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职务。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担任护军。使者回来报告时,胡亥已经听到扶苏的死讯,当下就打算释放蒙恬。赵高唯恐蒙氏再次显贵当权执政,怨恨他们。蒙毅返回,赵高趁机表示替胡亥尽忠献策,想要铲除蒙氏兄弟,就对胡

亥说:“我听说先帝很久以前就选贤用能,册立您为太子,而蒙毅劝阻说‘不可以’。以我愚昧的浅见,不如杀死他。”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话,就在代郡把蒙毅囚禁起来。在此以前,已经把蒙恬囚禁在阳周。等到秦始皇的灵车回到咸阳,安葬以后,太子就

登基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最得宠信,日日夜夜毁谤蒙氏,搜罗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胡亥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代郡,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图,听不进蒙毅的申诉,就把他杀了。二世皇帝又派遺使者前往阳周,传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

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十.(2021·河北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

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

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

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

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

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B.军士许历请以

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C.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D.军士许历请

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战国时赵国贵族,与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公子”。B.公子,古代诸侯之子,除了世子以外,皆称公

子。也可作为贵族子弟的通称。C.鼓噪,古代打仗时的画面。古代打仗时,有鸣金出战,擂鼓收兵的惯例。D.鈇质,即鈇锧,是古代腰斩人的刑具,借指腰斩之罪。质,垫在下面的铁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赵奢忠于职守。赵奢任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肯缴纳租税,他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盛怒之下的平原君因此要杀赵奢,赵奢一再求情才得以幸免。B.赵奢勇挑重任。在能否救援韩国的问题上,赵王先征求了廉颇、乐乘的意见,而这二人都以同样的理由回复,赵奢

却答复赵王可以去救援,被任命为将军。C.赵奢讲究谋略。赵奢让赵军坚守营垒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军还加固营垒;秦国的间谍潜入赵国军营,赵奢对其进行款待后遣送回去,秦将因此放松了警惕。D.赵奢虚心纳谏。在赵军到达前线、秦军赶来阻击时,赵奢接受军士许历迅速抢占北面

山头的建议,先占据山头并将来争夺的秦军打得大败,秦军四散逃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2)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5.赵奢曾下令要处死为军事进谏的人,为什么他前后的做法

完全不一样?【答案】1.D2.C3.A4.(1)赵奢回答说:“这条道路险阻狭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的将取得胜利。”(2)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5.①赵奢是

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战术。②在行军途中为了麻痹敌人,所以进谏之人被处死。③在两军对阵的时候需要好的破敌计谋,所以许历进谏没被处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谏”的主语为许历,“赵奢”为后面“曰”的主语,

“谏”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B。“此”为“至”的宾语,为来到这里,不需要断开;“盛”修饰“其来气”,不需要断开,排除C。句意: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

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有鸣金出战,擂鼓收兵的惯例”解说错误。古代打

仗的惯例,是擂鼓出战,鸣金收兵。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赵奢一再求情才得以幸免”曲解原文。原文中并没有他求情的信息。他只是与平原君讲道理,最终说服了平原君,平原君还“以为贤”,并把他推荐给赵王。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对”,回答;“譬”,譬如;“斗于穴中”,正常语序为“于穴中斗”,“于穴中”为状语,状语后置句。(2)“去”,离开;“不行”,不前进,不行进;“阏与非赵地也”,为判断句。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行军途中为了麻痹敌人

,在两军对阵的时候需要好的破敌计谋,赵奢是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战术。结合“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分析,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

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声音,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说应该火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在行军途中为了麻痹敌人,所以进谏之人被处死。结合“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许

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分析,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许历说:“我请求

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再处理。”在两军对阵的时候需要好的破敌计谋,所以许历进谏没被处死。参考译文: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

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

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廉颇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

。”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这条道路险阻狭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的将取得胜利。”赵王便任命赵奢为将军,去救援韩国。军队离开邯郸三

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声音,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说应该火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

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

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许

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再处理。”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快速赶到那里。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阏

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