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地理试题

DOC
  • 阅读 1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978.5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1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地理试题.doc,共(19)页,978.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a71527c90b3e482b9adf708d76f32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请将答案填写于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40道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当昏线与本初子午线重合时,北京时间是A.9月24日2时B.6月22日8时C.3月21日0时D.12月22日12时【答案】A【解析】【

详解】当昏线和本初子午线重合时,全球昼夜等分,为春分日(3、21日前后)或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又春秋二分日全球地方时6点日出,18点日落;即本初子午线为3.21日或9月23日18时(中时区为18时,北京

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比中时区早8个小时)可以计算北京时间为3、22日2时或9月24日2时,所以该题选A。2.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去,河岸受冲刷的情况是()A.南岸受冲刷最强烈B.都很强烈C.北岸受冲刷最强烈D.都不强烈【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地球自转的意义。【

详解】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去,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水的流向向右偏,河岸南岸受冲刷最强烈。答案选A。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的是A.①B.②C.③D.④4.关于图中所示季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北半球正值冬季B.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C.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D.我国华北地区正值小麦播种季节【答案】3.B4.C【解析】【3题详解】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的是②,所以B正确。【4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此时南亚盛行西南季风,为北半球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和多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我国华北地区正值小麦收获季节,所以C正确。【点睛】地球近地面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是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从而在两个相

邻气压带之间有一个风带。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两极区的极地高气压带,风带有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中纬(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读图,回答问题。5.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拟,S线代表地球

表面,则()A.环节①可以使陆地水资源得到更新B.环节②人类目前还不能干预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6.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则()A.洋流①对沿岸

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答案】5.A6.B【解析】【5题详解】如果该图是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则环节①表示大气降水,环节②表示地表径流,环

节③表示海水蒸发,环节④表示水汽输送。所以,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环节②是人类主要干预的环节,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盐度增高,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的状况密切相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当图为南半球部分洋流模式时,则

该图只能表示中低纬大洋环流,洋流①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洋流②为西风漂流;洋流③为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图考查洋流和水循环的分布。结合洋流的基本模式图和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分析即可。下图为近地

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A地温度高,气压低B.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C.B地温度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8.若A位于亚欧大陆,B位于太平洋,则()A.A为亚

洲低压,B.上海此时盛行东南季风,温暖湿润C.图为北半球的冬季D.B为夏威夷高压9.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A.为白天,吹海风B.为白天,吹陆风C.为夜晚,吹海风D.为夜晚,吹陆风【答案】

7.D8.C9.A【解析】【7题详解】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受冷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陷。A处为低温高压,气流从A流向B。D选项正确,ABC错误。故选

D。【8题详解】若A位于亚欧大陆,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此季节为高压,为北半球冬季,海洋上为低压,上海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温和;ABD错,C对。故选C。【9题详解】若A位于海洋,气压高,气温低,为白天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吹海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由地表冷热不均形成的,受热地区温度高,气压低,相反温度低,气压高。甲为世界两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图,乙为人口的增长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a城市可能是A.伦敦B

.巴黎C.墨西哥城D.纽约11.乙图中与b城市吻合的人口增长模式为A.ⅠB.ⅡC.ⅢD.Ⅳ【答案】10.C11.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10题详解】从图甲中可知a城市人口增长快,应属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墨西哥城符合题意。故选C。【11题详解】b

城市人口数量少,且出现了负增长,应属发达国家的城市,其人口增长模式应属“三低”模式。故选D。12.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下列属于逆城市化原因的是()①市区交通拥挤,用地紧张②大城

市环境改善③乡村环境优美④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化。【详解】逆城市化的原因有: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市中心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而郊区环境优

美;二是乡村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所以选C。读两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下面小题。13.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A.水稻种植业B.混合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D.种植园农业14.提高②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A.提高机械化水平B.充分利用水资源C.建设高质量

的人工草场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答案】13.A14.C【解析】【13题详解】①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低,而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多,故判断为水稻种植业,A对。其他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商品率均较高,BCD错。故选A。【14

题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判断,③地区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对此,提高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增加单位面积饲料供给量,故C正确。而提高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开垦当地土地等并不能提高土地载畜量,故ABD错误。故选C。【点睛】所学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中,以种

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15.伦敦某城镇计划建一座大型水泥厂,比较合理的区位选择是()A.建在城镇西北B.建在城镇东北C.建在城镇中心D.建在城镇西南

【答案】B【解析】【详解】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吹西南风。水泥厂是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所以合理布局是盛行西风西南风的下风向,即为城镇的东北方向。所以B项正确。16.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街应建在()A.城市

的几何中心处B.居民住宅区内C.城市的行政中心处D.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业中心的布局。以交通最优原则建设的商业中心布局于城市的边缘,交通干线交汇处,交通便利;故选D项。下

面为我国两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图中两区域共同的地理特征是()A.地形以高原为主B.位于东部季风区C.水稻土分布广泛D.河流结冰期较短18.影响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工业生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B.纬度C.地形D

.资源19.下列能够正确体现甲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①半干旱半湿润地区②黑土广布③商业贸易发达④综合性工业基地⑤雨热同期⑥林矿资源丰富A.①②③B.①②⑥C.②⑤⑥D.③④⑤【答案】17.B18.D19.C【解析

】【17题详解】由图中经纬度可知,甲为我国东北三江平原,乙为长江三角洲。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A错误;两地均位于东部季风区,B正确;长江三角洲水稻土分布广泛,但三江平原以黑土为主,C错误;三江平原纬度高,河流结冰期长,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河流无结冰期,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甲所在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煤炭、铁矿、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乙所在的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但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正确。土壤、纬度、地形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19题详解】由图中经纬度可知,甲为我国

东北三江平原。当地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黑土广布;地广人稀,商业贸易欠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林矿资源丰富。②⑤⑥正确,故选C。下图是北半球某段河流河道形态和断面图,虚线表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0.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于()A.发源地B.平原C.山区D.

上游21.据图中信息,判断②~③河段河流的主要流向()A.从东北流向西南B.从西南流向东北C.从北向南D.从南向北22.图中②处河道断面形态的成因主要是()A.地转偏向力B.人类活动C.地势高低D.河道

弯曲【答案】20.B21.A22.D【解析】图中河道形态曲流发育,一般出现于平原地区,水流慢,以侧蚀为主。没有指向标,没有经纬网,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20题详解】图中河道形态曲流发育,一般出现于平原地区,水流慢,以侧蚀为主,B

对。河流发源地一般在山区,不能通航,没有主航道,A错。河流上游位于山区,河道剖面是窄深的V形谷,图示河道剖面宽浅,C、D错。【21题详解】据图中信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判断②~③河段河流的主要流向是从东北流向西南,A对。B、C、D错。【22题详解】图中②处河道断面形态的

成因主要是河道弯曲,凹岸侵蚀,凸岸沉积,D对。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右岸应是侵蚀岸,A错。人类活动、地势高低不是曲流形成的主要原因,B、C错。读图,外圆为晨昏圈,中心点O为太阳直射点,N为北极点,A点地理坐标为(66°34′N,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O点的地理坐标为()A.0°,

0°B.23°26′N,0°C.23°26′N,180°D.0°,180°24.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E点和F点都在回归线上B.E点和F点都在赤道上C.O点此时昼夜平分D.AEB为昏线25.此时北京时间是()A.6月22日20时B.6月22日8时C.12月22

日8时D.12月22日20时【答案】23.C24.B25.B【解析】【2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点是北回归线;A的经度是0°,O点的经度与A点经度构成经线圈,所以经度是180°。故选C。【24题详

解】E、F经度差是180°,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E点和F点不可能在回归线上,A错。赤道上始终昼夜均等,E、F经度差是180°,可能交与赤道,平分赤道,B对。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C错。顺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到昼半球

的分界线是晨线,D错。故选B。【25题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O点为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26′,180°,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应为北半球夏至日;180°经线为地方时12点,则可求出北京时间为8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由于A与O点在相对的经线上,经度互余,由于太

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所以为北半球夏至日,180°经线地方时为12点,比北京时间早4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6月22日8时。右图为我国某景点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B为景区停车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6.ab河段的发展趋势是()A.a岸侵蚀B.b岸堆积C.逐渐变直D.更加弯曲27.陡崖A顶部和停车场B

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400mB.300mC.200mD.100m28.要想在陡崖A的顶部和停车场B之间修建一条双向索道,索道缆绳的长度至少为()A.1000mB.1200mC.2400mD.3600m【答案】26.D27.C28.C【解析】【26题详解】读图可知,ab处为曲流,河流流向与

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所以图示河段自北向南流动,b为凹岸,以侵蚀为主,a为凸岸,以沉积为主,AB错。在流水的作用下,ab段凸岸沉积和凹岸侵蚀更加加剧,会更加弯曲,C错、D对。故选D。【27题详解】图中等高距为50米,陡崖顶部的高度为大于250

米,小于300米;停车场的高度为大于50米,小于100米,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度为大于150米,小于250米。选项C符合,故选C。【28题详解】根据图中的比例尺,AB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2.4cm,单向索道需要1200m缆绳,双向索道需要2400米缆绳。结合选项可得,C正确,故选C。【点睛】在平直的河

段,一般考虑地转偏向力,而河流弯曲处,一般考虑凹凸岸。读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小题。29.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是()A.①区域B.②区域C.③区域D.④区域30.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是A.①区域和②

区域B.③区域和④区域C.①区域和③区域D.②区域和④区域【答案】29.B30.A【解析】经线上,纬度差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都相等,大约是111km;赤道上,经度差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111km;纬线的长度随纬度的增加而缩短;在纬线上(假设其纬度为α),经度差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

约为111×cosαkm.【29题详解】经线的长度都相等。越往赤道,纬线圈长度越长,纬度越高,纬线圈的长度越短。在图中四区域中经度差和纬度差最大,说明实际距离更长,则实际面积最大。图中①区域的经度差是30°,位于赤道到北纬30°之间,

纬度差是30°;②区域经度差是60°,位于北纬10°到北纬70°之间,纬度差是60°且最低纬度与赤道仅差10°,说明最低纬线长度相差不大,故②区域实际面积大于①区域;③区域的经度差是30°,位于10°S到40°S之间,纬度差是30°;④区域经度差是45°;位于赤道到北纬45°之间,纬度差是4

5°;据以上分析可得出②区域实际面积最大。【30题详解】赤道长度大约与经线圈长度一致,①区域中两条粗短线跨的度数相同,分别在赤道和经线上,则长度相同,在①区域两条粗线的长度都=10×111(千米);在②区域的纬线长度=20×111×cos6

0°=10×111(千米),经线长度=10×111(千米);故①区域和②区域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A正确。③区域两短线由于处于不同的纬度,所以图中的两斜线长度不同;④区域两短粗线由于并未处于赤

道上,虽然经度和纬度都相差15°,依据公式可知当地的纬线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45°×15°km.经度长是11115°千米,故可知④区域两短粗线并不相等,故其余选项可排除。下面左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

:米)”,图中甲地河流水位一般在312~318米,右图为左图中“P、Q两点间地形剖面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31.甲以上河段的落差可能是()A.300米B.382米C.418米D.500米32.图示各点中,最适合建野外宿营地的是()A.①B.②C.③D.④33.图中

M等高线的数值是()A.700B.800C.900D.100034.河流流出山口后的流向为()A.自东北向西南B.自北向南C.自南向北D.自西南向东北【答案】31.C32.C33.B34.C【解析】【31题详解】河流源头的海拔为大于700米、小于800米。读材料可知

“图中甲地河流水位一般在312~318米”,则河流在图示甲区域的海拔为大于312米、小于318米,那么甲以上河段的落差可能是大于382米、小于488米。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2题详解】①处等高线重叠,为陡崖,不安全;②处海拔高,且下部由陡崖,不

适合野外宿营;③处等高线较稀疏,地形平坦开阔,安全性较好,且海拔适中,适宜建野外宿营地;④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不适宜建宿营地。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3题详解】由右图可知:P点的海拔为900米,Q点的海拔小于800米,PQ之间的海拔高度大于700但小于900。M位于PQ之间。

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34题详解】依据右图指向标可判定,Q点位于P点以北。河流流出山口后,河道与PQ线平行;河流总是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因此河流流出山口后的流向为自南向北。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某区域地形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

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下图示意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完成下列各题。35.该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分布最高纬度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

.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地形D.洋流36.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28℃,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16℃~21℃,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A.洋流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地形37.该气候影响下的农作

物一般具有()A.耐低温干燥的特点B.喜高温多雨的特点C.耐高温干燥的特点D.喜阴喜湿的特点【答案】35.A36.C37.B【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气候。【35题详解】图示①表示非洲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分布,由于非洲南部的陆地

分布只到35°S,故使地中海气候分布纬度较低。所以选A。【36题详解】图示③位于南美洲的西部,受秘鲁寒流影响,故降温减湿。所以选B。【37题详解】图示阴影部分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判断为地中海气候,故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所以选C。下图为两大陆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

8.关于甲图所在国家农业生产优越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本土全部位于热带和温带,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B.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C.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地广阔,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D.平原地区人口众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39

.在①地西侧海域有该国著名的渔场,其成因用剖面图表示,正确的是()A.B.C.D.40.关于乙图中②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热量充足,水源丰富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③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④常规能源都比较缺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38.B39.B40.D

【解析】【38题详解】从图的经纬度可知,甲图的国家为美国,美国本土领土主要位于北温带,没有热带,A错误。美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网络完善,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B正确。粮食总产量首位的是中国,C错误。美国的中部平原地广人稀,D错误

。故选B。【39题详解】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①地西侧海域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离岸,底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海洋浮游生物繁殖提供养料,从而鱼饵丰富,鱼类资源丰富,B图正确。ACD错误。故选B。【40题详解】从图的信息可知,乙图国家为巴

西,巴西主要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水源丰富,①正确;拥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③正确;平原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地广人稀,②错误;水能丰富,④错误,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选项,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区域定位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主

要是据图的信息来进行作答。二、非选择题(共四个题,共40分)41.“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

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地。(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__。(单项选择)A.甲地最大B.乙地最大C.丙地最大D.三地相同(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

_____日________点。(5)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_____,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答案】(1).经度180°、南纬23.5°(2).12月22日(3).乙(4).D(5).16小时(6).23日(7)

.04时(8).亚热带季风气候(9).寒冷干燥【解析】【分析】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计算,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详解】(1)读图可知,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表示的是北半球,北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通过计算可知,180o经线的地方时为1

2时,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期为12月22日。(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甲、乙、丙三地中,乙地纬度最低,变化幅度最小。(3)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都是23.5°×2=47°

,D正确。故选D。(4)丙地是最后进入新的一天的,此时丙的地方时是8时,要经过16小时才能进入新的一天;此时,甲地的时间比丙地早着4小时,所以是23日4时。(5)丙地位于北纬30°、东经120°,属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此时为冬季,寒冷干燥。42.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左图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_______A.①——甲B.④——乙C.⑥——丁D.⑦——丙(2

)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季。(3)图中,气候类型⑦的成因是_______;此时,④地区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

_。(4)若右图表示亚欧大陆,则⑧附近是著名的_______渔场,形成原因是_______。【答案】(1).C(2).副热带高气压带(3).夏(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5).炎热干燥(6).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7).北海道渔场(8).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解析】【分析】本题

考查重点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成因,属基础题目。甲图易误判成热带雨林气候(甲图各月降水达不到热带雨林的标准)。【详解】(1)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可知,①为热带雨林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⑥为温带季风气候,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图中甲降水情况不符合热带雨林

气候的特征,A错误。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④不符,B错误;丁为温带季风气候,与⑥相符,C正确;丙为地中海气候,与⑦不符,D错误。故选C。(2)A气压带位于30°—40°之间,为副热带,风向由40°N吹向60°N,所以为高压,应为副热带高压带。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应是北半球的夏季。(3)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④地区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气候⑤位于大陆西岸,纬度在南北纬40°—60°之间;。(4)若该图表示亚欧大陆,则⑧为亚欧大陆东部日本附近的北海道渔场,因日

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而成。4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上森林火灾频发地区,2018年以来先后多处遭受山火肆虐,造成重大损失。材料二圣安娜风,是指每年秋冬季节,在加州南部山谷出现的来自内陆荒漠地带的特有的风,被当地人称为“魔鬼之

风”。材料三左图为加利福尼亚州山火分布示意图,右图为“旧金山、圣迭戈两地降水季节分配图”。(1)简述加利福尼亚州的地形特征。(2)比较旧金山与圣迭戈降水的异同并说明原因。(3)分析加州南部圣安娜风的形成原因及其与森林火灾的关

系。(4)为预防森林火灾,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可采取哪些技术措施?【答案】(1)以山地高原为主;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中央谷地,西部为沿海山脉;南北纵列分布。(2)相同:冬多夏少,多为冬雨型。不同点:旧金山降水量多于南部的圣迭戈。原因:都

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更长,所以降水较多。(3)秋冬季节,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北美大陆北部逐步形成冷高压;来自内陆荒漠、高压南侧的东北风形成了圣安娜风。圣安娜风来自内陆高原,空气干燥;翻越山地,吹向沿海,产

生焚风效应;风受谷地地形影响,风力加大,易加剧火势。(4)利用卫星遥感加强监测;建立森林火灾的预警网络系统;建立防火隔离带。【解析】【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涉及到等值线的判读、地形特征的描述、气候特征的分析、森林火灾发生原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等多个知识点。要求

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和分析方法,并能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详解】(1)图中等高线数值较大,西部等高线密集,海拔最高在1000米以上,东部部分区域边缘密集,最高在3000米以上,中部稀疏、海拔低,因此地

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等高线数值较低,再结合河流流向和分布可得中部为中央谷地;地势整体南北纵列分布。(2)根据降水量柱状图,旧金山与圣迭戈降水集中在冬季,冬多夏少,多为冬雨型。从整体降水量看,旧金山降水量多于南部的圣迭戈。影响降水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两者都属于地

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旧金山纬度更高,因此受西风控制时间更长,所以降水较多。(3)根据材料,“圣安娜风是指每年秋冬季节,在加州南部山谷出现的来自内陆荒漠地带的特有的风,”秋冬季节,

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北美大陆北部逐步形成冷高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因此来自内陆荒漠、高压南侧的东北风形成了圣安娜风。由于圣安娜风来自内陆高原,空气干燥;此风翻越山地,吹向沿海,气流下沉产生焚风效应,加大火势;

另外该风受到谷地地形影响,产生狭管效应,风力加大,易使火势蔓延。(4)注意材料中要求是“技术措施”,预防森林火灾主要在监测、防控方面采取措施,如利用卫星遥感加强监测,建立森林火灾的预警网络系统等,另外建立防火隔离带可以预防火势蔓延等。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3495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