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8)页,2.31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9dc8805cd9f088e88636892024de98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通州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地理试卷2023年11月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
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表为2023年秋季我国某初中校作息时间(北京时间)表。据此,该学校最可能位于()上午午休下午上课预备铃9:35上课预备铃15:25第一节课9:40—10
:20第六节课15:30—16:10第二节课10:30-11:10第七节课16:20—17:00第三节课11:20—12:00第八节课17:10—17:50眼保健操、广播操、大课间活动12:00—12:30眼保健操、大课间活动17:50—
18:20第四节课12:30—13:10课后服务18:30—20:00第五节课13:20—14:00下午放学20:00—20:20A.黑B.陇C.蜀D.新【答案】D【解析】【详解】一般而言我国中学中午的放学时间为当地地方时11:30左右,由此可知,当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14点
时,该地地方时大约为11:30,则两地相差2.5个小时,经度相差37.5°,根据东早西迟的原理,该地应该大致位于82.5°E,故选项中符合该经度所在地的省份是新疆,其它省份不符合该经度位置,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图为某校学生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图中()
A.①处容易发现油气资源B.②处岩层形成早于④处C.③处岩石由岩浆冷凝形成D.④处岩层由外力侵蚀形成3.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堆积B.岩浆活动—岩层断裂—岩层弯曲C.岩层断裂—岩层弯曲—岩浆活动D.岩层断裂—
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答案】2.C3.A【解析】【2题详解】①处为断层,油气易转移至其他储油气区域,该处不易发现油气资源,A错。②岩层位于④岩层上部,②处岩层形成晚于④处,B错。③处为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形成,C正确。④
处岩层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由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形成,D错。故选C。【3题详解】图中岩浆沿地壳裂隙向外喷出的过程中,地球内部的裂隙边缘岩石受岩浆影响,形成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而发生变质,再结合图中砂岩覆盖岩浆岩表层可知,之后又发生了外力堆积作用,所以其地质过程依次
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堆积,A正确,D错。图中岩浆活动将弯曲的岩层切穿,表明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弯曲,B错。图中弯曲的岩层发生断层,表明先有岩层弯曲,后有岩层断裂,C错。故选A。【点睛】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
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4.图为2
023年7月不同时刻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与20日14时相比,21日2时()A.河北省风向由东南转为西南B.山西省受冷锋的影响,出现扬沙天气C.渤海海域天气转晴,风平浪静D.陕西省气温降低,地面长波辐射减弱【答案】D【解析】【
详解】读图,与20日14时相比,21日2时锋面气旋向河北省靠近,控制河北省的气压场没有太大变化,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没有发生太大改变,风向仍为东南风,A错;时间为2023年7月即夏季,山西省受冷锋的影响,可能会出现阴雨、大风天气,不会
出现扬沙天气,B错;渤海海域等压线变得密集起来,逐渐风起浪涌,C错;读图,陕西省位于冷锋锋后,气温降低,出现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减弱,地面长波辐射减弱,D对。故选D。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加利福尼亚州()A.山地众多,地势起伏大B.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C.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
主D.水热条件好,土壤肥力高6.影响加利福尼亚州北部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①大气环流②纬度位置③地形分布④海陆位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5.A6.B【解析】【5题详解】根据图中陆高信息可知,加利福尼亚州山地众多,地势起伏大,A正
确。根据图中年等降水量信息可知,区域北部降水相对较多,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B错。区域地处北纬30度至40度的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植被以常绿硬叶林为主,C错。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水热搭配条件并不
好,D错。故选A。【6题详解】根据图中125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知,加利福尼亚州北部降水中部相对较多,东西两侧降水较少。其原因在于:受盛行西风影响,西风从海洋带来水汽,遇山地阻挡抬升,在中部水汽凝结彻底,降水更多;西部沿海水汽抬升相对较小,降水较少;东部地区受山地的阻挡,水分较少,降水较少,主
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①③正确。东中西部纬度差异不大,②错。海陆位置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④错。故选B。【点睛】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含有水汽的空气受地形阻挡抬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降水一般从山麓向山顶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
化规律;在山地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难以形成降水,且空气下沉干绝热增温(海拔每下降100m,气温升高1℃),形成焚风效应。在低纬信风吹拂下,太平洋表层赤道暖流一路向西,一部分洋流可以通过印度尼西亚群岛间的海道进入印
度洋,称为印尼贯穿流。印尼贯穿流是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图为印尼群岛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区域()A.降水季节变化大B.位于板块生长边界C.植被多复杂垂直结构D.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8.与加里曼
丹岛相比,帝汶岛()A.附近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大B.昼夜变化幅度小C.附近海域多季风洋流D.正午太阳高度大9.印尼贯穿流受海一气相互作用影响,其输送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表现在()A.赤道低压带北移时增加B.地球公转速度快时
减少C.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增加D.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达最大10.印尼贯穿流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是()A.使望加锡海峡逐渐拓宽B.使弗洛勒斯海盐度降低C.松巴岛生物量不断增加D.是南印度洋的热源之一【答案】7.C8.A
9.D10.D【解析】【7题详解】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小,A错。图示区域主要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B错。区域植被类型主要为热带雨林,植被多复杂的垂直结构,C正确。区域面积约为15°×11
1km×20°×111km,约369万平方千米,D错。故选C。【8题详解】大洋表层海水密度整体随纬度增高而增大,且大洋表层密度最低值出现在赤道偏北侧海域,所以相比而言,帝汶岛所在海域表层海水密度更大,A正确。加里曼丹岛位于赤道附近,其纬度更低,昼夜变化幅度更小,B错。帝汶岛附近主要
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季风洋流较少,C错。该区域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两岛屿均有直射的可能,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需要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帝汶岛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一定较加里曼丹岛更大,D错。故选A。【9题详解】赤道低压带北移时,其输送量相对减少,A错。公转速度较快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时间在1月初,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其输送量增大,B错。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侧海域海水温度增加,向西输送的温暖海水减少,印尼贯穿流输送量减少,C错。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增强,向西输送的温暖海水增多,印尼贯穿流输送量达到最大,D正
确。故选D。【10题详解】印尼贯穿流主要对区域海水的水热进行输送,对海峡的宽窄影响不大,A错。印尼贯穿流将低纬地区的热量输送至弗洛勒斯海域,加剧该海域的蒸发,使其盐度升高,B错。印尼贯穿流增加了松巴岛的水热,有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由
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不会导致其生物量不断增加,C错。印尼贯穿流将赤道太平洋表层的暖水输送至印度洋,是南印度洋的热源之一,D正确。故选D。【点睛】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相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主要有以下影响:①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水量减少;②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降水量会明
显增多;③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等。我国贵南高铁桥隧比90%以上,突破诸多技术难题,立项科研课题33项,于2023年8月31日实现全线贯通运营。图为贵南高铁线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该段铁路()A.位于暖温带,地势第二级阶梯B.途经多处溶洞,修建难度很大C穿
越南岭山地,易受塌方影响D.沿途多落叶林,景观四季分明12.贵南高铁开通后,将()A.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B.促进黔桂两省间货物流通C.利于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D.使西南人口分布重心东移【答案】11.B12.A【解析】11题详解】该段铁
路位于秦淮线以南,地处亚热带,A错。图中铁路经过贵州广西等地区,沿途喀斯特地貌广布,途经多处溶洞,建设难度大,B正确。该铁路连接贵阳和南宁,并没有穿越南岭山区,C错。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沿途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非落叶林,D错。故选B。【12题详解】贵州、广西等地少数民族
分布较广,该高铁开通后,区域对外联系增强,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A正确。高铁主要承担客运,而非货运,对促进两省货物流通影响不大,B错。高铁线路的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C错。现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该高铁的开通有
利于促使人口流动,但不一定导致西南地区人口分布中心东移,D错。故选A。【点睛】交通建设的意义应从交通意义(增加便捷交通通道、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经济意义(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
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社会意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国防意义(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等方面分析。2023年5月19日是第十三个“中国旅游日”,长白山景区面向所有游客免
门票开放。游客上山过程中经过位于海拔2000-2550米的苔原带,调查发现该时段正是长白山苔原带坡面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季节。图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月均温垂直变化率(海拔每上升100米土壤月均温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为13.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月均温随海拔增
加而升高的时段是()A.立春—惊蛰B.谷雨—小满C.芒种—小暑D.白露—寒露14.与夏季相比,春季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坡面土壤侵蚀更严重,原因是()①土壤表层解冻,易被侵蚀②气温回升快,坡面径流量大③山地地形,地势起伏较大④植被覆盖差,对径流阻
挡弱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游客增多可能给长白山区带来的影响是()A.增加碳排放,加快全球变暖B.破坏山地植被,导致坡面径流加剧C.提高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D.流动人口增多,基础设施条件变差【答案】13.C14.B15.C【解析】【13题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读长白山某坡苔
原带土壤月均温垂直变化率(即海拔每上升100米,土壤月均温变化的多少)的图可知,5~9月土壤月均温垂直变化率为正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该时间介于芒种—小暑之间(大致介于6月-7月),C正确。立春—惊蛰大致介于2月-3月,谷雨—小满大致介于4月-5月,白露—
寒露大致介于9月-10月,这些时间土壤月均温垂直变化率为负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选C。【14题详解】长白山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冬季会落叶干枯,所以与夏季相比,春季长白山苔原带气温低,植被覆
盖差,对坡面径流阻挡弱,加之春季土壤表层解冻,易被侵蚀,所以坡面土壤侵蚀更严重,①④正确;夏季降水多,坡面径流更大,②错;地势起伏无季节差异,③错。故选B。【15题详解】加快全球变暖,并不是对长白山区带来的
直接影响,A错。游客虽然增多,但如果当地景区管理合理,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不一定导致山地植被破坏,B错。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长白山景区面向所有游客免门票开放,游客的增多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带动当地经济发展,C正确。游客增多,流动人口增多,基础设施的压力大,但同时游客
的增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使基础设施的改善,所以基础设施条件不一定变差,D错。故选C。【点睛】水土流失的成因:①自然因素(潜在因素):水土流失强度与地形坡度、降水多少和强度呈正相关,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还与土壤的疏密程度有关。②人为因素(主导因素):主要是指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北京某中学学生利用暑期到香港进行研学旅行。图(a)为香港地质公园两个园区示意图,图(b)为西贡火山岩园区部分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任务一:绘制地图辨地形两个小组
分别在西贡火山岩园区的A、B两地进行实地考察。(1)判断A、B两地的同学是否相互可见,绘制剖面图并说明理由。任务二:观察地貌明过程图为香港迄今发现藏有化石证据的最古老地层形成的地质遗迹“鬼手”。(2)简述“鬼手
”景观的形成过程。任务三:依据措施悟影响鉴于香港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香港特区政府从2005年就开始了创建地质公园的计划,最终于2009年10月成功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又于2011年9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
园网络成员。(3)概述创建香港地质公园的重要意义。【答案】16.绘图如下:不能。理由:视线范围内有山脊(山坡)阻挡。17.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在风化、降水和风等侵蚀作用下形成“手指”形态;海浪不断侵蚀岩石底部形成“手腕”形态。18.保护地质遗迹;维持自然环境稳定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提供生态监测和科研基地;作为科普和宣传教育平台,利于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海岸地貌的形成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
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等高距为50米,从A到B先经过山谷,再经过山脊,A点海拔介于100~150米,山谷处的海拔介于50~100米,山脊最高处的海拔介于150米
至200米,B点的海拔介于50~100米。绘图如下:由此可知,AB之间存在山脊的阻挡,所以难以通视,相互看不见。【小问2详解】该岩石含有化石,推测应为沉积岩。在地质历史时期,受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
岩,沉积岩形成在地下,后经地壳抬升露出地表接受外力侵蚀,在风化、降水以及风等外力作用下侵蚀形成手指形态。该地地处沿海地区,海浪不断侵蚀岩石底部,形成手腕形态,最终形成该地质遗迹。【小问3详解】首先,通过
建设香港地质公园,人为加强了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减少了地质公园内人类活动对地质公园的破坏,有利于维护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其次,该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可作为科普和宣传教育平台,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
的意识。同时,也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监测的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17.台风“杜苏芮”于2023年7月21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图(a)为“杜苏芮”路径和气压变化图。“杜苏芮”于7月29日在安徽省境内减弱为热
带低压,被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停编后的残余环流仍继续北上并对我国北方多地产生影响。图(b)为京津冀极端降水成因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的(1)概述“杜苏芮”形成后的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期间,京津冀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袭击,部分区域最大
累计降雨量达到1000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超100毫米。(2)据图(b),分析京津冀地区此次极端强降雨的成因。此轮灾情累计造成北京市13个区44673人受灾,持续降雨引发洪水、山洪等次生风险,门头沟和房山两区人员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灾害发生之初,政府立即采取措
施抢险救灾。(3)列举政府应对此次灾害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移动方向:西北方向。强度变化:7月21日至7月25日强度增强,7月25日至7月29日强度减弱(2)台风“杜苏芮”的残余环流北上,以及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不断补充,大量的水汽被快速输送到华
北平原,副热带高压将其阻挡在了华北地区,水汽遇到太行山脉的阻挡抬升,形成强降水。(3)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报机制,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合理规划泄洪区,有序分泄洪水;及时转移处于危旧房屋或地势低洼处的人员;组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
作。【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风的路径和强弱变化,降雨的影响因素,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a中的时间信息和经纬度信息可知,杜苏芮形成后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台风
为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越低,强度越大,根据图a信息可知,从7月21日至7月25日,中心气压降低,强度增强。从7月25日至7月29日,中心气压升高,强度减弱。【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7月29日在安徽省杜苏芮减弱
为热带低压,被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但停编后的残余。气流仍继续北上。结合图b信息可知,北上的残余气流加之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的不断影响,大量水汽被输送至华北平原地区。结合图中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可知,输送至华北平原地区的水汽被副热带高压阻挡,在华北地区停留,水汽遇
到太行山等山脉的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强降雨。【小问3详解】对于洪涝灾害,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及时转移处于危旧房屋或低洼地处的人员。其次,应该加强监测和预报机制,及时对市民发布天气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预警。再次,作为地方政府而言,应该提前合理规划泄洪区有效、有序的分泄洪水,减少
水流对某一个区域的集中影响。最后,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政府应及时组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引导和恢复正常生产。1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23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4周年。图(
a)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b)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1)对比上中游,说明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的特点。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是黄河流域保护面对的突出问题。图(a)中旱灾多发区属于水土保持重点
治理区。(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该地区旱灾多发的原因。滔滔黄河流经壶口地区时,300多米宽的河道骤然变窄,河水跌落至几十米深槽,形成特大瀑布群。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黄河壶口瀑布受上游融冰开河影响水量骤增,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故称“桃花汛”
,如图所示。(3)分析壶口瀑布“桃花汛”的形成原因。【答案】(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下游泥沙堆积;为了防洪人工不断加高堤坝,下游形成“地上河”;地表和地下水补给黄河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2)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降水量不稳定;从高原到平原,地势起伏较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黄土土质疏松,保水能力弱。(3)每年春季,北方气温回升快,黄河上游河段大量冰凌消融,河水增多;流至壶口地区,河道变窄,地势落差增大,水流湍急;此时节,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
故称“桃花汛”。【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流域界限可知,相比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而言,黄河下游地区流域面积狭小。注意要求说明,所以需要分析原因。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携带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下游地
区为了防洪,人为不断的在河流两岸加高堤坝,下游形成地上河,从而使得下游河流受地表和地下水补给很少,所以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狭小。【小问2详解】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即是从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气候角度来说,
区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量极其不稳定,易发生旱灾。从地形要素来说,区域地处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水分易流走,地表水留存时间短,容易发生旱灾。从土壤的要素来说,区域黄土土质疏松,保土能力较弱,易发生旱灾。【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桃花汛形
成的时间是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该时期为我国春季,北方地区气温回升快,在黄河上游地区,河段附近有大量的冰凌消融,使得河水突然增多,河水向下游流动过程中,流至壶口地区,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由于300多米宽的河道突然变窄,使得水位上升,河流湍急,此时节
正值两岸地区桃花盛开,故称为桃花汛。19.基里巴斯由33个大小岛屿组成,跨越了3800千米的海域,拥有全球最大的环状珊瑚岛。图为基里巴斯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基里巴斯的地理位置。基里巴斯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
国家之一,1979年以前盛产磷酸盐,这是长期堆积的海鸟的鸟粪经过矿化作用形成的。(2)说明该国盛产磷酸盐的原因。通过对基里巴斯3个群岛的土壤研究得出结论:该岛的土壤是微发育的贫瘠粗骨土。原生植物和动物对土壤发
育有重要贡献。此外,对于该地区现代土壤改良而言,向土壤添加营养物质时需要考虑时机。(3)结合上述研究结论,阐述当地土壤的成土条件。【答案】(1)地跨南北半球,位于西半球,太平洋中部的热带岛国,跨越国际
日界线。(2)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海域辽阔,鱼类资源多,食物丰富,海鸟数量多;远离其他大陆,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少,利于海鸟生长;海鸟鸟粪的长时期堆积并经过矿化作用形成磷酸盐。(3)动植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有机质;降雨多的地区淋洗作用强,土壤肥力低,改良土
壤时应避开降雨天气;土壤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析】【分析】本题以基里巴斯地图和环礁的形成过程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基里巴斯地理位置、工业区位因素、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基里巴斯主要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太平洋地区;南北纵跨赤道,跨越南、北半球;是太平洋中部的热带岛国;位于160°W,位于西半球;东西横越180°经线,是世界上唯一地跨赤道而又横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交叉点上的国家。【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
1979年以前盛产磷酸盐,这是长期堆积的海鸟的鸟粪经过矿化作用形成的,结合其纬度位置可知,基里巴斯位于赤道附近,处于热带,热量充足,跨越了3800千米的海域,海域辽阔,鱼类资源多,食物丰富,海鸟数量多;当地远离其他大陆,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少,利于海鸟生长;海鸟鸟粪数量大,长时期堆积并经过矿
化作用形成磷酸盐。【小问3详解】由材料可知,该岛的土壤是微发育的贫瘠粗骨土,原生植物和动物对土壤发育有重要贡献,动植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有机质;当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降雨多的地区淋洗作用强,土壤肥力低,对于该地区现代土壤改良而言,向土壤添加营养物质时需要考虑时机,故改良土壤时
应避开降雨天气;综上所述,土壤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20.中国境内天山的博格达等四个片区以“新疆天山”的名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研究发现博格达峰北坡拥有典型的垂直自然带,如图所
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论述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的垂直变化。【答案】天山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水分先增多后减少,使自然带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天山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且高原、山地阻挡东南季风的深入,因此天山北坡山麓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海拔升高,盛
行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和偏北风带来的北冰洋水汽受到地形抬升,产生了地形雨,随着水分增加,开始出现山地草原带;当降水在半山腰达到最多,加上热量减少,开始出现山地针叶林带;随着海拔高度继续增加,水分和热量均逐渐减少,又出现亚高山(高山)草甸带等自然带;随
着海拔继续升高,水分和热量进一步减少,全年气温低于0℃,出现冰雪带。【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中国境内天山的博格达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
现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中国境内天山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水分先增多后减少,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使自然带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山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且高原、山地阻挡湿润的
东南季风的深入,因此天山北坡山麓即水平基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海拔升高,(准格尔盆地西北有豁口),盛行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和偏北风带来的北冰洋水汽进入准格尔盆地,受到天山北坡地形抬升,产生了地形雨,随着水分增加,开始出现山地草原带(如图所示);当降水在半山腰达到最多,加上热量减少,开始出现山地针
叶林带(如图所示);随着海拔高度继续增加,水分和热量均逐渐减少,又出现亚高山(高山)草甸带等自然带(如图所示);随着海拔继续升高,水分和热量进一步减少,全年气温低于0℃,出现冰雪带(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