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04 文言知识(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中考总复习新高度之夯实基础篇 (七年级上).doc,共(24)页,100.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95b88da8940d6de384268169612c2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文言知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儿子和女儿2.其他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2)俄而雪骤.骤:急(3)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4)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3.虚词意义及用法(1)与:与.儿女讲论文义介词,跟(2)俄而: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3)然:公欣然.曰……的样子(4)因: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趁、乘知识点二特殊句式1.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何”前
置)2.撒盐空中差可拟。(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倒装句,状语“(于)空中”后置)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2知识点三重点句子翻译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2.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漫天飞舞。”知识点四问题探究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家庭气氛。2.两个咏雪的句子“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
起”,哪一个更好?请谈谈理由。示例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
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示例2:“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撒盐”一喻缺乏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
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3.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知识点五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寒雪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3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尊君在不.
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等候所约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3)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3.一词多义不:尊
君在不.“不”同“否”过中不.至副词,表示否定4.其他实词(1)元方时.年七岁时:当时(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3)待君.久不至君:您(4)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5)友人惭.惭:惭愧(6)元方入门不顾.顾:
回头看5.虚词意义及用法(1)乃:去后乃.至副词,才4(2)而: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3)之:下车引之.代词,指陈元方知识点二特殊句式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友人”)知识点三重点句子翻译1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与家父约定在中午。中午您没有到,就是不守信用;您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是无礼。知识点四问题探究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
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指“您父亲”;“家君”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示例1:不失礼。其一,全文主要写元方懂得为人之理,无信、无礼,是全篇核心,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其二,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
,我们不应该过于苛求。示例2:失礼。别人已经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该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3.学完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5知识点五文章中心本文主要阐述了为人处世一定要讲诚信,这样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知识点六内容拓展对
《世说新语》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概括。《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艺术特色: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描绘;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6(二)《论语
》十二章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学而时习.之古义:温习今义:学习(2)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词,三(4)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5)饭疏.食,饮水.疏:古义:粗糙今义:疏通,疏散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3.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
,做(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7(3)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乐.亦在其中矣乐趣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
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6)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5.其他实词(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不亦君子..乎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4)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6)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7)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爱,爱好(9)不义..而富且贵不义:不正当的手段(10)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8(11)不舍.昼夜舍:停止(12)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文中泛指平民百姓(13)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4)切.问而近思切:恳切6.虚词意义及用法(1)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博学而.笃
志连词,表并列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2)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人不堪其.忧代词,指“一箪食……”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3)于:于.我如浮云介词,对、对于(4)焉: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知识点二成语探源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
乐的吗?”现常表示达到极点。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3.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人开始走向成熟。4.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5.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
不返。6.富贵浮云:比喻轻视金钱、地位的清高观念。9知识点三特殊句式1.贤哉,回也!(判断句)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判断句)3.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宾语“之”)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句,第二个分句省略动词“择”)知识点四重点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
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
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变志向。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10仁德就在其中
了。知识点五问题探究1.“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样做的好处。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2.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
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风范?不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有广博的学识,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心地。3.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浮云在
天,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知识点六文章中心本文记叙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原则等,给我们以指导和
教育。知识点七内容拓展对《论语》语言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概括。1.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示性。2.语言口语化,自然亲切。3.片段对话形式表现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4.简洁明快,表达准确。5.朴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11(三)诫子书知识点一重点词
语1.古今异义(1)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2)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3)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治:古义
:修养今义:管理(4)意与日.去古义:岁月今义:24小时、天2.一词多义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就3.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2)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4.其
他实词(1)夫君子之行.行:操守,品德(2)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12(3)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励:振奋(4)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躁:轻薄浮躁(5)年与时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6)悲守穷庐.庐:陋室5.虚词意义及用法(1)夫:夫.君子之行助词,用
于句首,表示发端(2)以:静以.修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知识点二成语探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才能明确志向,集中精神才能实现远大目标。知识点三特殊句式夫学须静也
。(判断句)知识点四重点句子翻译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需要静心专一,而才能来
源于学习。13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知识点五问题探究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淡泊、立志、惜时。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劝
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懈怠、懒惰、浮躁。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
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知识点六文
章中心这篇文章作者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14(四)狼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1)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学2.一词多义(1)止:止.有剩骨副词,仅、只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2)敌: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盖以诱敌.名词,敌人(3)前:恐前.后受其敌名词,前面狼不敢前.动词,上前、前进(4)意:目似瞑,意.暇甚名词,神情、态
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打算、企图3.词类活用(1)一屠.晚归动词用作名词,屠户(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攻击(3)狼不敢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15(4)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5)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
,挖洞(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4.其他实词(1)缀.行甚远缀:连接,紧跟(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3)屠大窘.窘:处境困迫,为难(4)顾.野有麦场顾:看,视(5)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6)目似瞑.瞑:闭上眼睛(7
)屠暴.起暴:突然(8)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9)狼亦黠.矣黠:狡猾5.虚词意义及用法(1)以:投以.骨介词,把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来(2)之:复投之.代词,代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结构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久之.,目似瞑音节助词,无意义又数刀毙之.代词,代指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结构助词,的16(3)乃:屠乃.奔倚其下连词,于是(4)盖:盖.以诱敌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5)而:而.顷刻两毙连词,表转折知识点二特殊句式
1.投以骨。(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2.一狼仍从。(省略句,省略宾语“之”)3.顾野有麦场。(省略句,省略主语“屠”)4.场主积薪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5.屠乃奔倚其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6.一狼洞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知识点
三重点句子翻译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回头看见野外有一个麦场,麦场主人堆积柴草在麦场中间,覆盖成小山似的。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4.一狼洞
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是在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17知识点四问题探究1.文章究竟是要表现人
的勇敢与智慧,还是要表现狼的狡诈与阴险?两者到底谁是文章的主体?文章的主体应是狼。原因在于:本文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文章虽以屠户为线索,通过其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狡猾,但每段描写的重点都落在狼身上;结尾更是直接评论“狼性”,落脚点还是在“狼”。所以,文章并不仅仅在于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
2.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示例: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知识点五文章中心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杀死两只狼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和狡诈的本性,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读者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
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心慈手软。知识点六内容拓展对《聊斋志异》语言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概括。1.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短篇小说,散文小品等。2.大胆奇异的艺术想象。3.曲折奇峭的情节艺术。4.诗情浓郁的意境创造5.雅洁明畅的语言艺术18(五)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
.古今异义(1)及其家穿.井古义:挖掘开凿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2)国人..道之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指本国的人2.一词多义闻: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见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其他实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2)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3)国人道.之道:讲述(4)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4.虚词意义及用法(1)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这件事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从19宋君令人
问之于.丁氏介词,向知识点二特殊句式1.有闻而传之者。(判断句)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倒装句,介词短语后置)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知识点三重点句子翻译1.家无井而出溉汲。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田。2.吾穿井得一人。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国都中的人都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知识点四问题探究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2.请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3.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示例1:对道听途说的消息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示例2: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20示例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知识点五文章中心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
们对于道听途说的消息,一定要详查弄清其真相,不要轻信、轻传。21杞人忧天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2.古今异义(1)身亡.所寄古义:无,没有今义:死亡,逃跑(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3)若.屈伸呼吸古义:第二人称代
词,你今义:好像;如果(4)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伤害3.一词多义日:终日.在天中行止名词,天日.月星宿名词,太阳4.其他实词(1)天,积气..耳积气:聚积的气体(2)终日在天中行止..行止:行动,活动(3)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4)只使..坠只使:纵使
,即使(5)地,积块..耳积块:聚积的土块22(6)充塞四虚..四虚:四方(7)若躇步跐蹈....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8)其人舍然..大喜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5.虚词意义及用法其:其.人曰代词,那奈何忧其.坏代词,它知
识点二成语探源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知识点三特殊句式1.天,积气耳。(判断句)2.地,积块耳。(判断句)知识点四重点句子翻译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国有一个人,担忧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自己没有地方依托
,而(急得)睡不着觉。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在天空里活动,为何担忧天坠落下来呢?3.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
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伤害人。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23那人听了,放下心来,高兴极了,开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高兴极了。知识点五问题探究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忧”天会塌,地会陷。(天地崩坠。)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后来经过别人的开导,他才安心。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天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的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3.你如何看待文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他对天、地、
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不科学。日月星辰都是天体,都是物质,不是光,如果真掉下来肯定会伤害人类。地壳也是在运动的,地震、火山爆发就是实例。)4.这篇文章有怎样的寓意?不必毫无根
据地瞎担心。5.如何看待文中杞人的形象?示例1: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地瞎担心、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示例2:他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的人。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他敢于怀
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平的。24示例3:他是一个居安思危、有超前意识的人。面对浩渺未知的宇宙,杞人产生了天将崩、地会陷的恐惧,这不仅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更折射出他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这是何等可贵啊!知识点六文章中心这则寓言
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