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6题-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doc,共(14)页,86.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94b78ceae413c8b659c3e74bcea57c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全国高考历史Ⅰ、Ⅱ、Ⅲ卷26题研究年份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2017唐史学素养历史事实认定唐南方经济文化对北方社会生活的影响唐后期敦煌自耕农经济盛行2018北宋民营手工业发展唐皇权通过机构调整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唐医药学发展与国家
力量的支持2019唐民间“牵钩之戏”与阳刚力量的推崇宋程颢诗作与理学思想的主旨宋募兵制加重政府财政负担2020宋农作物种植扩展与土地利用率宋科举制程序的完善唐张旭书法的特点命题范围:围绕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均有考查;全国一卷唐宋交叉考查,但2018年和2020年25题考查唐朝知
识;知识点侧重考查:政治:唐武则天通过机构调整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宋太祖改革科举制,完善科举程序;宋募兵制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经济:唐南方经济文化对北方社会生活的影响;唐后期敦煌自耕农经济盛行;唐民间“牵钩之戏”与阳刚力量的推崇;北宋民营手工业发展;宋农作物种植扩展与土地利用率;思想文化:唐
医药学发展与国家力量的支持;唐张旭书法的特点;宋程颢诗作与理学思想的主旨;史学常识:唐史学素养历史事实认定;(一)准确把握核心概念: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藩镇割据;募兵制;租庸调制;雕版印刷术;唐诗;行书、楷书、
草书;二府三司;交子;经济重心南移;理学;活字印刷术;宋词;(二)准确把握阶段特征(略)2(三)认真对待新课标新增观点唐宋时期的政治1.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隔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
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2.科举制(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
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3.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北宋崇文抑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唐宋时期的经济1.唐朝两税法(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于身为本”,改变了自
战国以来以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宋朝的经济(1)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2)商业: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外贸税收
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3.经济重心南移(1)历程①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③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
足”。(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①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②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3唐宋时期的思想文化儒道佛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②佛教在中国盛
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唐时期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
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主题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考向从发展角度考查制度传承与创新的影响【命题聚焦】聚焦1门阀政治的形成及评价(1)形成: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是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
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2)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门阀士族导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
员。聚焦2唐代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1)中央行政制度①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②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
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③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2)地方行政制度:唐代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
折时期。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道”的设置往往使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后期逐渐趋向藩镇割据的分裂状态。4主题二魏晋至隋唐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考向1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唐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命题聚焦】聚焦1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影响(1)特征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
口的南迁。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④由北向南转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2)影响①对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
上交通和运输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
吸引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④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⑤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
展。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⑦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聚焦2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及赋税制度的变化(1)土地制度——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
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②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授给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③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
生产的恢复。(2)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和两税法①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②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
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考向2从文明延续角度考查魏晋隋唐思想文化的传承及评价5【命题聚焦】聚焦1魏晋玄学及影响(1)内涵: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
哲学的基本内容。(2)影响:玄学思潮的出现动摇了儒学思想在思想领域的权威地位,促使魏晋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对当时乃至后世封建社会文人志士的思想、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聚焦2理解魏晋隋唐时期的三教融合现象(1)区别①儒家思
想:倡导积极入世,提出“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②道教、佛教:告诉人们尘世苦短,功名利禄如粪土,应该看破红尘,离开政治即“消极避世”。(2)融合①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魏晋时
期的玄学即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②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③佛教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
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佛教解释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主题三宋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考向1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宋元政治制度创新的影响【命题聚焦】聚焦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中央体制:唐中期以来形
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始终围绕着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而演变。(2)地方制度:宋代设知州、通判,相互监督,“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地方无权,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宋元时期基本完成了对地方管
理制度的变革,为明清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聚焦2宋代的文官政治(1)形成概况: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
”,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这样,两宋时期的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6(2)形成原因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
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③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
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④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聚焦3唐宋时期政治变革与社会阶层的变化(1)中枢机构:由三省制向中书门下体制转变,宰相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
——宰相政务官化,逐渐形成二府三司体制。(2)选官制度:自隋朝开始确立的科举制至宋代在选官中完全确立主导地位,促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形成。聚焦4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和职
能(1)特点:行省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中央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2)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
属,而这种节制和统属又大抵是代中央行事的。首先,腹里以外的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考向2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代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化【命题聚焦】聚焦1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
总体特点经济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具体特点如下:(1)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手工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趋势。
(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了普遍的方式。(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
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7重视。聚焦2唐宋赋役制度的改革(1)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
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的限制,是对劳役地租这种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2)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
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纳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3)“募役法”与“方田均税法”:北宋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
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也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考向3从变化角度考查唐宋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及影
响【命题聚焦】聚焦1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1)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发展。宋代已出现装载量达数十万石的大海船,与东南亚、欧洲都有往来。(2)纸币和信用票据的出现与大量使用。纸币有“交子”和会子等,信用票据有本地交货、异地取款的交钞(盐钞、茶钞等)。
(3)包买商出现。宋朝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诸如预付款给纺织户,产品织成后卖给商人;预付定金给果农,果子成熟后由商人包买。(4)古典市制的瓦解与近代市制的确立。城市由“坊市分离”转变为“坊市合一”的格局,市场由封闭转向开放,时空限制均被打破,由此形成城市的
市民阶层和行会组织。(5)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水路交通线为网络,以镇市、村市为网络交结点的多级市场结构。聚焦2从历史解释角度归纳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2)城市商品经济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
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3)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4)中唐以来,传统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5)海外贸易发达,南宋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对外贸易税收。主题四宋代儒学思想的成熟与文化的繁荣8考向从文明演变角度考查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命题聚焦】聚焦1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
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
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聚焦2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传统儒学经由宋、元、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仁、义、修身、和谐等)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如理学的“天理论”把仁义礼智等都包含在其中)。(2)宋明理学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的核心:它以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
与汉代董仲舒的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如“三纲五常”。(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佛教、道教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
点,如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聚焦3唐宋时期思想文化变革的特点(1)质疑汉学,重建儒学信仰体系:批判汉代儒学谶纬,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2)理学哲学化与世俗化:理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
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3)市井文化兴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4)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的发明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思维创新(一)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汉至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史论链接】唐宋时期的丝路贸易概况及特点9(1)概况①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
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②宋代以前,从事中外贸易的主力军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进入宋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
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③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并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2)特点①覆盖范围广,
远及西亚、北非、欧洲。②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③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二)从核心素养角度认识唐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
的时代特征【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隋唐至宋元科技、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特别是宋元时期,儒学转型和走向成熟;四大发明完善发展且外传至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唯物史观(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唐代“三教合一”
现象反映了唐代兼容并蓄、开放性的特点;宋代理学出现是与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相适应的(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唐宋科技文化反映了唐宋社会时代与思想科技文化的相互关系家国情怀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观念和个人品格的形成;唐宋元时期思想、科技
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又散发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史论链接】唐宋元科技、文化折射的时代特征(1)科技:唐宋元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
了唐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2)文学:唐代诗歌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宋词一方面是表达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造成的民族矛
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3)书画艺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期,人们欣赏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作品受到推崇;宋元诸多书画家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盛行的风俗画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10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
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
,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2.(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
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表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
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
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11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5.(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
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6.(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
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7.(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
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8.(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
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9.(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10.(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
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1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12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12.(2020新课
标全国Ⅲ卷)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解析1.(2017新课标全国Ⅰ
卷)【解析】本题以4则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历史叙述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表中所引4则材料都谈到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的情况,但细节有所不同。4个选项依据材料中的细
节进行设项,考生只有在完全理解了表中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之后,才能正确作答。A项错在当时的李世民是秦王而不是皇帝。B项错在刘文静的身份当时是将领而不是主帅。从表中材料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直接与薛举作战的是刘文静,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是导致唐军作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而C项则是表中4则材料共同拥有的历史信息,故C项正确。【答案】C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唐代中期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
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答案】C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唐代后期敦煌的自耕农经济【解析】本题通过给定唐代某一地区的土地规模占有比例表,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并进行完整、正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从该表的内容来看,户均占有土地20~130亩的比
例达到了74.1%,这说明此一时期该地的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均匀,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联系教材所讲内容,唐代实行均田制后,有效地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基于上述分析,A项正确地反映了题干内容,故正确。B、C两项与历史现状,亦与题干内容相违背,故错误。题干内容仅提到土地的占有情况,
未提及生产力、生产效率的问题,故D项表述与题干内容不符。【答案】A134.(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北宋民营手工业发展【解析】根据“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井研县制盐业
规模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选择权,可看出井研县制盐业不是官营手工业,而是民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工匠仅是少部分手工业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自主权,无法体现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以“佣身赁力”为生的仅是少数井研
县制盐业工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并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井研县制盐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体太过于绝对化了,故D项错误。【答案】A5.(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削弱相权)【解析】武则
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
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答案】C6.(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医药学的发展【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
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
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答案】C7.(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唐代社会风尚——拔河【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C
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D项。【答案】C8.(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宋明理学——程颢理学【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
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
谐共处,14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答案】B9.(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募兵制【解析】“兵士待遇较为优
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见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
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联,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答案】
A10.(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宋代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种植【解析】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
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答案】A1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解析
】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
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C12.(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张旭的书法艺术【解析】据材料“得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结合所学张旭是草书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飘逸灵动,故选B项;材料“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写
意,不强调严整性,排除A项;据所学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可知不是笔画的繁杂性,排除C项;材料“争路”和“舞剑器”说明不是内敛,排除D项。【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