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A卷)试题1111111.doc,共(18)页,1.89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85b2a4a549d3c34e91c67a86358303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1月温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地理试题卷(A)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有一正确答案。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这是在广西野外考察拍下的照片,所谓“鬼斧神工筑溶洞,钟乳倒立显奇功。石笋
石柱齐捧场,万千姿态尽其中。”完成下列小题。1.下列岩石与图中岩石成因相同的是()A.板岩B.页岩C.玄武岩D.花岗岩2.关于洞内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浅海沉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地壳抬升—流水
侵蚀—流水沉积C.地壳抬升—流水沉积—风力侵蚀—风力沉积D.浅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流水沉积【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图文信息表明,图中地貌为喀斯特地貌中地下溶洞,当地岩石应为可溶性的石灰岩,石灰岩是外力作用形成。板岩属于变质岩,由变质
作用形成,与图中岩石成因不相同,排除.A。页岩为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与图中岩石成因相同,B符合题意。玄武岩和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由岩浆冷凝作用形成,与图中岩石成因不相同,排除C、D。故选B。【2题详解】洞内钟乳石是含碳酸氢钙的流水在溶洞内沉积形成,流水
中的碳酸氢钙来源于流水溶蚀(侵蚀)石灰岩,石灰岩被侵蚀(溶蚀)一般要地壳抬升至高处,石灰岩一般是碳酸钙沉积于浅海而形成。因此洞内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是:浅海沉积形成石灰岩,石灰岩被地壳抬升至高处,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富含碳酸氢
钙的流水,流水在溶洞内沉积形成钟乳石,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岩石的成因类型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1)岩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冷凝而成。如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沉积岩: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等。(3)变质岩:变质作用下形成。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属于变质岩。古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完成下列小题。3.推测下列时段最可能出现白露为霜现象的是()A.夜晚B.上午C.下午D.傍晚4.影响秋分后,一夜凉一夜的因素主要是()①太阳辐射
②海陆位置③地形特征④大气环流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3.A4.D【解析】【3题详解】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0℃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晴朗
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较多,近地面空气降温迅速,降温可能到霜点以下,从而出现霜,因此夜晚是最可能出现白露为霜现象的时段,A符合题意。上午、下午,地表有太阳辐射补充能量,地面净损失的能量不多,近地面空气温度较高,出现白露为霜现象的可能性不大,排除
B、C。傍晚,虽然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大于获得的能量,但白天积累的能量较多,此时地表温度和近地面空气温度还不低,因此出现白露为霜现象的可能性不大,排除D。故选A。【4题详解】秋分后,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离我国各地越来越远,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白天时间变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变少,导致气温降低,使得“一夜凉一夜”,①符合题意;秋分后,我国各地海陆位置、地形特征并没有变化,因此海陆位置、地形特征不是影响秋分后“一夜凉一夜”的因素,②、③不符合题意;秋分过后,随着气温下降,亚洲高压逐渐形成,冬季风逐渐形成并加强,冬季风从较高纬度吹
来,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变低,因此大气环流是导致“一夜凉一夜”的主要因素,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海陆分布图,虚线为板块交界处。完成下列小题。5.①地降水多于②地的月份及经过甲海峡的水流方
向,组合正确的是()A.1月自西南向东北B.7月自西南向东北C.1月自东北向西南D.7月自东北向西南6.下图能正确表示乙地貌成因的是()A.B.C.D.【答案】5.C6.D【解析】【5题详解】图中显示,①地位于M岛中部山地区
东北坡,②地位于M岛中部山地的西南坡。图中M岛属热带季风气候,7月为代表的夏季,当地盛行西南季风,①地为西南季风的背风坡,②地为迎风坡,因此①地降水少于②地,不符合题意,排除B、D。1月为代表的冬季,当地盛行东北季风,①地为东北季风的迎风坡,②地为背风坡,因此①地降水多于②地。此时期,受东北
季风的推动作用下,经过甲海峡的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流动,排除A,选项C正确。故选C。【6题详解】根据六大板块分布特征判断,乙处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乙处地幔物质从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海底
凸出的海岭地貌。图A表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海沟和岛弧地貌,与乙处地貌及成因不同,A错误。图B表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海岸山脉地貌,与乙处地貌及成因不同,B错误。图C表示大陆板块张裂形成的海洋,与
乙处地貌及成因不同,C错误。图D表示大洋板块张裂形成的海岭地貌,与乙处地貌及成因相同,D正确。故选D。【点睛】“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
新的大洋地壳。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扩张。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岸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岩石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年龄越轻,离海岭越
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下图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7.关于图中四地的天气状况,描述正确的可能是()A.甲地沙尘飞扬B.乙地晴空万里C.丙地阴雨连绵D.丁地风雪交加8.图中丁地在M天气系统过境前后风向与风力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风
向由东北变为西北,风力变小B.风向由西北变为东南,风力变小C.风向由东北变为西北,风力变大D.风向由西北变为东南,风力变大【答案】7.A8.C【解析】【7题详解】图中显示,甲地位于蒙古一带,甲地正受冷锋影响,春季空气干燥,很难成云致雨,但风力强
劲,因此甲地可能出现沙尘天气或沙尘暴天气,沙尘飞扬,A正确。图中显示,乙地位于暖锋锋前,容易成云致雨,因此乙地不会是晴空万里,B错误。读图可知,丙地受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很难成云致雨,因此丙地不可能阴雨连绵,C错误。图中显示,丁地位于冷锋锋前,由单一暖气
团控制,天气晴朗,因此丁地不会风雪交加,D错误。故选A。【8题详解】读图可知,M天气系统为冷锋天气系统,图示时刻丁地处于冷锋锋前,属于冷锋过境前,此时丁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北指向南,风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此时丁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随着冷锋(M天气
系统)东移,丁地冷锋过境,丁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指向东,形成西北风,等压线变密,风力增大,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是指农业用水占比下降,非农业用水(包括工业用水
、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占比则不断提高的现象。下图为我国2003-2015年水资源农转非的空间分布。完成下列小题。9.与海南省相比,广东省水资源农转非程度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淡水资源更丰富B.农业生产更落后C.产业结构
层次更高D.地表形态更加平坦10.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程度提高会导致农业()A.生产规模扩大B.用水效率提高C.用水成本下降D.用水难度下降【答案】9.C10.B【解析】【9题详解】淡水资源总量并不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结构,因此淡水资源更丰富不是广
东省比海南省水资源农转非程度相对较高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广东省一直以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因此农业生产更落后不是广东省水资源农转非程度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是指农业用水占比下降,非农业用水(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占比则不断
提高的现象。与海南省相比,广东省工业和服务更发达,产业结构层次更高,非农业用水量增加更加迅速,从而导致广东省比海南省水资源农转非程度相对较高,C符合题意。地表形态平坦程度并不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结构,因此地表形态更加平坦不是广东省比海南省
水资源农转非程度相对较高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题详解】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程度提高,使得农业用水量减少,不会导致农业生产规模扩大,A错误。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程度提高,使得农业用水量减少,为了满足农业用水
的需求,会促进农业用水效率提高,B正确。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程度提高,使得农业用水量减少,只有加大投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才能满足农业用水需求,从而增加了用水难度、提高了用水成本,C、D错误。故选B。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图。完成下
列小题。11.下列地点气候类型及降水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甲——地中海气候夏少冬多B.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雨C.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少冬多D.丁——温带季风气候夏多冬少12.关于甲丙两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小及成因说法正确的是()A.气温年较差甲>丙甲日照长B.甲气温日较
差甲>丙甲阴雨天多C.气温年较差丙>甲丙海拔高D.气温日较差丙>甲丙大陆性强【答案】11.B12.D【解析】【11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地位于50°N附近大陆西岸,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全年温和湿润的气候
特征,不是地中海气候,A错误。读图可知,乙地位于40°N~60°N之间大陆西岸,乙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因受山地抬升西风的作用,具有全年多雨的气候特征,B正确。图中显示,丙地深居内陆,形成温带
大陆性气候,夏季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稍多,冬季受冷干气流影响,降水较少,C错误。图示区域为北美洲,陆地面积相对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季风环流较弱,丁地虽然位于温带大陆东岸,但没有形成温带季风气候,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甲地和丙地纬度相似,甲地临近海洋,终年受来自海洋的
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性较强,而丙地深居内陆,大陆性较强,因此气温年较差甲地小于丙地,A错误。甲地临近海洋,终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阴雨天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较强,而丙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晴朗天气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较弱,因此气温日较差甲地小于丙地,B错误。根据
前面分析可知,气温年较差丙>甲,其主要原因是大陆性的强弱,不是海拔高度,且图中显示,甲地和丙地的海拔相似,都较低,C错误。甲地临近海洋,终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性较强,而丙地深居内陆,大陆性较强,因此气温日较差丙地大于甲地,D正确
。故选D。【点睛】影响气温日变化的因素:天气、下垫面性质(大陆性)、地势等。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与天气直接相关,因此天气是影响气温日变化的重要因素,晴朗天气日温差大,阴雨天气日温差小;下垫面性质不
同,热容量不同,气温变化有明显差异,海洋、湿地、植被地日温差较小,陆地、旱地、裸地日温差大;一般地势越高,日温差越小,海拔较高的大高原因天气晴朗,日温差可能较大。图甲、图乙表示两座山的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状况。完成下列小题。13.图甲中②自然带
与图乙中最相似的自然带是()A.甲B.乙C.丙D.丁14.图甲与图乙雪线高度存在差异,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和主导因素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B.垂直分异规律水热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水分D.地方性分异规律地形【答案】1
3.B14.A【解析】【13题详解】图甲山麓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按照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判断,图甲中②自然带应为针叶林带;图乙中山麓自然带为荒漠石山和温带荒漠,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水分条件变好,甲应为山地(温带)草原带,再向上,降水增加,蒸发减弱,水分条件更好,
乙处应形成针叶林带,向上出现亚高山草甸带,再向上丙、丁应分别出现高山垫状植被带、高寒荒漠带,由此判断,图甲中②自然带与图乙中最相似的自然带是乙,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根据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判断可知,图
甲山地位于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而图乙山地位于温带地区,由于纬度差异,导致气温高低不同,从而使得图甲与图乙雪线高度存在差异,因此这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热量,A正确,排除B、C、D。故选A。图示1960-2014年间世界某区域陆地(海洋)每10年平
均地表增温随纬度变化趋势。完成下列小题。15.图示期间,与海洋相比,陆地()A.热带地区升温较快B.温带地区升温较慢C.冬季地温高于海洋D.调节气候能力更强16.据图推测()A.热带地区秋季物候普遍提前B.温带地区春季物候普遍提前
C.近海暖性浮游生物数量减少D.近海暖性浮游生物南迁明显【答案】15.A16.B【解析】【15题详解】读图可知,在0°~15°纬度地带,陆地每10年平均地表增温幅度比海洋大,因此图示期间,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带地区大多升温较快,A正确。图中显示,在30°~45°纬度地带,大部分地区陆地每10年平均地
表增温幅度比海洋大,因此图示期间,与海洋相比,陆地温带大部分地区升温较快,B错误。与海洋相比,由于陆地热容量较小,冬季陆地地温降温快,地温应低于海洋,C错误。与海洋相比,由于陆地热容量较小,升温快、降温快,因此陆地调节气候能力更弱,D错
误。故选A。【16题详解】读1960-2014年间世界某区域陆地(海洋)每10年平均地表增温随纬度变化趋势示意图可知,该区域的陆地和海洋的地温变化为正值,即地温有上升趋势。热带地区全年皆夏,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如果有秋季出现,由于气温上升,秋季出现的时间应推后,而不是
秋季物候普遍提前,A错误。由于气温上升,温带地区热量条件变好,则春季物候普遍提前,B正确。由于海面温度升高,更适合近海暖性浮游生物生长繁殖,因此近海暖性浮游生物数量应增加,而不是减少,C错误。由于海面温度升高,原来北部不适宜近海暖性浮游生物生长的部分地区也适合近海暖性浮游生物生长了,因此近海暖性
浮游生物北迁明显,D错误。故选B。古村落是形成于历史时期而保存至今的古老村落。下图为黄河支流汾河流域古村落上游空间拓展时序图。完成下列小题。17.流域上游古村落较少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A.水源缺乏B.气候干燥C.平地狭小D.人口稀少18.古村落空间发展顺序最可能
是()A.由中上游向下游扩展B.由中下游向上游扩展C.由上游向中下游扩展D.由上下游向中游扩展【答案】17.C18.B【解析】【17题详解】汾河流域上游多山地,起伏较大,平地面积较小,耕地面积较小,导致古村落较少,因此流域上游古村落较少的最主要自然
原因是平地狭小,C符合题意。汾河流域内上、中、下游的水源条件和气候特征差异不大,因此水源缺乏、气候干燥不是流域上游古村落较少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排除A、B。人口稀少,不属于自然原因,排除D。故选C。【18题详解】图中显示,汾河下游的古村落以先秦时代为主,中游的古村落以明朝和隋
唐时代最多,上游以明朝时代稍多,这表明当地人们先在河流下游和中游河谷平原垦殖建立聚落,随着当地人口持续增长,平原地区土地开垦殆尽,人地矛盾突出,人们开始垦殖中、上游地形条件较差的区域建立聚落,因此古村落空间发展顺序最可能是由中下游向上游扩展,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图甲为波兰及周边区
域示意图,图乙为波兰国庆日5月3日某时刻极地俯视的昼夜状况图,阴影部分为夜晚。完成下列小题。19.图示区域()A.北部海水盐度高,珊瑚礁发育好B.自东向西房屋墙体的厚度增加,年较差大C.深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
,降水多D.地势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冰川地貌较显著20.图乙所示的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日华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甲地B.此刻华沙与伦敦已经进入夜半球C.该日华沙太阳视运动轨迹大于1800D.此刻,北京地方时为5月4日2点【答案】19.D20.C【解析】【1
9题详解】图示区域北部沿海纬度超过54°N,为温带海域,属于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波罗的海,珊瑚生长在热带海域,A错误。图示区域自东向西,离海洋越近,受海洋和温暖的盛行西风越大,冬季气温自东向西逐渐提高,因此为了御寒
的房屋墙体的厚度应减小,自东向西大陆性减弱,气温年较差减小,B错误。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图示区域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东岸,因此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不是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C错误。图中显示,该区域的河流大致由南向北注入海洋,因此当地地势大致由南向北倾斜,由于纬度较高,地质时期曾覆盖着古冰川,因此冰川
地貌较显著,D正确。故选D。【20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乙为波兰国庆日5月3日某时刻极地俯视的昼夜状况图,阴影部分为夜晚。此日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昼现象,图乙中极点附近出现了极昼现象,则图乙为北极俯视图。图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上
,图中显示华沙纬度约为53°N,甲地离直射点更近,因此该日华沙正午太阳高度角远小于甲地,A错误。图中显示,本初子午线(0°经线)在北半球均位于白昼,伦敦位于本初子午线上,因此伦敦没有进入夜半球,B错误。该日(5月3日)直射北半
球,北半球各地白昼长于黑夜,太阳视运动轨迹大于180°,华沙位于北半球,当然该日华沙太阳视运动轨迹大于180°,C正确。图乙为北极俯视图,逆时针自转,则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昏线上,即本初子午线为5月3日18时,此刻,北京(116°E)地方时应为5月
4日1:44,D错误。故选C。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19年4月1日,中国建筑公司在赞比亚铺设长达237公里的公路(当地人称之为“黄金通道,实现全线通车。沿线经过大小涵洞
(涵洞是设干路基下的排水孔道)共计360余座,穿越原始森林104公里。项目建成前,原有道路只允许季节性通行,当地酋长原来常常感叹“雨季期间我们如同生活在孤岛上”。材料二:三角梅是赞比亚的国花,一种喜光、喜温、喜湿植物,不耐寒,最低气温在3℃以上才可安全越冬,1
5℃以上方可开花,花色艳丽,非常适合观赏。材料三:图甲为赞比亚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乙为卢萨卡气候资料图。(1)从水循环角度简析图中A处沼泽地的成因。(2)与赞比西河南侧水系相比,分析北侧水系特征。(3)评价赞比亚三角梅生长的气候条件。
(4)列举建设“黄金通道”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5)简述该国建设“黄金通道”的主要目的。【答案】(1)湿季降水量大;有河流水汇入;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2)特征:与南侧相比,北侧水系支流多;流程长;北部河流多自北向南流,南部河流多自
南向北流。原因:北部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更长,降水量大;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南部相反。(3)利:位于低纬地区,光照充足利于生长;终年高温(热量充足),花期长;最低均温大于7°,利于越冬。不利:4到10月,降水少不利于生长。(4)地
形地质条件复杂;湿季积水,干季高温缺水;经过大片沼泽地,建设成本高;经过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要求高。(5)完善交通设施;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克服南北交通的季节性中断),方便南北方物资的交流和人员往来。【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非洲赞比亚为背
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沼泽的成因、水系特征分析、农业区位、交通区位、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题意表明,图中A处沼泽地的成因应从水循环各环节的角度进行简析。图中显示,A处位于18°S附近
,应属热带草原气候,当地湿季降水量大,当地水量补给量大,在低洼地容易积水形成沼泽;图中显示,A处有河流水汇入,水量较大,容易形成沼泽;当地地势低洼,地表和地下径流流速慢,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地表水不易下渗,容易在地表积水形成沼泽。(2)
与赞比西河南侧水系相比,北侧水系特征应从支流多少、流程长短、流向进行分析。由于赞比西河北侧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更长,降水量更大,且北侧流域面积较大,因此与南侧相比,北侧水系支流多、流程长;由于赞比西河干流两侧的地势是南、北两侧高
,中间低,因此北部河流多自北向南流,南部河流多自南向北流。(3)赞比亚三角梅生长的气候条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结合三角梅的生长习性进行评价。从有利方面来看,三角梅喜光、喜温,不耐寒,赞比亚位于低纬地区,以高原地形为主,光照充足利于三角梅生长;赞比亚纬度低,图乙显
示,当地终年高温,热量充足,适合三角梅生长,材料信息表明,15℃以上方可开花,图乙显示,赞比亚气温高于15℃的时间长,利于三角梅开花,且花期长;最低气温在3℃以上三角梅才可安全越冬,图乙显示,当地最低均温大于7°,利于越冬。从不利方面来看,三角梅喜湿,图乙显示
,4到10月,当地降水少,不利于三角梅生长。(4)建设“黄金通道”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应从地形地质、气候、湿地、生态等方面进行列举。图中显示,当地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加大公路修建的工程量;当地属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明显,湿季当地容易积水,干季高温缺水,材料信息表明,该公路沿线经过大小涵洞共计360
余座,加大公路建设的工程量;图中显示,该公路经过大片沼泽地,建设成本高;该公路经过国家公园,材料信息表明,该公路穿越原始森林104公里,因此修建公路的生态保护要求高,增加公路建设的难度。(5)该国建设“
黄金通道”的主要目的应从交通、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叙述。该国建设“黄金通道”完善交通网络和设施,提高该国沿线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克服南北交通的季节性中断,方便南北方物资的交流和人员往来;沿线穿过重要的旅游区和经济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2
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位于湖北省的黄石市,曾是铁矿重镇。经过一千多年的开采,形成了大量的高陡边坡、废石废土废渣堆集场地、巨大的露天采坑等。位于该市的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矿区废石场种上了大面积的豆科落叶乔木—刺槐树,现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材料二:图甲为
甲地至阳新城区沿虚线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乙为黄石市及周边区域示意图。(1)描述黄石市的地理位置。(2)比较甲地与阳新城区两地年降水量的特点,并分析原因。(3)针对暴雨分别对甲地和阳新城区造成洪涝灾害隐患的差异,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4)描述在大冶矿区废石场种
植刺槐树面临的主要困难,并分析在矿区种植刺槐树对该地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答案】(1)亚热带;湖北省的东部,武汉市东南面;临近长江(2)特点:年降水量(800mm以上)丰富,甲地比阳新相对较多。原因:都深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甲地处山区,处在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阳新地处平原,抬升作用不明显,降
水相对较少,但附近水域面积大,水汽多,且处在城区,热岛效应明显,降水也不少。(3)甲地处山区,易发山洪,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阳新地处平原城区,易发内涝,完善排水系统。(4)废石场缺乏土壤,缺乏水分,成本高,加
快岩石风化,加速土壤形成;刺槐树为落叶林,有机质来源多;为豆科植被,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加快(矿物)养分富集。【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湖北黄石市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理位置描述、降水量特征及成因、洪涝灾害的整治措施、土地复垦难度、影响土壤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
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详解】(1)黄石市的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从经纬度位置来看,黄石市位于30°附近,属中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地区,位于东半球;从相对位置来看,图
中显示,黄石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武汉市东南面;黄石市东北面临近长江。(2)比较甲地与阳新城区两地年降水量的特点应从图甲中归纳得出,图中显示,甲地和阳新城区均超过1400毫米,年降水量丰富;图中显示,甲地比阳新相对较多。两地年降水量特点的原
因应从大气环流、地形、地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甲地和阳新城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明显,因此两地降水丰富。图中显示,甲地处山区,处在夏季风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产生丰富的地形雨
,降水量大;而阳新地处平原,以锋面雨为主,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相对较少,但阳新城区临近河湖,水域面积大,水汽多,且处在城区,热岛效应明显,城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也较丰富。(3)图中显示,甲地处山区,暴雨容易诱发山洪,
因此应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增加涵养水源功能,从而减少山洪暴发频率。图中显示,阳新地处平原城区,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容易积水,易发内涝,因此应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等整治措施,减少城市内涝
。(4)在大冶矿区废石场种植刺槐树面临的主要困难应从土壤肥力角度进行描述。矿区废石场以碎石为主,缺乏有肥力的土壤,碎石地表不易保水,容易渗漏,因此地表缺乏水分,不利于种植刺槐树,存活率低,需要从外地调入土壤,种植成本高。在矿区种植刺槐树对该地土壤形成和发
育的影响应从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当地以碎石为主,刺槐树生长会加快岩石风化,加速土壤形成;材料信息表明,刺槐树为豆科落叶乔木,每年大量的落叶补充了当地土壤的有机质,促进土壤的发育;一般豆科植被的根系具有固氮作用,因此刺槐树生长能提高土壤的肥力;通过刺槐树生长代谢,加快当地
土壤中(矿物)养分富集,促进当地土壤形成和发育。【点睛】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两个方向—水汽和升降运动;具体因素—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地面性质;洋流和人文因素(通过改变地面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