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第5单元 第12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docx,共(11)页,1.25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723156109561b30aa43b273609834e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模块一第五单元第12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安徽宣城高三上学期期末)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选C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洪武年间,对海禁严厉申谕,说明洪武年间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故选C项;海禁政策是严禁民间对外贸
易,并没有排除官方贸易,排除A项;闭关锁国已经形成是在清朝,排除B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2019届广西桂林、贺州二模)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
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反映出当地()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的自耕农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
,而不是以农业为主业,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C项;中国古代传统生产模式是小农家庭个体生产,材料未体现家庭生产模式的解体,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农民的生产主业的变化,农民未脱离农业生产,因而
与市民群体是否壮大无关,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的新兴生产关系是指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萌芽,这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D项。3.(2019届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据不完全统计,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尼八刺(今尼泊尔)、苏禄(
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等六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材料说明,明朝在郑和开始下西洋后()A.注重平等外交B.中外交往非常频繁C.废除海禁政策D.形成朝贡外交体系解析:选B据材料“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
中国……等六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可知,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外交流频繁,而不是平等外交,排除A项;依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推进海禁政策,并未废除,排除C项;朝贡外交体系在明朝以前早已形成,排除D项。4.(2019
届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下图为珍藏于故宫的清代《雍正行乐图》,图中的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深入虎穴,真是勇猛无双。这一作品()A.反映出清初社会生活风尚的重大转变B.体现了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C.具有鲜明的西方
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D.表明清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终结解析:选B由材料“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可知随着西学东渐,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包容,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雍正帝的装束而非百姓的生活场景,排除A项;现实主义绘画出现在19世纪中期,排除C项;
鸦片战争打破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5.(2019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
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道光七年(1827)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C.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D.重农思想阻碍
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B题干中农业短工的日工资低,且90年没有什么变化,再比对此时西方因工业革命的推进工资水平增长快,故选B项;由题干中“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可知各地工资极不平衡,排除A项;闭关锁国只是原因之一,不是根
源,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思想无关,且当时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排除D项。6.(2019届辽宁凌源一模)下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
苑建筑。这说明当时()A.青花瓷开始进入西方世界B.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的生产C.中西间的贸易仍采取传统形式D.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清代外销的瓷器,表面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反映了中国清
朝的瓷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些瓷器制造的目的是用于外销,所以体现了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生产,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瓷器并非青花瓷,而中国青花瓷在元代成熟,明宣德年间的最为珍贵,不可能在清朝才开始进入西方世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瓷器生产融入了西方文化,没有涉及中西间贸易的方式,所以说明不
了中西贸易仍采取传统的形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在中国的瓷器制造中出现西方文化象征的西洋宫苑建筑,但这些象征并未体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排除D项。7.(2019届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测评)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
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解析:选A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
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可知这些王朝是王权强大的时期,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非常明显,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说明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是个普遍性的政策,不仅表
现在统一的王朝,排除B项;“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不能体现王朝兴衰对政策的影响,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8.(2019届河北唐山三模)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
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解析:选D根据材料“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可以用于
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园林建设,故选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文化活动重要载体的园林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明清之际思想专制也进一步强化,排除B项;两宋之际经
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C项。9.(2019届福建三明二模)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
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这种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材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出现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弱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选C由材料中“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
种的”可得知佃种权可转让,也可随时收回,由“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可得知即使田主变换,佃种权仍归原佃户所有,因而“永佃”是指佃户拥有永久的佃种权,而不用依附于地主,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因
而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是农产品,排除D项。10.(2019届河北保定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
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解析:选D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
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四区南北都有分布,不能体现南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贩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而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11.(2019届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
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解析:选D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
,这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非近代金融业,排除A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排除B项;日升昌票号依然属于传统商业汇兑模式,排除C项。12.(2020届湖南永州一模)康熙帝曾先后命焦秉贞、冷枚等人绘《耕织图》,还
亲自作诗题咏,“复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这一做法()A.确保了农民生活的富足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C.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D.推动了重农理念的传播解析:选D康熙帝先是命人作画,后又亲自题诗,体现了他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重农理念的传播,故选D项;“确保了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凸显康熙帝对农业的重视,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凸显康熙帝对农业的重视,与缓解人地矛盾无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届安徽黄山二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英格兰拥有373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600~1000人口的市镇,几
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探析》材料二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
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
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七章》(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13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
其原因。(12分)解析:(1)第一小问“异同”,相同点:据材料“第一种是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600~1000人口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
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结合所学得出规模大小与人口有关;据材料一“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
绕”,得出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不同点:据材料二“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结合所学可知市镇间交通方式不同;据材料“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结合所学得出市镇管理方式不同。第二小问“原因”,
根据时间16世纪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材料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回答,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刺激商业发展;政治:据材料一“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结合所学得出自治体制保证城市发展自主权。(2)第一小问“不同结果”,结合中英两国的时代背景思考,中国资
本主义萌芽步履蹒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走上强国道路。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入手即可。中国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经济上“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思想上传统
观念限制。英国政治上自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经济上殖民扩张扩大市场;圈地运动增加城市人口。答案:(1)同:规模大小与人口有关;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异:市镇间交通方式不同;市镇管理方式不同。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刺激商
业发展;自治体制保证城市发展自主权。(2)不同结果:中国市镇经济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夭折,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最终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不同结果的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高度强化;“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抑制商业;古代商业的自身缺陷;传统观念限制商业发展。英国:殖民扩张扩大市场;城市自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圈地运动增加城市人口。14.(12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
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时期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
依据。)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的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
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答案: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阐述: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
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这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
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示例二论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