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届高三统练5历史试题 答案.pptx,共(14)页,85.73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dacd9bf1b4ad6876c9c69fe4ad21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第五次统测历史卷解析单项选择题●1-5:CADAD6-10:CBDBD●11-15:CAACB16-20:DDBDB●21-25:AAAAC26-30:AADDA●31-32:BA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
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
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
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
家的种种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8分)●答:原因:●1.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2.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3.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4.
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5.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万里长城。●6.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7.古代中国很早便建立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体制。●8.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张力。(2分*4)材料二:●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
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
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
,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并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2分)●答:特点●1.渐近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结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2.逐渐
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3.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4.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5.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6.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
中国文化的冲击。●7.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8.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2分*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并分析外来文化的
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2分)●答:影响:●1.大大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社会。●2.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3.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与演进。●5.佛教的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6.西方学说的传入则激化了社会矛盾,逐渐使中国走向近代化。(2分*2)(3)你认为当前我国应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5分)●答:策略:●1.我国应在大力宏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学习世界各国
的优秀文化。●2.在对待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去其糟粕。●3.我们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大力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制度。●4.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也要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2分
*2+1)34.材料:●生态史观在历史研究中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如何发生作用。环境不仅能改变人种的类别和迁徙习惯,而且可以打破空间隔绝,使得文明相互流通。欧亚大草原形状像个哑铃,由东向西延伸,动植物跨越不会遇到不可逾越的环境阻隔,哑铃的两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通过幅员宽广的草原进行对
流互动。可见环境隔绝与流通对文明发展的巨大支配力。在生态史的框架内,美洲的发现早已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殖民侵略行动或孤立的政治事件,发生于500年前的环球航行以及对动植物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移植,以一种全新的会聚性模式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人们开始交换不同大陆的生命形式。疾病的
播迁可能直接影响到了人口的增减。人类的迁移改变了自然的范围和本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害了生态边界,也改变了殖民地本身原有的历史格局。●——杨念群《从“世界史”到“全球史”——“生态史观”的贡献与局限》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
,围绕“环境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可选论题:●论题一中国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为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论题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论题三特定的人文环境
对特定地区的文化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论题四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改变亚非欧世界的各自人文环境。●论题五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迁移活动大大改变了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论题六近代西欧各国的崛起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不无
关系。范文●论题:中国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为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阐述: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任何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人居环境不无关系。以我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为例,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华夏大地生根延续,并最终创造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汉唐文明,
这既离不开春秋战国大动荡下的学术争鸣和秦汉时代治国理念的流变,也和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不无关系。古代中国地大物博,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气候湿润的温带地区,独特的黄土高原、地力肥沃的关中腹地、被重山峻岭包裹的华北平原不仅为炎黄子孙的文明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基础,也为小农经济的形成创造●了
独一无二的条件。纵观古代中国史,无论是以法治国的大秦帝国,还是重文轻武的大宋王朝,其治乱勃兴的基础无一不是依托于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便捷稳固的农业地带,最终逐渐形成重视家国情怀,强调君权神授、宗法至上的儒家
文化。以至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少数民族入侵,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无法打断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也因此,黄河才会成为中国的母亲河。即使在两宋以后,伴随着北方经济的不断衰退,南
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元明清朝仍难以完全割舍掉那种已经烙入中国人根骨中的黄河情怀,历朝历代才会不断整饬黄河,治理并改善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这其中也包括对宁夏地区的生命之渠——唐徕渠的整修。●●总之,儒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多
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中国黄河流域的独特环境密不可分。环境虽然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至少是不同地区间文化保持独特性的地理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