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 课件122张

PPT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2 页
  • 大小 3.494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 课件122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 课件122张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 课件122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9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 课件122张.pptx,共(122)页,3.49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53237ea2405b9ab2767bb2d8b9b7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10/29临河三中陈静1高考专题复习临河三中陈静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办?论述类文本——想说爱你不容易2024/10/292临河三中陈静“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它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

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一、考纲解读2024/10/293临河三中陈静考什么?2024/10/29临河三中陈静4(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202

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中国目录学史>导读》(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2021·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2020·全国1卷·高考真题)《“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2020·全

国2卷·高考真题)《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2020·全国3卷·高考真题)《谈谈<古文观止>》•分析预测•1.文体特点。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都是围绕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四种文体来选材的,论述对象主要是历史现象、文艺现象和当

前社会现象,选文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思想性,凸显其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人文内涵的教化作用。选文字数都超过了1000字,阅读量的加大对考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方法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时要有时间意识,尤其是二轮复习阶段,一定要把阅读速度和答题速度提上来。2024/10/29临河三中陈静6(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2021·全国甲卷·高

考真题)《<中国目录学史>导读》(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2021·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2020·全国1卷·高考真题)《“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2020·全国2卷·高考真题)《实

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2020·全国3卷·高考真题)《谈谈<古文观止>》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3.备考建议。①注意全面接触各种论述类文体,关注权威媒体的时事动态,多阅读经典时评文章,提升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②文本字数可能会继

续增加,导致阅读时间加长,相应地挤占答题时间,所以要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高效阅读,减少反复回归原文寻找信息源的次数,从而节约时间。③做题时应特别关注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善于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加工,能够基于文本信息进行分析、

推断,从而形成独立见解;还要洞悉文本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2.题型设置。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二题考查分析论证的能力,选项的命题点可以归纳为

以下六个角度:①分析论证角度;②分析论证结构;③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④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⑤分析论证的详略;⑥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表述及关系。怎么考?2.题型设置。第三题侧重考查对文本观点的深

度理解和基于文本观点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选项往往是基于文本的隐性信息进行命制,所对应的原文的信息区间中没有直接给出结论,或仅对事物(事理)的发展倾向给予暗示的信息,考生需要结合文本的整体表述通过推断来判断选项所呈现的结论或事物(事理)的发生条件、发展倾向的正误。教师专用栏目•

教师知识回顾•论述类文本选材重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议论要素论点:立论的基础(前提)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论证道理论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结构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对照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教师专用栏目论述类文本考纲要求①重要概念②重要句

子理解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师专用栏目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一个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四个步骤读论述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态度手法和材料错因(设错陷阱)区位(源信息

)差别(语意、逻辑)比找形同意同,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查考本质形似意异,格外留意悟观点与逻辑次序观点与论据观点与论证方法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提分1信息筛选题1高效突破·强技法1高效突破·强技法2易错清零·免失误2易错清零·免失误高效突

破·强技法信息筛选题题型特点命题特点选项基本上是对原文内容进行一定的变形改造,某一选项涉及原文的信息区间较为集中,四个选项在全文中分布较为均匀。设问方式第1题通常是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扭曲,让人觉得似是而非。命题陷阱错误一般有三种:一是曲解原文观点,二是混乱内容要点之间的关系,三是在细微处变动文意句意。其设误手段有多种。一、设题8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第1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侧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

与原文信息对应,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的表述。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曲解文意、范围不清、偷换概念、混淆时态、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混乱、说法绝对等8种设误方式进行“变脸”,考生要准确定位

信息区间,并仔细比对、分析、理解,来判定选项对错。信息筛选题题型特点命题特点选项基本上是对原文内容进行一定的变形改造,某一选项涉及原文的信息区间较为集中,四个选项在全文中分布较为均匀。设问方式第1题通

常是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扭曲,让人觉得似是而非。命题陷阱错误一般有三种:一是曲解原文观点,二是混乱内容要点之间的关系,三是在细微处变动文意句意。其设误手段有多种。一、设题8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第1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

能力,侧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与原文信息对应,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的表述。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曲解文意、范围不清、偷换概念、混淆时态、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混乱、说法绝对等8种设误方式进行

“变脸”,考生要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并仔细比对、分析、理解,来判定选项对错。类型概念解说设错方式识别方法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整体

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1.曲解文意试题选项(2020·课标全国卷Ⅱ,1.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

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原文信息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

但也是面貌已非。比对分析原文强调经过历代藏家和帝王的盖章、题跋,这些画作的形态未改,只是面貌已非,选项中“原初状态已不可考”曲解文意。2024/10/29临河三中陈静221比一比,指出选项和原文选段中表述不一致之处。2020·全国卷Ⅲ第1题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

《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原文选段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答:剖析“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误,根据原文选段可知,后人怀疑《答苏武书》是后人伪托,而《古文观止》的编者却选录这篇文章,证明编者的识力不

高,不能说明《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选项曲解文意。类型概念解说设错方式识别方法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扩大或缩小范围。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

、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

大小的词(凡、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多项并举的词(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2.范围不清试题选项(2020·全国1卷,1.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

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原文信息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

见,。比对分析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扩大了范围,犯了范围不清的错误类型概念解说设错方式识别方法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

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实质不同中迷惑考生。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

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3.偷换概念试题选项(2020·课标全国卷Ⅱ,1.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原文信息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

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比对分析作者不是认为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而是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即不是真与假的问题,而是“历史物质性”的问题。所以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此

外,“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与前半句并无因果关系2024/10/29临河三中陈静272比一比,指出选项和原文选段中表述不一致之处。2020·全国卷Ⅱ第1题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

等同于原物。原文选段(第一段)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第二段)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答:剖析“真实

性值得怀疑”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艺术品有实物和原物之分,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原物”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类型概念解说设错方式识别方法混淆时态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

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把或然说成必然。“已然”是发生的情况,“或然”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未然”是还未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把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推论说成是既成事实。关注表示时态的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似乎、预计等。4.混淆时态试题选项(2018·课标全国卷Ⅲ,1.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原文信息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

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

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对分析原文说“片面地强调空间的……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会”字说明这是一种可能,是或然。但选项说成“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是必然。这里犯

了混淆时态的错误。类型概念解说设错方式识别方法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

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入手分析。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5.张冠李戴试题选项(2020·课标全国

卷Ⅲ,1.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原文信息①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

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②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比对分析根据第①处可知《文章正宗》的选文范围是“《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时代范围并不窄;“分类复杂”张冠李戴,根据第②处可知,作者

认为相对于《古文观止》,萧统的《文选》分类复杂,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并不算复杂类型概念解说设错方式识别方法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

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并无此意,凭空捏造。在做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6.无中生有试题选项(2020·课标全国卷Ⅱ,1.D)艺术品在流

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原文信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比对分析原文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始

状态“更有价值”,“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属于无中生有。2024/10/29临河三中陈静343比一比,指出选项和原文选段中表述不一致之处。2020·全国卷Ⅰ第1题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

位置。原文选段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

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答:剖析由原文选段,可得出“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的结论。但文中并没有将“家庭伦理规范”与“社会伦理制度”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把家庭伦理……更重要的位置”属无中生有。类型概念解说设错方式识别方法因果混乱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

以此迷惑考生。有两种情况: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条件)”。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因果关系是否倒置。试题选项(2020·课标全国卷Ⅱ,1.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原文信息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

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比对分析“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与前半句并无因果关系7.因果混乱类型概念解说设

错方式识别方法说法绝对说法绝对是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选项把原文中的内容绝对化。表示全部范围的词语有“全”“都”“所有”“囊括”“共”“一概”等,表示范围限定的词语有“只”“仅仅”“光”等,表示肯定的词语有“

必定”“必须”“一定”“就”等,选项中出现这些词语时要注意对应好原文,如果原文中没有这些词语,一般就是说法绝对。8.说法绝对试题选项(2020·课标全国卷Ⅰ,1.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原文信息①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

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②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比对分析文中

第①处只是指出了“孝”成为家庭伦理中的重要观念与宗法制有关;文中第②处,说明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在现代社会家庭伦理中仍有普遍价值。所以,“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说法绝对。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提分2论证分析题

1高效突破·强技法1高效突破·强技法2易错清零·免失误2易错清零·免失误高效突破·强技法论证分析题题型特点命题特点命题角度灵活、涉及面广,既着眼于考生对论述思路的把握,又注重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分析。设问方式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四个选项基本上是从文章论点、结构思路、论证方法、论述重点、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等方面设置。命题陷阱论据与论点不对应、论证方法有误、归纳段意不当、混乱思路层次等。一、掌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二、解对论证分析题2步骤步骤释义第一步据文,理清文章思路据文,就是读文本。读文本是解题的第一环节,在读文本时要有勾画意识,就是在第一遍阅读时能勾画出表示文本脉络或段落内部层次的关键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等词引领的文脉,进而把握文本结构思路,把握论述类文本由“此

”及“彼”的过程及方式。第二步依题,比对对应分析这里面含有3个要点:①读选项,抓选项中的关键词句;②对应文本相关区域,再抓住相关区域的关键词句,准确筛选、概括、分析相关区域段落层次思路要点或论证要点;③再把概括或分析的论证要点与选项的论证分析进行比对,从而

确定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步骤释义温馨提示这类题比对,有的要比对全文的论证内容、论证思路或论证方法,有的要比对部分段落的论证内容、论证思路或论证方法,需要根据选项确定具体的比对区域。同时,多侧重比对关系,有句群之间句与句的关系,有段落层次关系。(201

9·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①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

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②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

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

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

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④认

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

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⑤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

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

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

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

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第一步:据文,理清文章思路第①段:总领全文,先提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然后引用习近平总书

记的话,表明论点“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第②③段:论述人民是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根基。分别从认识生活的表象,以及表象下更深层次的东西,即“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来进行具体论证。

第④段:论述和人民有情感认同,才有伟大艺术创造,列举现当代部分作家的事迹进行论证。第⑤段:指出作家和艺术家有责任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精品,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第二步:依题,比对对应分析A.第①段提出问题,第

②段在承接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对当下创作进行分析,最后表达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的观点,A项符合原文。B.第②段“目前”对应选项“现实”,整个语段是对当下创作进行分析,第④段“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应“历史”,

原文“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是对选项中“历史经验”的总结,B项符合原文。C.原文第②段结尾说“‘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后的语句“只有认识到……深藏的不竭力量”回答了“更深层的东西”,衔接了上

下文,支撑了论点,C项符合原文。D.对最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中心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D项不符合原文,为答案要求选项。【答案】D易错清零·免失误失误1不辨论证方法方法指导

:熟悉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失误2不明论据作用方法指导: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并在文本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根据,进而判断出其作用

。易错盘点不明选项的命题角度,找不到比对方向失误3不会概括论证内容方法指导: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根据选项中关键词出现的位置确定选项区域后,每一句都采用抽取语句主干法,进而合并相同语句意思,概括出相关区域的文意。失误4不

清论证立场方法指导:“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需要考生依据文本内容细心揣摩。失误5不分论证逻辑层次方法指导:论证的逻辑层次,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掌握文本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同时,还要掌握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判断。失误6不知论证前提和旨归方法指导:“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

论点就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的。知道“前提”“旨归”的内涵,结合相关区域判断即可。【增分有术】1.标注选项敏感点即标选项中的关键字眼。敏感点大致为:①显示论证特点和方式的字眼。如“前提”“举例”“围绕”“通过”“接着”“论证”等;②显示选

项内容特点的中心词,如“过程”“方面”“角度”等;③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某些修饰限制性词语。简言之,着重标选项中比较重要的动词和名词。2.定选项对应区间即根据选项中的敏感点确定对应的区间。一般来说,涉及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选项,常常由敏感点可以定位局部区间,涉及文章论证前

提、角度或思路的题目,由敏感点定位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3.梳理比对定答案要根据选项的定位情况梳理文本:①定位全篇,要着重梳理出文本的主要观点和结构层次;②定位局部区间,要着重梳理出句间关系、论证的具体

方法,在梳理过程中要将文本要素与相关选项的要素比对。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文章结构特点、思维流程的分析;涉及局部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和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视情况判断选项正误,确定答案。【对症演练】(2020·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

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

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

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

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

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

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

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

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

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D.文章末

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满分攻略】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选项命题角度:论证旨归和论证内容)全文A选

项切片,抓关键词后思考:本题考查论证旨归和论证内容。切片的第一部分是作者的观点,也是文章的论证目的,位于文章第一自然段。切片的第二部分是对文章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内容的概括,考查的是论证内容。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

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选项命题角度:论证内容)第三、五两段B选项切片,抓关键词后思考:本题考查论证内容。多个角度是针对第三自然段中的形式、空间、功能、观赏方式、还有第五自然

段中提到的环境、组合等,而这些都是说的艺术品在流传中思考的问题,所以说是“可能”。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选项命题角度:论据

作用)第二、三两段C选项切片,抓关键词后思考:本题考查论据作用。“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错误,应该是为了证明“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根据第二段“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

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可见,“原物”要探究其原始绘画形式、空间,而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已经不再具备这些,以实例来证明“实物”并非“原物”。切选项,

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选项命题角度:论证方法及论证内容)最后一段D选项切片,抓关键词后思考:论证方法及论证内容

。切片中的关键词“举例”是论证方法。对应的原文内容是“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手卷”,切片第二部分论证内容对应的是本段“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切片第三部分内容对应的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

术史研究的课题”。【答案】C(2021·河北衡水金卷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①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②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

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

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③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

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

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

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④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

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⑤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第一,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

首要特质。“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二,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中国人向来注重次序和稳定。尽管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但是,好治恶乱

、好稳恶变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国人非常重视审时度势、因势而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由此促使中国治理不得不顺势而变。(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

、思维特点、外交内政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成因和特点。B.文章第②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C.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以此为例,有助于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特征。D.文章以中国外交内政

的政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内涵特点。B【解析】“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错,应是论证了“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

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C.文章善用引证法,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D.文章

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D【解析】“逐层深入”错,根据原文“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可

知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提分3观点推断题1高效突破·强技法1高效突破·强技法2易错清零·免失误2易错清零·免失误高效突破·强技法观点推断题题型特点命题特点第3题是逻辑推断题,要求考生判断由文本推断出的新观点的正误。其“前提”(推

理依据)在文本之中,“结论”(新观点)则在文本之外。设问方式第3题题干表述通常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里的“说法”其实就是从文本中产生的新观点,选项中通常包含体现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如“如果……”“只有……才”“因而”等等。命题陷阱逻辑推断题的各个选项,是以

文本重要信息为依据进行推理而得出的新结论,命题人常常在依据与结论的一致性、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方面设置错误点。一、掌握观点推断题相关内容二、观点推断题解题3步走第一步:看复句类型,比对原文,分析关系是否成立复句类型常用关联词判断假设复句

如果……就……判断这类选项正误要看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假设或条件、目的等关系是否成立条件复句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目的复句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

、以免、省得因果复句因为……所以……递进复句不但……而且……、进而第二步:看结论表述,比对原文,分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

“条件”“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第三步:思趋势预测,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是”“启示是”“将会”“应该”等表示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

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根据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2019·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

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

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

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

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

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

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

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选项特征比对分析A项,用“很难获得成功”考查逻辑关系中的因果关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只是说“(使其‘雅化’)

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且第三段也提到“其成功之作……”。选项特征比对分析B项,用“都是”表示的是推断结论。“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缺少根据,文章第二段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

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选项特征比对分析C项,用“则没有价值”表示的是推断结论。“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说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可见,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但并非“没有价值”。选项特征比对分析D项,用“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表示的是推断结论。从最后一段末句“对传统表

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看,选项“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答案】D易错清零·免失误片面解读选项,忽视整个选项的内部的语法关系、语义关系与逻辑关系;忽略选项各部分在原文中的对应关系,理解

肤浅,推敲得不够仔细,导致逻辑关系混乱;缺少必要的逻辑知识,分不清逻辑学中的各种条件关系等。分辨不清句间的逻辑关系,在论述类文本考查第3题中比较明显,但是在其他两个题目当中出题意图也比较明显,特别是第1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把此易错点归化到观点推断题。

易错盘点分辨不清句间的逻辑关系【增分有术】关注关联词,分清句间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关系错误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混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递进关系不当、目的关系不当、把假设关系说成既成事实关系等,其中因果关系不当有两

种情况:因果颠倒和强加因果。【对症演练】1.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选项(2019·课标全国卷Ⅲ,T3.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原文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

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判断【满分攻略】选项用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表述,“使其”前省略“如果”。该项“很难获得成功”错误,推断过度。原文只是

说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这并不意味着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后就难以取得成功。【答案】错误2.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选项(2021·高三1月大联考,T3.D)继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

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原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继承好、传播好

。判断【满分攻略】选项用表因果关系的复句表述。“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继承好、传播好”。【答案】错误3.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选项(2

020·全国天一大联考,T3.A)只要心中“无我”,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就能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理想政治人物。原文“无我”一词,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底蕴深厚,表现在实际政治行动中,就是要秉承大公无私之心治国理政。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以国家

、人民为念,既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写照。判断【满分攻略】选项用表条件关系的复句表述,推断过度。原文是说“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这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

高期许”,而不是说“只要……就……”。【答案】错误4.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选项(2020·河北衡水密卷,T3.B)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原文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

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判断【满分攻略】选项用表因果关系

的复句表述。强加因果,前面的原因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这个结果。【答案】错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自古以来,英雄都是民族精神重要而具体的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尊崇英雄,捍卫英烈尊严也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加强对英雄烈

士的保护,惩治歪曲丑化、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行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方面的法律是“题中应有之义”。201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保护英烈已经纳入法治化轨道,守护和赓续英烈

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神圣职责。同时,2018年5月7日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要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方面的法律,形成崇尚、捍卫、学习、关爱英雄烈士的良好社会风尚。这些都是我们赓续英烈精神的重要举措。赓续英烈精神,就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法。任何法律规范都是以实现特定的价值观为目的,政治价值的稳定存在,是凝聚国家共同体信仰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制定英烈保护法,表明了我们捍卫英雄烈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

明导向。《英烈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这一规定,彰显了国家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让为英雄正名的行为有法可依,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英烈保护

法》的颁布实施,其目的就在于强化人们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则,让英烈精神融入血脉、内化为文化自觉、凝聚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力量。赓续英烈精神,就要以法治守护民族历史记忆。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

家不能没有先锋。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实现富强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断出现,解构英雄事迹、歪曲英雄人物的现象层出不穷。“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英雄的亵渎,

正是一种“去史”的行为,关乎民族兴亡。因此,用法治守护民族历史记忆,赓续英烈精神,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2014年,我国以立法形式设立了烈士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些都是以国家的名义,缅怀先烈、祭祀英雄。因此,相关法

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在尊崇英雄、守护历史方面有了更加明确、完备的法律依据。英烈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代表和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瑰宝,贯彻实施好《英烈保护法》,就是对英烈精神的最好继承。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巍峨丰碑,必将永远载

入史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以贯彻实施《英烈保护法》为契机,致敬英烈,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生生不息!(选自熊梅《赓续英烈精神,守护民族历史记忆》)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英烈应该纳入法治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做到了这一点。B.如果一个国家要想有希望和前途,那就不能没有先锋,不能没有英雄。C.相关法律法规之所以颁布实施,是因为我们在尊崇英雄、守护历史

方面有了更加明确、完备的法律依据。D.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生生不息,就必须让社会共同贯彻实施好《英烈保护法》。C【解析】“相关法律法规之所以颁布实施,是因为……”,强加因果,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2.(改编)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烈保护法》让为英雄正名的行为有法可依,

彰显了国家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B.传承英烈精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精神力量。C.因为实施了《英烈保护法》,所以我国开始以国家的名义缅怀先烈、祭祀英雄,鼓励人们致敬英烈。D.新时期青年要让英烈精神融入血脉,化为行动,才能更好地传承英烈精神。C•【解析】因果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一段“自古以来

英雄都是民族精神重要而具体的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尊崇英雄,捍卫英烈尊严也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惩治歪曲丑化、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行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方面的法律是

‘题中应有之义’”可知,并不是因为实施了《英烈保护法》,我国才开始以国家的名义缅怀先烈、祭祀英雄,鼓励人们致敬英烈的。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