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01 生物和生物圈-2021年中考生物考前满分专练(原卷版).docx,共(7)页,199.62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313cfa88164afc0b4e725865f355a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01生物和生物圈1.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是()A.淡水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2.骆驼的脚掌宽大,脚垫厚实,睫毛粗长,鼻孔可关闭,这些特点有利于其适应的地区是()A.高山上B.热带雨林C.沙漠D.北极3.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
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环境能影响生物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D.A,B,C选项全错误4.人类的“立足点”是A.水圈B.岩石圈的表面C.大气圈D.生物圈任何地方5.
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这是对哪种环境的适应A.缺水B.缺阳光C.缺空气D.低温6.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是()A.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全部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全部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中的水7.冬天里
,如图金针菇是一道火锅佳肴,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A.寄生者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8.DDT是一种难以降解的有毒杀虫剂,如表为一淡水生态系统中DDT含量(mg/kg),其中,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生物,若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
,则可能是()水体ABCD0.00339215103000A.A→B→C→DB.B→A→C→DC.D→C→B→AD.D→C→A→B9.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A.互生B.寄生C.共生D.腐生10.图示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分析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B.该生态系统中获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C.青蛙是稻田的“卫士”,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三营养级D.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稳定性最强11.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说法你不认同的是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利于在沙漠中生存B
.枯叶蝶的形状象枯叶,不容易被敌害发现C.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D.生在青草丛中的蝗虫,其体色呈绿色12.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A.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阳光、空气、水D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13.青青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数量比例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B.乙是消费者C.丙是分解者D.若某种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丙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1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根据所学食
物链的知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树→蝉→螳螂→黄雀B.露水→蝉→螳螂→黄雀C.蝉→螳螂→黄雀D.黄雀→螳螂→蝉15.生态系统的组成正确的是()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C.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D.生产者、消费者
、非生物部分16.如下图所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②表示的生理过程____________。(2)从功能上看,图中A所示生物是生态系统中
是___________。(3)图中的食物链共有几条:_______。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有害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4)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生活中哪些行为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阳光下,杂草夹杂在绿油油的麦田里,瓢虫伏在麦叶上,蚜虫吮吸麦苗的汁液,它们共同生活在麦田生态系统中。”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
)在麦田生态系统中,瓢虫等动物属于__________,杂草等植物属于_________,它们和细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部分。图中标示的阳光、土壤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部分。(2)图中瓢虫与蚜虫
之间是一种__________关系,小麦和杂草之间属于_______________关系。(3)当蚜虫的数量急剧增加后,在一段时间内,小麦的数量将迅速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能够保持相对__________的状态
。(4)当含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水排入麦田后,有毒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在食物链“小麦→蚜虫→瓢虫”中,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5)小麦田中生存的生物需要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18.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
回答:(1)该食物网有_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这个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最少的是______.(3)图中生产者是______,图中的所有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是_____
_.(4)如果大量捕猎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______后______.(5)要使该食物网成为一个生态系统,需加的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____.19.生物兴趣小组根据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这一现象,提出了“土壤的湿
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这一问题,并制订和实施了如下实验操作。步骤1:以盒的横轴中线为界分为A、B两区,在A区撒上湿润土壤,B区撒上干燥土壤。步骤2:选20只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鼠妇,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在A
、B两区的中央,A区和B区都盖上木板。项目鼠妇数量(只)盖板土壤湿度A区10木板湿润B区10木板干燥步骤3:静置2分钟后,每隔1分钟观察统计1次鼠妇在两区的数量;连续统计6次,统计数据如表:次数123456A区(
只)111417191920B区(只)963110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和实验统计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该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实验是否设计了对照实验?______,其理由是A、B两区除了______
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3)根据实验现象,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能否只用2只鼠妇进行实验?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结
束后,对鼠妇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某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假设)_________
_(3)(制订与实施计划)①在一个铁盘内铺上一层潮湿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盘上左侧(甲组)盖不透光纸板,右侧(乙组)盖玻璃板(如图所示),在盘内形成_____两种环境。②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中央处,静置2分钟③观察统计:每隔一分
钟统计一次甲组和乙组的鼠妇的数目,统计10次,分别计算出甲组和乙组统计数据的_____,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4)预测结果:阴暗处鼠妇的数量_____,明亮处的_____。(填“多”或“少”)(5)实验结论:鼠妇______(填“喜欢”或“不
喜欢”)阴暗的环境,由此可知鼠妇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