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020-2021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课时同步练(鲁教版).docx,共(8)页,819.68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61d26480d60b60266a18178efa473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选择题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包头市),南至咸阳,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图中数码④代表的地理事物是()A.黄土高原B.太行山脉C.贺兰山脉D.华北
平原2.有关秦直道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黄土高原B.九原郡位于黄河“地上河”河段C.经过地区荒漠广布、风沙弥漫D.是连接南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3.目前图示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地震频发B.洪涝灾害严重C.水土流失D.无节制采煤4.有关山脉③的地理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线B.0℃等温线大致通过线C.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D.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
的一张粗糙的脸”(摘自路遥《平凡的世界》)。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略图、延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陕北居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5.造成文中描述“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是()①土质疏松
②夏季多暴雨③河流结冰④植被稀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小说主人公及当地很多居民多戴白羊肚头巾,可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的是()A.冬季寒冷、风沙大B.夏季多雨、气温低C.地形类型复杂多样D.河流多而且水量大下图中示意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模拟实验(实验中都使用黏土)。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7.影响甲、乙、丙水土流失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质地B.降水强度C.坡度陡缓D.植被疏密8.下列做法可以有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是()①陡坡修梯田②采矿、修路③打坝淤地④林草护坡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
,发展本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读“黄土高原局部简图”,完成下面小题。3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①减少土壤肥力②淤塞河道③破坏农田④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如图所示,水库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河流源头附近,推断该地
水库的最突出作用是()A.水产养殖B.拦蓄泥沙C.防洪减灾D.调节径流11.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名胜古迹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位于黄土高原的“地坑
院”,有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人,闻声不见人的效果,是古代穴居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四合院”。据此完成以下小题。12.有关“地坑院”说法正确的是()①黄土层深厚,直立性强,适合地下开挖②降水丰沛,便于雨水下
泻③夏季避暑,冬季防寒④黄土粘性大,防震防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41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下列措施有利于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是()①勤劳致富,多种地,多放羊②陡坡、缓坡全部退田还林,种植山杏③合理安排生产,退耕结合植树、种草,发展
林、牧等多种经营④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农业生产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4.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应退耕还林还草的是()A.甲B.乙C.丙D.丁15.退
耕还林还草后产生的影响是()①粮食产量增加②土壤肥力增加③河流含沙量减小④河床淤积更加严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二、解答题16.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陕西省分为陆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引汉济渭工程从陕南的汉江引水,穿
越秦岭向北调入关中的渭河,有望2020年通水。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下表为关中、陕南两地区相关统计资料。5地区人口占全省%耕地面积占全省%水资源占全省%关中63.15319.4陕南22.12071.1(1)读图,关中地区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________。(2)由表可知,__
______是制约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3)关于引汉济渭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单选)A.穿越秦岭施工难度较大B.沟通了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C.水源地位于半干旱地区D.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环境问题(4)陕北地区所在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是________。(5)该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参考答案【答案】1.B2.A3.C4.B【分析】1.根据④山脉在图中
的位置和走向,可以以判断是太行山脉,太行山脉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故B正确。故选B。2.据图可知,秦直道位于黄土高原上
,故A正确,地上河位于黄河下游,而秦直道位于中游段,故B错,经过地区黄土广布,并不是荒漠,故C错,位于中国的北方和中部位置,故D错。故选A。63..由于该地形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故C正确。该区域不在地震带上,主要为旱灾,过度采煤会带来环境问题,但不是最突出的,
故ABD错。故选C。4.据图可知山脉③是秦岭,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线,1月份0℃等温线大致通过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故B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5.D6.A【分析】5.黄土高原“被水流剥蚀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原因是
:①土质疏松②夏季多暴雨④植被稀少。①②④正确,跟河流结冰,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6.小说主人公及当地很多居民多戴白羊肚头巾,可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的是冬季寒冷、风沙大,A正确,当地夏季气温高、地形复杂和河流多、水量大跟戴白羊肚头巾无关,BCD错误,
故选A。【答案】7.D8.D【分析】7.由图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幅图表示不同的植被疏密程度,在同等降水、坡度相同的情况下,植被稀少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故选D。8.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治理的措施包括打坝淤地,林草护坡等保持水土,陡坡修梯田和采矿、修路会加剧当地的水土流失,不可取,故选D。【答案】9.D10.B11.B【分析】9.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
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淤塞河道,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故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10.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得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河流,图中水库在拦蓄泥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经渭河汇入黄河的泥沙含量减少,故B符合题意;故选:B。11.黄土高原自然资源丰富
,尤其是煤炭资源,国家政策支持,重点扶持能源工业的发展;黄土高原历史文化悠久,开发早,名胜古迹众多,故选B。【答案】12.D13.C7【分析】12.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由于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因此有充足的挖掘空间,施工难度也较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坑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故选:D。13.放羊过多,会使草地加速耗竭,丧失生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故①错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陡坡处应退耕还林,防
止水土流失,缓坡可以因地制宜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生态效益,全部退田还林的做法不正确,故②错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合理安排生产,退耕结合植树、种草,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有利于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故③正确;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有利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故④正确。故选:C。【答案】14.B15.B【分析】14.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个地方中,最应该退耕还林的
是乙地,因此处地势最陡峭,最容易出现水土流失,故选B。15.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将会使该地区的土壤肥力增加,也会使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河流将更加清澈;耕地更少了,粮食产量会减少,河床的淤积程度会减弱,故选B。【答案】16.(1)沿河流分布(或沿渭河分布)(2)
水资源短缺(3)A(4)千沟万壑,支离破碎(5)水土流失(或水土流失严重)乱砍滥伐或(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破坏植被;开矿、修路等活动破坏地表【分析】(1)读图可知,关中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区,这里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2)读表可知,与陕南
相比,关中地区人口众多,水资源匮乏,因此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3)读图可知,引汉济渭工程穿越了高大的秦岭,施工难度大,A项正确;汉江属于长江水系,渭河属于黄河水系,因此沟通了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B项错误;
水源地位于秦岭以南的湿润区,C项错误;引汉济渭工程与关中地区的环境问题无关,D项错误。故选A。(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8(5)该地区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放
牧;过度开垦,破坏植被;开矿、修路等活动破坏地表;自然原因是夏季多暴雨;土壤疏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