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152.5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5b1e11fe8594c3929d5be7d3eb5885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涉及范围广泛,绝大部分“进口”词汇的意义都与中国有关——既有反映东方古国的“奇珍异物”,也有现代文
明的新近出品;既有关于民俗生活、价值观念的词语,也有记录政治制度、社会热点的词语。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是最易被直接感知的,那些记录衣食住行中颇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就有不少借入英语。以“茶”为例,作为中国著名的“土特产”,“茶”流传到英国后大受欢迎。英国人不仅关心制茶的工艺,
还关注茶的品类和来源。于是,英语中直接以音译方式借入的“茶”就多达十余个,如:Pu-erh(普洱茶)、Bohea(武夷茶)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先进的种茶技术、制茶工艺以及繁荣的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
仪。一些表现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中式英语”也在不断被借入,成为英语中的特殊表达。nogo(不行)、nocando(不可能)、addoil(加油)等都收录于英语词典中,这些洋泾浜英语的结构完全是汉语“源模”的翻版,
蕴含着汉语的思维习惯,被西方语言学家认为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也在对世界发挥影响”。词汇是反映现实生活最灵活、最便捷、最直接的语言要素。英语中源源不断的汉语借词不仅表现了外国人眼中着意的中国现象、心中留存的中国认识
,更是他们观中华之世俗、察华夏之民情、感中国之发展的桥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全世界关注。像renminbi(人民币)、gaotie(高铁)等,成为中国时代变迁的见证,展示出一个经济发展、科技崛起、文明有序的中国。像h
ukou(户口)、gaokao(高考)、lianghui(两会)等词语,作为临时借词尚处于动态词汇化的过程中,可能在外媒对这些中国社会热点现象的持续关注下会被逐步接纳、使用和吸收。与当代中国高速发展相适应的是
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汉语世界的新词新语,某些词语如“土豪”“大妈”“给力”等,因其特殊的现实意义或文化内涵而受到关注,直接以音译的形式借入英语。尽管tuhao、dama、geilivable的形与音让中国人忍俊不禁,但无一不是
书写着一个真实的、进步的、多彩的现代中国。(摘编自尹洁《汉语“出口”:蕴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材料二:目前,中医药药名、中医药专用名词、中医文化负载词和特色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扩大化的倾向,很多中医药核心术语,如“阴阳”译作“YinandYang”。虽然已被接受,但其蕴含的对立统一和相
互转换思想以及意象性词义,都有所减弱,使得中医药专业术语词义缺失,译文晦涩难懂,不易于对外传播。当下一些理论也可能对中医药文化的有效翻译形成误导。中西方译者受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冲击,受读者反应论的影响,不注重文本的传达而偏向外在因素,没有
把握好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建构中医药学科理论。比如,有译者将“阳明”译为“theSunlight”,忽略了“阳明”在《伤寒论》六经里的系统性和基本文化内涵。可见,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历史悠久,但不管是西方汉学家还是本土翻译学者,能通晓中医药文化并
进行有效翻译的人都凤毛麟角。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蕴含中医药文化深刻精髓和内核思想的中医药典籍,其自身内涵丰富、深奥晦涩、一词多义且语言特点具有隐喻性。译者如果不能全面掌握,深入研读,就无法透彻理解中医药文化
,甚至会视为天书,望而生畏。其次,一些医科院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翻译专业,但课程设置并不理想,没有统一的理论引领,翻译实践设置比例较少,学生缺乏相应的引导和锻炼,归根结底,还是师资匮乏。再次,中医药文化翻译专门人才没有相应的供求渠道。国家、社
会应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学习传播的氛围,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从业者的自信心。要想创新中医药文化翻译方法,离不开专业的翻译人才。而通晓中西文化的跨学科人才不是一日练就的。只有长期深耕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翻译,中医药文化才能准确地传播给世界人民,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华智慧。中医药
文化的准确传播、中医药海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医药文化(包括各种中医典籍)的翻译,都必须尊重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模拟中国文化的隐喻路径,实施对等、等效的对译,并在此前提下统一中医药术语概念的翻译标准,真正把中医药的国际形象树立起来。中医药文化内涵挖掘、翻译与传播是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割裂。译者在翻译时,使用的概念既要准确传达中医药文化的本真内涵,又要兼顾西方受众的联想潜能。理想的译者应同时具备中医药文化专家和语言翻译家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掌握不同语言的思维规律。(摘编自李孝英赵彦春《中医药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涉及范围广泛,涉及民俗生活、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社会热点等词语,“进口”词汇的意义都与中国有关。B.物质文化易被直接感知,记录衣食住行中颇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就有不少借入英语,也包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C.英语中的
汉语借词不仅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的浅表性认识,还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内在特质的桥梁。D.对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来讲,那些已被广泛使用的汉语借词和临时性汉语借词,大都与中国的发展变化和热点现象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后现代理论和读者反应论等当下的一些理论都有可能对中医药文化的有效翻译产生不良影响。B.中医药的相关内容的翻译有音译扩大化的倾向,导致许多中医专业术语词义缺失,难以被外国人接受。C.要想使中医药文化为人
类健康贡献中华智慧,就必须长期深耕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翻译。D.两则材料都涉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问题,但材料一侧重于取得的成就,材料二侧重于存在的问题。(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某医学院组织大一新
生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并且能推动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B.“bigrain(大雨)”这一翻译,具有明显的汉语思维习惯,以音译的形式借入英语,属于洋泾浜式英语。C.随着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逐步发挥作用,
“soaking-in-waterdecoction(泡水煎剂)”等词汇有机会被广泛应用。D.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和外国籍的语言翻译家合作,是将中医文化向外传播的最佳翻译组合。(4)汉语能够大量“出口”走向
世界,其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5)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B(3)C(4)①得益于中国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及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益于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接纳。②意义:传播中华民
族的悠久文明,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世俗、民情、发展提供媒介。(5)①努力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②培养能深入理解把握我国优秀文化专业的翻译人才;③加强相关翻译人才培养和供求渠道的搭建;④在文
化传播过程中,既要尊重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又要兼顾西方受众的联想潜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进口’词汇的意义都与中国有关”错误,原文为“绝大部分‘进口’词汇的意义都与中国有关”,选项表述绝对,扩大了范围。故选A。【小问2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难以被外国人接受”错误,原文为“其蕴含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换思想以及意象性词义,都有所减弱,使得中医药专业术语词义缺失,译文晦涩难懂,不易于对外传播”,是不易于对外传播,没说难以被
外国人接受,选项于文无据。故选B。【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组织大一新生……能推动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错误,结合“要想创新中医药文化翻译方法,离不开专业的翻译人才。
而通晓中西文化的跨学科人才不是一日练就的。只有长期深耕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翻译,中医药文化才能准确地传播给世界人民,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华智慧”分析可知,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假以时日,大一新生是翻译不好中医典籍的,故无从“推动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B.“以
音译的形式借入英语”错误,“bigrain(大雨)”这一翻译和汉语读音并不相近,应该是以意译介入英语。D.“是将中医文化向外传播的最佳翻译组合”错误,结合“通晓中西文化的跨学科人才……理想的译者应同时具备中医药文化专家和语言翻译家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掌握不同语言的思维规律”可知,选项
的组合不会是最佳组合。故选C。【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全世界关注。像renminbi(人民币)、gaotie(高铁)等,成为中国时代变迁的见证,展示出一个经济发展、科技崛起
、文明有序的中国。像hukou(户口)、gaokao(高考)、lianghui(两会)等词语,作为临时借词尚处于动态词汇化的过程中,可能在外媒对这些中国社会热点现象的持续关注下会被逐步接纳、使用和吸收”
可概括出,得益于中国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及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益于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接纳。结合“这反映出古代中国先进的种茶技术、制茶工艺以及繁荣的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英语中源源不断的汉语借词不仅表现了外国人眼中
着意的中国现象、心中留存的中国认识,更是他们观中华之世俗、察华夏之民情、感中国之发展的桥梁”可概括出,意义:传播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世俗、民情、发展提供媒介。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结
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全世界关注。像renminbi(人民币)、gaotie(高铁)等,成为中国时代变迁的见证,展示出一个经济发展、科技崛起、文明有序的中国”可知,努
力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结合“能通晓中医药文化并进行有效翻译的人都凤毛麟角……蕴含中医药文化深刻精髓和内核思想的中医药典籍,其自身内涵丰富、深奥晦涩、一词多义且语言特点具有隐喻性。译者如果不能全面掌握,深入研读,就无法透彻理解中医药文化”可知,培养能深入理解
把握我国优秀文化专业的翻译人才;结合“一些医科院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翻译专业,但课程设置并不理想,没有统一的理论引领,翻译实践设置比例较少……中医药文化翻译专门人才没有相应的供求渠道。国家、社会应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学习传播的氛围,调动人才的积
极性和从业者的自信心”可知,加强相关翻译人才培养和供求渠道的搭建;结合“中医药文化内涵挖掘、翻译与传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割裂。译者在翻译时,使用的概念既要准确传达中医药文化的本真内涵,又要兼顾西方受众的联想潜能”可知,在文化传播过
程中,既要尊重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又要兼顾西方受众的联想潜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
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
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
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一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我的好客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
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
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
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
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
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二十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
逆子。二十七岁,我去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
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
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
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有删改)文本二: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
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任劳任怨的美德。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
门框”,表现了母亲在贫苦生活中即将失去“右手”的痛苦心情。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富,
文本二相对集中。(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去吧,小子”,这一生活化的语言亲切自然,鲜活真实,也让母亲形象跃然纸上。B.文本一第⑥段,“笑”“愣”“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C.文本一语调富于变化,由平静内敛到深沉激昂,但都情真意切,真挚感人。D.文
本二运用多种修辞,呈现了大堰河的劳动画面,突出了她的勤劳乐观。(3)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4)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1)B(2)C(3)①爱戴与赞美。文本通过典型事件,
如洗衣服,缝补衣服,宁愿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也不愿意耽误女儿青春等事件,突出母亲的勤劳、含辛茹苦以及对子女深沉的爱。②敬佩与感恩。文本通过叙述母亲对我习惯、性格、品质的影响,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敬佩和感恩。③痛苦与歉疚。文本通过回忆我离开家乡后一直怕收到家信,表现我未能尽孝的痛苦。母亲七
十大寿和过世时,我没有陪伴在身边,她去世的消息也是我后来才得知的,心中倍感歉疚。(4)①人物塑造方法:文本一正侧结合,综合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母亲的形象,并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文本二铺排典型的劳动细节,刻画了大堰河勤劳乐观、疼爱乳儿的形象。②
叙事方式:文本一主要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回顾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文本二则通过时空跳跃、画面组接叙写人物。③语言特色:文本一多用白描手法和唠家常式的口语,以散句为主,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无华;文本二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整散句结合,生动形象。【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表现了母亲在贫苦生活中即将失去‘右手’的痛苦心情”错误,应是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激昂”错误,结合“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等内容分析,应是深切的悲痛,不是激昂。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以及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由原文“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
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
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可知,文
本通过典型事件,如洗衣服,缝补衣服,宁愿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也不愿意耽误女儿青春等事件,突出母亲的勤劳、含辛茹苦以及对子女深沉的爱,从而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爱戴和赞美之情。由原文“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
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我的好客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
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可知,文本通过叙述母亲对我习惯、性格、品质的影响,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敬佩和感恩。由原文“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
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
已去世一年了”可知,文本通过回忆我离开家乡后一直怕收到家信,表现我未能尽孝的痛苦。母亲七十大寿和过世时,我没有陪伴在身边,她去世的消息也是我后来才得知的,心中倍感歉疚。【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特色、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人物塑造方法:由原文“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
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可知,文本一综
合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母亲的形象。由原文“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可知,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了母亲的形象,所以文本一在人物塑造上,采用正侧结合的手法。由原文“她含着
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可知,文本二铺排典型的劳动细节,刻画了大堰河勤劳乐观、疼爱乳儿的形
象。叙事方式:文本一中“一岁半”“我入学之后”“廿三岁”“廿七岁”“七七抗战后”“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些词语表明文本主要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回顾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文本二“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
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则通过时空跳跃、画面组接叙写人物。语言特色:文本一没有进行渲染,而是多用白描手法和唠家常式的口语,以散句为主,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无华。文本二“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
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整散句结合,生动形象。二、古
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
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方今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
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征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
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唯.陛下详其可否。”太宗令赐德参帛二十段。贞
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
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
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太宗遽令止之。(选自《贞观政要》)(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惟A当B弘C俭D约E薄F赋G敛H慎I终J始K可L以M永
N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陛下详其可否”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唯”字含义相同。B.“又令人多赍金帛”与“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赍”含义相同。C.“文帝”是帝王的谥号,“太宗”是
帝王的庙号,两者都是在皇帝死后取的。D.“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与“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两句中“意”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下诏兴建乾元殿。张玄素进谏说,这样做的过错远甚于隋炀帝,甚至会有与桀、纣一样的下场,太宗不但没动怒,反而重赏了他。
B.张玄素敢于直言劝谏,魏征也大加褒扬,他认为张玄素的进言给国家百姓带来的好处以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可限量。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是毁谤。但魏征认为自古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这样才能打动人主的心。D.针对“太宗遣使
历诸国市马”一事,魏征认为之前太宗的所做所为,虽然说略胜过三王,但其见识不会在孝文帝、光武帝之下。(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5)文中
张玄素和魏征劝谏太宗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概括。【答案】(1)EHK(2)B(3)D(4)①要地位低的人干预地位高的人,历来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心地无私,又怎能做得到呢?②秦惠王担忧这种情况,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5)相同:都借助古人古事
。不同:张玄素善于从反面教训;魏征善于从正面引导。【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有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三个句子都是动宾结构,句意完整,结构一致,各自后面断开。故EHK三处需要断句。【小问2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都是“希望”的意思。句意:希望陛下仔细详察我的话对不对。/希望您考虑这件事。B.错误。携带。/送给。句意: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C.正确。D.正确
。目的。/料到。句意:突厥人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故选B。【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略胜过三王”错误,结合“今陛下凡所施为,皆
邈过三王之上”分析,今天陛下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邈”在句中的意思是远远地,即“远胜过”,而非“略胜过”。故选D。【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卑”,地位低的人;“尊”,地位高的人;“忠直”,忠心正直;“安能”
,怎能。②“患”,担忧;“详”,通“佯”,假装;“厚币”,丰厚的礼物;“委质”,呈献见面礼。【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相同:结合“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恐甚于炀帝远矣”“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
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可知,都借助古人古事。不同:“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张玄素善于从反面教训;“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魏征善于从正面引导。参考译文:贞观四年
,唐太宗下诏在洛阳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游四方的时候下榻居住。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我认为秦始皇刚开始做皇帝的时候,一直想倚仗灭掉周室的余威,凭借平定六国的气势,将基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可是到了他儿子掌权的时候国家就灭亡了,想来是由于他们父子随心所欲地
放纵自己的贪欲,违背上天的旨意,残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一味信奉神灵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汤。只有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当今国家刚刚从萧条
中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再役使苦难的百姓,劳民伤财,就会重蹈历代王朝灭亡的覆辙,步其后尘,从这点来说,我们恐怕比隋炀帝还要昏庸啊。”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桀、纣相比呢?”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修好了,可以说是与桀纣一样糟糕的下场。”太宗猛然醒悟,叹息着说:
“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所以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说罢,他又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看看玄素的奏表,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要地位低的人干预地位高的人,历来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心地无私,又怎能做得到呢?况且恭顺谨慎的一群人,比不上一个直言争辩的人士的意义(价值)。我要赏赐
玄素绢二百匹。”针对这件事,魏征感叹地说:“张公的话真有力量呀,可谓是仁义之人,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国家百姓的好处真是不可限量呀!”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这是毁谤。侍中魏征进言道:“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
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希望陛下仔细详察我的话对不对。”于是太宗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贞观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征劝谏说:“现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为名义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国去买马。突
厥人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专程去封立可汗。这样,可汗虽然被封立了,他也不会对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话,就会产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也会看不起我们中原地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从前汉文
帝时,有人献千里马。文帝说:‘我巡幸时每天行进三十里,打仗时每天行进五十里,仪仗走在我的前面,副车跟在我的后面,我单独骑一匹千里马,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给了献马人一些路费,让他回去了。汉光武帝时,有人献千里马和宝剑,光武帝让千里马拉装载
战鼓的车,宝剑赐给手下的骑士。今天陛下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怎么在这件事情上的见识,还不如汉文帝、汉光武帝呢?”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思①
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②百尺楼?【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三国时人,具有扶世救民的志向。(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中,运
用“万火牛”和“一沙鸥”两个意象,以“万火牛”比喻追名逐利的小人,以“一沙鸥”自比,生动形象。B.“日长似岁”写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受,“闲”与“醉”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包含着作者愤懑不平的自嘲。C.颈联中,作者运用西沉的残月、梧桐落叶、捣衣声等意象,
以所见所闻之景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D.尾联中,作者想要凭高望远,舒展一下昏花的眼睛,“无高处”“安得”写出了自己无人理解的孤寂无奈。(2)钱锺书在《宋诗选注》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
溢在他的作品里。”请结合此诗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绪的。【答案】(1)C(2)①对比。首联“万火牛”和“一沙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嘲笑了追名逐利的小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②寓情于景。颈联诗人听砧杵之声,看梧桐
叶落而感故乡之秋,烘托出内心的悲凉,表达对风雨飘摇中国家命运的忧虑。③用典。尾联以陈登自况,表现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希望能像陈登一样有高远志向,扶世救民,为国的分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以所见所闻之景
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错误,“砧杵”“残月”“梧桐”都是凄凉之景,诗人听砧杵,看残月落月,恍然意识到故乡也已经是秋天了,结合自己已是暮年以及国家风雨飘摇的境况,顿时心生悲凉之感。故并非“宁静祥和”的氛围。
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说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之人,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已经七十九岁,退居家乡山阴,过着闲居的生活,看着天下人追名逐
利,既鄙夷这些只为名利的人,表达自己的超脱名缰利锁的自由悠闲,同时也可看出诗人的忧虑:如果人人都只为追名逐利,那么谁来考虑国家的利益呢?流露出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颈联写诗人深夜听到砧声,看到残月下梧桐叶落,意识到故乡已是秋天,而秋天常常会引人想起暮年、飘零等意象,诗人这一顿悟,把
自身年迈与对国家风雨飘摇的情感结合在景物中,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尾联说自己“欲舒老眼”,足见诗人仍旧心怀壮志;然而“无高处”,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能力,哪里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结合注释“元龙,三国时人,具有扶世救民的志向”可见,诗人尽管已
经年迈,却还是希望能像陈登一样志向高远,能够扶世救民,为国分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屈原《离骚》中的“______”表达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事态度;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的“______”表现矛盾痛苦的心情。(2)李白在《蜀道难》中多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其中有两处在感叹后运用“______”的表情变化和“______”的动作情态凸显了蜀道之“难”。(3)“月”这一意象常常出现
在诗句中。李白在《将进酒》中以“______”劝告酒与月皆不可辜负;李商隐在《锦瑟》中以“______”感慨往昔令人伤感。【答案】①.夫孰异道而相安②.安能行叹复坐愁③.使人听此凋朱颜④.侧身西望长咨嗟⑤.莫使金樽空对月
⑥.沧海月明珠有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孰、复、凋、朱颜、咨嗟、樽、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等待某个小草的萌芽。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我注意到,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像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萌芽,写意的是初春的朦胧之相。唐
代李咸用的《庭竹》诗里有“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的句子,一直不解“老碧”是什么意思,“碧”是碧绿,而“老”呢?细细琢磨,方才领悟出是老竹发新叶之态。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成为诗人爱春惜春的情感寄托。韩愈有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
却无。”春雨之后这“近却无”的草色,正是早春时节草木的嫩芽。古人描绘新芽,用词极考究。辛弃疾用词极为豪放,那句“陌上柔桑A嫩芽”的“A”字极为传神,幼芽逐渐萌发的姿态和膨胀的力量,如爆竹般脆响,炸裂开凝冻的空气。常常,我会走进不远处的秦岭。那些B过了寒冬仍挺拔着的
乔木、灌木,那些匍匐于地的草木,初春的节气里无不竞相C出新芽,远看仿佛连成一片,彰显出内在力量的强大。春芽,收藏的是光阴。“一寸光阴,一寸萌芽。”这是清代收藏家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里的句子。我可能不
是一个惜时之人,但自从晓得了韩泰华,我就不会忽略这面面山坡的绿芽,守着一寸光阴,看着一寸萌芽,将自己的生命时光仔细拉长。(1)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请在A、B、C处分别填写一个传神的动词。【答案】(1)①
“蹦”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绘出了草芽的生机与生长的迅速;②“好多次”这个状语单独成句,使得句子节奏轻快而富有表现力,更能突出小草的萌芽这一过程。(2)A.破B.熬C.露【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的表达效
果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句式、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来分析。从修辞的角度,画线句子中的“蹦”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一般用来修饰人或动物的动作,这里用来写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生动形象,
描绘出了草芽的生机与生长的迅速。从句式的角度,“好多次”原本是修饰动词“捕捉”的,但将其提到句子前面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作用,且使得句子节奏轻快而富有表现力,更能突出小草的萌芽这一过程。【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根据词语所在到位置,这里需要一个动词;再联系下文的“幼芽
逐渐萌发的姿态和膨胀的力量,如爆竹般脆响,炸裂开凝冻的空气”,用“破”字合适。“破”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芽逐渐萌发、膨胀,终于破树皮而出的情景。B.联系下文的“过了寒冬”,用“熬”字合适。“熬”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乔木、灌木艰难挺过漫长冬天的情景。C.联系下文的“远看仿佛连成一
片”,说明那些树芽、草芽都显露出来了,所以用“露”字合适。“露”字形象生动地写出草木初春的节气刚刚发出嫩芽的情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
..属于VIP,黄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的最普通的老百姓。①_______,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叶子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大多数叶子绿色消失后,类胡萝卜素占据上风,叶子就显现为黄色。但有些植
物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花青素。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②_______,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并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当叶子绿色消退,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了。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
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③_______。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糖足够了,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增强,有时一夜之间花青素苷的合成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
1)下列句子中的“基本”和文中加点处的“基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新的“小蛮腰”瞭望塔主体已基本完工,开放时间待定。B.越来越多人从一系列的数字中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C.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
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D.襄阳六郡地势极为险要,若想恢复中原就当以此为基本。(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答案】(1)A(2)①要想让叶子变红;②在叶子中是不稳定的;的③才能生成花青素苷。(3)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合成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
处“基本”,意为“大致、大体上”。A.意为“大致、大体上”。B.意为“主要的”。C..意为“根本的”。D.意为“根据地”。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
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叶子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推断①处是谈论想要让叶子变红的问题,可以填入“要想让叶子变红”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并且不易分解,同时
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可看出,推断②处是写花青素在叶子中的特征,与花青素苷的“稳定且不易分解”相对,它的特征是“不稳定”,故可填写“在叶子中不稳定”等句子。第三空,结合上下文“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
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糖足够了,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推断③处是说花青素苷生成的结果,可以填入“才能生成花青素苷”之类的内容。【小问3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语病有二:一为搭配不当,“速度”与“增强”无法搭配,应把“增强”改为“提高”;二为语序不当,后句比较的是花青素苷的数量,故“花青素苷的合成”应改为“合成的花青素苷”。四、写作(60分)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仔细观察如图的漫画,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的的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上坡”漫浩浩,跋涉见精神人生是一个不断行走的过程,每
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匆匆的旅者。行走的路上有一马平川的坦荡,有坑坑洼洼的泥泞,更有不断向天际延伸的险峻巍峨。漫溯整个人生,我们遇到的“上坡路”要占据主体。三种路,三种不同的行走体验。其中,“上坡路”行走起来更充满挑战。面
对横亘在面前的“上坡路”,即使有“难于上青天”的艰险,我们也要无畏前行。惟其如此,征服的过程中才能演绎人生的精彩。“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所言之路,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内蕴。不过,对于每一个行走者
来说,要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之路,不是沿着前人的足迹,成为忠实的追随者,而应该另辟蹊径,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只有这样,自己身后用双脚踩踏出来的路才富有情味。当然,经过自己披荆斩棘开辟的路有平坦,有坎坷,也有险峻。不
论以什么样的模样呈现,当它们成为身后的风景时,“路”形成的过程都诠释了奋进者人生的真意。一穷二白的时代,国家的发展几乎都处于“零点”——经济、文化、科技没有例外。单以科技发展而言,设备的落后、经验的缺乏、资源的匮乏
,再加上西方的打压围堵,要想闯出一条中国的科技之路,真的“难于上青天”。但是,中国科技人面对发展和振兴中国科技的荆棘遍布的“上坡路”,他们没有畏难止步,而是表现出“而今迈步从头越,敢叫日月换新天”坚定与勇毅。战天斗地,青丝染白霜、健硕变佝偻,他们
用青春、心血为登山的拐杖。一代代科技人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终于感受到“山高人为峰”的豪迈。中国的科技人用行动为凿,在通往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一点点敲出和谐的韵律。神舟问天、蛟龙探海是他们征服科技“上坡路”最好的馈赠。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铺展在每一个人面前
的路都充满太多的不确定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欲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面对一座座高山,我们应该弘扬“五丁开山”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气磅礴。“前路漫浩浩”,只有行
走,才能丈量出生命的长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不断攀登,才能积淀出人生的厚度。这里的路,自然少不了困难重重、危机四伏的“上坡路”,“上坡”漫浩浩,跋涉见精神,走好“上坡路”,定能“一览众山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一道图
文并茂的写作题,既形象生动,又引人深思。从情境材料提供的素材看,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图画部分和文字部分。其中,图画中一个登山者已经登上山顶,在他的脚下是万丈深渊,在他的前面是茫茫云海和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文字部分只有简单的“难走的都是上坡路”的提示语。从直观上看,攀登者已经一览众山小,但
是要欣赏更为宏阔雄伟的景观,必须继续攀登。不过,攀越高山的“上坡路”充满太多的挑战与风险;而就文字蕴涵的意义而言,此中的“上坡路”,不仅仅是指寻常生活中所走的路,更隐喻丰富的内涵。一切由低处通向高处的道路,都是“上坡路”。把二者结合起来,该材料思考的角度有:面对“上坡路”,我们该如何对待;如
何走好“上坡路”;要把更多的“上坡路”变成身后的风景,我们该怎么做……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漫画蕴涵的意义是深刻的,理解透了其中的内涵,按照写作任务写作就不是太困难的事: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用漫画的内容观照现实生活,找准对接点;你的感受与思考,即欣赏漫画肯定会引发很多的感触,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
出来。写作时,首先根据漫画内容提炼文章的主题——纵使“上坡路”困难重重也要毅然前行,这样生活和人生才有价值;继之,观点与漫画对接,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然后,联系现实,进一步阐述征服“上坡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最后,从当代青
年的角度指出,前行的路上有太多的“上坡路”,只有不断地征服,才能走得更远。立意:1.莫畏“上坡”遮望眼,征服之后赏风景。2.行而不辍,“上坡”变通途。3.“上坡路”写满人生的精彩。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
.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