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37.082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37.08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57d2421d75e004e7e9973ced244aa4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启用2025届高三年级开学调研检测(一)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的辩证发

展过程、认识运动的规律和真理发展的规律。1.坚持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列宁

的表述更加直观明了,他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观点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继承和发展。2.坚持把物质生产活动置于人类实践的最优先地位,是决定人类其他活动

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同志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它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解决吃喝住行生活资料,因此,物质

生产就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活动。“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3.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排斥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干扰。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

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他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就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上,毛泽东同志正确应用了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品格,准确把握了实践感性物质活动的

特点。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4.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发展的认识观,反对形

而上学不变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贯彻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

产党)肩上的责任就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产生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又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指导中国革命,最后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辩证的宇宙观就是要教人们如何去观察认识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可以说,《矛盾论》就是从认识方法

、实践方法的维度揭示了为什么、怎么样去做到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条主义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因而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要求人们如实地把事物看作矛盾的客观运动过程,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事物发展内外

因关系的辩证统一,着重把握决定变化的内部根据。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根据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也必须通过内部的矛盾性才能起影响作用,是第二位的原因。“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

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2.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着重把握不同矛盾的特殊性质。恩格斯曾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但是,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

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或原因),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即矛盾的特殊性。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一原则。3.坚持主次矛盾及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注意矛盾本身具有的不平衡性。在复杂事物中,有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有一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的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毛泽东特此提醒:“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

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抓住主要的矛盾。”4.坚持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辨证统一,注意区分斗争的不同条件场合。矛盾着的各方,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同处于统一体中。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排斥、斗争,又相互吸引、联结、转化。矛盾的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转化的前提是需要“一定条件”,首先是矛盾具有真实的具体的存在条件,其次是矛盾转化须达到一定的“度”,二者缺一不可。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并不意味着都要采用对抗的形式,也有非对抗性的。“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学哲学、用哲学”一贯是

我党一个优良传统。在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研读毛泽东同志“两论”为参照点,努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是题中应有之义。(摘编自朱智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作——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及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分析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时,毛泽东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等伟大思想家观点的继承和发展。B.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马克思作为“先哲”对该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易于普通

民众接受。C.“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指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学习毛泽东的“两论”,不仅有助于排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干扰,还能引导我们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A.只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形而上学不变观,就能贯彻好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B.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战争与和平作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前提是需要“一定条件”和一定的“度”D.当我们研究矛盾的普

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区分矛盾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类型。3.下列说法最符合材料中“矛盾论”观点的一项是(3分)A.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得亲口吃一吃。B.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C.中国人有句老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4.材料中多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文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这样阐述“知与行”

的关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与“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略有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

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八千年的凝视(节选)姜明虽然早有预料,眼前的队伍还是吓我一跳。从博物馆正门开始,两列队伍蜿蜒浩荡三四百米,排到了天府广场那棵著名的黄桷树之外。馆内观众已经饱和,排队是

限流的必要举措,看这个情形,没有一两个小时,怕是进不了博物馆大门了。心里有些发怵,本能地想逃,脚却不听使唤:这个特展,天天爆棚,今天不去,又要等到何日呢?一番踯躅,身体已经到了队伍的最末端。纷至沓来的脚步,当然不只局限于成都人、四川人。比如当下的这个汉

字特展,据说有一半观众都来自省外。“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说文化事件,一点儿也不夸张,观展人次突破十万,成都只用了七天!我早就想来看这个展了,文博圈的朋友却劝我缓几天再

看。“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只能看到人头,完全看不到文物!”我自然被吓退了。朋友给出“观展黄金定律”:“至少要在开展一个礼拜以后,避开节假日,最好是中午或下午闭馆前去。”我照单全收,于开展十一天后的工作日正午十二点,出现在了成都博物馆,然后呢?然后我想撤退。但是想到往后几天是端午小长假,

想到辛弃疾唯一遗墨《去国帖》很快将要撤展,想到专业人士“观展黄金定律”惨遭人群碾压,于是,像一滴水融入洪流,我在成都博物馆门口的夏至里,像个哲学家一样,且行且思。我看到一只龟甲。但这不是刻画甲骨文的龟甲,它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这无疑

是一只相对完整的上古龟甲。褐黄色的背甲上,主纹路呈一“王”字造型,中间那一横,尤其深刻清晰;下面的横笔,被一道短竖串联,与再下面的笔画构成了叉腿站立、双臂舒展的象形文字的“人”字造型。但这只是纹路,并不是文字。背甲上有大小孔洞

若干,边缘有残缺。初看,除了上面没有文字,与其他古龟甲无异。不解它为何会出现在序厅如此显赫的位置,一看简介,立刻倒吸一口气,束手恭立,急切凝视。我找到那只眼睛了,龟甲的左腰部位置,一只眼睛安静地与我对视。不需要辨认、甄别、解读,它就是一只眼睛。

八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上生活的先民们,在这只龟甲上画了这么一只眼睛。为什么要画?为什么只画一只?有人说可能与巫术有关。作为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巫术一向秘不示人,只存在于王权神权等特权阶层,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当它完成占卜问卦之后,是要被秘藏或被集中销毁的。统治阶层宣扬王权神授,神

是怎样授权的,道理都在龟甲上,但是就不告诉你。贾湖龟甲上的这只眼睛,是人神之间的一座渡桥吗?八千年来它一直未曾合眼,那么它看见了什么?一定看到了四目仓颉。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论岁数是比贾湖龟甲小三千五百岁

的后生,有感于黄帝军令在传达过程中失真导致战争失败,痛下决心发明文字。“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跃动,文字的发明让魑魅魍魉无以遁形,让丰收成为天意,让混沌蒙昧的天宇之间,出现了澄澈如洗的人的凝眸,以及晓

畅明亮的人的交流。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文字,文字让人类的活动和思想成为信史。文字除了记录人类活动、思想和科技进步以外,还把感情和观点引进历史。仓颉是神话中的人物,文字肯定不是他发明的,文字的发明一定是勇于改变现状的先民们代代智慧累积的结果。长了四只眼睛的仓颉,无非是后人的一种借

喻,大地磅礴无边,岁月千秋万载,两只眼睛根本盛放不下,就让四只眼睛来收纳这一切吧。但是且慢,仓颉看见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看见了,而仓颉用文字记录下来,一切就能与岁月共久长了。一定看到了王懿荣。这位晚清重臣、金石专家,当他在中药里叫龙骨的龟甲上发现了刻画整齐的神秘字符时,电光石火般的震颤接通

了他的任督二脉,也接通了复活一个三千多年前的雄强王朝的笔画密码。《史记》言,“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眼前的有字龟甲,难不成就是史书和传说中先人们的占卜工具?南书房行走王懿荣的满腹诗书,让他凝视龟甲

的目光因惊喜而闪亮,因闪亮而仁慈。他急切地站起身来,敲开了一家又一家中药铺子的店门。罄尽家财,他搜集京城所有药房里的龙骨,累计有一千五百多块。虽然他并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龟甲上的字符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他隐隐

约约感知到,碾磨为齑粉的龙骨不一定能治病,但一定可以强心和壮胆;号称龙骨的龟甲尽管非常脆弱,但是或可以成为精神脊梁。彼时,腐朽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特别需要一些精神力量来鼓舞人心。一定看到了王国维。王国维是甲骨文前期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之前的罗振

玉等人,主要成就还是辨字和释义,而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开始以甲骨文为工具来研究殷商历史,证实了《史记·殷本纪》里所记录的殷代世系的真实存在。以他的研究为重要标志,中国新史学在甲骨上的道道刻符、声声问卦中奠基、形成。王国维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人间词

话》的作者,他关于人生的三层境界之说,至今依然在不断流传。不知道他本人自沉昆明湖,又是哪一块龟甲上的哪一道裂纹,宿命般锁定了他的学术之殇?一眼八千年。此刻,我凝视着贾湖龟甲之眼的凝视。这一只龟甲上的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是那样的相似,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联吗?如果这种偶

然的、单一的刻画很难被认定为是文字或者文字雏形,那么这样一种“注目”形态之承,这样一种龟甲载体之续,八千年的天地寥廓、风云际会,又何尝不在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之中?(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成都博物馆的汉字特展仅仅七天,观展人次就突破了十万,是因为辛弃疾遗墨《去国帖》等展品无比珍贵,平常难得一见。B.朋友所谓的“观展黄金定律”在夏至这天惨遭人群碾压,客观上交代了大众对文化特展的追捧,主观上突出了我的观展态度越来越坚定。C.虽然贾湖龟背上那些“王”字、“人”字造型的纹路并不是

文字,但是先民画上去的那只形似眼睛的符号就是甲骨文的“目”字。D.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往往是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而精通甲骨文的王国维,却无法逃脱锁定自己学术之殇的宿命。7.关于文中仓颉、王懿荣、王国维的

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说仓頡造字之日,“天雨粟,鬼夜哭",其实文字的发明是先民们智慧代代累秋的结果。B.当年王懿荣倾尽家财去搜集龟甲,主要是想为腐朽的清王朝增加一些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C.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殷商世系真实存在,为中国

新史学研究莫基D.作者从贾湖龟甲上的眼睛说起,联想与文字相关的这些人物,暗示文明萌芽至今已八千年。8.文末画线的句子连续出现的三个“凝视”,用法和意义有何不同?(4分)9.本次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展览,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讲述脉络,解读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

的光辉历程。序厅是指展览场馆从人口到正式展示厅之间的空间。贾湖龟甲为何会出现在序厅如此显赫的位置?阅读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傅介子至

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救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

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

贪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

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成嘉

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从。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材料二:人与

人相於,信义而已矣。信义之施,人与人之相於而已矣,未闻以信义施.之虎狼与蜂虿也。楚固祝融氏之苗裔,而周先王所封建者也。宋襄公奉信义以与楚盟,秉信义以与楚战,兵败身伤而为中国羞。于楚且然,况其与狄为徒,而螫嘬及人者乎!楼兰王

阳事汉而阴为匈奴间,傅介子奉诏以责而服罪。夷狄不知有耻,何惜于一服,未几而匈奴之使在其国矣。信其服而推诚以待之,必受其诈;疑其不服而兴大师以讨之,既劳师绝域以疲.中国,且挟匈奴以相抗,兵挫于坚城之下,殆犹夫宋公之自衄于泓]也。傅

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故曰:信义也,人与人相於之道,非以施之非人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注】衄(nǜ):损伤,挫败。泓:水名。古涣水支流,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10.材料中画波浪

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平乐监傅介子A持节使B诛斩楼兰王C安归首D县之北阙E以直F报怨C不烦师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为不言”与《归去来兮辞》中“胡为乎遑遑欲

何之”的句式并不相同。B.之,用作动词,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的“之”用法不相同。C.“以信义施之虎狼”与《谏逐客书》“功施到今”的“施”读音和意思都不同。D.疲,使动用法,与《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亡”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楼兰王、龟兹王都曾怂恿匈奴截杀汉朝使者,傅介子责备他们时,他们都表示服罪,并及时上报了匈奴使者的行踪,使得傅介子有机会斩杀匈奴使者。B.为了树立大汉威信并警示西域各国,傅介子主动申请去刺杀龟兹王,霍光认为龟兹路远,可去楼兰试行此法,并上报皇帝派遣他携带金币前往。C.楼兰王

因为贪图汉朝的财物而中计被杀,朝中公卿、将军纷纷称赞傅介子功勋卓著,皇帝下诏封傅介子为义阳侯,并提拔了刺杀楼兰王的士兵。D.王夫之认为与夷狄相处不必讲信义,就像霍光明知楼兰王暗中勾结匈奴,可如果兴师动众去征讨他们,难免会自败于泓水,不如支持傅介子的刺杀行动。13.把材

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2)傅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14.王夫之关于“信义”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中有哪些

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这一观点?请简要作答。(5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

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了一幅梅瓣纷飞、堆满阶壁的凄凉衰败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的基调。B.颔联以由物及人,传达出诗人对“迁客”“骚人”漂泊沉沦的人生际遇的共情。C.“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

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D.整体来看,诗人借梅花的品格遭际来传达自己的心志情感,通俗浅显,饶有趣味。16.后人评价刘克庄的诗作:“力能笔走风雷。”请结合本诗与《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来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2)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不仅具体写出泰山南麓山路的里程,

即四十五里长,还详细交代了道路和台阶情况“,”。(3)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佳句层出不穷,如“,”,就是巧用比喻,语意新奇。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18~22题。现在,很多人平

日里奶茶、果汁等甜饮料不离手,虽然不饿,但就是想吃甜的;虽然不渴,但就是想喝甜的。①心情不好的时候,②很多人想通过吃甜食来缓解解除不良情绪,③寻找短暂的释放,④之后又因吃下太多甜食陷入后悔,自责的漩涡,⑤进入恶性循环....;⑥更严重的问题是,⑦当一个

人习惯频繁地摄入高糖食物后,⑧只有每次总是要吃更多更甜的食物,⑨才能获得跟之前一样的满足感。事实上,糖瘾难戒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缺乏意志力,而是因为糖瘾本质上是一种神经紊乱。高糖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激活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巴胺的释放会让人产生愉快的

感觉或奖赏的效果。当我们吃糖时,大脑会想起上次吃糖时那种甜甜的味道,于是分泌多巴胺,并期待下次继续这样做。长此以往,我们吃同样的糖,就已经得不到同样的快乐了,需要吃更多的糖来获得相同的感受。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胰岛素抵抗。__A_,仅靠意志力控制自己不吃糖,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

作用,B很难长期坚持,这就是戒糖比较难的原因。我们该如何减糖?第一,重建大脑奖励系统。我们可以试着重新激活自己想要的大脑奖励系统,比如重复地获取新鲜食材,仔细品味;重复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喜欢的运动,而不是喝含糖饮料。重复做这些,会让你记

住这个循环,(甲),助你慢慢脱离糖瘾。第二,选择递进式减糖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含糖量的食物,逐渐从高糖食物慢慢转化到低糖食物。比如爱喝咖啡的人可以喝含糖、含奶咖啡,再慢慢转化到喝纯咖啡。第三,(乙)。人有某些情绪时,会特

别想吃某些食物,尤其是高糖、高脂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正在靠吃东西来发泄情绪,那就不妨先尝试一些正确的情绪疏解办法,比如看书、跑步。18.文中第一段的“恶性循乱”,释义为:事物互为因果,循环不止,使情况越来越坏。请以“恶性循环”为结果写一个复句。要求:合乎事理

,表达流畅,50字左右。(2分)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标点不当,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2分)21.文

中画波浪线的“多巴胺抵抗”,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八千年的凝视》一文中,作者说:“我看见了一只八千年前的眼睛;我凝视它的时候,它也正在凝视我。所有初见,都是重逢;所有重逢,都宛如初见。”以上材料引发

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高三年级开学调研检测(一)语文答案与解析1.B【解析】有两处错误,一是强加因果;二是文中并未提及“马克思作为‘先哲’对该理论

的阐述深入浅出,易于普通民众接受”,原文是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2.A【解析】逻辑错误,“反对”什么,不是“贯彻好”什么的充分条件。3

.D【解析】“鸡蛋”和“石头”说的是矛盾的同一性问题,即“矛盾的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另外三项都与“实践论”的观点相关。4.①多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文句,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继承和发展;②大量引用毛泽东的文句并加以分析,可以进一

步支持本文作者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一点2分,两点4分;意思接近即可。)5.①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目标和前提,“行”是“知”的过程和结果,两者前后相随,不可分割;②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两个飞跃

”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③两者略有不同之处在于: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中,“知”是前提,强调先有目标后有行动;而在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中,“行”是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离不开实践。(一点

2分,三点6分;意思接近即可。)6.B【解析】A项“是因为辛弃疾遗墨《去国帖》等展品无比珍贵,平常难得一见”错误,属于强加因果;C项“但是先民画上去的那只形似眼睛的符号就是甲骨文的‘目’字”错误,与原文“这种偶然的、单一的刻画

很难被认定为是文字或者文字雏形”相矛盾;D项“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往往是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错误。由原文可见:“作为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是巫术,不是龟甲。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与无法逃脱宿命无关。

7.B【解析】“主要是想为腐朽的清王朝增加一些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错误,这并非王懿荣确切的想法。看原文:“号称龙骨的龟甲尽管非常脆弱,但是或可以成为精神脊梁”,“彼时,腐朽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特别需要一些精神力量来鼓舞人心。”这是作者的个人推断。8.①前两个“凝视”,第一个是动词,突出的是

作者对上古龟甲上刻画的“眼睛”的凝神观看和深入思考;第二个是名词,赋予上古龟甲以人的行为和思考,别出心裁,语意新奇;②第三个“凝视”,与“审美”组合成新短语,内涵更丰富,突出了作者对“龟甲上的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之间关联性的思考,进而思考这种“注目”形态或许开启了“汉字中国”八千年

的审美历史。(一点2分,两点4分,意思接近即可。)9.①贾湖龟甲上的刻符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可能是汉字最古老的源头;②当下,甲骨文被学界认定为汉字的“源”,而对贾湖刻符龟甲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因此放在正式展厅前的序厅较为合适;③之所以放在“显赫的位置”,是为了观展的人一眼看到这距

今8000多年的贾湖刻符龟甲,以便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更直观的认识与感受。(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接近即可。)10.DEG【解析】原句翻译为:平乐监傅介子拿着符节出使时诛杀了楼兰王安归并带回其头颅,如今悬

挂在北城楼上,用正直来回报背叛,没有劳师动众。易混点:“持节使诛”与“斩楼兰王”的中间不断开,这是傅介子的计谋,即假借出使的借口来诛杀楼兰王;“安归”是当时楼兰王的名号,上文诏令中已经出现;“首”是首级,前文也提到过,即“遂持王首还诣阙”;“县”通“悬”,悬挂之意;“以直报怨”出自《论语》,如

今已是成语。11.A【解析】“何为不言”与“古之人不余欺也”都是宾语前置句,两者句式相同。12.D【解析】“难免会自败于泓水”错误。原文意思是:如果相信楼兰王的服罪而以诚心对待他,就必定会受到欺骗;如果怀

疑他不服而兴师动众地征讨他,则劳师远征必定会使中国疲惫,而且楼兰会与匈奴结盟以对抗汉朝,一旦汉朝军队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遭受挫折,就会像宋襄公自败于泓水一样的情形了。13.(1)楼兰王有罪于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他,应改立以前留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为王

。(采分点:“负···罪”,“遣”,定语后置句(“质在汉者”译在“太子”之前)各1分,句意1分。)(2)傅介子引诱楼兰王中计而斩杀他,既夺取了楼兰人的魂魄,也使匈奴人胆寒,这难道不伟大吗!(采分点:“诱”,“寒”,“讵”各1分,句意1分。)14.第一问:信义也,人与人相於之道,非以施之非人

者也。(1分)第二问:①春秋时期,宋襄王遵守信义与楚国结盟,秉持信义与楚国交战,结果兵败,自己也受了伤,成为华夏诸国的奇耻大辱;②楼兰王表面上侍奉汉朝,暗地里却为匈奴人做间谍,派兵杀戮抢掠汉朝使者,其行为违

背天理;傅介子诛杀楼兰王是“以直报怨”,不算违背信义。(每点2分,两点4分)附:参考译文材料一:傅介子到了楼兰,责备楼兰王怂恿匈奴截杀汉朝使者说:“大部队就要到了,您如果不怂恿匈奴,匈奴使者经过这里到各国,为什么不报告?”楼兰王表示服罪,说:

“匈奴使者刚刚过去,应当是到乌孙,中途经过龟兹。”傅介子到了龟兹,又责备龟兹王,龟兹王也表示服罪。傅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人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正在这里。”傅介子乘机率领所带的官兵一起斩杀了匈奴使者。傅介子回到京城把情况上奏,皇上下诏任命他为中郎,升为平乐监。傅介子对

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国多次反覆无常却没有受到谴责,不能用来惩戒他国。我经过龟兹时,他们的国王离人很近,容易得手,我愿前去刺杀他,以此树立威信警示各国。”大将军说道:“龟兹国路远,暂且去楼兰试验此法。”于是就禀报皇上派遣他前

去。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带着金银钱币,声称把这些东西赏赐给外国。他们到了楼兰,楼兰王看起来不愿亲近傅介子,傅介子假装离开,到达楼兰的西部边界后,傅介子让翻译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带有黄金锦绣巡回赐给各国,大王如果不来受

赐,我就要离开到西面的国家去了。”当即拿出金币给翻译看。翻译回来把情况报告给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就来会见使者。傅介子和他坐在一起饮酒,并拿出财物给他看。饮酒后都醉了,傅介子就对楼兰王说:“天子派我来私下报告大王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同傅介子进入帐幕中,两人单独谈话,两个壮士从后

面刺杀楼兰王,刀刃在胸前相交,楼兰王立即死掉了。他的贵族及左右官员都各自逃走。傅介子告谕他们说“楼兰王有罪于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他,应改立以前留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为王。汉军刚到,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一有所动,就把你们的国家

消灭了!”尔后就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回京交旨,公卿、将军等议论的人都称赞他的功劳。皇上于是下诏令说:“楼兰王安归曾充当匈奴的间谍,暗中侦探汉朝使者,派兵杀戮抢掠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人,以及安息、大宛的使者,偷走漠

使节印以及安息、大宛的贡品,极端违背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拿着符节出使时诛杀了楼兰王安归并带回其头颅,如今悬挂在北城楼上,用正直来回报背叛,没有劳师动众。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赐给食邑七百户。士兵中刺杀楼兰王的都补

官为侍郎。”(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材料二: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信义。施行信义,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从来没听说过有人对虎、狼和毒蜂、蝎子施以信义的。楚国本来是祝融氏的后裔,而且是周朝先王所封的诸侯国。宋襄王遵守信义与楚

国结盟,秉持信义与楚国交战,结果兵败,自己也受了伤,成为华夏诸国的奇耻大辱。与楚国交往尚且如此,何况是那些与夷狄为伍、可用毒腺伤人的家伙呢!楼兰王表面上侍奉汉朝,暗地里却为匈奴人做间谍,傅介子奉汉朝天子

的诏书到西域去责备他,楼兰王表示服罪。夷狄之人不知羞耻,哪里会把一次屈服当回事,不久匈奴的使者就又出现在楼兰国中了。如果相信楼兰王的服罪而以诚心对待他,就必定会受到欺骗;如果怀疑他不服而兴师动众地征讨他,则劳师远征必定会使中国疲惫,而且楼兰会与

匈奴结盟以对抗汉朝,一旦汉朝军队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遭受挫折,就会像宋襄公自败于泓水一样的情形了。傅介子引诱楼兰王中计而斩杀他,既夺取了楼兰人的魂魄,也使匈奴人胆寒,这难道不伟大吗!所以说:信义是人与人相处之道,不是用来施加到

没有人性的人身上的。(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15.D【解析】“通俗浅显,饶有趣味”错误。这首咏梅诗有着深刻的寓意,既有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也有对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

权者的讥讽,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用笔委婉,言近旨远。16.①所谓“力能笔走风雷”,是称赞刘克庄的诗作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势。②《落梅》的尾联展开议论,表面上写“东风”对孤傲高洁的梅花不但不加以呵护,反而肆意摧残,令人痛心;实际上诗人是在控诉历史上和现实中一

切当权者,强烈谴责他们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卑劣行径,感情充沛有力,有震撼人心的气魄。③《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

,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每点2分,三点满分,意思接近即可)另外:《贺新郎》可以着眼于全篇内容概括或词风分析,也可以从具体诗句入手作举例分析,不过重点不在手

法运用上,而在情感抒发的特点上。如:《贺新郎》上片前三句,“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词人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似有雷霆之声。再如:词人频频使用“问”、“未必”、“试看取”、

“岂····也··”等词和句式,既增加了感染力,又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虎虎有生气。这种宏论高议,以诗的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的力量。再比如:“快投笔,莫题柱”,词人大声疾呼:好汉们,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17.(1)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

)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

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18.先解释概念,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只有一个结构层次的叫一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示例一:某些人自己心情不好时,学习状态就会变差,学习状态越差心情就越烦,从而进入恶性循环。示例二:某乡镇坐公

交车的人不多,公交车的班次就减少了,然后坐公交车的人就更少了,公交车服务进一步减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示例三:某些大学生因经济条件不好而选择贷款消费,偿还贷款又会使经济压力增大,进而需要更多的贷款来维持生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示例四:某工地老板给的工资比较低,工

人不愿意全力工作;工人工作不努力,老板更不愿意提高工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2分,合情合理,语言流畅即可)19.②句修改为:很多人想通过吃甜食来缓解不良情绪;④“后悔,自责”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或删去;⑧句修改为:每次总是要吃更多更

甜的食物(每次只有吃到更多更甜的食物)。(一处2分,三处6分)20.A.所以/因此B.但/但是(一处1分,两处2分)21.示例1:可以使用。“抵抗”可以理解为敏感度下降,“多巴胺抵抗”即大脑分泌多巴胺的敏感度下降,长期摄

入高糖食物,人体就感受不到最初获得糖时的快乐了,从这个角度理解是可以使用的。示例2:不合逻辑。“··抵抗”一般理解为患者对···类药物不敏感,即抗药性。文中所说的“糖瘾”,其实是高糖食物很难再刺激大脑一次性释放更

多的多巴胺,这与对多巴胺类药物不敏感没有关系,因此不合逻辑。(4分,任何一种解释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22.甲:逐步改变大脑的奖励系统。乙:避免情绪化进食。(一句2分,两句4分,意思接近即可。)23.【参考立意】该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这类题型

在近年的高考真题中多有出现,考生并不陌生。读写结合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该作文题关联的是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的材料。通过文本中贾湖龟甲上形似眼睛的龟甲,引出“我凝视它的时候

,它也正在凝视我”“所有初见,都是重逢。所有重逢,都宛如初见”的两个话题,让考生思考“我与它”指代的对象和“初见与重逢”的内涵及意义。作文话题很明确,选题立意较为容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着手写作。【立意分析】该题具有

一定的思辨性。一方面材料本身带有思辨性,“我与它”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初见与重逢”存在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转化,两者之间都形成一定的张力,以此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话题的思辨性拓展了立意的空间。作文材料中的“它

”是指贾湖龟甲上形似眼睛的刻画符号,而考生凝视的“它”,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任何事物或人物。考生可以侧重写“我”对“它”的认识和思考,也可以侧重写“我”与“它”相遇时,那种“初见”的新奇感和“重逢”的喜悦感。总之,考生需要先确定一

个“它”,再重点阐述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力求“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