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5《咏怀古迹(其三)》课件26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pptx,共(26)页,2.08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56a74e06e3cd679e3874c3a49ea88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20040818024003292【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歌的方法。3、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
、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
明/怨恨/曲中/论。通读全诗,疏通文意山峦连着山峦,幽谷连着幽谷,好象是一起奔赴荆门。这里有个地方至今遗存着昭君生长的乡村。昭君一离开宫室便走向北方遥远的沙漠,与匈奴结亲,谁知她一去不返身死异域,只留下了一座长满青草的孤坟,面对着大漠黄昏。想当年皇上只从画图中粗心地辨认她的美丽姿容,致使她
含恨终生,死后仍思念故土,成为一缕身披环佩、月夜归来的游魂。而今她用的琵琶仍旧弹奏着胡曲,千百年来,它分明在诉说着她不尽的乡情、无穷的怨恨。赏析诗歌◆开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①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雄奇
壮丽。②“赴”在此作者用拟人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换之姿。①引出咏叹对象,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
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为什么要先描绘这个画面?◆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其一,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
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其二,作者在引出昭
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
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历史上的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昭君美貌如花、艳可倾城,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昭君出塞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
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传说“昭君
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昭君青冢昭君出塞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
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
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昭君墓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
,几与卫霍同。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一去独留紫台青冢连向朔漠黄昏死后孤寂死葬异域孤寂、冷落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生离汉宫不幸、孤苦生前寥落富丽繁华荒凉冷落对比写出塞之景写思汉之心大漠指无边无际的北方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这里更主要指空间,即笼罩四野的昏黄时分的天幕。空旷凄清的画
面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回答。该句运用了典故,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而隐去了历史事实,说明汉元帝的昏庸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昭君的不幸是谁造成的?◆“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作
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远嫁异域身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冢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结合全诗,归纳昭君的“怨恨”有哪些?(画师无耻,元帝昏庸)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
,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
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结构梳理《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主旨探讨唐玄宗天宝
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
,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背景王昭君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课外拓展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
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曲王安石明妃曲和王介甫作欧阳修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
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