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7)页,1.02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4cdbeb251cfc91842480ba90a9581e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八中高2024级高三(上)入学考试生物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亳州“古井贡酒”生产发酵中需用麦芽浆,对萌发且带有小芽的大麦充分研磨后,过滤得到组织样液。往组织样液中加入下列试
剂后振荡摇匀,有关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待测样液中不含蛋白质,则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不变B.若加入苏丹Ⅲ染液,溶液呈橘黄色,则表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脂肪C.加入碘液,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淀粉D.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溶液出现砖红
色沉淀,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还原糖【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
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A、若待测样液中不含蛋白质,则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显示的是双缩脲试剂的颜色(蓝色),A错误;B、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因此加入苏丹Ⅲ染液,溶液呈橘黄色,证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脂
肪,B正确;C、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因此加入碘液,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淀粉,C正确;D、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若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溶液呈砖红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还原糖,D正确。故选A。2.《光明日报》2023年4月2日报道,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课题组在我
国四川省汶川县与理县发现一新种——汶川滑蜥。下列关于汶川滑蜥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磷脂双分子层是其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其收缩所需能量均由线粒体提供C.膜蛋白的合成与核糖体等细胞结构有关D.该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答案】B【解析】【分析】
1、生物膜包括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细胞膜的外侧还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2、细胞结构的生物都含有DNA,DNA是遗传物质,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3、细
胞都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B、收缩所需能量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提供,B错误;C、膜蛋白的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有关,C正确;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
控制中心,D正确。故选B。3.撕去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
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外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被动运输C.甲组细胞的水分
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有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质壁
分离的原因分析:外界因素因为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在因素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为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详解】甲组细胞从培养液中吸收到矿质营养与水分,乙组细胞从
蒸馏水中吸收到更多水分。经过最初的处理后,甲组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可能基本不变,乙组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降低。甲组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与0.3g/mL蔗糖溶液之间的浓度差小于乙组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与0.3g/mL蔗糖溶液
之间的浓度差,乙组表皮细胞在0.3g/mL蔗糖溶液通过渗透作用失去水分的速度比甲组表皮细胞快,因此渗透量大。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ABD错误。故选C。4.将某种酶运用到工业生产前,需测定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下
图中的曲线①表示在各种温度下该酶活性相对于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该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下图中的曲线②。据此作出判断,正确的是()A.由曲线①可知80℃为该酶的最适温度,应该在30℃以下保存该
酶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测定酶活的温度,因变量是相对酶活性和残余酶活性C.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70-80℃D.测定②曲线的各数据应在该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下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曲线①表示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先升高后下降
,最适温度大约80℃。曲线②表示,随着温度升高酶的热稳定性降低,70℃后下降更快;综合两个曲线,该酶使用时应该是在活性较高,热稳定性也较高的温度范围,即是60到70℃。【详解】A、由曲线①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是80℃,但在30℃以下保存
数据未测定,不能确定是否适合保持该酶,A错误;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测定酶活性的温度以及保存该酶的温度,因变量是相对酶活性和残余酶活性,B错误;C、曲线②显示,酶的热稳定性从30℃开始不断下降,在70℃后,急剧下降,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C错误;D、
在不同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测定②曲线各数据应在该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下进行,D正确。故选D。5.大棚种植在丰富人们的餐桌时,也面临着一些种植问题。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措施及目的合理的是()①施肥后进行适量
灌溉,有利于农作物吸收无机盐②适当增大温室中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农作物积累有机物③及时清除温室薄膜上的水汽,有利于增加自然光照强度的④温室中,定期施加CO2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⑤用红色塑料薄膜代替无色塑料薄膜,可提高蔬菜的光合速率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答案】A【解析】【分析】大棚种植蔬菜主要通过提高光合速率和降低呼吸速率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提高蔬菜产量。【详解】①根部细胞一般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施肥后进行适量灌溉,能使无机盐溶在水
中,有利于农作物吸收无机盐,①正确;②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温室栽培时夜间适当降温,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增大昼夜温差,可降低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积累有机物,②正确;③及时清除温室薄膜上的水气,可以减少光照的反射等,有利于增加自然光照强度,③
正确;④定期在温室中施放二氧化碳,可以保证二氧化碳供应,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④正确;⑤白光属于复合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红色塑料薄膜代替无色塑料薄膜,只允许红光透过,导致色素可吸收的光质减
少,反而会降低蔬菜的光合作用速率,⑤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即A正确。故选A。6.羽衣甘蓝因其耐寒性和叶色丰富多变的特点,成为冬季重要的观叶植物。将其叶片色素提取液在滤纸上进行点样,先后置于层析液和蒸馏水中进行层析,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已知1、2、3、4、5代表不同类型的色素。下列
分析错误的是()A.羽衣甘蓝的叶色丰富多变可能与色素在不同的温度、pH值下发生变化有关B.色素1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且在1、2、3、4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C.色素1、2、3、4存在于类囊体上,色素5存在于液泡中,均能转换光能D.图二和图三
实验结果对照,说明色素1-4是脂溶性,色素5具有水溶性【答案】C【解析】【分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可溶于脂质中,同时也可溶于乙醇中,用可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液泡中的色素为水溶性,可用水提取和分离。只有少数处于特殊
状态下的叶绿素a才能转换光能【详解】A、根据题意“羽衣甘蓝因其耐寒性和叶色丰富多变的特点,成为冬季重要的观叶植”,可知羽衣甘蓝的叶色丰富多变可能与色素在不同的温度、pH值下发生变化有关,A正确;B、据图可知,色素1距离点样点最远,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最快,故色素1在层析液
中的溶解度最大,色素1是胡萝卜素,它在1、2、3、4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B正确;CD、根据图二可知,色素1、2、3、4可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是脂溶性的光合色素,位在于类囊体上;根据图三可知,色素5可随蒸馏水在滤纸上扩散,是水溶性色素,存在于液泡中。只有光合
色素才能转换光能,C错误,D正确。故选C。7.下图是某科研小组在对药用植物黄精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研究实验过程中,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其中图1的光合曲线(图中实线)是在光照、CO2浓度等条件都适宜的环境中测得,图1呼吸曲线(
图中虚线)是在黑暗条件下测得;图2的实验环境是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测定指标是连续24h室内CO2浓度和植物CO2吸收速率。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图1中,当温度达到55℃时,植物光合作用已停止,可能原因是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失去活性B.图1中,当温度达到5
5℃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真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C.结合图1数据分析,进行图2所示实验时,为了减少无关变量带来的干扰,温度应设置在30℃左右D.图1中温度为40℃时对应的光合曲线点与图2中6h和18h对应的曲线点有相同的净光合速率【答案】B【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实线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图2中的CO2吸收速率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即6、18小时。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当CO2吸收速率大于0时就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图中6~18h均有有机物的积累。【详解】A、据图1分析
,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当温度达到55℃时,两条曲线重合,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可能原因是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失去活性,A正确;B、图1中,当温度达到55℃时,两条曲线重合,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真光合速率为0,B错误;C、结合图1数据可知,植物净光合速率
最大时的温度为30℃,因此,在进行图2所示实验时,为了减少无关变量带来的干扰,温度应设置在30℃左右最好,C正确;D、图2中当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净光合速率为0,处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曲线的拐点,即6h和18
h,因此图2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2个,图1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温度条件是40℃,D正确。故选B。8.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细胞多处于不同的细胞周期(G1、S、G2、M期分别为DNA合成前期、DNA复制期、DNA合成后期、细
胞裂期)时相中,DNA合成阻断法可实现细胞周期的同步化。TdR是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将过量的TdR加入连续增殖的细胞培养液中,处于S期的细胞立即被抑制,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将TdR洗脱后更换培养液,阻断于S期的细胞开始沿
细胞周期正常运行(图中箭头表示细胞周期的运转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次加入过量的TdR,培养(G1+G2+M)时长后,细胞将处于乙状态B.第一次更换培养液后,S<培养时长<(G1+M+G2)时,
细胞处于甲状态C.要实现丙图状态,需在第一次洗脱后培养时长小于(G1+M+G2)时加入TdRD.经过至少3次加入TdR后,所有时期的细胞将被同步化在G1/S期【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细胞
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详解】A、第一次加入过量的TdR,S期细胞被阻断,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并沿细胞周期运转,培养G1+M+G2时,G2、M、G1期中的细胞将全部运转停滞在G1期与S期的交界处,细胞所处状态如图甲,A错误;B、第一次更换培养液后,S<培养时长<(G1+M
+G2)时,原来处于S期的细胞完成DNA复制,进入到G1、G2、M期(不会再进入S期),则细胞处于乙图的状态,B错误;CD、为了实现培养液中所有细胞的同步化,需要2次加入TdR,第一次将过量的TdR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培养(G1+G2+
M)时长后,所有细胞处于G1/S交界和S期,然后洗脱更换培养液,继续培养时长大于S小于(G1+G2+M),然后第二次加入TdR,所有细胞被阻断在刚进入S期,C正确,D错误。故选C。9.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相关图象,图乙是另一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
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种变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图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dd,产生该细胞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B.乙图中秋水仙素在cd段发挥作用,受精作用发生在de段C.丙图所示曲线,无论表示何种分裂方式纵坐标均有三种
含义D.丙图所示曲线,e点时细胞数目是a点时的两倍或四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甲图: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分析乙图:由于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
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之后细胞未分裂,并且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进行DNA复制。分析丙图: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详解】A、甲图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dd,产生该细胞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
互换,A错误;B、秋水仙素在有丝分裂前期发挥作用(即cd段),染色体加倍后的体细胞又进行下一次有丝分裂,没有发生受精作用,B错误;C、丙图所示曲线,如果表示有丝分裂,则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变化,也
可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如果表示减数分裂,则只能表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C错误;D、丙图所示曲线,如果表示有丝分裂,则e点(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两倍;如果表示减数分裂,
则e点(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时细胞数目是a点(间期)时的四倍,D正确。故选D。10.某种干细胞经X射线处理后会出现衰老,而细胞衰老时活性氧(ROS)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抑癌基因pl6表达出mRNA含量都会受到影响。为研究某生物制剂(ASP)是否具有延缓细胞
衰老的作用及机制,某小组利用衰老小鼠(X射线处理导致的)和正常小鼠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和柱形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组别ROS相对值T—AOC(U·mg-1)①正常ASP组1928.765.24②正常对照组1971.405.17③衰老对照组
2740.152.69④衰老ASP组2096.733.64A.衰老对照组的小鼠都需先经X射线处理后再用生理盐水处理B.高浓度的ROS可能会导致细胞中多种类型的大分子物质结构改变C.ASP可能是通过抑制pl6mRNA的表达来延缓X射线诱导的细胞衰老D.临床上可通过提高T-AOC的含量
或Pl6蛋白的活性来抑制癌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柱形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经X射线处理(衰老或正常)及是否经ASP处理,因变量是抑癌基因p16表达出的mRNA含量,看图可知:生物制剂(ASP)能抑制pl6m
RNA的表达;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经X射线处理(衰老或正常)及是否经ASP处理,因变量是ROS的含量、T-AOC的含量,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生物制剂(ASP)能降低ROS相对值,增加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值,具有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详解】A、衰老对照组的小鼠都
需先经X射线处理,正常组不需要X射线处理,为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两组均需用生理盐水处理,A正确;B、通过分析柱形图和表格数据可知:衰老细胞中ROS含量高,推测高浓度的ROS可能会导致细胞中多种类型的大分子物质结构改变,从而造成细胞损伤,B正确;C、分
析柱形图可知:生物制剂(ASP)能抑制pl6mRNA的表达,推测ASP可能是通过抑制pl6mRNA的表达来延缓X射线诱导的细胞衰老的,C正确;D、据图可知,衰老细胞的T-AOC含量降低,则应该降低癌细胞中的T-AOC的含量,才能有利于子癌细胞的凋亡。p16在衰老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细胞,
则提高p16蛋白的活性有利于癌细胞的衰老,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遗传学规律及其发现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B.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染色体是由基因组成的,其上不带致病
基因也可能导致遗传病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但表现为伴性遗传【答案】A【解析】【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做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做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
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实验证明转化因子为DNA,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的化因子”是DNA,两者化学本质相同,A正确;B、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
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C、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上不带致病基因也可能导致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随性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也遵循分离
定律,并表现为伴性遗传,D错误。故选A。12.研究发现基因家族存在一种“自私基因”,该基因可通过杀死不含该基因的配子来扭曲分离比例。若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自身体内1/2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某基因型为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F1,F1个体随
机受粉获得F2。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亲本存活的雄配子中,E∶e=2∶1B.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2∶3∶1C.F1存活的雌配子中,E∶e=2∶1D.F1存活雄配子中,E∶e=2∶1【答案】C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1/2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2/3E和1/3e。【详解】A、E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1/2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因此,亲本产生的雄配子中,E∶e=2∶1,A正确;B、
基因型为Ee的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2/3E和1/3e,雌配子比例为1/2E和1/2e,根据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可求出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2/3×1/2)∶(2/3×1/2+1
/3×1/2)∶(1/3×1/2)=2∶3∶1,B正确;C、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EE∶Ee∶ee的比例为2∶3∶1,据此可求出F1产生的雌配子为E=2/6+3/6×1/2=7/12,e=3/6×1/2+1/6=5/12,F1存活的雌配子中,E∶e=7
∶5,C错误;D、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EE∶Ee∶ee的比例为2∶3∶1,据此可求出F1产生的雄配子为E=2/6+3/6×1/2=7/12,e=3/6×1/2×1/2+1/6=7/24,F1存活的雄配子中
,E∶e=2∶1,D正确。故选C。13.鸽子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种鸽子的羽毛颜色由仅位于Z染色体上的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D+控制灰红色,D控制蓝色,d控制巧克力色,D+对D和d为显性,D对d为显性。一只灰
红色雄鸽与一只灰红色雌鸽交配得F1,F1中出现了巧克力色鸽子,且有一只灰红色雄鸽的羽毛上出现了巧克力色斑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的A.亲本的基因型为ZD+Zd和ZD+WB.若不考虑变异,F1自由交配后代出现巧克力色鸽子的概率是3/8C.灰红色雄鸽的羽毛上出
现了巧克力色斑点的原因可能是部分细胞中发生了Z染色体片段的缺失D.若控制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W的同源区段,则雌性个体中有9种基因型【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一只灰红色雄鸽(ZD+Z_)与一只灰红色雌鸽(ZD+W)交配得F1,F1中出现了巧克力色鸽子
(ZdW),推测灰红色雄鸽基因型为ZD+Zd。【详解】A、鸽子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所以生出巧克力色后代(ZdW)的灰红色雄鸽和灰红色雌鸽的基因型组合为ZD+Zd×ZD+W→ZD+ZD+(灰红色雄鸽)、ZD+Zd(灰红色雄鸽)、ZD+W(灰
红色雌鸽)、ZdW(巧克力色雌鸽),A正确;B、F1中鸽子的基因型为ZD+ZD+、ZD+Zd、ZD+W、ZdW(雌配子为1/4ZD+、1/4Zd、1/2W,雄配子为1/4Zd、3/4ZD+),F1自由交配后代出现巧克力色鸽子(ZdZd、ZdW)的概率=1/4×1/
4+1/4×1/2=3/16,B错误;C、F1中灰红色雄鸽(ZD+Zd)出现带巧克力色斑点的羽毛,可能是该个体的部分细胞中含D+基因的Z染色体片段缺失,也可能是这只雄鸽的部分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突变为Z
dZd(巧克力色),C正确;D、如果控制羽毛颜色基因位于ZW的同源区段,雄性群体中可以形成ZD+WD+、ZD+WD、ZD+Wd、ZDWD+、ZDWD、ZDWd、ZdWD+、ZdWD、ZdWd9种基因型,或者理解为雌性为ZW型,Z有三种类型ZD+、ZD、Zd,W有三种类型WD+、
WD、Wd组合,共3×3=9种基因型,D正确。故选B。14.水稻花粉的育性由细胞核基因(独立分配的R1/r1和R2/r2)和细胞质基因(N/S)共同控制,检测到几种基因型个体的表型如下表所示(SmRNA、S蛋白分别为S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产物;“-”表示没有,“+”越多表示该物质越多)。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基因型表型N(r1r1r2r2)S(r1r1r2r2)S(R1R1r2r2)S(r1r1R2R2)S(R1R1R2R2)SmRNA-+++++
+++S蛋白-+++++-花粉育性正常不育部分可育部分可育正常的的A.N为正常育性细胞质基因,S为雄性不育细胞质基因B.S(R1r1R2r2)个体自交子代花粉育性的分离比为12:3:1C.R1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可能促进了S蛋白的降
解D.R2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可能促进了SmRNA的降解【答案】B【解析】【分析】水稻花粉的育性由细胞核基因(独立分配的R1/r1和R2/r2)和细胞质基因(N/S)共同控制,由N(r1r1r2r2)个体和S(r1r1r2r2)个体的表型比较可知,导致花粉不育的原因是S基因的表达产物。【详解】A、由N
(r1r1r2r2)个体和S(r1r1r2r2)个体的表型比较可知,导致花粉不育的原因是S基因的表达产物,因此,N为正常育性细胞质基因,S为雄性不育细胞质基因,A正确;B、S(R1r1R2r2)个体的
自交子代中,子代的细胞质基因总是保持为亲本的S基因,两对细胞核基因是独立分配的,则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S(R1_R2_)个体的表型为花粉育性正常,占比为9/16;S(R1_r2r2)个体和S(r1r1R2_)个体的表型为花粉部分可育,占比均为3/16;S(r1r
1r2r2)个体的表型为花粉不育,占比为1/16,B错误;C、由S(R1R1r2r2)个体和S(r1r1r2r2)个体的表型比较可知,前者S蛋白的含量明显下降,表明R1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可能促进了S蛋白的
降解,C正确;D、由S(r1r1R2R2)个体和S(r1r1r2r2)个体的表型比较可知,前者SmRNA的含量明显下降,表明R2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可能促进了SmRNA的降解(或者抑制S基因的转录过程),D正确。故选B。15.K1荚膜大肠杆
菌可引发脑膜炎,研究小组使用荧光标记某种噬菌体快速检测K1荚膜大肠杆菌,其原理为: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噬菌体与K1荚膜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离心后取菌液制成装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所示)。细菌表面形成清晰的环状荧光细菌表面环状荧光模糊,但内部出现荧光大多细菌表面的环状荧光不完整,
细菌附近出现弥撒的荧光小点下列相关检测叙述正确的是()A.荧光染料与噬菌体核酸结合B.离心后从上清液中吸取菌液C.子代的噬菌体均会发出荧光D.培养15min后检测效果最佳【答案】A【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详解】A、本实验与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实验类似,从实验结果来看,荧光物质吸附在细菌表面,随后进入内部,最后破裂释放,故此推测
荧光物质标记的是噬菌体内的核酸,A正确;B、离心处理的目的是分离细菌和其它成分,细菌一般分布在沉淀物中,而非上清液,B错误;C、DNA为半保留复制,只有部分子代噬菌体只含亲本母链,含荧光物质会发出荧光,C错误;D、从结果来看,5分钟荧光现象明显,此时检测
效果最好,D错误。故选A。16.“嘧啶型”三螺旋DNA由三条链组成,如图所示,中间一条链全部由嘌呤组成,两侧的链全部由嘧啶组成,即组成三链DNA的每条链全部由同类碱基组成,嘌呤链与其中一条嘧啶链组成双螺旋,第三条嘧啶链缠绕到双螺旋的
大沟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三螺旋DNA含三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组成该DNA的碱基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C.用DNA解旋酶可以打开该结构中的氢键D.三螺旋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基因无法被复制【答案】B【解
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每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有
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该三螺旋DNA含三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B、“嘧啶型”三螺旋DNA由三条链组成,组成该DNA的碱基中嘧啶更多,B错误;C、解旋酶能将氢键打开,DNA解旋酶可以打开该结构中的氢键,C正确;D、若三螺旋出现在DNA某部位,可能会影响该部位基因无法被复制,D正确。故选B。17.线
粒体DNA(mtDNA)上有A、B两个复制起始区,当mtDNA复制时,A区首先被启动,以L链为模板合成H′链。当H′链合成了约2/3时,B区启动,以H链为模板合成L′链,最终合成两个环状双螺旋DNA分子,该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mt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一或两个磷酸相连B.mtDNA的复制方式不符合半保留复制C.复制完成后H′链中的嘌呤数与L′链中的嘧啶数一定相同D.H链与L链的复制有时间差,当H′链全部合成时,L′链合成了2/
3【答案】C【解析】【分析】线粒体为环状双链DNA分子,所以动物细胞线粒体DNA未复制前含0个游离的磷酸基。【详解】A、mtDNA是环状DNA分子,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相连,A错误;B、mt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错误;C、依据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和图示分析可知,复制完成后H′链和L′链在碱基序列上呈互补关系,因此复制完成后H′链中的嘌呤数(A、G)与L′链中的嘧啶数(T、C)一定相同,C正确;D、H'链合成约2/3时,启动合成新的L'链,所以当H'链完成复制的时候,L'链复制完成了约1/3,D错误。故选C。18.某研究
小组对基因型为CcDd(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二倍体动物(2n=6)进行了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相关研究:用15N分别将一个卵原细胞和一个精原细胞的DNA完全标记,卵原细胞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培养得到卵细胞甲,精原细胞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培养得到精子乙,再将甲、乙受精形成受精卵丙。
若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存在染色体互换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细胞染色体上的每条DNA单链均含有15NB.若乙基因型为CD,则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Cd,cD、cdC.丙细胞染色质上有9条DNA单链被
15N标记D.若丙细胞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1次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数为3条或6条【答案】C【解析】【分析】DNA在进行复制的时候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
补链,经过一系列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等)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子代DNA分子其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半保留复制。【详解】A、被标记的卵原细胞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经减数分裂得到卵细胞甲,每个DNA中各有一条链被15
N标记,A错误;B、由于不存在染色体互换,若乙基因型为CD,则另外三个精子中,与乙由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发育来的那个精子基因型也为CD,另外两个精子基因型为cd,B错误;C、细胞甲、乙中均含有6条DNA单链,甲
中3条被标记,乙中6条均被标记,故丙中有3+6=9条被标记,C正确;D、丙细胞染色体中有3个DNA只有一条DNA单链被标记,根据半保留复制,若丙细胞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1次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数为3或4或5或6条,D错误。故选C。19.假设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茎高受三对等位
基因A/a、B/b、C/c控制,各对基因独立遗传,每个显性基因A、B、C对植物茎高的作用效果相等且有累加效应。不同基因型个体甲、乙、丙自交产生的子一代的茎高与子一代数量比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的基因型有3种可能,乙的基因型也有3种可
能B.丙的子一代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有8种、表现型有4种C.若将乙与丙杂交,子代将有18种基因型,8种表现型的个体D.若将乙的子一代中茎高为8cm的每个植株所结的种子收获,并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所有株系中,茎高全部表现为8cm的株系
所占的比例为1/3【答案】C【解析】【分析】1、对比三幅图可知,无显性基因个体(基因型为aabbcc)的茎高为4cm,在aabbcc的基础上,每多一个显性基因茎高就增加2cm。2、甲自交的后代一共1+2+1=4种组合方式,说明甲的基因型由2对纯合子和1对杂合子组成;乙自交的后代一共16种组合
方式,说明乙的基因型由1对纯合子和2对杂合子组成;丙自交的后代一共64种组合方式,说明丙的基因型由3对杂合子组成,即AaBbCc。【详解】A、甲自交后代只有三种不同表现型,对比乙丙图的高度分析,甲的后代出
现两个显性基因、一个显性基因、无显性基因,且甲的后代一共4种组合方式,则甲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乙自交后代有五种不同表现型,对比丙图的高度分析,乙的后代出现四个显性基因、三个显性基因、两个显性基因、一个显性基因、无显性基因,且乙的后代一共1
6种组合方式,则乙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A正确;B、丙自交后代有七种表现型,且丙的后代一共64种组合方式,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aBbCc,其子一代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有2×2×2=8种,表现型有4种,分别是4cm(aabcc)、8cm(AAbbcc
、aaBBcc、aabbCC)、12cm(AABBcc、aaBBCC、AAbbCC)、16cm(AABBCC),B正确;C、乙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丙的基因型为AaBbCc,若将乙与丙杂交,子代将有2×3×3=18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的个体,C错误;D、乙
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假设乙基因型为AaBbcc,乙的子一代中茎高为8cm的个体基因型为1/6AAbbcc、1/6aaBBcc、4/6AaBbcc,纯合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
离,后代还是8cm,因此所有株系中,茎高全部表现为8cm的株系所占的比例为1/3;同理,假设乙基因型为AabbCc,假设乙基因型为aaBbCc,茎高全部表现为8cm的株系所占的比例都为1/3,D正确。故选C。20.甲病、乙病为单基因遗传病。图1为某家系的遗传系
谱图,其中4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对家系中部分成员进行甲病的基因检测,将含有相关基因的DNA片段酶切后电泳分离,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11号为男孩,则其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1/16B.若11号患乙病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原因是8号产生卵细胞时减数分裂Ⅱ异常C.甲
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2中的X可能为图1中的2号、3号或9号D.甲病致病基因存在1个酶切位点,而正常基因没有该位点【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1:3号和4号个体不患乙病,生出的9号个体患有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病,由于4号个
体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图2:4个体只有一条条带,故4号关于甲病基因为纯合子,4号为正常男性,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甲病为隐性病。【详解】A、分析图2:4个体只有一条条带,不携带致病
基因,8号和10号由三条条带,均为杂合子,10号为男性个体,则控制甲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1号患甲病,故7号甲病的基因型为Aa,结合电泳结果可知,8号甲病的基因型为Aa,若11号为男
孩,则其患甲病的概率为1/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11号患乙病的概率为1/4,故11号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1/4×1/4=1/16,A正确;B、8号乙病相关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7号乙病的基因型为XBY,若11号患乙病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其基
因型为XbXbY,则其产生的原因是其母亲即8号个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移向细胞两极,B正确;C、根据电泳结果10号为杂合子且表现为正常的男性,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2的X为显性纯合子,由于4号不含致病基因则其甲病的基因型为AA,而8号基因型为Aa含致病基因,其母亲
3号甲病的基因型应该为Aa,C错误;D、根据4号AA个体的电泳条带可知,甲病正常基因被酶切后的DNA长度为9.7kb,而1号aa个体的致病基因被酶切后的长度为7.0kb和2.7kb,加起来等于9.7kb,说明致病基因有一个酶切位点,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6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
答。21.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本实验验证了朊病毒是蛋白质(几乎不含P元素)侵染因子,它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要获得含有放射性的朊病毒,必须用含有
放射性同位素的牛脑细胞培养,而不能用含同位素的培养直接培养,原因是_____________。(2)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______
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3)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
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__中,少量位于____________中,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案】(1)①.同位素标记法②.病毒专性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物质(2)①.几
乎不能②.几乎不能③.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几乎不含P元素,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几乎不能检测到32P(3)①.沉淀物②.上清液③.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解析】【分析】本题是模仿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出
题,赫尔希和蔡斯首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32P或35S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
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离心后,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
质发现:用35S标记的一组感染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进一步观察发现: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赫尔希和蔡
斯的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小问1详解】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标记朊病毒需先培养带标记的宿主细胞,再
让朊病毒侵染带标记的牛脑组织细胞,完成标记,因为病毒专性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物质。【小问2详解】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蛋白质中P含量极低,所以朊病
毒几乎不含P,即试管4中几乎没有32P。【小问3详解】用35S标记的朊病毒侵入牛脑组织细胞,因此放射性物质主要随细胞到沉淀物中,同时会有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22.核酮糖1,5-
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酶,在叶绿体中含量很高。Rubisco具有双重酶活性,既可催化CO2和C5反应生产C3,也能在光照下催化C5与O2反应最终生成CO2(该过程称为光呼吸),
CO2和O2竞争性与Rubisco结合。回答下列问题:(1)用新鲜的菠菜叶提取Rubisco时,为了保持该酶的活性,研磨过程中应加入____________(填“无水乙醇”或“缓冲溶液”),不选择另一种试剂的理由是____________。(2)研究小
组欲利用离体的叶绿体生产糖类,若要实现黑暗条件下的持续生产,需稳定提供的物质有____________。(3)研究小组在适宜条件下测得大棚内的菠菜叶片遮光前CO2的吸收速率和遮光(完全黑暗)后CO2的释放速率,结果下图所示(CO2吸收或释放速率是指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CO2的量
)。遮光前,单位面积叶片光呼吸释放CO2的量可以用____________(填字母)所在面积表示。遮光后,出现图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4)大棚种植蔬菜时,抑制光呼吸、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
___。【答案】(1)①.缓冲溶液②.无水乙醇能使Rubisco变性(2)NADPH、ATP(CO2)(3)①.C②.遮光后菠菜叶片无法进行光呼吸,CO2释放量减少(4)提高CO2浓度【解析】【分析】光合作用:(1)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H]和氧气,ADP和Pi结合形成ATP。(2)暗
反应阶段: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成五碳化合物,同时ATP水解成ADP和Pi。【小问1详解】无水乙醇能使Rubisco变性(酒精使蛋白质变性),所以用新鲜的菠菜叶提取Rubisco时,加入缓冲溶液保持该酶的活性。【小问2详解】利用
离体的叶绿体生产糖类,需要提供CO2,同时需要光反应提供的NADPH、ATP,则在黑暗条件下需要提供NADPH、ATP和CO2才能使离体的叶绿体生产糖类。【小问3详解】B+C的总和是植物自身产生CO2的量,由遮光后图像可看出B是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所以遮光前,单位面积叶片光
呼吸释放CO2的量可以用C表示。由题目可知,光呼吸需要在“光照催化下”,所以遮光后由于没有光照而消失,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也从B+C变为只有B,所以出现如图a→b的变化。【小问4详解】由于CO2和O2竞争性与Rubisco结合,
大棚种植蔬菜时,抑制光呼吸、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措施是提高CO2浓度。23.某雌雄异株植物(ZW)的红果和黄果由基因A/a控制,叶片菱形和卵形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人员选择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黄果菱形
雌株(丙)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亲本F1一甲×乙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3:3:1:1二甲×丙红果菱形雄株:黄果菱形雄株: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2:2:1:1:1:1(1)根
据实验二结果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Z染色体上的是基因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一中,F1全为雌株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植株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3)取实验一F1中卵形叶雌株并对其进行
射线处理,进行培育后与杂合的菱形叶雄株杂交,分别统计F2单株的表型及比例,发现其中一个株系的F2中雌、雄株都表现为菱形叶:卵形叶=1:1。已确定该结果的出现与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有关。①发生的具体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是________
___,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从配子的可育性方面作答)。②若让该株系F2的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则其F3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B/b②.实验二的F1中卵形叶只在雌株中出现,
与性别相关联(2)①.含Zb的雌配子致死②.AaZBZb(3)①.雌株Z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②.Z、Wb两种雌配子均可育③.菱形叶雄株:菱形叶雌株:卵形叶雌株=2:1:1【解析】【分析】1、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
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实验二的F1中卵形叶只在雌株中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
联,则控制叶形的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小问2详解】可能含Zb的雌配子致死,所以F1全为雌株,导致实验一中叶片菱形:叶片卵形=1:1,由于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子代中红果:黄果=3:1,
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说明果实颜色的亲本基因型都是Aa,则雄株基因型为AaZBZb。【小问3详解】①雌株Z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基因型变为ZWb,且Z、Wb两种雌配子均可育,与ZBZb杂交,才可能出现F2基因型及比例为ZBZ:ZBW
b:ZbZ:ZWb=1:1:1:1,雌、雄株都表现为菱形叶:卵形叶=1:1。②ZWb与ZBZb杂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ZBZ:ZBWb:ZbZ:ZWb=1:1:1:1,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即ZBZ和ZBWb杂交,F3为ZBZB:ZBWb:ZZB:ZWb,表现型为菱形叶雄株:菱形叶雌株:卵形叶
雌株=2:1:1。24.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失去合成某种营养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后才能生长的菌株,包括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维生素缺陷型菌株和碱基缺陷型菌株等。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常规步骤为
:诱变育种→淘汰野生型→检出缺陷型→鉴定缺陷型。(1)用紫外线诱变大肠杆菌,诱变后常采用选择培养基淘汰野生型大肠杆菌,使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得以富集。培养大肠杆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___________性,再在压力和温度分
别为_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高压蒸汽灭菌。(2)夹层平板培养法可用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其原理如图1所示,先在培养皿上倒一薄层基本培养基,凝固后再接种一层诱变处理的菌液,其上再浇一层基本培养基
,凝固后放入___________中培养出菌落,再倒一层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若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菌落___________(填“A”或“B”)即为检出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菌株。(3)研究小组一利用生
长图谱法初步确定检出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的类型,即在基本培养基乙的A~E这5个区域中分别添加不同的营养物质,然后用___________法将检出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接种在图3培养基上,若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图3的BC交界处长出了菌落,则说明该菌株是_____
______。a.氨基酸缺陷型菌株b.维生素缺陷型菌株c.碱基缺陷型菌株(4)研究小组二用上述方法鉴定了某菌株属于维生素营养缺陷型,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菌株的具体类型,他们把15种维生素按照不同组合分为5个小组,用5个滤纸片分别蘸取不同小组的维生素,然后覆于接种后的琼脂平板上
培养一段时间。组别维生素组合1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2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D2维生素E烟酰胺3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D2胆碱泛酸钙4对氨基苯甲酸维生素B6维生素E胆碱肌醇5生物素维生
素12烟酰胺泛酸钙肌醇若观察到1组和2组滤纸片周围产生生长圈(图4),则该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不能合成的维生素是___________;若菌株为叶酸和生物素的双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则其在图4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位
置是___________。【答案】(1)①.中性或弱碱②.100kPa,121℃(2)①.恒温培养箱②.B(3)①.稀释涂布平板法②.ab(4)①.维生素B1②.3与5的交界处【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
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
形成单个菌落。【小问1详解】大肠杆菌是细菌,培养大肠杆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利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在压力和温度分别为100kPa,121℃的条件下灭菌20min。【小问2详解】夹层培养法的原理是先在培养皿上倒一薄
层基本培养基,凝固后再接种一层诱变处理的菌液,其上再浇一层基本培养基,凝固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出菌落,培养后加上一层完全培养基,再经培养后,新出现的菌落(直径较小)多数是营养缺陷型,也即图中菌落B即为检出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菌株。【小问3详解】由图3观察可知,在基本培养基乙的A~E这5个区域中
分别添加不同的营养物质,需要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检出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接种在图中的培养基上,若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图3的BC交界处长出了菌落,由于B处添加的是氨基酸,C处添加的是维生素,则该菌株是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缺陷型菌,故选ab。【小问4详
解】由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可知,维生素B1只在1组和2组含有,其他处理组均不含有维生素B1,据此推测,该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不能合成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1;叶酸和生物素只分布在3组和5组中,据此推测,若菌株为
叶酸和生物素的双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则其在图4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位置是3与5的交界处。25.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材料,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种群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的果蝇为雄性,有2条X染色体的果蝇为雌性;XXX和YO的果蝇无
法存活;XXY的果蝇可以存活,且其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3条同源染色体2条移向一极,1条随机移向另一极,最终可形成含有1条或者2条性染色体的配子。红眼雌果蝇(XRXrY)与正常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
_________。(2)果蝇共有3对常染色体,编号为Ⅱ、Ⅲ、Ⅳ。红眼果蝇M的4种突变性状分别由一种显性突变基因控制,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不能存活,且同一条染色体上两个突变基因位点之间不发生交换,红眼果蝇M的雌
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子代的胚胎致死率是___________。(不考虑红眼性状,仅考虑4种突变性状),表明果蝇M的4种突变性状___________(填“能”或者“不能”)稳定遗传。(3)为了探究果蝇的体色基因B/b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进行下面的杂交实验,(除了图中性状外,其他均
为隐性性状)①根据上述结果,判断出B和b位于______________(一定或者不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②若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判断其是否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应该选取F1中若干表型为___________的雌、雄果蝇在适
宜条件下培养并自由交配。Ⅰ:若后代出现________________(答出表型及其比例),说明体色基因不在Ⅱ染色体。Ⅱ:若后代出现________________(答出表型及其比例),说明体色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答案】(1)XRXrY:XRXr=2:1(2)①.7
5%②.能(3)①.不一定②.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符合杂交的结果③.黑身卷曲翅##卷曲翅黑身④.黑身卷曲翅:黑身正常翅:灰身卷曲翅:灰身正常翅=6:3:2:1⑤.黑身卷曲翅:灰身正常翅=2:1或者黑身正常翅:黑身卷曲翅=1:2【解析】
【分析】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判断:(1)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皆为纯合子,则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①若正交和反交的后代表型相同,都表现同一亲本的性状,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若正交后代全表现为甲性状,
而反交后代中雌性全表现为甲性状,雄性全表现为乙性状,则甲性状为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只需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基因的位置,则用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纯合个体杂交的方法。
①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后代中雌雄个体的表型完全不同,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隐性性状;②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雌雄后代的表型与性别无关。【小问1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红眼雌果蝇(XRXrY)可产生基
因型为XRY、XrY、Y、XRXr、XR、Xr的雌配子,正常白眼雄果蝇(XrY)可产生基因型为Xr、Y的雄配子,杂交后代为XRXrY(红眼雌果蝇)、XrXrY(白眼雌果蝇)、XrY(白眼雄果蝇)、XRXrXr(死亡)、X
RXr(红眼雌果蝇)、XrXr(白眼雌果蝇)、XRYY(红眼雄果蝇)、XrYY(白眼雄果蝇)、YY(死亡)、XRXrY(红眼雌果蝇)、XRY(红眼雄果蝇)、XrY(白眼雄果蝇),故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RXrY:XRXr=2:1。【小问2详解】据图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若
考虑Ⅱ号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则雌雄交配的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是AaCc:AAcc:aaCC=2:1:1,若考虑Ⅲ号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则雌雄交配后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是SsTt:SStt:ssTT=2:1:1,由于突变基因纯合致死,故子代存活的个体
的基因型为AaCcSsTt,占比1/4,则致死率为75%;交配后产生的子代中,能存活的均保持亲本的性状,说明该突变性状是能稳定遗传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