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化学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447.55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4431fbda61d2c85ec06dc7d6f7c7f6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学年第二学期金华卓越联盟5月阶段联考高一年级化学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可能用到的
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S:32Cl:35.5Fe:56Cu:64Ba:137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按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3SO属于A.盐B.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D.两性氧化物【答案】B【解析】【详解】3SO是硫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不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故属于酸性氧化物;故选B2.仪器名称为“分液
漏斗”的是A.B.C.D.【答案】C【解析】【详解】A.A是普通漏斗,A不符合题意;B.B是长颈漏斗,B不符合题意;C.C为分液漏斗,C符合题意;D.D是圆底烧瓶,D不符合题意;。故选C。3.气体摩尔体积
的单位是A.LB.molC.L·mol-1D.mol·L-1【答案】C【解析】【详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1,答案为C。4.下列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OB.NaClC.2OD.4CuSO溶液【答案】A【解析】【详解】A.CO熔融状态下和水溶液中均不
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A正确;B.NaCl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导电,属于电解质,B错误;C.O2属于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错误;D.硫酸铜溶液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错误;故答案选A。5.反应22343SiO6C2NSiN6
CO++=+中,氧化剂是A.2SiOB.CC.2ND.CO【答案】C【解析】【详解】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为-3价,N2被还原,氮气是反应的氧化剂,故选C。6.对实验图标的说明,正确的是A.腐蚀B.明火C.热烫D.爆炸【答案
】B【解析】【详解】图标代表明火,实验过程中应正确使用火源,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选B。7.下列物质的名称与化学式对应不正确...的是A.生石灰:CaOB.芒硝:242NaSO10HOC.金刚砂:SiCD.黄铁矿:FeS【答案】D【解析】【详
解】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故A正确;B.芒硝是十水合硫酸钠的俗名,化学式为Na2SO4•10H2O,故B正确;C.金刚砂是碳化硅的俗名,化学式为SiC,故C正确;D.黄铁矿的主要成分为2FeS,故D错误;答案选D。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7834Se和8034Se互为同位素B.金刚石和富勒烯互为同素异形体C.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D.异丁烷和新戊烷互为同系物【答案】C【解析】【详解】A.78803434SeS
e和的质子数相同都是34,中子数分别为44和46,故二者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B.金刚石和富勒烯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正确;C.淀粉的分子式为(C6H10O5)n和纤维素的分子式也为(C6H10O5)n,但是n值
不同,二者的分子式不同,故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C错误;D.异丁烷和新戊烷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CH2,故二者互为同系物,D正确;故答案选C。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上常用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制取氢氧化钠B.氯气可用于制造盐酸、农药和药品等C.铝制餐具可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
食物D.二氧化硫有毒,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答案】B【解析】【详解】A.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氢氧化钠,A错误;B.氯气与氢气反应用于制造盐酸,与某些有机物反应可用于制造农药,染料和药品等,是重要的化工原料,B正确;C.金属铝可以和强酸以
及强碱反应,所以不可用铝制餐具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C错误;D.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可以使用二氧化硫作食品添加剂,如葡萄酒、果脯中加入适量SO2以起到杀菌、抗氧化的作用,D错误;故选B。10.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代表6种短周期主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ABEFA.
原子半径:B>AB.单质的氧化性:D>EC.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F>CD.B元素与F元素形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A是Na元素,B是Al元素,C是C元素,D是O元素,E是S元素,F是Cl元素,据此分析回答问题。【详解】A.A是Na元素,B是Al元
素,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原子半径Na>Al,A错误;B.D是O元素,E是S元素,同主族从上到下,氧化性逐渐减弱,故单质的氧化性:O>S,B正确;C.C是C元素,F是Cl元素,未知是否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故无法
比较,C错误;D.B是Al元素,F是Cl元素,可形成AlCl3,AlCl3是共价化合物,不含离子键,D错误;故选B。11.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A.熔融的2MgCl能导电,电离方程式:22MgClM
g2Cl+−=+B.将碳酸氢钠与稀盐酸混合,离子方程式:322HCOHHOCO−++=+C.丙烯在一定条件下合成聚丙烯,化学方程式:23nCHCHCH=−⎯⎯⎯⎯→催化剂D.工业上制备高纯硅的第一步反应(制取粗硅):22Si
OCSiCO高温++【答案】D【解析】【详解】A.熔融的2MgCl电离出可自由移动的镁离子和氯离子,能导电,该电离方程式正确,A正确;B.将碳酸氢钠与稀盐酸混合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离子方程式正确,B正确;C.丙烯在一定
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该化学方程式正确,C正确;D.工业上制备高纯硅的第一步反应为制取粗硅,工业上制粗硅的反应:SiO2+2C=高温Si+2CO↑,D不正确;答案选D。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钢铁的腐蚀和钟乳石形
成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C.石油的裂解属于化学变化D.煤的气化属于物理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A.钟乳石形成的反应有32232CaCO+HO+CO=Ca(HCO)、3322Δ2Ca(HCO)a=CCO+HO+CO↑,元
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B.糖类中的单糖不能水解,B项错误;C.石油裂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项正确;D.煤的气化是用煤来生产水煤气等,有新物质生
成,是化学变化,D项错误;答案选C。13.下列有关“实验”栏目中说法正确的是A.干燥的氯气能使有色鲜花变色,原因是氯气具有漂白性B.浓硫酸能使蔗糖变黑,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C.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两者原理不相同D.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煮沸后
冷却,加入银氨溶液,没有银镜,说明蔗糖未水解【答案】C【解析】【详解】A.氯气本身不具有漂白性,氯气与鲜花中的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漂白鲜花,A错误;B.浓硫酸使蔗糖变黑是因为其具有脱水性,B错误;C.乙烯与
溴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乙烯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两者原理不同,C正确;D.蔗糖的水解实验中,滴加稀硫酸煮沸冷却后,需要加入碱液将溶液调整为碱性,选项中缺少这一步导致实验失败,不能说明蔗糖没有水解,D错
误;故答案选C。14.四氯乙烯是一种衣物干洗剂,聚四氟乙烯是家用不粘锅内侧涂层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氯乙烯分子中六个原子共平面B.聚四氟乙烯属于混合物C.它们化学性质活泼,都能发生加
成反应D.它们都能溶于有机溶剂【答案】C【解析】【详解】A.四氯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为平面结构,则分子中六个原子共平面,故A正确;B.聚四氟乙烯分子中聚合度n为不确定值,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C.聚四氟乙烯分子中不
含有碳碳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故C错误;D.由题意可知,四氯乙烯和聚四氟乙烯具有有机物的通性,都能溶于有机溶剂,故D正确;故选C。15.下列有关实验安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创伤,可以用药棉把伤口清理干净,然后用双氧水擦洗B.如果不慎将碱沾到皮肤上,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C.对于有机废液,不需要回收利用的,可用焚烧法处理D.在确定氧化剂与还原剂混合无危险时,可用氧化还原法,一次性进行混合后再排放【答案】D【解析】【详解】A.对于创伤,可用药棉把伤口清理干净,然后用双氧水擦洗,双氧水
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A正确;B.如果不慎将碱沾到皮肤上,可及时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1%的硼酸,B正确;C.有机废液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对于实验室而言不需要回收利用的,可用焚烧法处理,C正确;D.在确定氧化剂和
还原剂混合无危险的情况下,可用氧化还原法,分次混合后排放,不能一次性进行混合后排放,D错误;故答案选D。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
选均不得分)16.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A.22NaOB.NaOHC.ArD.2CO【答案】A【解析】【详解】A.Na2O2中钠离子和过氧根之间为离子键,过氧根内氧原子间是非极性共价键,故A正确;B.Na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之间为离子键,氢氧根内氢、氧原子间是极性
共价键,故B错误;C.稀有气体属于单原子分子、不含有化学键,故C错误;D.2CO的结构式为O=C=O,碳、氧原子间是极性共价键,故D错误;故选A。17.下列变化符合下图的是A.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B.盐酸与碳酸氢钠C.天然气燃烧D.浓硫酸溶于水【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中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
成物总能量,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B.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错误;C.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正确;D.浓硫酸溶于水是放热的过程,但是该过程不属于化
学反应,D错误;故答案选C。18.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装置甲中,铜片逐渐溶解,锌片周围产生气泡B.在装置乙中,电子流动的方向:2PbOPb→C.装置甲和装置乙都能实现化学能与电
能的相互转化D.装置甲和装置乙在放电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都升高【答案】D【解析】【分析】甲是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乙是二次电池,放电时是原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二次电池能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详解】A.锌的金属活泼性比铜强,锌为负极
,铜为正极,H+会在铜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锌片逐渐溶解,铜片上产生气泡,A错误;B.原电池工作时,电源负极上电子流出,电子沿着导线流向正极,在装置乙中,铅蓄电池对外供电时为原电池,铅为负极,二氧化铅为正极,则电子
流动的方向:2PbPbO→,B错误;C.据分析,装置甲能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装置乙能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C错误;D.结合选项A可知,甲中H+放电引起浓度减小pH升高,乙放电时的总反应为Pb+PbO2+
2H2SO4=2PbSO4+2H2O,所以使用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酸性减弱,氢离子浓度减小,pH升高,D正确;故选D。19.设AN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标准状况下,22.4L162DO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为A10NB.80克氢氧化钠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C.将1mol4NaHSO固体加热融化,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为2AND.足量的铁粉与1mol2Cl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数目为3AN【答案】C【解析】【详解】A.标准状况下,162DO不是气体,故无法计算含有的电子数目,A错误
;B.80克氢氧化钠溶于1L水中,不知溶解后的总体积,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无法计算,B错误;C.NaHSO4加热熔化产生Na+和-4HSO,故1molNaHSO4固体加热融化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为A2N,C正确;D.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1价,故1mo
lCl2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数目为A2N,D错误;故选C。20.25℃时,在一个10L恒容容器中,X、Y、Z均为气体,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
XY2Z+B.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10.01molLmin−C.压缩容器体积,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都加快D.当Y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改变时,说明该可逆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答案】D【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看出,随反应进行,X、Y
逐渐减小,2min后不再改变,Z逐渐增大,2min后不再改变,说明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可逆反应,2min时达到平衡状态。【详解】A.反应开始至2min,X减少0.3mol、Y减少0.1mol、Z增加0.2m
ol,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A正确;B.反应开始至2min,Z增加0.2mol,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B正确;C.压缩容器体积,X、Y、Z浓度都增大,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都加快,C正确;D.开始时Y的体积分数为1mol100%50%1mol1mol=+,设
反应任一时刻,减少的Y物质的量为amol,则根据三段式分析,3XY2Z/mol110mol3aa2a/mol13a1a2a+−−初始转化/某时刻,Y的体积分数为()()1a100%50%13a1a2a−=−+−+,即随反应进行,Y的体积分数总
为50%保持不变,则Y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改变时,不能说明该可逆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错误;答案选D。21.下列“科学史话”栏目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侯德榜制碱法,也称联合制碱法,提高了食盐的转化率,缩短了生产流程B.人类认识原子的历程中,依次出
现过以下原子结构模型:道尔顿模型——卢瑟福模型——汤姆孙模型——波尔模型——电子云模型C.德国化学家哈伯研究发现了氨合成的最佳条件,德国工程师博施将哈伯的方法工业化D.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模型,即电解质溶于水会自动地解离成离子,而不是离子在通电后才产生【答案】B【解析
】【详解】A.依据侯氏制碱原理可知,侯氏制碱法提高了食盐的转化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将制碱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A正确;B.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
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
结构模型,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故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为: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B错误;C.德国化学家哈伯研究发现了氨合成的最佳条件,德国工程师博施将哈伯的方法工业化,C正确;
D.十九世纪后期,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电离模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离子在通电后才产生,D正确;故答案为:B。22.从海带中提取碘的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步骤①需要的实验仪器是蒸发皿、酒精灯B.步
骤③的操作名称是冷却结晶C.步骤④中发生的反应是2222IHOI2OH−−+=+D.由该过程可知2I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42CCl>HO【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海带在坩埚中灼烧得到海带灰,将灼烧后的海带灰加水浸泡、过滤得到含有碘离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
过氧化氢溶液和稀硫酸,将溶液中的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再用四氯化碳萃取、分液后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最后分离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得到碘单质。【详解】A.坩埚用于灼烧固体,步骤①需要的实验仪器是坩埚、酒精灯等,A错误;B.
由题干流程图可知,步骤③的操作分离固体和液体,故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B错误;C.据分析可知,步骤④中发生的反应是2I-+H2O2+2H+=I2+2H2O,C错误;D.碘单质从水层转移到四氯化碳层,可知2I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42CCl>HO,D正确;故答案为D。23.下列实验
方法中,不能..测定23NaCO和3NaHCO的混合物中23NaCO质量分数的是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剩余固体b克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质量增加b克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后,剩余固体b克D.取a克混合
物与足量2Ba(OH)溶液充分反应,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固体质量b克【答案】B【解析】【详解】A.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通过加热分解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A不选;B.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也会生
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会混有水蒸气,即氢氧化钠增加的质量不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能测定含量,故B选;C.Na2CO3、NaHCO3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所以bg固体是氯化钠,利用守恒法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C不选;D.Na2CO
3、NaHCO3都与Ba(OH)2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2-3CO+Ba2+=BaCO3↓、3-HCO+OH-+Ba2+=H2O+BaCO3↓,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BaCO3,所以可以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D不选;故选B。24.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重要的营养物质,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
灵魂。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凡符合n2mC(HO)通式的有机物都属于糖类B.植物油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熔点低C.蛋白质在人体内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各种氨基酸D.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是常用抗氧化剂【答案】A【解析】【详解】A.符合通
式Cn(H2O)m的有机物不都是糖类,如CH3COOH满足这一通式但不是糖类,A错误;B.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常以液态的形式存在,熔点较低,B正确;C.蛋白质在人体内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最终生成各种氨基酸
,C正确;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优先被氧化避免其他物质被氧化,是常用的抗氧化剂,D正确;故答案选A。25.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检验还原铁粉是否变质,取样品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未变红,则铁粉
也可能已变质B.某溶液中加入2BaC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存在24SO−C.某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没有产生使湿润红色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不存在4NH+D.铜与足量浓硫酸反应后冷却,在试管中加入
少量水,若溶液变为蓝色,则产物中存在2Cu+【答案】A【解析】【详解】A.还原铁粉若变质,则含有23FeO,样品溶于盐酸,+3232FeO6H2Fe3HO++=+、32+2FeFe3Fe++=,滴加KSCN,溶液不变红,A正确;的B.某溶液中加入2BaCl溶液,产生
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该白色沉淀可能为4BaSO或AgCl,则该溶液中存在24SO−或+Ag,B错误;C.溶液中若含有4NH+,加入稀NaOH溶液,未加热,则432NHOHNHHO+−+=,没有
产生使湿润红色试纸变蓝色的气体,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不存在4NH+,C错误;D.铜与足量浓硫酸反应后冷却,试管中含有产物及剩余的浓硫酸,加入少量水,浓硫酸转化为稀硫酸,若产物为CuO,则+22CuO+2H=CuHO++使溶液变蓝,故加入少量水,溶液变为蓝色,不能说明产物中存在
2Cu+,D错误;答案选A。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26.请回答:(1)①重晶石的化学式___________;②二氧化碳的结构式___________。(2)钠受热后先熔化,然后与氧气剧烈反应,生成一种___________色固体。(3)炽热的铁水注入模具之前
,模具必须进行干燥处理,不得留有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答案】(1)①.4BaSO②.OCO==(2)淡黄(3)23423Fe4HO(g)FeO4H++高温【解析】【小问1详解】①重晶石
是硫酸钡,化学式为BaSO4;②二氧化碳分子中含二个碳氧双键,结构式为O=C=O;【小问2详解】钠受热后先熔化,然后与氧气剧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小问3详解】炽热的铁水和水反应生成Fe3O4和H2,化学方程式为23423Fe+4HO(g)FeO
+4H高温。27.丙烯酸乙酯天然存在于菠萝等水果中,是一种食品用合成香料,可用乙烯、丙烯等原料进行合成。请回答:(1)丙烯酸乙酯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2)有机物B中含氧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3)乙烯与无机物M反应生成有机物A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4)写
出有机物A与有机物B反应生成丙烯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答案】(1)852CHO(2)羧基(3)加成反应(4)2322232CHCHCOOHCHCHOHCHCHCOOCHCHHO=+⎯⎯⎯⎯→=+浓硫酸【解析】【分析】乙烯与无机物M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有机物A,CH2=CH
CH3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有机物B,有机物A和B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丙烯酸乙酯,则有机物A和B的反应为酯化反应,有机物A为乙醇,无机物M为水,有机物B为CH2=CHCOOH。【小问1详解】根据丙
烯酸乙酯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5H8O2。【小问2详解】有机物B为CH2=CHCOOH,其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羧基。【小问3详解】乙烯与水反应生成乙醇,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小问4详解】乙醇与丙烯酸在催化剂
、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丙烯酸乙酯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322232CHCHCOOHCHCHOHCHCHCOOCHCHHO=+⎯⎯⎯⎯→=+浓硫酸。28.下图为合成氨以及氨氧化制硝酸的流程示意图。的请回答:(1)物质A(纯净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2)写出吸收塔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___________。(3)为避免硝酸生产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污染环境,可以采用催化还原法处理尾气。写出使用氨气处理二氧化氮尾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A.铝的化学性质活泼,不能作为罐体材料盛装大量浓硝酸B
.合成氨工业是最主要的人工固氮的途径C氨极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实验D.工业制硝酸和制硫酸中都需要吸收塔装置,利用水吸收相应气体【答案】(1)2O(2)22234NOO2HO4H4NO+−++=+或者3224NO3O2HO4H4NO+−++=+(3)3
2228NH6NO7N12HO+=+(4)AD【解析】【分析】氮气和氢气进入合成塔催化剂高温高压反应生成氨气,进入氨分离器,分离出氨气,氨气进入氧化炉中发生反应为氨气的催化氧化,进入吸收塔,通入A使NO2和NO全部转化为HNO3,则A为氧气,氮氧化物有毒,故从吸收
塔出来的尾气要进入尾气处理装置,据此分析解答。【小问1详解】据分析,物质A(纯净物)的化学式是2O。【小问2详解】结合分析可知吸收塔中的反应为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则吸收
塔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2234NOO2HO4H4NO+−++=+或者3224NO3O2HO4H4NO+−++=+。【小问3详解】NO2和NH3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用氨气处理二氧化氮尾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
22=8NH+6NO7N+12HO催化剂。【小问4详解】A.铝的化学性质活泼,铝与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工业生产中为了盛装大量浓硝酸,可选择铝作为罐体材料,A错误;B.氮的固定是游离态氮元素变化为化合态氮元素,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合成氨工
业是最主要的人工固氮的途径,B正确;C.氨极易溶于水,密闭容器中的氨气急剧溶解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时可形成喷泉实验,C正确;D.SO3溶于水转化为H2SO4过程中放热,产生酸雾降低SO3吸收效率,故工
业制硫酸中,在吸收塔内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3,D错误;选AD。29.下图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请回答:(1)仪器组装好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2)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3)竖直试管中的导管应处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以上,原因是______
_____。(4)该实验中饱和碳酸钠能溶解乙醇,中和乙酸,有利于乙酸乙酯的析出。现实验室需配制180ml2.70mol/L的饱和碳酸钠溶液。①该实验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②定容操作时,仰视刻度线,导致碳酸钠溶液的浓度______
_____(填“变大”或“变小”)。【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2)催化剂和吸水剂(3)防倒吸(4)①.250ml容量瓶②.胶头滴管③.变小【解析】【分析】①本题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反应原理为:
醇脱氢,羧酸脱羟基,剩余部分相连;②试剂添加顺序为:乙醇、浓硫酸、乙酸;③浓硫酸的作用为催化剂和脱水剂;④因为乙酸和乙醇均易溶于水,故导管末端需要防倒吸装置;⑤本题的实验涉及蒸汽,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⑥溶液配制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有烧杯、玻璃棒、量
筒、胶头滴管和250mL容量瓶;⑦溶液配制定容操作时,仰视刻度线,导致碳酸钠溶液的浓度偏小;【小问1详解】因为本题的实验涉及蒸汽,所以仪器组装好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小问2详解】本实验中浓硫酸
的作用为催化剂和脱水剂;故答案为:催化剂和脱水剂;【小问3详解】因为乙酸和乙醇均易溶于水,竖直试管中的导管应处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以上,原因是防倒吸;故答案为:防倒吸;【小问4详解】①溶液配制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有
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和250mL容量瓶;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②溶液配制定容操作时,仰视刻度线,导致碳酸钠溶液的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变小。30.把1L1.0mol/L4CuSO溶液和1L1.0mol/L24
3FeSO()溶液混合(假设混合溶液体积等于混合前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铁粉,经过足量的时间,铁粉有剩余。请计算:(1)溶液混合前4CuSO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mol。(2)反应后24SO−的
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mol/L。(3)反应中消耗铁粉的质量是___________g。【答案】(1)1.0(2)2.0(3)112【解析】【小问1详解】1.0mol/L?1L=1.0moln=cv=;【小问2详解】的1L1.0mol/L4Cu
SO溶液中有1mol4CuSO,1L1.0mol/L243FeSO()溶液中有1mol243FeSO(),则混合溶液中24SO−有4mol,则24S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mol/L=2.0mol/L42;【小问3详解】根据4243()+FFe=3eSFeSOO
知,消耗铁为1mol,根据44CuSOFeFeSOCu+=+知,又消耗铁1mol,因此共消耗铁2mol,质量为2?56g=1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