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冬学竞赛地理试卷含答案.doc,共(20)页,1.59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416b983434e62949699741f0c75c4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冬学竞赛高三地理试题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的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条件B.耕地面积C.水源丰歉D.地形条件2.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计划生育措施得力,出生率下降
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图中①和②表示该国相隔十年的两个年份劳动力年龄结构,且该国劳动力总数呈下降趋势。读下图,完成
下列各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劳动力年龄结构指的是各劳动力年龄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B.①代表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对应的年份比②对应的年份时间晚C.在①对应的年份,该国51-64岁一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30%D.在②对应的年份里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
构成中,30-50岁和51-64岁比例均为40%4.下列关于该国人口方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十年来,该国某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最主要原因是降低就业年龄B.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老龄化严重C.引起该国劳动
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过低D.10年来,该国人口快速增长下表是江苏省苏北与苏南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5.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苏南地区女性人口数多于苏北地区B.盐城市区
人口总数比连云港少C.苏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D.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较快6.为什么苏北地区人口年增长率呈现负数A.该地区经济发展快,出生率低B.该地区人口死亡率太高C.该地区净迁出人口多D.女性人口比重低台湾地区
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台湾许多男女偏爱兔宝宝,避开虎宝宝,更期待龙宝宝。读台湾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7.台湾地区下一波人口出生峰值期和低谷期可能出现在A.2023年、2022年B.2024年、2025年C20
26年、2025年D.2024年、2022年8.据图可知,2010—2014年台湾地区的A.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B.死亡率波动比出生率大C.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读“中国劳动适龄人(15-64岁)比重及年增长变化预测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9.图中信息反映()A.
2005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B.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为零,劳动适龄人口数量最少C.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劳动力短缺D.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无关联性10.针对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
高的现状,我国政府应()①吸引外移民迁入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输出劳务③推迟退休年龄④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12.关于江
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近年来,我
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下列小题。1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14.关于我
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迁移增
长率:迁入率一迁出率。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有关T1、T2时期该地区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T1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B.T2时期老年人口比重下降C.T1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长D.T2时期人口机械增长减慢16.下
列关于人口迁移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就业压力不断增大B.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C.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制约经济的发展D.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
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以外的某一区域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该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移民迁移情况。据图完成下列各问题。17.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A.移民B.农业或家务职业C.非农业职业D.政府或管理职业18.有关移民迁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B
.只能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C.只能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D.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据报道,新疆6月到8月初需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新疆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
年有15万人到20万人前往新疆打短工,其次是甘肃和四川民工,但缺口仍很大,每当这几个季节来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据此回答题。19.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动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B.属于人口流动C.属于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属于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20
.影响材料中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因素B.自然环境因素C.文化教育因素D.政治因素图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1.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A.居住用地B.工业用地C.道路用地D.绿地用地22.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
采取的措施是A.改善居住条件B.发展高技术工业C.加强交通建设D.美化城市环境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3
.该国公共住房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24.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A.功能分布、基础设施B.人口分布、产业
结构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5.与图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A.B.C.D.26.图中P区域地阶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A.土地形状部规整B.交通
不方便C.远离市中心D.受铁路影响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搂相对高度。读图请回答下面小题。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2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9.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
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①土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生活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0.目前,一些城市选择近郊到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价格B.地租支付能力C.交通条件D.土地利用效益苦菊是一种喜温、喜水、喜肥、不耐干旱
的阳性植物,是河北省廊坊市特产的食用植物,现已广泛种植于我国很多地区。其中,山东省昌乐县的高家河村是远近闻名的“苦菊村”,苦菊种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下图为我国苦菊种植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1.与甲苦菊种植区相比,乙苦菊种植区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热量充足
,降水充沛C.靠近沿海,位置优越D.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32.高家河村能够成为“苦菊村”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商品率高B.距海较近,海运便利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D.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普罗旺斯是世界闻名的薰衣草故乡和旅游胜地,同时它还是法国著
名的葡萄酒产地。地中海风格的葡萄酒庄园与紫色花海翻腾的薰衣草共同构成了一道传统而精彩的普罗旺斯风景线。下图示意普罗旺斯薰衣草和葡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3.薰衣草分布区与葡萄分布区位置不同,其主导因素是A.气候B.地形C.土壤D.河流34.根据图中信息推测,薰衣草的生
长习性是A.水肥需求量大,喜阳光B.喜酸性土壤C.耐旱、耐寒、抗盐碱,喜高温D.无法忍受高温,忌潮湿、多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
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
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问题。35.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36.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A.专
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37.我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屋顶花园就是在屋面上覆盖绿色植被,并配有给排水设施,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
,社会环境为经络的半人工生态系统。下图示意屋顶花园结构。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38.屋顶和种植层之间的排水层采用的是蓄排水盘,其主要作用是()A.储存雨季全部雨水B.吸附雨水污染物C.调控土壤中的水分D.为植物提供养分39.适合于屋顶绿化种植植物的品种
是()A.抗风、易倒伏、耐短时积水的植物B.阴性、耐贫瘠的浅根性植物C.尽量选用名贵品种,提高经济效益D.耐旱、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40.目前一些“屋顶花园”向“屋顶农庄”转变,种植物种每年也在发生变化,影响物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市场D.劳动力二、综合题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
(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1)读图甲,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三个年龄段(0-14岁、15-64岁和65岁以上)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
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
,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日本北海道上士幌町(“町”是日本行政区划名称,相当于我国的“镇”),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其第一产业2010年占比34.4%,包括粮食、食品
产业、农民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其第三产业2010年占比52.9%,包括观光疗养业、福利事业。曾经随着日本城市化的发展,上士幌町人口流失居住分散,并出现大量分散的空房、空地,城镇运营成本高、活力不足。下图为上士幌町人口年际
变化(含预测)和1995年以来上士幌町人口增减数量统计。(1)指出1965年以来上士幌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简述上士幌町人口现状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3)很多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工业化转型升级而
得到振兴,解释上士幌町没有采取此种方式的原因。(4)请提出上土幌町为降低城镇运营成本、提高城镇生活的便利度可采取的措施。高三地理参考答案【答案】1.D2.C【1题详解】读表可知,甲、乙两地面积差异不大,但人口数量差异很大。同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气候、水源条件差异应不大,因此导致
两地区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最有可能是地形。第六次人口普查,甲地人口密度为390人/平方千米,乙地人口密度为75人/平方千米。乙地人口密度较小,自然原因可能主要是地形较崎岖、起伏较大。故答案选D项。【2题详解】读表可知,乙地人口总数不断减
少,而且减少幅度较大;通过计算可知,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约46%,说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因此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和生育观念变化,最有可能是人口净迁出率较高,大于自然增长率。答案选C项。【答案】3.D4.C【3题详
解】劳动力年龄结构指的是各劳动力年龄组人口数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重,A错误。发达国家人口中老龄化不断加重,①代表的劳动力年龄结构中51-60岁劳动力比重较小,对应的年份比②对应的年份时间早,B错误。在①对应的年份,该国51-64岁一组的人口数
占劳动力人口数的30%,C错误。在②对应的年份里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构成中,30-50岁和51-64岁比例均为40%,D正确。故选D。【4题详解】十年来,该国某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最主要原因是十年中,该国劳动力人口的总
量减少,A错误。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过低,C正确,B错误。10年来,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D错误。故选C。【答案】5.D6.C【5题详解】据图可知苏南地区人口性别比高于苏北地区
,但是没有苏南和苏北的具体人口数量,不能确定苏南和苏北的女性人口数量,A错。盐城市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数比连云港小,不代表盐城市区人口总数比连云港少,因为,我们不知道两城市总人口数,B错。苏北地区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值不代表自然增长率
也为负值,因为,人口增长既有自然增长,也有机械增长,C错。经济越发达年增加人口数越多,D对。故选D。【6题详解】由于人口增长率除了受自然增长率影响外,还受到人口机械增长的影响,苏北地区经济比苏南地区落后,人口迁出多,所以导致人口增长率低。故选C。考点:人口增长的
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名师点睛】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具有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
后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一种排斥力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一般为负值。(2)文化因素:这一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3)医疗卫生因素: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答案】7.D8.C【7题详解】考查分析材料能力。每12年就会出现周期性变化
,图中最近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是2012年,出生低谷期是2010年,再经过12年又会出现一次。D项正确。故选D。【8题详解】考查分析图能力。人口出生率波动上升。A项错误。死亡率波动在1%左右,出生率波动在3%左右。B项错误。自然增长率极低,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老龄化现象明显。C项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12—2013年下降。D项错误。故选C。【答案】9.A10.B【9题详解】图中信息两条曲线说明2005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A正确;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为零,
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最大,数量不是最少,B错误;1980年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C错误;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为正值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为负值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
比重的年增长率有明显关联性,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所以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进而减轻就业压力,②、④正确;而吸引
外来移民适入,推迟退休年龄,会增加就业压力,①、③错误。故选B。【答案】11.B12.B【11题详解】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A不对。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B对。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
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C不对。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D不对。故答案为B。【12题详解】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
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13.D14.C【13题详解】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
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故选D。【14题详解】人口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小城镇人口向大
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化人口。故选C。考点:人口流动原因及影响【答案】15.B16.C【15题详解】从图中读不出人口自然增长率,A错;图T2时期人口迁入率增加,因东南沿海迁入的以青年人为主,因此老年人口比重下降,B正确;T1时期人口迁出率大于迁入率,总量不断减少,C
错;T2时期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差值加大,机械增长加快,D错。【16题详解】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就业压力不断减小;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受人口迁移率影响;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劳动力数量减少,制约经济的发展,
C正确;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促进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答案】17.D18.D【17题详解】读图,根据图例分析,图中随着距离的变化,政府或管理职业迁移所占比重波动最小,D对。移民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大,A错。农业
或家务职业、非农业职业受距离远近影响较大,B、C错。【18题详解】移民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A错。移民主要迁移方向为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但并不全是逐级流动向高一级城市,B错。也不只是就近流动,C错。受某些特殊因素(如婚姻、家庭等)影响,移民
可能向中小城市迁移,D错。【答案】19.B20.A【19题详解】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属于人口流动现象。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动属于人口流动,B正确。故
选B。【20题详解】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动是新疆每年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是河南、甘肃和四川等地到新疆采摘棉花的季节性民工,故导致人口移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21.D22.C【21题详解】图例中给
出了国家标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符合国家标准的人均用地需要在国家标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对比图中各种用地即可分析出人均绿地用地符合国家标。D正确。【22题详解】本题考查物流发展的区位条件,据图可知,该城市人均道路用地低于国家标准最小值,区域性
的物流基地的建设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故该城市急需采取的措施是加强交通建设。C正确。【答案】23.D24.A【23题详解】根据图中图例信息和公共住房的分布位置,可知公共住房相对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周边公共交通沿线地区,而不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从图中得不到呈现明显
的等级分布【24题详解】结合上题得到结论,该国公共住房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布局在中心城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便捷地区,所以可推出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答案】25.C26.D【25题详解】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地租的主要因素。城市地租主要受距离市
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影响。距离适中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水平越高。根据图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26题详解】图中P区域地阶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受铁路影响,与城区交通联系受阻碍,噪音污染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答案】27.D28.B【27题详解】1982—2000年,甲城市的
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下降明显,乙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上升,A错;1982—2000年,甲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似,B错;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是15公里比甲城市的60公里要小,D正确;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要大,C错。选D正确。【28题
详解】2000年,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外侧,①错;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P处人口最多,楼最高,②正确;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人口规模增大,建筑物增高,③正确;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10公里处,④错。选B正确。29、【答案】B【解析】各功
能区的位置取决于对区域的付租能力的大小,而地租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这也就是城市地租理论即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原则。据此结合选项选B。30、【答案】A【详解】城市功能分区受经济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各项功能活动的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
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离商业区较近的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离市中心较远、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是因为远郊土地价格低,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A正确。故选A。【答案】3
1.B32.A【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苦菊是一种喜温、喜水、喜肥、不耐干旱的阳性植物。读图可知,甲苦菊种植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乙苦菊种植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区与甲区相比,水热更充足,这是其种植苦菊的优势自然条
件。据此选B。【2题详解】据图,高家河村距离济南、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较近,交通便利,而大城市苦菊市场需求量大,因此高家河村有利于形成苦菊种植专业化村,苦菊商品率高。由此可见,市场条件是高家河村能够成为“苦菊村”的主要原因
,选A。【答案】33.B34.D【33题详解】据图可以看出,葡萄和薰衣草分布区均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所在区域都有河流分布,且两地土壤养分差异不大,ACD错误;不同的地方在于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据图可知,薰衣草分布在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或山区,而葡萄分布
在海拔500米以下的沿海丘陵区,故二者分布区的最大不同区位主要是地形,B正确。故选B。【34题详解】薰衣草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从上题分析可知,薰衣草分布在海拔较高处,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故说眀薰衣草无法忍受夏季高温,适合干燥的气候,忌潮湿、多雨,水分需求
量不大,对于水分的要求不高,D正确,AC错误:薰衣草适应性强,对土壤的酸碱性不敏感,排除B。故选D。【答案】35.C36.D37.A【35题详解】巴西人口比美国少,巴西高原面积广大,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开发种植较晚,可开垦的土地资
源较丰富是最大的优势,C正确。故选C。【36题详解】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便宜,故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D正确。故选D。【37题详解】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品
种退化”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确。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少,不能扩大种植面积,B错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CD错误。故选A。【答案】38.C39.D40.C【38题详解】屋顶和种植层
之间的排水层采用的是蓄排水盘,“蓄排”就意味着可以调控土壤中的水分。答案选C。【39题详解】屋顶风力较地面大,一旦下暴雨,易造成短时积水,应选择抗风、不易倒伏、耐短时积水的物种,A错;屋顶光照强,应选用阳性植物,土壤较薄,宜选择浅根系植物,B错;尽量选用乡土植物,适当引种
绿化新品种,C错;屋顶夏季气温高、土层保湿性能差,冬季则保温性差,应选择耐旱、抗寒性强的植物,同时,考虑到屋顶的承重,应选择矮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D对。答案选D。【40题详解】由于屋顶种植作物的土壤、地形、劳动力不同年份没有大的差异,只
有市场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每年的种植物种不同的决定因素是市场。答案选C。41、【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1%(79.8%~82.8%均
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住房.就业等压力大。(3)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2005年至2008年,中
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4)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解析】【详解】(1)读图甲,将对应年龄段男女所占比重加在一起,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是0~14
岁约8%左右,15~64岁约81.88%左右,65岁及以上约10.12%左右。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是严重老龄化阶段。(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是劳动人口比重偏大,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有利影响是劳动力资源丰
富,社会需求旺盛,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是导致住房、就业等压力大,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大等。(3)读图乙,根据图例,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图中,负值表示减少,正值表示人口增加。l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说明出
现了郊区化现象。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中心城核心区新引力增强,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索,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展,其人口容量就越大。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和利用率,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点睛】自然资源是影响一
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也是基础因素。环境人口容量还受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42、【答案】(1)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上士幌町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使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经济欠发达,自身缺乏核心产业,而使
剩余劳动力迁出;周边大城市服务水平与生活便利度高,就业机会多,产生集聚效应(拉力作用);出生率下降导致的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答出3点即可)(2)人口外流使当地劳动力短缺,消费需求减少,拖累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及住房空置,利用率低,维护负担加重;人口流失加剧人口老龄化,社
会保障压力增大。(3)人口规模小,劳动力缺乏;地处偏远地区,城市等级低,吸引资本能力弱;原有的产业基础差。(答出两点即可)(4)将住宅集中向中心区布局,并提升住宅品质,改善提高中心社区的相应配套设施和服务,使人口从郊区向中心区迁移集聚;将空房改修成民宿等田园住宅,吸引外地人口周末或长期居住;
将空地通过适度集中、转换用途等提高利用效率。【解析】本大题以日本北海道上士幌町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人口数量变化及分析、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发展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
力。(1)1965年以来上士幌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应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图中显示,上士幌町人口从1965年的10309人逐渐下降至2015年的4874人,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当地人口数量减少应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进行分析。图中显示
,除2003年外,当地人口自然增长数均呈负值,这是因为出生率下降导致的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的结果。图中显示,除2003年外,当地人口机械增长数呈负值,且数量较大,这是因为:上士幌町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随着农业现代化使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上士幌町经济欠发达,自身缺乏核心产业,不能充分吸收当地剩余劳
动力就业,导致人口大量迁出;与上士幌町相比,周边大城市服务水平与生活便利度高,就业机会多,居民收入较高,吸引上士幌町的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导致上士幌町人口数量减少。(2)上士幌町人口现状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应从劳动力、维护成本、人口老龄化等方面进行说明。材料信息表明
,上士幌町人口外流明显,导致当地劳动力短缺,消费需求减少,经济活力不足,经济发展趋缓;材料信息表明,上士幌町人口流失导致大量分散的空房、空地,城镇运营成本高,利用率低,维护负担加重,阻碍经济发展;迁出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人口流失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影响经济发展。(3)上士幌
町没有采取招商引资、工业化转型升级等振兴手段的原因应从投资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目前上士幌町人口仅4000多人,人口规模小,劳动力流失严重,劳动力短缺,招商引资的人力资源条件差;当地以第一产业
和第三产业为主,工业产业的基础差,不利于工业化转型;上士幌町地处偏远地区,城镇等级低,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弱。因此上士幌町没有采取招商引资、工业化转型升级等振兴措施。(4)上土幌町为降低城镇运营成本、提高城镇生活的便利度可采取的措施应从住宅集中化、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提出。材
料信息表明,上士幌町人口流失,居住分散,并出现大量分散的空房、空地,城镇运营成本高。因此应将住宅集中向中心区布局,并提升住宅品质,改善提高中心社区的相应配套设施和服务,使人口从郊区向城镇中心区迁移集聚,从而降低城镇运营成本
、提高城镇生活的便利度;对原有的空房、空地进行重新规划和开发,如将空房改修成民宿等田园住宅,吸引外地人口周末或长期居住,有效利用空置资源,增加人气和收入;将闲置的空地通过适度集中,适度重新开发或规划为公共用和生态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降低城镇运营成本、提高城镇生
活的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