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精准解析】.doc,共(23)页,518.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40385b1105f62f85fd574dce1a620c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五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3HCO−、24HPO−等离子参与pH的调节B.内环境中含有血红蛋白、葡萄糖、K+、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中的Na+、Cl﹣是形成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因素D
.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有利于代谢产生的水进入毛细血管【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的相关内容。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都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血浆: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详解】A、血
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作为缓冲物质,能维特血浆pH相对稳定,A正确;B、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细胞外液中的Na+、Cl﹣是形成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因素,C正确;D、血
浆的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有利于代谢产生的进入毛细血管,D正确。故选B。2.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②中含激
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③液和①液的减少D.③液和①液的成分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细胞
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2、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详解】A、人体内环境组成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即图中的②、③、①,A正确;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②血浆中,B错误;C、某人长期营养不
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③组织液的量会增加,C错误;D、淋巴和组织液成分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A。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外界环境稳定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内环境稳态被破坏,一定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功能异常有关C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完成代谢活动,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稳态内涵: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
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及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依赖于神
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4、能力大小: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详解】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
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A错误;B、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也可能是外界环境剧烈变化引起,B错误;C、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完成代谢活动,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D、生理学家坎农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
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C。4.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D.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
果【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不会遭到破坏,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
疾病发生,C正确;D、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故选A。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脑和脊髓B.脑和脑神经C.大脑和小脑D.脑神经和脊神经【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
经组成。【详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故选A。6.下列各种现象,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沸水烫手,手立即缩回B.叩击膝下
韧带,小腿前踢C.预备铃响,学生进教室D.强光刺激,眼瞬间闭合【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
经中枢(如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BD、“沸水烫手,手立即缩回”、“叩击膝下韧带,小腿前踢”、
“强光刺激,眼瞬间闭合”,都是生来就有的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故都属于非条件反射,ABD错误;C、“预备铃响,学生进教室”,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反射,故属于条件反射,所以,属于条件反射的是“预备铃响,学生进教室”,C正确。故选C。7.某人足部突然扎到钉子而迅速
抬腿的相关反射弧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示反射弧中,a是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正内负B.图示反射孤中,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
.扎到钉子的强烈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D.伤口发生细菌感染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2.神
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
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4.图中肌肉是效应器、c是突触、b是传入神经。【详解】A、a点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Na+内流,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A错误;B、c点指的是突触位
置,信号从局部电流的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蛋白即诱发后膜出现局部电流的电信号,故当兴奋到达c点(突触)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扎到钉子的强烈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脊髓神经中枢后产生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表
现为迅速抬腿,同时神经中枢将兴奋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C正确;D、伤口发生细菌感染时,吞噬细胞会将细菌吞噬并处理,因此,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D正确。故选A。【点睛】8.神经元之间可以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兴奋,以下关于神经递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
经递质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B.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消耗ATPC.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后只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D.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清除以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
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详解】A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内,经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A正确;B、神经递质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不消耗能量,B正确;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不进入突
触后膜内,C错误;D、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清除,以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和灵活性,D正确。故选C。9.下列有关神经中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运动性失语症是言语区的S区受损B.控制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C.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D.跑步时,下丘脑
和脑干也会参与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1)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若大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病人将患运动性失语症,A正确;B、控制生物节
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C、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正确;D、跑步时参与调节的各级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参与相应高级调节如交通规则等、小脑调节平衡、下丘脑、脑干和脊髓调节基本的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B。10.生活中有以下现象:①婴
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②由于惊恐、害怕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答案】D【解析】【分析】尿
的排出属于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详解】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小儿大脑发育未完善,对神经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小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在夜间遗尿现象。长大后,大脑功能进一步完善,调节功能增强,尿液在膀胱内贮存
并达到一定量时,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到定点和定时的排尿,才能引起反射性排尿动作,故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因此,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但是由于惊恐而出现的无意识的排尿表明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故以上现象说明脊
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D正确。故选D。11.新交规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交规中一次性扣12分的11种情形中就包含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其中明确规定不得酒后驾车、醉酒驾车。醉酒的人驾车时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从而影
响各项操作。造成驾车人反应慢和动作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酒精麻醉了人的()A.大脑、脑干B.大脑、脊髓C.大脑、小脑D.小脑、脑干【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脑的结构及其功能,属于识记层次,较为基础。【详解】反应能力为大脑皮层的活动,小脑
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醉酒的人驾车时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和动作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酒精麻醉了人的大脑和小脑,C正确。故选C。12.下列关于人体各级神经中枢及人脑高级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饮酒过量的人语无伦次,其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
损B.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C.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能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考试专心答题时,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W区参与【答案】A【解析】【分析】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详解】A、S区受损,则不会讲话,不会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A错误;B、短期记忆
主要与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海马区有关,B正确;C、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能体现神经系统中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节作用,C正确;D、考试专心答题时,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阅读)、W区(书写)参与,D正确。故选A。【点睛】熟记高级中枢的分区及作用,并
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13.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都有单一的靶器官、靶细胞B.能够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C.都是含量微少但有高效的调节功能D.都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是由机体活细胞产生的,并从产生部位运输
到作用部位,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有的激素有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如促甲状腺激素,有的激素作用范围广泛,如甲状腺激素、植物生长素等,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A错误;B、生物体内激素的作用是传递信息、调节生命活动,激素
无催化作用,B错误;C、生物体内激素含量很少,但对生命活动有高效的调节功能,C正确;D、蛋白质类激素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而甲状腺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错误。故选C。14.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①给小白鼠
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A.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B.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C.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
D.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1、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
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详解】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给小白鼠注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属于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又属于体液调节;②抗体是体液免疫的活性物质,其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属于免疫调节;③小猪听到主人“
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是一种条件反射,属于神经调节。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注射的
激素注射后的反应A激素低血糖,甚至昏迷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A.肾上腺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C.胰岛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
、肾上腺素【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的能力,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肾上腺素能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详解】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C激素能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肾上腺素的作用。故选C。16.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B.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
有①④⑤C.神经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严重腹泻时,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即可使内环境维持稳态【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
,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相似,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A错误;B、人体可以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呼吸,所以外界环境与血浆之
间存在双向箭头;人体细胞可以存生活的内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又可以排出代谢废物,所以组织液和组织细胞之间存在双向箭头,B正确;C、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细胞需要吸收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所以这些系统参与图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D、严重腹泻时身体失
去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和无机盐才可使内环境维持稳态,D错误。故选B。17.当环境温度达到40℃时,人体散热的有效途径是()A.传导B.对流C.辐射D.出汗【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
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达到40℃时,人体出汗增多,带走的热量也多,因此散热主要靠汗液蒸发进行,故选D。【点睛】18.下列不属于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作用范围广泛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C.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D.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答案】D【解析】【分析】【详
解】A、体液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广泛,A正确;B、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是通过体液运送的,B正确;C、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时间长,C正确;D、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激素是由某些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但是其他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就不一定是内
分泌器官产生的,D错误。故选D。【点睛】19.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的是A.T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红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免疫过程中相关细胞的功能,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和通过比较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详解】AB、T细胞和B细胞是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
主要作用,没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A、B错误;C、巨噬细胞可以对多种病原体进行吞噬消化,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也可以在体液免疫中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C正确;D、红细胞没有免疫功能,D错误;故选C。【点睛】对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进行总结,加强理解和记忆是正确解答的关键。20.人体免疫
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答案】D【解析】【分
析】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详解】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B、体液
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D。2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免疫
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骨髓)和T淋巴细胞(胸腺)。【详解】A、淋巴细胞指B细胞和T细胞,A错误;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故选A。22.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相同的免疫器官'C.浆细胞能合成、分泌
抗体D.正常机体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并清除【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A项正确;B、T细胞分化成熟的器官在胸腺,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在骨髓,B项错误;C、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C项正确;D、正常机体可以通过
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并清除,D项正确。故选B。23.下列疾病中,与免疫功能无关的是()A.艾滋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B.癌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C.高度近视与苯丙酮尿症D.吃海鲜过敏与过敏性鼻炎【答案】C【解析】【分析】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防卫功能过强所致,免疫系统过于
敏感,“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过敏反应是由于防卫功能过强,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引起的。3、免疫缺陷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HIV病毒入侵T细胞导致艾滋病。【详解
】A、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A错误;B、癌症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所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导致,B错误;C、高度近视与免疫系统无关,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也与免疫系统无关,C正确;D、吃海鲜过敏与过敏性鼻炎都属于
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D错误;故选C。2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IV感染人群可能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
使相应疫苗难以研发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可能没有发生变化,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因此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感染人群可能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正确;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相应疫苗难以研发,B正确;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可能没有发生变化,利于病毒逃
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C正确;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体液免疫应答能力降低,但仍能产生抗体,因此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传播途径等,掌握艾滋
病的致病机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5.利用预防接种来预防疾病的原理是()A.预防接种能消灭体内的细菌B.预防接种能提高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C.预防接种能加速机体代谢,增强抗病能力D.预防
接种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答案】D【解析】【分析】预防接种能预防疾病的原理是疫苗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详解】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相当于抗原,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获得免疫力,当再次接
触这种病原体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迅速消灭病原体而不会发病。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26.医生给一个肾衰竭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几周后,这个移植的肾仍然坏死了。这个是人体
免疫反应造成的。这里所提到的移植的肾属于()A.病原体B.吞噬体C.抗体D.抗原【答案】D【解析】【分析】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详解】A、移植的肾不是病原体,A错误;B、移植的肾不是吞
噬体,没有吞噬作用,B错误;C、移植的肾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C错误;D、移植的肾脏对于病人来说属于异体器官,属于抗原,病人的免疫系统会识别、破坏和排斥它,最终使它坏死,D正确。故选D。27.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胚芽鞘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其尖端叙述错误的是A.能够感受光的刺激
B.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横向运输C.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极性运输D.能够生长以使胚芽鞘伸长【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需要的知识储备:(1)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2)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3)植物生长和弯曲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下面的一段。【详解】A、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A正确;B、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到背光侧,B正确;C、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极性运输,C正确;D、植物生
长和弯曲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的能力。28.用单侧光照射小麦的幼苗(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该幼苗将()A.停止生长B.直立生长C.弯向光源生长D.背向光源生长【答案】C
【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因此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小麦的幼苗处于暗箱中,只从一侧的小孔接收到单侧光照,因此一段时间后,小
麦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故选C。【点睛】29.能说明生长素具有双重作用的是()A.无子果实B.枝条生根C.顶端优势D.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
根,也能抑制生根。2、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详解】A、无子果实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B、促进枝条
生根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B错误;C、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C正确。故选C。30.“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
三枚放入,得气即熟,并无涩味”,这是宋朝苏轼《植物粗谈·果品》中记录的一种方法。此文中“气”及其功能是()A.“气”指的是CO2,作用是使柿成熟B.“气”指的是赤霉素,作用是去除柿的涩味C.“气”指的是
乙烯,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气”指的是生长素,作用是促使子房发育为成熟的果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
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
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
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解: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熟,并无涩味,说明红柿成熟,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故选C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二、探究题31.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
答:(1)图中a、b、c、d分别表示的液体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2)d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
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于_______________两种离子。【答案】(1).细胞内液(2).组织液(3).淋巴(4).血浆(5).蛋白质(6).Na+、Cl-【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
,A为毛细血管壁,B为毛细淋巴管壁,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血浆,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b、c、d分别表示的液体是:a在细胞内为细胞内液;b在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液;c在毛细淋巴管内为淋
巴;d在毛细血管内为血浆。(2)d(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其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于Na+、Cl-两种离子。【点睛】本题依托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意在考查考生对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和调节方式的知识的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准确识图判断图中的结构名称和液体名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2.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填序号,在上填名称):(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④
所示的结构属于_____.(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_____]_____结构中,信号
的传递是单一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_.【答案】(1).感受器(2).神经中枢(3).b(4).局部电流(5).⑥(6).突触(7).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分析】【详解】(1)据图分析,①表示感受器,④表示神经中枢。(2)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时,膜
电位为外负内正,所以b表示兴奋产生的部位,a、c表示未兴奋部位,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3)据图分析,⑥表示突触结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3.下图是甲状腺
活动的调节示意图(X、Y、Z表示器官,a、b表示激素),请据图回答:(1)图中X代表的器官是_________,Y代表的器官是________。激素b的名称是______,它作用的靶器官是甲状腺。(2)天气寒冷时,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会有所___
_____(填“增加”或“减少”)。(3)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X、Y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答案】(1).下丘脑(2).垂体(3).促甲状腺激素(4).增加(5).负反馈调节【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
的调节过程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1)根据分析,X是下丘脑,Y是垂体,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物质氧化
分解,升高体温,所以天气寒冷时,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会有所增加。(3)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体的激素调节,识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
节和反馈调节。34.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1)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2)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3)由图可知
,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促进(2).促进(3).既不促进也不抑制(4).根>芽>茎【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
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图中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10-7M、10-5M。【详解】(1)由图可知,A点所对应生长素浓度既促进茎的生长,也促进芽的生长。(2)
由图可知,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茎的生长,也不抑制茎的生长。(3)由图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也不同,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此是根>芽>茎。【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的
两重性的含义,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准确理解图示信息,并具有一定的图示分析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