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07 第七章《父亲的病》-【2021年暑假预习】云名著《朝花夕拾》分章基础练习题(解析版).docx,共(8)页,27.39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393c7c6f85615d343da533d45a577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朝花夕拾——基础练习——第七章——《父亲的病》【名师赏读】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当时旧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没有一点疗效,只是让病人
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人财两失。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可是在鲁迅的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好像找不到这一点。【一、选择题】01、S城中有一位名医,他为我的父亲诊病,每次的诊金是()。A.一元四角B.两元C.五元八角D.十元02、据舆论说,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
无效,待到遇见了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A.芦根B.梧桐叶C.当归D.车前草03、父亲临终之前,()怂恿我不停地喊父亲,事后我一直感到愧对父亲。A.长妈妈B.祥林嫂C.杨二嫂D.衍太太04、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
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父亲的病。A.一个月B.三个月C.半年D.两年05、陈莲河所用的药引,最平常的是()一对,而且要求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A.蟋蟀B.鸣蝉C.蜈蚣D.蝎子06、陈莲河所用的药引除了蟋蟀之外,还有平地木十株和(
)。A.芦根B.经霜三年的甘蔗C.败鼓皮丸D.铁皮石斛07、我们最后一次请陈莲河为父亲看病,花了十元大洋,治疗效果如何?()A.父亲病愈。B.父亲稍微好了一点。C.父亲喝不下药,不久去世。D.父亲喝了药,但没任何好转。08、不知名的名医给我的父亲看
病所用的药引是()和经霜三年的甘蔗。A.梧桐叶B.芦根C.车前草D.人参09、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A.一对蚂蚁B.一对蟋蟀C.一包苦菜D.都不是10、《父亲的病》一文的体裁是()A.小说B.诗歌C.散文D.戏剧11《父亲的病
》一文中的“父亲”是()A.小说中虚构的B.生活中真实的C.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D.戏剧中的主角12《父亲的病》中给父亲看过病的医生有()A.一位不知名的“名医”和陈莲河B.陈莲河和叶天士C.张仲景D.华佗13《父亲的病》中父亲得的病是()A.水肿B.肺结核C.流行性感冒D
.急性肠胃炎14鲁迅作品中提到给父亲治病的那位“名医”常用的“药引子”的作品有()A.《琐记》B.《父亲的病》C.《藤野先生》D.《范爱农》15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
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A.童年生活的怀念B.名医们的敬仰之情C.知识分子的同情D.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参考答案】1
.A2.B3.D4.D5.A6.C7.C8.B9.B10.C11.B12.A13.A14.B15.D【二、填空题】01、《父亲的病》中,父亲得的病是水肿02、这位不知名的名医为我的父亲看病两年,父亲的病日渐严重,他就向我们推荐了本城的名医——陈莲
河。03、《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几位“名医”打交道的过程,蕴含着有力的讽刺,在文章中他比较了中西医对待垂死的病人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所谓医道和孝道的不合人性、不尊重生命的荒谬本质。04、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一对蟋蟀。05、《父亲的病》——揭露旧社会庸医“害人的本质”的
实质。06、《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的实质。07、《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几位“名医”打交道的过程,蕴含着有力的讽刺,在文章中他比较了中西医对待垂死的病人的不同态度,提示了所谓医道和孝道的不合人性、不尊重生命的荒谬本质。08、《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几位“名医打交道的过程,蕴含着有力的讽刺,在文章
中他比较了中西医对待垂死的病人的不同态度,提示了所谓医道和孝道的不合人性、不尊重生命的荒谬本质。09、《红楼梦》中薛宝钗服用过的“冷香丸”配方奇特:用春之白牡丹花、夏之白荷花、秋之白芙蓉花、冬之白梅花等花的花蕊,配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
、小雪节令的雪。无独有偶,鲁迅《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写到的庸医开的方子里的经霜一年的甘蔗.或原配的蟋蚌、败鼓皮丸(打破的旧鼓皮)、平地木。(填一味“药引子”)也有这般古怪。【解析】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
判断即可。【三、简单题】01、先前给我父亲诊病两整年的名医,诊金多少?多久诊一次?诊金一元四角。开一张药方一百元。隔日一回来诊病。02、那位名医的贪婪、草菅人命可从哪件事看出来?城外人家闺女生急病,他草草一看便开药方。第二天再请时,人已经冰冷没有脉搏
了,仍然从容开药方。经主人提醒用药重一些,另开方后收了二百元。03、那位名医的药方中提到的药引是什么?(1)芦根(2)经霜三年的甘蔗04、那位名医为什么会介绍陈莲河给父亲治病?因为他没有治好父亲的病,怕难为情,介绍别的医生就可以摆脱干系。05、“名医”陈
莲河所用的药方中提到了哪些药引和一味特别的丸散?(1)原配蟋蟀一对(2)平地木十株(3)败鼓皮丸。06、中国孝子们面对重病父母的做法?我的想法与他们有哪些不同?(1)他们会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活几天。(2)我认为可医的给医治,不可医的应该让他死得没有痛苦。07、在父亲即将断气时,
衍太太教我们做哪些事情?(1)给他换衣服;(2)将纸锭和《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3)在父亲断气时让我大声喊“父亲”。08、我觉得自己对父亲最大的错处是什么?在父亲快要断气时不停叫他,使父亲走得
不安心。批评了封建主义的孝道。09、举例说说庸医荒谬的做法?(1)用奇特的药引和丸散,如原配蟋蟀一对、败鼓皮丸等。(2)无法治好病人就说是因为前生的冤孽。10、《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
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11、庸医的丑恶行径主要有哪些?(1)用迷信和巫术治病,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2)治不好病人就推
给命,说医能医病,不能医命。(3)索要高额诊金。(4)无计可施时就推给其他医生,推卸责任。12、清朝的刚毅练了些兵为什么称作“虎神营”?医生为什么要给父亲用“败鼓皮丸”,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因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
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对庸医害人的讽刺。13、从这篇散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什么样的医学思想?可以医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
以医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14、《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15、《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如,一位医生给人看病,明明人已经没有脉搏了,他还给开了药方,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佰元正”,主人说,病看来很不轻了,怕还要用重一点药,他有另开了一张药方,仍写道“凭票付英洋壹佰元正”: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他还用一种特别的药丸: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
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父亲快不行了,他说,“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四、文段阅读】(一)【阅读点睛:父亲的病也一直是鲁迅心中的病。虽然鲁迅家族因祖父科场舞弊案受
到牵连,但真正开始没落,却是从父亲的病开始,直到父亲去世,鲁家(周家)家境越发惨淡。相关内容分析见《朝花夕拾》“情节解读”中《父亲的病》部分】大约十多年前,S城(这里指绍兴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
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
,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
”下面是署名,画押。“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01、“名医”行医的态度如何?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人物评价)“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体现了名医马虎草率,草菅人命的态度。“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这些情节,体现了名医贪财、不关心病人生死的性格特点。02、联系《父亲的病》后面的情节,这位“名医
”是怎样医治他父亲的病的?(情节关联)后来这位“名医”对父亲的病也只看钱不看病,等到病重束手无策时却推荐生手医生陈莲河来使自己脱离关系。03、从行文看,你看出作者对这些“名医”持有怎样的思想感情?(主题理解)“凭票付英洋壹
百元正。”“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这些句子语含讽刺,表达了鲁迅对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极大不满和痛恨。(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我父亲沉思了一会,
摇摇头。“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
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匾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
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
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
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
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到:“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
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父亲!!!父亲!!!”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父亲!!!”“什么呢?……不要嚷。……不……
”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01、下列表述与《朝花夕拾》的内容不相符的一项(D
)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这个外貌描写说的是鲁迅的好友范爱农。B.衍太太除了在《父亲的病》里出现过,也在《琐记》里出现过,做过怂恿他们吃冰、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等事情。C.《狗·猫·鼠》追忆作者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
的经历,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D.陈莲河给父亲开的药引是一对青蛙,还有一种特别的“败鼓皮丸”,然而这些药根本不起作用。02、本文作者追忆了父亲病中与临终时的痛苦: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由此给家庭带来的变故和给家人带来的不幸。
鲁迅着力于追述这一切给自己少年生活中留下的伤痛,理性地批判了哪些现象?①名医出诊的冷漠、巫医不分、迷信浅薄、故弄玄虚、草菅人命;②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自欺欺人;③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叫鲁迅不停喊“父
亲”)。(三)【2020湖北黄冈中考】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
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晩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
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这样,主
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
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與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
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01、文段中“名医”看病的特点是:出诊费高;草率、不负责任;药引难得。02、结合《父亲的病》全文,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爱父
亲;对父亲有愧疚。(四)A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
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
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
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A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
头。01、你是怎样理解“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这句话的?是对“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药方的嘲笑,揭示了医生巫医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实质。[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语句的能力。这句话是作者针对药方“蟋蟀一对”旁注小字“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有感而发。要抓住
“似乎”“贞节”等词语,仔细品味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另外,也可结合文章的主题,指明这种药方的实质。02、从整部作品看,选段所在的篇目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父亲的病》中,衍太太让“我”在父亲临终之际大声呼唤父亲,表现出她的迷信与愚昧。[或:《琐记》中,衍太太怂恿“我们”在冬天吃冰、打旋子以及总怂恿“我”私拿母亲的钱并散播流言,表现出她的虚伪阴险(狡诈、心术不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名著情节和人物的理解能力。《琐
记》中的衍太太是位专爱搬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恶,然后散布流言蜚语的两面派。衍太太经常教唆孩子们做坏事,并且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所以,衍太太的形象主要表现为表里不一、用心阴险、狡猾奸诈等方面。作者对衍太太这样的小人是十分憎恶的。随着岁月
的流逝,对于衍太太之流的流言家,作者已经找到斗争的办法,那就是揭穿流言,抓住流言家的证据,给予无情的反击。(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
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
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节选自《父亲的病》)01、上面语段中,这位开方的陈莲河先生给鲁迅的父亲配置的药引是什么?一对蟋蟀02、父亲因庸医延误病情而死,这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了避开那些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来到日本学医救国。后来又认识到国民麻木的灵魂
,于是决定弃医从文。【五、赏析文段】(一)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赏析】【文意理解】药引虽然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但说到底那些药引
只不过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是骗人的把戏。(二)“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赏析】【语言描写】自己已治不好病
了,还要找个理由,写出那大夫的虚伪。(三)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赏析】【文意理解】作者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强烈的爱。【六、写作】【主题】名人效应【话题范围】
广告、道德【素材远用】古往今来,在某一领城有特殊技能的人,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进而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人。在为鲁迅父亲看病的医生中,就不乏这样的“名人”,他们在周围人的嘴里,是神乎其神的人物,但是他们诊费颇贵、药方开得随意,又运用了诸多奇奇怪怪的药引子,许多时候,不仅不见疗效,反而
给病患家庭带来了更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病人也因病情被耽误而一命呜呼。因此,名人效应所带来的的道德风险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