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docx,共(10)页,270.63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356abd892779fa9fe7ee71b320b7bc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下午2:30——4:0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
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1.鸦片战争后,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学习种茶、制茶技术,并在印度大力发展制茶业,大约在19世纪末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到20世纪上半叶印度茶取代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印度茶的崛起说明A.鸦片战争摧毁了中
国茶产业C.印度开始融入资本主义市场B.英国大力扶植印度经济发展D.殖民成为历史不自觉的工具2.19世纪最主要的事实之一便是单一全球经济的创建,借着贸易、交通,以及货物、金钱和人口的流动,这个日趋紧密的网络逐渐将已开发国家联系在一起,也将它们与未开发国家结成一体。这种单一全球经济的创建
A.加深了对殖民地侵略剥削C.造成世界商品贸易单一化B.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D.推动了全球经济均衡发展3.除了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以外,令传教士懊恼的是:殖民地人民所接纳的西方进口宗教很少是信仰本身,而多半是西方宗教中有利于他
们的传统信仰和制度系统的成分,或符合他们需要的成分。传教士的遭遇是由于殖民地A.教育普及率较低C.文化有其根基性B.对传教士的敌意D.无宗教信仰传统4.早在19世纪初很多拉美国家就获得了独立,但是拉美的资产阶级却成为了国
际资本主义的单纯工具,成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来创伤的这台世界机器上的得力部件。地主是资产阶级的同伙,他们对解决“土地问题”漠不关心。这反映了A.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C.资本主义不适合拉美的国情B
.美国“金元外交”政策的失败D.独立后的拉美社会严重衰退5.19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人发现,在商业方面,德国以更优的服务、条件和更低的价格,提供至少同等质量的商品,并在度量上采用公制而非英制。德国自非洲取得的从东至西的殖民地,几乎将大陆横
切,挫败了英国建设从好望角到开罗铁路的野心。这将导致A.德国经济领先世界C.非洲为英德所瓜分B.英德矛盾日渐加剧D.国际市场竞争充分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诗歌内容体现了一种心路历程,从最初的浪漫主义和爱国主义到犬儒主义和修正主义,再到对战争惨状的愤怒描绘。据此可知,一战A.
走向人们主观意志的反面C.造就了文学艺术的大繁荣B.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D.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7.为防范布尔什维主义,巴黎和会各大国在重新划分欧洲版图的时候就在苏俄周边设立了“隔离带”,因此从北到南,大小国家一一建立起来,如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波兰、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等。这种“隔离带”A.有效遏制了苏俄的发展C.反映了巴黎和会的实质B.体现了国际联盟的作用D.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8.列宁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
避免的”,他甚至认为,合作社和国家资本主义“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恢复资本主义制度C.取消商品货币贸易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D.引入市场调节机制9.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当
苏联经济发展大车由于其引擎结构设计的特殊,驾驶人虽然一再猛踩油门意欲加速,引擎却不快反慢,它的动力设计本身便包含着将其力量消耗殆尽的结构。在他看来,苏联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A.俄国资本主义基础薄弱C.苏维埃政权地位不稳固B.制度僵
化存在严重局限D.没有坚持社会主义路线10.史学家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的是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泰勒
旨在说明A.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C.德国国际空间受到严重挤压B.一战是二战发生的根本原因D.二战一定程度是一战的延续11.日本出版界于1943年7月结成大日本出版报国团,主要任务是:贯彻“出版之国家使
命,全力以赴挺身于皇道文化之隆兴”;锻炼出版从业人员意志,完成“思想战士”的身份认同,以实现“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日本出版界此举是要服务于A.振兴日本传统文化C.提高行业国家认同B.军国主义思想宣传D.为
侵华战争做准备12.右图是冷战时期苏联杂志发表的一幅漫画,漫画名称为“美国式和平”。这幅漫画表现了冷战期间A.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B.苏联对美国敌视态度C.美苏大国之间的对抗D.军备竞赛中美国领先13.1956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607号文件(NSC-560
7)出台,最高决策者开始把实现两大阵营的“文化交流”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此后,美国便开始以“人民资本主义”为口号,开展对外传播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宣传运动,攻击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不再是宣传重点。这说明A.美苏逐渐放弃冷战政策C.冷战形式逐渐趋于隐
蔽B.美国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苏联阵营宣传能力不足14.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会议通过的《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宣言》认为: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这次会议的召开A
.宣告第三世界开始合作C.消除了美苏争霸的威胁B.表明和平共处成为共识D.冲击了当时的国际格局15.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形成了一种“混合式经济制度”,使得国家更容易进行现代化经济事务的计划与管理,同时也相对地大大推动了需求的增加。这种“混合式经济制度”A
.受到苏联模式的启发C.引发第三次科技革命B.主张由政府主导经济D.避免了“滞涨”的发生16.1960年以后,英国出现了所谓的“英国病”,症状表现为两个矛盾的层面:一是整个70年代英国通货膨胀率极度严重,1980年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20%多,另一
个是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倒退,失业率高达两位数。对“英国病”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迫使英国退出了欧共体C.只有英国出现这一现象B.源于政府过度干预经济D.暴露了市场经济的弊端17.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妇女贡献巨大,她们不仅做护士工
作和为部队提供娱乐,而且还担任司机、办事员、工厂工人等。她们表示,在男性专有的领地中她们可以和男人做得一样好。据此可知A.二战后消除了歧视妇女现象B.没有战争妇女无法获得解放C.妇女运动有其客观社会基础D.妇女已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18
.东欧民众在评价东欧剧变之前的社会时说到:“过去那种‘领袖们’向‘普通老百姓’指导应当如何生活的时代结束了,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由此可知,东欧在这一时期A.民众
生活水平普遍较低C.封建专制制度尚未解体B.国家主权受到苏联威胁D.体制僵化引发民众不满19.苏联的科研成果虽然不少,但近1/3的科研课题毫无使用价值,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中有40%则因种种原因而被长期搁置。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
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这说明苏联科研体制A.缺乏创新机制和推动力B.创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C.与国外的合作交流密切D.在重工业方面具有优势20.自美国总统里根上台以来,美国与日本贸易摩擦不断,且日益加剧。其突出表现为汽车、家用
电器、尖端电子产品之争。到80年代中期,美国的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摩托车、照相机等市场,几乎为日本产品所独占。这反映了A.日本挑战美国霸权地位B.美国亚太战略政策调整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日本科技全面超越美国21.自2006年以来,曾是宿敌的法国和德国联合发行了一套历史教科
书,时间横跨两大欧陆强权兵戎相见的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也就是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所谓“德法世仇关系”,两国的学生都已经开始使用这套教科书。这套教科书的出版A.标志着法德关系开始和解C.说明法德历史价值观相同B.体现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D.
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22.下表是世界银行统计的1961—2011年世界GDP增长率和2011年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为准)对比表。据此可知,1960年代以来地区GDP增长率(%)人均GDP(美元)东亚7.37294拉丁美洲3.811595撒
哈拉以南非洲3.52233经合组织(发达国家)3.238944A.东亚地区发展成就突出C.非洲独立后发展起点低B.拉丁美洲人口增速较慢D.经合组织经济状况较差23.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
济”是一种“富国现象”。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搭上了信息革命的头班车,已经牢牢占据了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据此可知,信息革命A.不利于信息传播B.扩大了南北差距C.助推全球网络化D.催生了知识经济24.下图是1950-2005年国家间战争和内战的死亡人数。据此可知A.世界战争数量总
体呈减少趋势C.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减弱B.国家间战争成为和平最大威胁D.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潮流25.世界政治与经济领域中始终无法消除的两极分化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往往会唤醒特定文化的“防御本能”,使之有意识地自我强化,以抵御外来文化的同化和侵蚀。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C.积极促进全球共同发展B.全力避免东西文化冲突D.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传播: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列强势力的消长,同时俄国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人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起源于欧洲的民族主义却在其殖民地获得了第一次宣扬……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大战期间忙于相互厮杀,
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其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到2007》材料二1935年墨索里尼对埃塞俄比亚的进攻在西欧被普遍认为是一
种受谴责的倒行逆施。亚洲短命的日本帝国也大大促成了殖民地革命。他们被迫交出占领地时故意将武器留给当地的民族主义组织,从而尽可能地使西方的统治难以恢复。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年代里,这种运动随着受过西方教育的土著知识分子的成长而获得了力量,民族主义领导人是那些曾在
西方大学里学习并注意到西方现行制度的人,如:甘地、尼赫鲁、苏加诺……二战期间,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最后,如同一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
球通史》材料三《来自德里的马》发表于《蒙巴顿方案》公布的第三天,漫画中一匹来自德里的马被一分为二,分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骑士蒙巴顿爵士将印有“自治领地位”的马鞍盖在马身上,漫画配文“有这个马鞍盖在马身上,没人会关注其他事情的。”《苏伊士运河的巨人》发表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不
久,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正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位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拦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民族解
放运动兴起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3)请提取材料三中两幅时政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简述如何更好地发挥时政漫画以图证史的作用。(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离任之际告诫美国人,避免同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他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命运纠缠在一起,孤立主义就成为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1823年,门罗总统在国会咨文中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均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获得的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地对待,否则
是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美国对于欧洲列强现存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不予干预,将来也不会干涉,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就是《门罗宣言》。门罗主义是华盛顿外交原则的继续和发展。——摘编自张和平《论美国外交政策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转变》材
料二时间美国外交政策1935—1937年《中立法案》都是为了避免美国人所认为的被卷入一战的历史再度上演。法案规定了强制武器禁运条款,并对任何军事冲突中的侵略者和受害者一视同仁,授权总统可以警告美国公民乘坐交战国船只
旅行风险自负。1939年9月罗斯福请求国会修改《中立法案》,最终放弃武器禁运条款,交战国可以以“现款自运”的方式购买武器。1940年1940年12月,英国已经破产,罗斯福提出实行租借法,允许政府向任何“对美国防卫至关重要”的国家销售或租借武器,《租借法案》获得了国会的批准,1941年生效。194
2年《联合国家宣言》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三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为应对不同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具体的全球外交策略。1945—1953年杜鲁门政府提出了“遏制”战略。1
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1961—1969年的肯尼迪、约翰逊则是推行“和平战略”,实质是和平与战争两手策略。1969—1977年的尼克松、福特提出了“尼克松主义”,显示出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的情况下,保住霸主地位的
战略意图。——摘编自张和平《论美国外交政策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门罗主义对华盛顿外交原则的发展。(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
外交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前后分别对自身和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10分)(3)综合以上材料,概述从美国建国到二战后外交政策的演变中得出的启示。(4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苏联解体以后,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成为现实,发达国家控制了
资本的源头和技术手段,从而控制了全球经济的最上游。获利颇丰的第三产业集中在发达国家,第一二产业转移到非西方国家。但是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却不能解决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全球化其实是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分工:资本和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生产
放在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但全球化并没有按理论家们的设想走,并没有给每个国家和地区带来最大的利益,富国和穷国的差距更大了,就连富国内部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区别也很显著。这样,“反全球化"浪潮就形成了,并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冲上高峰。——摘编自钱乘旦《全球化
、反全球化和“区块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对待全球化的态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