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第1单元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docx,共(9)页,888.05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2aca031524af5b76cc1b0c562b518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9届四川内江一模)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
()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解析:选D夏朝时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后代,说明“家天下”制度已经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继承的问题,与分封制内容不符,而且分封制走向成熟是西
周时期,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材料“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反映了辛被立为继承人的原因是辛母为正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D
项正确。2.(2019届四川泸州一模)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
城墙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解析:选D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强大(经济、政治、文化等)是不修建城墙的原因,故D项正确;皇权至上是秦帝国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
均排除。3.(2020届江西抚州七校联考)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夏商周时期的记载。据此可知,夏商周时期()史实出处“禹崩……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启灭有扈氏……天下来朝”《孟子·万章上》“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四海来假,来假祁祁”《诗经·玄鸟》“先
王(周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国语·鲁语上》A.共主秩序得以维系B.宗法等级体制森严C.君主集权趋势凸显D.王室有效掌控边疆解析:选A材料中“天下来朝”“四海来假”“制诸侯”体现统治者得到地方的拥护,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商周时期
的血缘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府权威得到认可,不是强调君主集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是仅指边疆,排除D项。4.(2019届广东百校联考)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
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解析:选D宋地本身已经属于华夏区域,不算拓展,故A项错误;以殷治殷是为了巩固统治,并非削弱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
烈祖担任史官与提高史官地位无关,故C项错误;以殷治殷和将微子启儿子安排在王畿之地既是为了方便管理殷地,也是为了辖制微子启,这样做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故D项正确。5.(2020届河北唐山摸底)有学者认为,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
仍然是其最本质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重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B.土地兼并愈演愈烈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中央集权不断弱化解析:选C小农经济在西周还没有产生,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
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形成这一特点的重要原因是权力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封建社会的政权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6.(2019届四川南充三模)《左传》载“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体现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故A项
错误;根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其统治,故B项正确;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故D项错
误。7.(2019届广东江门调研)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俸禄)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服务于分封制
和宗法制D.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解析:选C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从上而下的等级制,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等级制度的加强,故D项错误。8.(2019届四川乐
山三模)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A.推动了文化认同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孕育了宗法制度解析:选A材料“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
中去”“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体现的是将京畿的文化向全国推广,这有利于促进文化的认同,故A项正确;“雅乐”的推广,并不能实现全国思想的统一,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不存在中央集权问题,故C项错误;宗
法制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存在,故D项错误。9.(2019届甘青宁联考)春秋初年,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几乎连年不断。这表明,此时()A.
诸侯联合助推统一趋势加强B.宗法分封制体系走向崩溃C.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完全丧失D.贵族统治新秩序亟待构建解析:选D由所学可知,春秋初年诸侯会盟加剧了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故A项错误;春秋初年宗法分封制尚未走向崩溃,故B项错误;“周王天下
共主地位完全丧失”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几乎连年不断”可知,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亟需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10.(2019届辽宁沈阳三模)下表信息出自中国军事史编
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时期时间起止诸侯国数量变化(个)战争爆发频率(次)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没有战争的年份(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123~22031.85990战国公元
前475~公元前22127~11501.527105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解析:选A根据表格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故A项正确;根据表格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爆发频率仍然很高,故B项错误;表格内容涉及兼并战争,未涉及改革内容,故C项错误;表格内容涉及兼并战争频率、次数,未涉及战争规模,故D项错误。11.(2019届广西南宁二模)下图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毛遂自荐”的典故。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危
在旦夕,毛遂自荐,靠胆量和剑威,帮助平原君联楚成功,后被赵王授予谏议大夫之职。此典故主要表明()A.儒家士子品行高洁B.宗法体系趋向瓦解C.官僚政治制度形成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解析:选B根据材料“毛遂自荐,靠胆量和剑威,帮助平原君联楚成功,后被赵王授予谏议大夫之职”
可知,毛遂因功而非依据血缘被授予官职,说明以宗法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官制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12.(2019届四川宜宾一模)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
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解析:选C材料强调民族融合,与社会转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民族融合,与冲击贵族政治无关,故B项错误;据“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可知,这促进了民族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融合,与推动
战国变法无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
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摘
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
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摘编自罗香林《
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具体条文规定”“因人因时而异”“贵族……可以减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政治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建立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由材料可知,两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认识了分封制的影响,罗香林强调分封在当时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强调分封的长远影响。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
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2)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
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
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欢用“周公制礼作乐”来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
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注意所拟题目要紧紧围绕材料,例如“西周的制度创新促使西周崛起”“西周的宗法制强化了王权”“西周的分封制巩固了统治”等等。阐述要紧紧围绕所拟题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题目: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阐述:分封制明确了周王权利和诸
侯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分封制有利于周政治疆域的扩展和周文化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总之
,分封制使西周的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巩固了统治,扩大了影响,是一种制度创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