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1.108 MB
  • 2024-10-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精准解析】.docx,共(19)页,1.10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138a182505cd7cd92049ea6680ebe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一举措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

.扩大了诸侯国的区域C.推动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结合所学可知,贵族受封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

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起到了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C正确;分封制下周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统治,A排除;诸侯国刚刚建立,“扩大”一说不符合实际,B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D排除。故选C。2.古代建筑作

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

念长辈应居住在A.东厢房B.西厢房C.北房D.南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

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3.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至琅邪山时所立《琅邪台刻石》上书:“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对于“书同文字”的认识正确的是A.将

文字由隶书、籀文统一为小篆B.夸大了秦始皇的功绩和作用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D.不利于各地文化的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文字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

统一和发展,故选C;秦代“书同文”是指将原六国的文字统一为小篆,隶书出现于小篆之后,排除A;材料中的说法没有夸大秦始皇的功绩和作用,排除B;统一文字有利于各地文化的快速发展,排除D。4.汉武帝逝世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尚书台(内朝)的工作,在废除昌邑王刘贺

的皇位过程中,霍光是核心决策者,但领衔上奏太后时,却把丞相张敞放在第一位。这反映出当时A.丞相依然独揽大权B.尚书台是最高行政机构C.霍光推卸叛君责任D.尚书台的职权显著增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霍

光领尚书事的头衔来参与内朝的决策,这说明的是当时尚书台的职权显著增大,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相权被分割,A排除;当时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以皇帝为首的外朝,B排除;C与材料无关,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

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答案】B【解析】【分析】【详

解】“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指公正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对荐举人缺乏有效的约束,不公正不合理,故B正确;察举制不是按门第选拔官吏,A错误;科举制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D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不是才德,C错误。6.元代在

西南地区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土司制。明代出现废除土司,改派流官的做法。到清雍正、乾隆年间,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这一变化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使官僚政治开始形成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D.加剧了西南地区的落后【答案】C【解析】【

详解】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加强,这是强化中央统治的手段,C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郡县制的推行标志官僚政治形成,排除B;改土归流有助于西南地区的发展,D排除。7.如何评断前朝是中国历代开创之君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对确立新王朝统治的合法

性、重建皇权至关重要。康熙对明朝政治得失的评断与当时士人的反思相比较,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后者却欲重返“三代(夏商周)之治”。这反映出A.康熙重视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B.明朝政治传统影响深远C.清朝时康熙与士人矛盾突出D.康熙

强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所以康熙帝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因为明朝政治传统影响深远,更不是为了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故选D,排除AB;康熙和士

人的分歧主要是在对明朝政治得失的评断上,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矛盾突出,排除C。8.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由此可知,B项错误,

但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模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产量,故AC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

可。9.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如表分析合理的是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汉18194511141三国2101111332晋4122312南北朝138421隋

94311124唐321232244151812442029A.汉代治水都集中在中原地区B.魏晋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魏晋到隋四川经济发展滞后D.唐朝长江流域得以较快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晋朝开始,位于长江流域的省份治水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始增多,特别是唐朝有了明显

增长,说明唐朝时长江流域得到较快开发,故选D;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表格信息,排除;魏晋时期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应该是得到开发,排除B;仅根据治水事业的分布不能说明四川经济发展滞后,排除C。10.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

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A;材料旨在说明国家惠民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异化,并未指出税源变化和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排除B、C。11.下表为两汉时期私学开办者籍贯分布及唐代书院的地理分布表,由此可以得出两汉时期北方102人南方27人唐代北方5人南方25人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结果B.两汉时期更重视私学教育C.经济文化变动具有一致性D.古代私学教育呈衰落趋势【答案】C【解析】【分

析】【详解】材料反映两汉时期北方私学开办者数量多,而唐代南方书院数量增多,体现了唐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是两汉时期和唐代,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A项错误;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12.它

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材料中的“它”A.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D.产品

全部供政府使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知,这里的“它”是指官营手工业,而这句话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存在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选B;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官营手工业

则不属于小农经济,故排除A;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供给皇室和官府所用,而民营手工业才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故排除CD。13.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B

.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利灌溉工具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素纱单衣是西汉时期的杰出丝织品,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图一反映了商朝时期而非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水排是冶铁工具而非灌溉工具,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图四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而非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工具等14.某地出土一件白瓷盛酒器,器身铭有儒家的哲理箴言“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根据史实判断,这件瓷器的制作年代可能是A.南北朝B.唐朝C.北宋D.明朝【答案】D【解

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可知,材料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的内心修养就可以了,这反映了心学的“心外无物”主张,据所学可知,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守仁,故D正确;据上分析

,A、B、C错误。【点睛】心学: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守仁。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核心主张是心即理也;明朝的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15.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

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

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营生的主要途径,故选C。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区域,A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提到的是家庭纺织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并未提及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问题,排除BD。【点睛】本题只需根据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

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的描述即可作出判断,在排除选项时,要多注意选项中的主语或宾语是否贴合材料的主旨。16.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现大量绢、绮、锦等丝织品。绮的组织结构在汉代普遍存在,其中一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

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此外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文“萌”的丝锦。这说明A.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来源于中国B.汉代东西方之间存在密切交流C.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纺织技术革新D.经济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时期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中反映在

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现“一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萌’的丝锦",说明在当时中西方之间通过丝绸之路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来源于中国”说法过于绝

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反映“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丝织技术革新”,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故D项错误。17.“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杜甫在《

征夫》一诗中云:“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A.“城”与“市”完全分离B.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C.商业活动受到了限制严格D.经济功能在不断削弱【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路衢唯

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可知,材料中的城市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故B项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C与材料无关;D与史实不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点睛古代城市的演变:1

、周秦迄唐代:(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18.宋代消防机制健全。宋初城市管理依旧沿用里坊制(后被街巷制取代),每坊巷460米左右设一巡捕屋,有巡捕五人,负责夜间治安和消防工作,并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值班,各种消防器

具齐全。一旦有民宅失火……开封府各领军级全部出动,不劳百姓。最能反映上述史实中因果关系的是A.商业发展导致城市管理功能的增强B.市坊制被打破导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C.国家消防机制导致宋初中央集权加强D.军事化管理导致市民自救能力削弱【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楼上有人值班,各种消防器具齐全。一旦有民宅失火……开封府各领军级全部出动,不劳百姓”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城市商业职能加强,防火意识增加,体现了商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的管理功能增强,故选A。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国家消防

与中央集权无关,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19.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

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D.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

国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选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逆转,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AC两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20.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

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含义是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禁绝一切对外交往C.严格限制海外贸易D.严格限制与英国的交往【答案】C【解析】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禁止或者禁绝一切的对外贸易,而是严格的限制,因此AB错误,

C项正确;严格限制并非只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减少与外国交往或者说不主动的交往,D项错误。故答案选C。21.韩非主张“法治”,否定礼治,但在韩非的理论体系中并非没有“礼”的地位,他曾说“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显然他的“礼

”与当时儒家的“礼”有所不同,主要侧重于()A.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B.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主张C.礼要符合“人主”(君主)的需要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国小无礼,不用

谏臣,则绝世之势也”体现的是韩非子认为礼的存在与否对于国家的存亡具有重大影响,强调的是礼要符合人主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孔子的主张,排除;韩非的礼主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与儒家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有明显

不同,B选项排除;D选项是春秋战国时期转型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C。22.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后来,“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长期和平使社会消耗减少B.地方王国问题的完全解决C.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匈奴威胁的彻底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代的经济有所恢复与发展,

社会较为稳定,故C项正确;长期和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太绝对,排除BD。23.张汤是汉武帝时实行严刑峻法的重要人物。司马迁评价“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将其列入《史记·酷吏列传》。东汉初年的班固则评价“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其后”,将其独立列入《汉书·张汤传

》。这一变化反映出A.东汉执政理念存在去法家化倾向B.评价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C.班固对张汤的评价比司马迁客观D.东汉政治环境比西汉更加恶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司马迁认为张汤多诈,列入酷吏列传,班固肯定张汤推贤扬

善,说明班固受儒家思想扬善从善思想影响,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班固“去法家化倾向”,排除A;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张汤残酷,不能说明班固对张汤的评价比司马迁客观,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

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答案】C【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

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2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开篇阐述了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

天下释其害”,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故其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以下主张符合黄宗羲思想的是A.废除君主制度B.君臣共治

天下C.实行君主立宪D.提倡公平法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根据“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可知他提出了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张,故选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不主张废除君主制,排除A;黄宗羲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排除C;提倡公

平法治与黄宗羲的主张不符,排除D。2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D.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心见性之”是理学探讨的范畴,因

此他并不痛恨早期孔孟儒学“六艺之文”、“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排除A。明朝灭亡的根源是政治的腐朽造成阶级矛盾激化,排除B;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也就是说空谈理学误国,因此他主张经世致用,故选C。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考

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经世致用27.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云:“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丽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零;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自是书籍科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

,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材料认为刻本书籍广泛传播后A.对学者藏书和诵读产生了消极影响B.极大地扩大了古籍善本的传播途径C.学者因书籍易得而不重视珍藏校对D.免除了学者的传录之艰和诵读困苦【答案】

A【解析】【详解】根据“书籍科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可知材料认为由于书籍易得,导致学者不再致力于藏书,而且不再重视对书籍的诵读,这说明刻本书籍的广泛传播对学者的藏书和诵

读产生了消极作用,故选A;扩大古籍善本传播与题意不符,排除B;学者是不重视珍藏和诵读,而非不重视校对,排除C;是由于书籍易得,学者不再重视诵读,D项内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28.唐代张旭的书法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此书法属A.

草书B.楷书C.隶书D.行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可知,此书法属草书,故A正确;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故B错误;隶书字体扁平,整齐

安定,故C错误;行书飞洒活泼,工整清晰,故D错误。29.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的两百个故事中,超过三分之一取材于商人,《喻世明言》中引用了“一品官,二品贾”的新谚语,《二刻拍案惊奇》中有“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A.科举选官制度僵化B.重义

轻利思想盛行C.小说成为主流文化D.社会崇富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明代小说的内容题材和相关记载共同表明当时社会对商人的态度、对财富的追求,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不涉及对科举制度的介绍及评价,A项错误

;B项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反;小说是市民文学的体现,始终未能成为主流文化,C项错误。30.元朝后期画家倪瓒创作了《秋林野兴图》,画中孤松挺立,树下一茅亭,亭内一高士,对河独坐,另有一童侍其侧,一派肃穆沉静,犹然是他自身的写照。此后,他的画里面很少再有人物出现,常常以寒山、冷水

、枯木、空亭作画,他在寂寞里得到了顿悟。这反映了A.汉族读书人追求功名的内心倾向B.绘画忠实地再现事物全貌C.文人通过绘画抒发个人主观性情D.艺术作品市场化趋势凸显【答案】C【解析】【详解】该作品“犹然是他自

身的写照。此后他的画里面很少再有人物出现,常常以寒山、冷水、枯木、空亭作画。他在寂寞里得到了顿悟”表明知识分子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读书人追求功名的内心倾向,故A项错误;该画属于写意画,不是忠实再现事物全貌,故

B项错误;写意画仍属于文人画,艺术作品市场化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

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

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

域”的原因。【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

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详解】(1)根据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的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粮食

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中国的明清时期正是新航路开辟的时期,这一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因素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有关。(2)根据“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

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得出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根据““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

生。(3)根据“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可知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根据“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得出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

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32.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

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

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

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朗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

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表现:出现许多地区性商业都会;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商业中心南移。(2)

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3)影响: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

业都会。”可知,出现许多地区性商业都会;根据材料“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可知,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根据材料“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可知,商业中心南移。(2)特点:根据材料“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

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可知,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根据材料“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可知,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根据材

料“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可知,出现雇佣劳动;根据材料“到清朗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可知,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3)影响:根据材料“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

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并结合所学,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冲击自然经济、促使雇佣关系出现、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冲击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等方面进行回答。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材料人类文化的发展演变,一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自身的演进,二是从外界吸收接受。文化发展,就好像一条河流,自源头一路往下滚流,沿途条条小水流前来汇合,然后成为滔滔滚滚的大江。提取材料的信息,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角度自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点,史

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示例:儒家学说的传承与发展。论证: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之后,以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李贽、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不断继承儒家思想的仁、礼、德政、义利观等内容,既注重自身修养又强调社会责任,使儒家思想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另一方面,

儒家学者也不断吸取其他派别的思想,包括法家的法治思想、阴阳五行家及黄老之学的天人感应、神权、君权、顺应天命等思想。同时儒家也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佛教的思辨思想,不断构建儒学体系。综上所述,儒学在横向和纵向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渐成

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就儒家思想的演变展开论述。根据“。文化发展,就好像一条河流,自源头一路往下滚流,沿途条条小水流前来汇合,然后成为滔滔滚滚的大江”可知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不断传承与发展的,结合儒学的创立、汉代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的形成以及三教合流等内容展开论述,说明儒学在横向和纵向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言之有理即可。34.(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墨子是中国第一位集思想与实践于一身的造物设计家,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中包含的是宽广与博大、心系万民忧

乐、情牵苍生疾苦的情怀。张岱年教授曾指出:“墨家的自然科学研究从属于墨子的‘为天下兴除利害’的最高宗旨。”墨子发明的工具主要集中在几何学、力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如桔槔这种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

劳动强度得以减轻,相应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墨子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以造福社会。在墨子看来,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主张“去无用之务”,是“天下之大利”。如出行造车方面,只要能“完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即可。他的造物思想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器物或

者事件,而是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造物的目的是器物都要恰当地配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特别重要的是,墨子在将上述制造技术传授给他人的同时,还著书立说,使之传至后世。——摘编自王凯、唐亚华《工匠精神的境界

——从鲁班、墨子、庄子谈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墨子工匠精神的影响。【答案】(1)内涵:体现“兼爱”,心系万民的思想;以人为本,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对技术精益求精;注重技术实用性,关注技术传承;主张节用,反对浪费。(

2)影响:推动手工业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析】(1)内涵:根据“兼相爱,交相利”“包含的是宽广与博大、心系万民忧乐、情牵苍生疾苦的情怀”得出体现“兼爱”,心系万民的思想;根据

“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得出以人为本,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以造福社会”得出对技术精益求精;根据“造物的目的是器物都要恰当地配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得出注重技术实用

性;根据“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得出主张节用,反对浪费;根据“墨子在将上述制造技术传授给他人的同时,还著书立说,使之传至后世”得出关注技术传承。(2)影响:根据“墨子在将上述制造技术传授

给他人的同时,还著书立说,使之传至后世”得出推动手工业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根据“相应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得出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