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省大理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质量监测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1)页,830.05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09b2ecca33a3f01e8fd61f6857a4dc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大理州普通高中质量监测高一生物学试卷(全卷两个大题,共45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
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无效。3.非选择题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与细胞学说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B.细胞学说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完
全归纳法C.细胞学说提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D.细胞学说为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学说建立过程:①从人体解剖和观察入手—从器官到组织;②显微镜观察资料的积累—认
识细胞;③科学观察和归纳概括的结合—形成理论;④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详解】A、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的,A正确;B、细胞学说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例如:植物学家施莱登通过对花粉、胚珠和柱头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
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且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在此基础上,他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即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B错误;C、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是细胞学说的要点之一,C正确;D、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
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D正确。故选B。2.下列与T2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属于任何一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可进行细胞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具有唯一一种细胞器核糖体D.不需要细胞即可进行繁殖【答案】A【解析】【分析】病毒是由
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详解】A、T2噬菌体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任何一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正确;B、T2噬菌体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因此不能进行细胞呼吸,B错误;C、
T2噬菌体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C错误;D、T2噬菌体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D错误。故选A。3.下列与光学显微镜使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目镜越长,则其代表的放大倍数越小B.若实物为字母“b”,则显微镜视野中的虚像为“q”C.若显微
镜视野中物像偏左,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左移动D.放大倍数为100倍时,若视野中观察到64个均匀分布的细胞,放大倍数变为400倍后,视野中观察到16个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
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详解】A、目镜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A正确;B、显微镜下呈的
像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虚像,若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B正确;C、显微镜下呈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虚像,若显微镜视野中物像偏左,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左移动,才能使物像向右移动,C正
确;D、若在100×的视野中均匀分布有大小一致的64个细胞,则换成400×后,此时放大倍数是原来的4倍,根据放大倍数和视野中细胞数目成反比,可计算出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是64÷42=4个,D错误。故选D。4.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图为一种肺炎支原
体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肺炎支原体与人体细胞的细胞膜中都含有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B.将肺炎支原体细胞内的核酸彻底水解,能得到五碳糖2种、碱基5种C.与人体细胞相比,该细胞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肺炎支原
体在侵染人体后,能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来合成自身蛋白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支原体结构模式图,其细胞中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详解】A、支原体和人体细胞都含有细胞膜,所以都含有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A正确;B、支
原体核酸含有DNA和RNA,将其核酸彻底水解可以获得五碳糖2种(核糖和脱氧核糖),碱基5种(A、T、C、G、U),B正确;C、支原体是原核细胞,人体细胞是真核细胞,与与人体细胞相比,该细胞最显著的特点是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正确;D、支原体有细胞结构,有核糖体,所以它是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错误。故选D。5.下列与元素和化合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不存在无机自然界没有的特殊元素B.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叶片缺Mg会失绿,是因为Mg是构成叶绿素的微量元
素D.人体缺Fe会贫血,是因为Fe是构成血红蛋白的微量元素【答案】C【解析】【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其中C、H、O、N为
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3)细胞的鲜重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是O、C、H、N,干重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是C、O、N、H;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干重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详解】A、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存在,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A正确;B、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少数以离子形式存在,B正
确;C、Mg是大量元素,C错误;D、Fe属于微量元素,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人体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造成缺铁性贫血,D正确。故选C。6.下列与生物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梨匀浆中加入斐林试剂,50~65℃水浴加热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砖
红色B.在进行无氧呼吸的酵母菌培养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C.若要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可用甲紫溶液使染色体着色D.若要观察花生子叶中的脂肪,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体积
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答案】A【解析】【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
,变成灰绿色。2、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详解】A、在梨匀浆(含有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50~65℃水浴加
热后,溶液由蓝色变成砖红色,A错误;B、在进行无氧呼吸的酵母菌培养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由于含有酒精,反应后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B正确;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若要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可用甲紫溶液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D、苏丹III能溶于酒精,若要观察花生子
叶中的脂肪,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便于观察,D正确。故选A。7.下列与细胞内无机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所以水是良好的溶剂B.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C.小麦种子烧尽后留下的灰白色灰烬是无机盐D.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
着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
离子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详解】A、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氢原子以共用电子对与氧原子结合,由于氧具有比氢更强的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使氧的一端稍
带负电荷,氢的一端稍带正电荷,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结合,因此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A正确;B、贮藏中的种子含水分,
只是结合水所占比例较高,代谢较慢,以保持休眠状态,B错误;C、小麦种子充分燃烧后的灰烬的主要成分是小麦种子中的无机盐,因为种子中的有机物一般都有可燃性,剩下不可燃的物质是无机盐,C正确;D、无机盐离子可以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如碳酸氢根离子、磷酸氢根离子,D正确。故选B。8.下列与糖类和脂质相关的
叙述,正确的是()A.糖类都能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B.葡萄糖可以被进一步水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C.有的脂质能储存能量,有的脂质能调节生理代谢D.人体内的脂肪能够大量转化为糖类,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多糖包括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
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详解】A、并非糖类都能作为能源物质,如脱氧核糖是构成DNA的组成成分,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能作为能源物质,A错误;B、葡萄糖为单糖,不能继续水解,B错误;C、有的脂质能储存能量,如脂肪
,有的脂质能调节生理代谢,如性激素,C正确;D、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D错误。故选C。9.胶原蛋白是动
物细胞外重要的蛋白质,其非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胶原蛋白是在游离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合成的B.胶原蛋白运输过程中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C.变性的胶原蛋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仍能出现紫色D.胶原蛋白中的非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答案】D【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转移至内质网继续合成→内质网进行初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胶原蛋白是在动物细胞外的蛋白质
,所以合成场所先在游离的核糖体,再转移至内质网,A正确;B、胶原蛋白是分泌蛋白,在其运输过程中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B正确;C、变性后的胶原蛋白仍然含有肽键,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C正确;D、非必需氨基酸是人体可以合成的,D错误。故选D。1
0.图为核苷酸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DNA和RNA中a表示的含义相同B.DNA和RNA中b均含有C、H、OC.DNA和RNA中c的种类不完全相同D.DNA链和RNA链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
式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其中a是磷酸,b是五碳糖,c是含氮碱基,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DNA和RNA中a表示的含义相同,都是磷酸,A正确;B、b是五碳糖,DNA和RNA中b均含有C、H、O,B正确;C、c是含氮碱基E,DNA和R
NA中c的种类不完全相同,其中DNA特有的是T,RNA特有的是U,C正确;D、DNA链和RNA链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D错误。故选D。11.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可以将药物运输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图为脂质体的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B.脂质体运输的药物能进入细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可将脂溶性的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的a处进行运输D.水分从外界进入脂质体的a处的速率与进入细胞的速率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脂质体实质就是一个磷脂双分子
层构成的囊泡。图中的a中药物在脂质体内部,说明是亲水性的药物。【详解】A、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B、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脂质体运输的药物能进入细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B正确;C、磷脂分子具有亲
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图中a药物在脂质体内部,说明是能在水中结晶或溶解的药物,是水溶性药物,C错误;D、水分子通过扩散作用从磷脂分子的间隙进入脂质体的a处(脂质体内部),而水分子可以同时通过水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和磷脂分子的间隙(自由扩散)两种方式进入细胞中,故水分从
外界进入脂质体的a处的速率与进入细胞的速率不同,后者更快,D正确。故选C。12.图表示高等植物根细胞中三种细胞器的主要成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差速离心的方法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离开来B.细胞器甲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具有双层膜结构C.细胞器乙可能参与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D.细胞器
甲和丙中均含有核糖核苷酸【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表可知,甲含量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且含有少量核酸,因此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但又因为是高等植物根细胞,所以不含叶绿体,只含有线粒体;乙细胞器含有蛋白质
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有核酸,因此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丙细胞器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含有脂质,因此该细胞器可能是核糖体。【详解】A、如果要提取细胞器,可用差速离心的方法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离开来,A正确;B、甲含量蛋白质和脂
质,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且含有少量核酸,所以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又因为这是高等植物根细胞,所以只能是线粒体,B错误;C、乙细胞器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有核酸,可能是液泡,参与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C正确;D、甲
为线粒体,含有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丙为核糖体,只含有核糖核苷酸,所以均含有核糖核苷酸,D正确;故选B。13.下列与细胞结构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壁对细胞起到了保护和支持的作用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C.线粒体能彻底分解葡萄糖并释放大量能量D.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解】A、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层,
对细胞起到了保护和支持的作用,A正确;B、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B正确;C、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只能利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的产物丙酮酸,C错误;D、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D正确。故
选C。14.下列与细胞核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B.核膜是由4层磷脂分子层构成的C.间期染色质的复制需要消耗能量D.并不是所有真核生物细胞都具有细胞核【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
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核仁:与某种RNA的
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详解】A、细胞核是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A错误;B、核膜由两层膜构成,所以含有4层磷脂分子层,B正确;C、间期染色质的复制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
并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例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D正确。故选A。15.图为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S1和S2为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则漏斗液面不会升高B.若S1是蔗糖溶液,S2是
清水,将半透膜换成纱布,漏斗液面不会升高C.若S1蔗糖溶液,S2是清水,渗透达到平衡时,仍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D.若S1是蔗糖溶液,S2是清水,渗透达到平衡时,漏斗内外溶液浓度相等【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渗透装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
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溶液浓度(S1)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S2)。【详解】A、若S1和S2为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两侧无浓度差,则漏斗液面不会升高,A正确;B、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之一是具有半透膜
,若S1是蔗糖溶液,S2是清水,将半透膜换成纱布,由于无半透膜,渗透作用不能发生,故漏斗液面不会升高,B正确;C、若S1是蔗糖溶液,S2是清水,渗透达到平衡时,仍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只是水分子进出达到平衡
,C正确;D、若S1是蔗糖溶液,S2是清水,渗透达到平衡时,漏斗内外溶液仍存在浓度差,D错误。故选D。16.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完成“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用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是A.在低倍镜下即可观察到细胞变化
的过程B.从甲到乙的过程中,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浅C.从乙到丙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D.不能用黑藻叶细胞代替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来完成该实验【答案】A【解析】【分析】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
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详解】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体积较大,在低倍镜下即可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变化过程,A正确;B、根据图示可知,从甲到
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该过程中细胞失水,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深,B错误;C、从乙到丙的过程中,细胞质壁分离逐渐复原,细胞吸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减小,因此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下降,C错误;D、因为黑藻除叶片小而薄外,还有大量叶绿体,而且具有中央大液泡,便
于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因此可用黑藻叶细胞代替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来完成该实验,D错误。故选A。17.图表示物质A和物质B运出细胞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A可能是Na+B.物质B可能是CO2C.物质A的运输方式需要消耗能量D.物质B的运输方式都需要转运蛋白协
助【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A从低浓度运输至高浓度,物质B从高浓度运至低浓度。【详解】A、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所以物质A可以是Na+,从细胞内运至细胞外是从低浓度至高浓度,A正确;B、CO2是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从细胞内运至细胞外是从高浓度运至低浓度,B正确;C
、物质A的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物质B的运输方式可以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D错误。故选D。18.下列与细胞内的酶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内的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酶能为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提供能量C.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
的细胞中D.胞内酶在离开细胞后就不能发挥催化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详解】A、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而少数酶的本质为RNA,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A错误;B、酶
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能为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提供能量,B错误;C、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如呼吸酶在每个活细胞内都存在,C正确;D、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均可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C。19.图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底物浓度变化与酶促反应速率之间酶促反应速率的
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定范围内,随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在a点之前,影响该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C.在a点时,若向反应体系中再加入一定量的酶,酶促反应速率会加快D.在a点后,继续增加底物浓度,产物的
总量会进一步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其原因是受反应液中的酶浓度限制。【详解】A、图示的自变量为底物浓度,则酶的活性是无关变量,该实验中酶活性不变,A错误;
B、据图可知,a点之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因此影响该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B正确;C、a点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因此若向反应体系中再加入一定量的酶,酶促反应速率会加快,一段时间后会稳定到最大值,C正确;D、
酶能够重复利用,因此在a点后,酶会继续分解底物,则继续增加底物浓度,产物的总量会进一步增加,D正确。故选A。20.下列与ATP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和DNA的元素组成相同B.无氧条件下,叶肉细胞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ATPC.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内ATP的含量
仍能维持相对稳定D.所有生物细胞中都存在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答案】B【解析】【分析】ATP又叫腺苷三磷酸,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AT
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详解】A、ATP和DNA的组成元素都是C、H
、O、N、P,A正确;B、无氧条件下,叶肉细胞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合成ATP,B错误;C、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通过ATP和ADP的快速转化,维持能量供应,所以细胞内ATP的含量仍能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D、所有生物细胞中都存在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体现了生物界的共性,D正确。故选
B。21.下列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过程中既能产生水,又能消耗水B.人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均来自线粒体C.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D.无氧呼吸丙酮酸转化为酒
精的过程中,不能产生ATP【答案】C【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
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内膜,[H]与氧气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产生乳酸,不产生ATP。【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
既能产生水(第三阶段),又能消耗水(第二阶段),A正确;B、人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只有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即产生的CO2均来自线粒体,B正确;C、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只有无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有少量[H]生成,且[H]在第二阶段被
利用,所以没有[H]的积累,C错误;D、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能量,丙酮酸转化为酒精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P,D正确。故选C。22.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根据绿叶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来提取色素B.研磨时加
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C.滤液细线若触及层析液可能导致滤纸条上没有条带D.扩散速度最快、含量最少的色素为胡萝卜素【答案】A【解析】【分析】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
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详解】A、提取色素的原理是利用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常用无水乙醇来提取,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A错误;B、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研磨中叶绿
素被破坏,B正确;C、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滤液细线若触及层析液会导致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可能导致滤纸条上没有条带,C正确;D、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其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度越快。因此,最上方的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色素
带的宽度代表色素的含量,色素带越窄,色素的含量越低。因此,含量最少的色素是胡萝卜素,D正确。故选A。23.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白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经细胞分化而形成的B.造血干细胞和白细胞中蛋白质组成存在差异C.造血干细胞和
白细胞中mRNA的种类完全相同D.造血干细胞和白细胞中遗传信息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同一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且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但由于细胞分化,即基因发生的选择性
表达,不同细胞所含的RNA和蛋白质种类有所差别。【详解】AD、白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经细胞分化而形成的,两者的遗传物质相同,AD正确;B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造血干细胞和白细胞mRNA的种类和蛋白质组成不完全相同,B正确,C错误。
故选C。24.下列与细胞衰老和死亡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造血干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B.因创伤而引起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多细胞生物中,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无关D.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逐渐减小【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
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
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的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造血干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A正确;B、因创伤而引起的细胞死亡对机体是不利的,属于细胞坏死,B错误;C、多细胞生物中,个体衰老也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错误
;D、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水分减少,细胞皱缩,D错误。故选A。25.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最终提出了分离定律。下列属于“假说一演绎法”中“演绎推理”内容的是()A.在体细
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B.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F1自交得到的F2中,高茎:矮茎的比值为3:1D.预测F1测交得到的后代中,高茎:矮茎的比值为1:1【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
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
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属于假说的内
容,A错误;B、“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的内容,B错误。C、孟德尔是根据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的F2中,高茎∶矮茎的比值为3∶1的现象,才提出
了问题,C错误;D、预测F1测交得到的后代中,高茎:矮茎的比值为1:1,这是演绎推理的内容,D正确。故选D。26.图为一个家系中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I2一定为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Ⅱ1与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女
性婚配,后代均正常C.若该病为红绿色盲,则I1和I2所生女孩均不患该病D.若该病为白化病,则I1和I2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系谱图可知,I1和I2正常,生出Ⅱ1号患病,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但无法判断是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的致病基因。【详解】A、根据亲代正常,子代有患病的个体,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亲本(I1和I2)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若为伴X隐性遗传病,根据男性患者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则I2也一定为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A正确;B、设致病基因为a,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Ⅱ1(aa)与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女性(AA)婚配,后代(Aa)均正常,若为伴X隐性遗传,则Ⅱ1(XaY)与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女性(XAXA)婚配,后代(XAXa、XAY)均正常,B正
确;C、若该病为红绿色盲(伴X隐性遗传),由于Ⅱ1基因型为XaY,则I1(XAY)和I2(XAXa)所生女孩(XAX-)均不患该病,C正确;D、若该病为白化病,则I1和I2均为携带者,基因型均为Aa,二者再生出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1/2=1/8,D错误。故选D。27.下
列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F1的黄色圆粒个体能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间发生了自由组合C.F1自交过程中,配子结合
方式有16种,所以产生了16种基因型的子代D.用F2中黄色圆粒植株自交,后代中黄色皱粒植株所占比例为5/36【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为Y_R_:Y_rr:yyR_:yyrr=9:3:3:1。【详解】A、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配子若干个,比例为1:1:1:1,A错误;B、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B错误;C、F1自交过程中,配子结合方式有16种,产生的基因型有9种,C错误;D、F2中黄色圆粒植株(1/9YYRR、2/9YyRR、2/9YYRr、4/9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皱粒(Y_r
r)植株所占比例为2/9×3/4+4/9×3/16=5/36,D正确。故选D。28.正常情况下,人的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最多为()A.1B.2C.3D.4【答案】B【解析】【分
析】精子的形成过程:以一个精原细胞为例(假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经过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成为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为2n),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变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到两个子细胞,所以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的一半
(即每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为n),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这两条染色体之后移向细胞两极随着细胞分裂进入到两个子细胞
,因此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中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即每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之后精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形成为精子。【详解】正常情况下,人的初级精母细胞X染色体条数为1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
同源染色体X和Y的分离并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一个X染色体条数为1条,一个X染色体条数为0条,之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因此这两个次级精母细
胞中X染色体条数为2条或者0条,之后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四个精细胞中X染色体条数为1条或者0条,因此一个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最多为2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29.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萨顿发现,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生殖细胞的两倍B.萨顿通
过观察后,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假说C.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实验可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实验证据D.摩尔根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中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了
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规律;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通过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萨顿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
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即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生殖细胞的两倍,A正确;B、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绘制出了果蝇多种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错误;C、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重要证据,
他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即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C正确;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证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B。30.芦花鸡羽毛上有黑白相间
的横斑条纹,非芦花鸡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研究人员用芦花雌雄鸡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芦花相对于非芦花为显性性状B.芦花与非芦花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C.F1的雄性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D.用F1的芦花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非芦花雌性个
体所占比例为0【答案】D【解析】【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鸡的染色体组合为ZW,雄鸡的染色体组合为ZZ。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据图分析,芦花雄鸡与芦花雌鸡杂交,子代中出现非芦花鸡,说明芦花相对于非芦花为显性性状,A正确;B、子代中只在雌性中出现非芦花鸡,说明性状与性
别相关联,B正确;C、芦花雄鸡与芦花雌鸡杂交,子代雌鸡中芦花:非芦花=1:1,设相关基因是B/b,则亲代雄性基因型是ZBZb,雌性基因型是ZBW,F1的雄性个体中,基因型是ZBZB、ZBZb,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C正确;D、用F1的芦花雌(ZBW)雄(1/2ZBZB、1/2ZB
Zb)个体相互交配,F2中非芦花雌性ZbW个体所占比例=1/2×1/4=1/8,D错误。故选D。31.如图,赫尔希和蔡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后,再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经过搅拌和离心后,对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进行了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获得32P标记的T2噬菌体,需
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B.离心的目的是为了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都可能导致甲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D.乙组的子代噬菌体中都不含有35S的标记【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
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详解】A、噬菌体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为了获得32P标记的T2噬菌体,需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
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A正确;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使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B错误;C、甲组用32P标记噬
菌体侵染细菌,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若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则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没有进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
射性,C正确;D、由于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侵染细菌时不进入细菌内,故乙组的子代噬菌体中都不含有35S的标记,D正确。故选B。32.某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G+C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分子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个
数为()A.330B.660C.990D.1320【答案】C【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
数。【详解】DNA片段有1000个碱基,其中G+C占碱基总数的34%,则A+T占碱基总数的66%,又DNA分子中A与T互补,所以A=T=66%/2=33%,即一个DNA分子中有A=T=1000×0.33=330个,若该DNA分子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
核苷酸=(22-1)×330=990个,ABD错误,C正确。故选C33.下列与DNA复制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的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DNA传到了子代DNAB.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会发生DNA的复制C.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和DNA酶的
参与D.每个子代DNA中,都有一条来自亲代DNA的链【答案】C【解析】【分析】DNA复制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详解】A、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形成的两
个子代DNA与亲代DNA的遗传信息相同,因此DNA的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DNA传到了子代DNA,A正确;。B、真核细胞的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DNA复制,B正确;C、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不需要DNA酶,C错误;D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DNA中,都有一条来自亲代DNA的链,D正确。故选C。34.下列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和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B.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
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C.同卵双胞胎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D.人类的镰状细胞贫血与表观遗传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
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详解】A、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通常可能有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也可能有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多因一效”),也可能会出现一个基因控制多个性状(“一因多效”),A正确;B、
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属于基因控制性状的直接途径,B正确;C、表观遗传是指细胞内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但发生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使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改变的现象,同卵双胞胎具有的微小
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C正确;D、人类的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属于表观遗传,D错误。故选D。35.科学家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可创造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不用物理或化学
因素处理,生物就不会发生基因突变B.诱变育种时,一个基因可发生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C.诱变育种过程中,生物的基因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D.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率,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答案】C【解析】【分析】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
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详解】A、基因也可自发突变,因此若不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B、诱变育种时,一个基
因可发生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错误;C、诱变育种过程中,基因可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C正确;D、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率,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产生的突变并不总是有益的,D错误。故选C。36.将DNA双链都被15N标记的大肠
杆菌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裂4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氮元素主要存在于DNA的碱基中B.分裂得到的所有大肠杆菌都含有14NC.含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8D.含有15N的大肠杆菌
与只含14N的大肠杆菌比值为1:8【答案】D【解析】【分析】1、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2、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2/2n(n是复制的次数)。【详解】A、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是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DNA的碱基中,A正确;B、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子代大肠杆菌都含14N,只有少数含有15N,B正确;CD、分裂4次得到16个DNA分子,其中2个为14N/15N,其余14个为14N/14N,则含
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2/16=1/8,含有15N的大肠杆菌与只含14N的大肠杆菌比值为2:14=1:7,C正确,D错误。故选D。37.下列与染色体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染色体组中既
有常染色体,又有性染色体B.三倍体西瓜植株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C.单倍体的细胞中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D.单倍体均表现为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答案】C【解析】【分析】单倍体是含有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数的
个体,单倍体不一定含有1个染色体组,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不论是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二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多倍体。【详
解】A、并非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A错误;B、三倍体西瓜植株含有3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只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高度不育,B错误;C、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可以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C正
确;D、倍体植物不一定都表现为长得弱小,高度不育的特点,如由四倍体西瓜的花粉直接发育而来的植株为单倍体,但该单倍体是可育的,且植株不弱小,D错误。故选C。38.人类红绿色盲是一种遗传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B.该病男患者
比例高于女患者的比例C.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其母亲D.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答案】D【解析】【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详解】A、调查某
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正确;B、人类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男患者的比例高于女患者的比例,B正确;C、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红绿色盲男性患者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C正确;D、由于需要有两个隐性基因才会在女性中患病,故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小于致病
基因的基因频率,D错误。故选D。39.下列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定向改变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C.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个体的基因型D.生物多样性是生
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的的【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
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故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定向改变,A正确;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三者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B正确;C、
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C错误;D、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C。40.某动物种群中,AA基因型的个体占40%,aa基因型的个体占30%。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A.40%B.55%C.60%D.70%【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详解】根据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A的基因频率=AA%+1/2Aa%=40%+1/
2×(1-40%-30%)=55%。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41.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结构①的功能与___________有关,结构①在___________期
倍增。(2)结构③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3)科学家用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该过程用到的科学方法称为______。3H会依次出现在细胞器⑤④②中
,在该过程中,细胞器②功能是_______。下列物质中,属于分泌蛋白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①性激素②胃蛋白酶③血红蛋白④胰岛素【答案】(1)①.细胞有丝分裂②.间(2)①.物质交换②.信息交流
(3)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②.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发送蛋白质③.②④【解析】【分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一段肽链,然后连同核糖体一同转移
到内质网上继续形成肽链,肽链合成后在内质网进一步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小问1详解】结构①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构成的中心体,与动
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中心体在分裂前的间期进行复制。【小问2详解】结构③是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小问3详解】科学家用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该过程用到的科学方法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细胞器②是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分泌过
程中,高尔基体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以及通过囊泡运输蛋白质。①性激素属于脂质,不属于蛋白质,①错误;②胃蛋白酶属于胃腺分泌的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②正确;③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分泌
蛋白,③错误;④胰岛素属于胰岛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④正确。即属于分泌蛋白的有②④。42.图表示高等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A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物质①表示___________。NADPH在B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当外界CO2浓度突然降低,短时间内物质②的含量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相对于C过程,D过程产生ATP的量___________(填“更多”
或“更少”)。葡萄糖中的化学能经过C和D过程后,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②.O2(氧气)③.作为还原剂,参与到暗反应中去,同时为暗反应提供能量(2)①.升高②.CO2与C5结合形成C
3的过程受阻,在短时间内,C3被还原生成C5和有机物的过程仍然进行,因此细胞中C5含量会升高。(3)①.更多②.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为光反应过程,B为暗反应过程,C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D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①为氧气,②为C5。【小
问1详解】A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①为氧气;B为暗反应阶段,NADPH在暗反应阶段中的作用是作为还原剂,参与到暗反应中去,同时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小问2详解】B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②为C5,外界CO2浓度突然降低,CO2与C
5结合形成C3的过程受阻,而在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被还原生成C5和有机物的过程仍然进行,因此细胞中C5含量会升高。【小问3详解】C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D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故相对于C过程,D过程产生ATP的量
更多。有氧呼吸过程中会将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能量,生成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43.图表示某个动物(2n=4)体内某些细胞分裂的过程,据图回答问题:(1)甲细胞进行的是___________分裂,此时细胞
中染色体:核DNA数的比值为___________。(2)乙细胞所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为___________。若丙细胞为乙细胞的子细胞,则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3)图中,细胞__________
_(填图中序号)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甲、乙、丙三种细胞中分别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答案】(1)①.有丝②.1:1(2)①.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②.(第一)极体(3)①.甲、乙②.4##四③.2##二##两④.2#
#二##两【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小问1详解】分析题图,图甲细胞着丝粒(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每
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故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故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数的比值为1:1。【小问2详解】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
不均等分裂,表示初级卵母细胞,若丙细胞为乙细胞的子细胞,据染色体的形态和颜色可知,丙细胞是对应较小部分的细胞质分裂而来,名称为(第一)极体。【小问3详解】有丝分裂全过程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图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均含有同源染色体,丙细胞处于减
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不含同源染色体;据图可知,甲、乙、丙三种细胞中分别含有4个、2个、2个。44.某自花传粉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若用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自交,F1全为红花,F1自交获得F2,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由图可知,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亲本中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3)若F2中红花:粉花:白花=9:3:4,则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F2的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F2的粉花植株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2)aabb或aaBB(3)①.AaBb②.1/9③.粉花∶白花=5∶1【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某自花传粉植物的花色受
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结合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可知,该群体中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关系为A——B——(红色)、A——bb(粉花)、aa————(白色)。【小问1详解】根据图
示可知,A基因控制酶A的合成,B基因控制酶B的合成,酶A和酶B通过调节代谢过程从而控制花色,因此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可知,该群体中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关系为A——B——(红色)、A——bb(粉花)、a
a————(白色),若用纯合红花植株(AABB)与纯合白花植株自交,F1全为红花(A——B——),则纯合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小问3详解】若F2中红花∶粉花∶白花=9∶3∶4,则F1的基因型为AaBb,F2的红花植株中,基
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故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F2的粉花植株(1/3AAbb、2/3Aabb)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粉花(A——bb)∶白花(aa————)=(1/3+2/3×3/4×1)∶(2/3×1/4×1)=5∶1。45.图表示真
核细胞内基因表达的两个过程,据图回答问题:(1)甲过程称为___________,过程以___________作为模板,需要___________酶进行催化。(2)乙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___________(填“从右往左”或“从左
往右”)。乙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核糖体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乙过程相比,甲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图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答案】(1)①.转录②.DNA的一条链③.
RNA聚合(2)①.从左往右②.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指导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3)T-A【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甲是转录过程、乙是翻译过程。【小问1详解】甲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催化。【小问2详解】根据肽链长度判断,乙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
是从左往右。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聚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指导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小问3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