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广东省东莞市翰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题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1 页
  • 大小 474.500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广东省东莞市翰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广东省东莞市翰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广东省东莞市翰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8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广东省东莞市翰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题.doc,共(31)页,474.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02d1f25b6d15189d2190a3a6be5a5e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东莞市翰林学校4月月考卷高二生物学一、单选题1.在适宜的温度条件,在下列装置中都放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如下图所示的四个装置中,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

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彻底分解成CO2和H2O;(2)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将葡萄糖分解生成酒精和CO2;【详解】酵母菌在无氧情况下,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A装置是密封的,放

入干酵母可通过发酵产生酒精,A正确;B中的葡萄糖没有溶于水,在无水的情况下,干酵母菌不能进行各种化学反应,因此,不能产生酒精,B错误;C装置中含有水,存在无氧条件,但是没有葡萄糖作为反应底物,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C错误;D中加入葡萄糖和水,不断搅拌,且广口瓶敞开,氧气进

入发酵液中,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受抑制,不适合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D错误.答案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酒精发酵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分析图示各条件下酵母菌是否能进行细胞呼吸及细胞呼吸的类型。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在LB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用以

分离产脲酶的微生物B.接种环蘸取菌种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可用于计数C.制作葡萄酒时将葡萄汁装满发酵瓶以保证无氧的发酵环境D.制作泡菜时坛口用水封好,可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选修一课本上的一些实验,包括微生物的培

养与分离、果酒的制作、泡菜的制作,回忆和梳理这些实验的原理、过程、现象以及一些注意事项等,据此分析答题。【详解】A、分离产脲酶的微生物的培养基应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而LB固体培养基中有氮源,A错误;B、接种环蘸取菌种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菌种的分离,不能计

数,B错误;C、制作葡萄酒时,葡萄汁不能装满发酵瓶,要留1/3的空间,一方面防止发酵液溢出,另一方面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同时消耗发酵罐中的氧气,创造无氧环境酿酒,C错误;D、制作泡菜时坛口用水封好,可防止外界空气进入,D正确。故选D。3.下列关于果酒、果醋的制作的叙述,错

误的是()A.酵母菌细胞中既有有氧呼吸酶也有无氧呼吸酶B.果酒发酵装置中,排气口要和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连接来防止杂菌污染C.醋酸菌能在有氧条件下将果酒变成果醋,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变成果醋D.果酒发酵时温度

应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答案】C【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

酶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酶2CO2+2C2H5O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实验表明,醋

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A、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酵母菌细胞中既有有氧呼吸酶也有无氧呼吸酶,A正确;B、果酒发酵装置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并且胶管口向下放置,这样可以排出二氧化碳,还可以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C、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嗜氧菌,醋酸菌只能

在有氧条件下将果酒变成果醋,或者果糖变成果醋,因此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C错误;D、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时温度稍高,应控制在30~35℃,D正确。故选C。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是唐诗中提及的葡萄酒,人类用不同原料酿

酒的历史已有5000年,勤劳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总结了制作泡菜、果醋、果酒、腐乳等发酵食品的实用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泡菜制作的发酵过程需要保证无氧的环境B.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糖分解成醋酸C.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D.将长满毛的

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答案】D【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

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酶2CO2+2C2H5O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

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蛋白质酶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甘油和脂肪酸。4、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详解】A、泡菜的制作是在无氧条件

下,利用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A正确;B、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糖分分解成醋酸,B正确;C、参与果酒发酵酵母菌和果醋发酵的醋酸菌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应逐层加盐,近瓶口处需铺厚一点,防止杂菌污染,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5.下列有关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所利用的主要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到的主要微生物的

异化作用类型依次是兼性厌氧型、需氧型、厌氧型、厌氧型B.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来看,用到的主要微生物包括三种真核生物、一种原核生物C.用到的主要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和乳酸菌D.用到的主要微生物的生殖方式都为分裂生殖【答案】C【解析】【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

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参与果醋

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

用下生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生成甘油和脂肪酸。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泡菜的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所利用的主要微生物分别是

酵母菌、醋酸菌、毛霉和乳酸菌,它们的异化作用类型依次是兼性厌氧型、需氧型、需氧型、厌氧型,A错误、C正确;以上四种微生物中,酵母菌、毛霉属于真核生物,乳酸菌和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以上四种微生物中,醋酸菌和乳酸菌进行分裂生殖,而酵母菌主要进行出芽生殖

、毛霉进行孢子生殖,D错误。6.在腐乳制作的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的步骤是()①让豆腐长出毛霉②加盐腌制③加卤汤装瓶④密封腌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让豆腐长出毛霉不需要严格灭菌

,①正确;加盐腌制时,盐的重要用之一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因此加盐腌制过程不需要严格灭菌,②正确;加卤汤装瓶需要严格灭菌,防止杂菌污染,③错误;密封腌制过程需要严格灭菌,防止杂菌污染,④错误。故选A。【考点定位】腐乳的制作7.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亚硝酸

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B.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对显色反应样品进行目测,可精确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D.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

与氯化钡【答案】C【解析】【详解】A、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进行,A正确;B、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C、将显色反应后的

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C错误;D、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与氯化钡,D正确。【点睛】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

,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据此答题。8.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C.酸化→

重氮化→比色→显色D.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详解】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色复合物,亚硝酸盐浓度不同,颜色深浅不同,D正确。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9.在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随着泡制时间的延长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接近稳定B.该实验中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好氧菌C.制作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都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D.可

通过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答案】B【解析】【分析】制作泡菜的实验原理:(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

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

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详解】A、泡菜中亚硝酸盐,随着泡制时间的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A正确;B、该实验中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B错误;C、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都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

酸盐含量增加,C正确;D、可通过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正确。故选B。10.下表格内容中,有错误的选项是()检测物质或生物检测方法显示颜色变化A酒精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灰绿色B亚硝酸盐比色法玫瑰红色C

分解尿素的细菌酚红指示剂检测法红色D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刚果红检测法红色变深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

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

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3、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

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详解】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A正确;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以尿素为

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由于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进一步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纤维素

的菌体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在形成,会形成以菌落为中心的无色透明圈,D错误。故选D。11.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菌种菌落直径:C

(mm)透明圈直径:H(mm)H/C细菌Ⅰ5.111.22.2细菌Ⅱ8.113.01.6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D.H/C

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答案】C【解析】【分析】该选择培养基上的唯一碳源是淀粉,只有能利用淀粉的微生物才能存活,微生物分解淀粉后,会产生透明圈。【详解】培养基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成分,A正确;筛选淀粉分解菌时,需要对菌

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B正确;由题意可知,以上两种菌均会产生透明圈,说明两种菌均可以产生淀粉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淀粉,C错误;淀粉分解菌的H/C越大,说明其产生的淀粉酶分解的淀粉相对越多,可说明该淀粉分解菌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D正

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12.目前网络传言,单位面积的手机屏幕上细菌比马桶按钮上的多。两生物兴趣小组为辨别真伪进行了相关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B.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C.本实验使

用的培养基应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D.两组实验结果不同,可能因为样本来源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

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详解】A.由图中菌落的均匀分布可知本实验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A正确;B.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B错误;C.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等,故本实验使用的培养基应

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C正确;D.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可知手机屏幕和马桶按钮都存在多种微生物,两组报道结果不同,可能是手机的取样环境和马桶的取样环境都不相同,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掌握微生物分离和计数的方法,能

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实验误差的原因等。13.如图表示培养和分离某种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置B.步骤②接种环火焰上灼烧后迅速蘸取菌液后划线C.步骤

③三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D.步骤④恒温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大肠杆菌进行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沾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详解】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

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再将平板倒过来放置,防止冷凝水倒流污染培养基,A错误;B、灼烧后的接种环需在火焰旁冷却后再沾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B错误;C、步骤③通过连续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分布在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分离到

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单个菌落,C正确;D、平板划线法接种的培养基上,由于起始段菌体密集,所以无法对其计数,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纯化,解题的关键是能识别图示所代表的过程,仔细分析答题。14.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

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在⑥上获得单个菌落B.如果要测定②中的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图中②培养

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碳源D.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消毒处理【答案】D【解析】【分析】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选择分离过程中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做到全过程无菌操作

,常用的固体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详解】A、平板划线法可分离微生物,可获得单个菌落,A正确;B、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对微生物进行计数,B正确;C、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碳源,以扩大降解苯酚的微生物的浓度,C正确;D、微生物培养前,

需对培养基和培养器皿进行灭菌处理,D错误。故选D。15.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接种前要了解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可接种蒸馏水来培育检测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获得单个菌落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

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D.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答案】A【解析】【分析】微生物接种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前者是指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后者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

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详解】A、检测培养基被污染的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A错误;B、接种换上的菌液经过连续划线,菌液中的菌体越来越少,最后容易形成单菌落,B正

确;C、鉴定尿素分解菌培养基不是无氮,有唯一氮源尿素,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形成了氨气,氨气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用酚红试剂即可鉴定出,C正确;D、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

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生物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16.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

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其原因是A.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B.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C.细菌在土壤中数量比真菌多D.随机的,没有原因【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大约7

0%—90%是细菌,真菌的数量要比细菌少。样品的稀释度越高,在平板上生成的菌落数目就越少。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平板计数,所以细菌的稀释倍数要高于真菌的稀释倍数。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17.欲从土壤中分离

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C.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D.用加入刚果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答案】D【解析】【详解

】A、为防止土壤浸出液浓度过高,不能获得单菌落,要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A正确;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C、可以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C正确;D、可筛选出分

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D错误。故选D。18.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菌的实验操作中,对于获得纯化的尿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影响最大的是()A.制备浸出液的土壤取自土壤的表层B.涂布前涂布器未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灭菌C.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添加尿素作为氮源D

.接种操作者的双手未用酒精棉进行消毒【答案】C【解析】【分析】1、实验流程: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将稀释液涂布到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挑选能生长的菌落→鉴定。2、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①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

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②

方法: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分解尿素,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详解】A、取样一般取距离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而土壤的表层中微生物数量也很大,因此该操作对获得纯化的尿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影响不大,A错误;B、涂布前涂布器未

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灭菌,这会导致杂菌污染,可能影响微生物计数,但对获得纯化的尿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影响不大,B错误;C、该培养基必须以尿素为唯一的氮源,不能使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或在其中添加尿素作为氮源,该操作对实验影响最大,C正确;D、接种操作者

的双手未用酒精棉进行消毒,可能会造成污染,但与纯化的尿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有关但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19.为探究适宜环境下,固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需要振荡均匀后取样B.生长

旺盛期的培养液上层比下层酵母菌数量多C.涂布平板法计数可用接种等量无菌水组做对照D.涂布平板法统计的酵母菌数目会比实际值略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中,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需要振荡

均匀后取样,A正确;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因此生长旺盛期的培养液上层比下层酵母菌数量多,B正确;涂布平板法计数可用接种等量无菌水组做对照,C正确;由于酵母菌会相互重叠,因此涂布平板法统计的酵母菌数目会比实际值略小,D错误。20.菌株甲为大肠杆菌的甲硫氨

酸(Met)营养缺陷型,菌株乙为苏氨酸(Thr)营养缺陷型,分别受a、b基因控制,在基本培养基(M)上不能生长,但可在添加相应氨基酸的培养基上生长。将上述两菌株的菌液混合一段时间后,从中筛选出4种菌株,4种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结果见表。菌株培养基MM+MetM+

ThrM+Met+Thr菌株Ⅰ-+-+菌株Ⅱ---+菌株Ⅲ--++菌株Ⅳ++++注:“+”表示能生长,“-”表示不能生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菌株甲可能缺少合成甲硫氨酸的酶B.菌株Ⅰ和菌株Ⅲ分别为菌株甲和菌株乙C.

菌株Ⅱ和菌株Ⅳ的基因型可能分别为ab、ABD.菌株Ⅳ一定来自菌株甲或菌株乙的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菌株Ⅰ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只有在加入Met或加入Met和Thr的基础培养基上可生长,菌株Ⅰ为甲硫氨酸(Met)营养缺陷型;菌株Ⅱ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只有在同时

加入Met和Thr的基础培养基上可生长,菌株Ⅱ为甲硫氨酸(Met)和苏氨酸(Thr)营养缺陷型;菌株Ⅲ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只有在加入Thr或加入Met和Thr的基础培养基上可生长,菌株Ⅲ为苏氨酸(Thr)营养缺陷型;菌株Ⅳ在基本培养上能生长,说明菌株Ⅳ体内可以合成甲

硫氨酸和苏氨酸。【详解】A、菌株甲为大肠杆菌的甲硫氨酸(Met)营养缺陷型,菌株乙为苏氨酸(Thr)营养缺陷型,一般情况下,各营养缺陷型缺少合成相应氨基酸的酶,A正确;B、从表格中看出,菌株Ⅰ为甲硫氨酸(Met)营养缺陷

型,菌株Ⅲ为苏氨酸(Thr)营养缺陷型,B正确;C、菌株甲和菌株乙菌液混合后,通过结合发生基因重组,形成了新的菌株Ⅱ(基因型为ab)和菌株Ⅳ(基因型为AB)。当然也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的概率很小,C正确;D、菌株Ⅳ可能来自菌株甲或菌株乙的基因突变,但也可能是菌株

甲和菌株乙菌液混合后,通过结合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D。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B.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

围不同C.在统计菌落数目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采用密度较大的平板进行计数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答案】C【解析】【分析】样品的稀释度

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

103、104和105倍的稀释液;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的稀释液。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从而说明选择培养基具有筛选作用。【详解】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数量不同

,细菌大约为70%~90%,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故不同类型微生物,要按不同稀释倍数进行,A正确;根据选项A可知,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需要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B正确;为了保

证结果准确,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C错误;验证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作用,需设立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若后者上的菌落数明显大于前者,说明前者具有筛选作用,D正确。故选C。

22.下列有关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法和固体发酵法B.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筛选后无需再进行其他实验C.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D.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答案】B【解析】【

详解】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A项正确;初步筛选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生纤维素酶的实验,B项错误;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C项正确;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

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D项正确。【点睛】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几个关键步骤(1)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中先用选择培养基,再用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以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可以正常生长,而其他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因培养基中无凝固剂,为液

体培养基,利用液体培养基能使营养成分充分消耗,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2)鉴别培养基含琼脂,为固体培养基,因为要在培养基上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菌落。刚果红染色法应用的就是此培养基。23.原油中含有大量有害的、致癌的多环芳烃,土壤中有些细菌可以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烃为碳源,在培养基中形

成分解圈,为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并投入除污,某小组同学设计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应配制来源于被原油污染土壤的土壤稀释液备用B.配制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C.将土壤稀释液灭菌后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上D.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能形成分解圈的可能为所需菌种【答案】C

【解析】【分析】筛选分离目的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样品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筛选分离能够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烃为碳源的细菌需要以原油(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

的选择培养基,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接种分离。【详解】筛选能够利用多环芳烃为碳源的菌种,其在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应该含有,所以应该配置来源于被原油污染的土壤稀释液备用,A正确;配置选择性培养基,该培养基

与通用培养基成分的主要区别是以原油(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B正确;在无菌环境下,将土壤稀释液接种到选择培养上,将土壤稀释液灭菌后会杀死原有菌种,C错误;题干有个信息“有些细菌可以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烃为碳

源,在培养基中形成分解圈”,所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能形成分解圈的可能为所需菌种,D正确。24.下列关于“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合理的是A.先用热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B.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污渍的残留

程度C.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D.衣物质地和洗衣粉用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洗衣粉的种类,温度、洗衣粉的浓度、

试验用布料和污物及污染程度、洗涤的方式和洗涤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实验的因变量是洗涤效果。【详解】A、热水溶解洗衣粉时可能会因为温度过高影响酶的活性,A错误;B、实验的因变量是洗涤效果,可以用相同洗涤时间内污渍的残留程度表示,B正确;C、

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受pH影响较大,普通洗衣粉受PH影响较小,因此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不一定好于普通洗衣粉,C错误;D、衣物质地和洗衣粉用量会影响实验结果,水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该保持一致,D

错误。故选B。25.加酶洗衣粉中通常加入蛋白酶而不加肽酶,原因是A.肽酶制备成本高B.肽酶会影响蛋白酶活性C.衣服上的大分子蛋白质变为多肽后容易脱落D.蛋白酶把蛋白质全水解成可溶性氨基酸【答案】C【解析】【分析】加酶洗衣粉是指含

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

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详解】加酶洗衣粉中通常加入蛋白酶而不加肽酶,原因是蛋白酶能将衣服上的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容易脱落。故选C。26.若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

落数为80,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为0.1mL,稀释液的稀释倍数为106,则每克样品中的活菌数约为()A.8×108B.8×107C.8×105D.8×106【答案】A【解析】【分析】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表示某稀

释度下的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表示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表示稀释倍数。【详解】根据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1克土样中的菌株数=(80÷0.1)×106=8×108个,A正确。故选A。27.

下列有关微生物筛选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解尿素的细菌在分解尿素时,可以将尿素转化为氨,使得培养基的酸碱度降低B.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C.纤维素酶只包括三种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D.刚果红染色法只能在培养微生物的时候加入刚果红【答案】B【解析】【详解】A、尿素分

解菌将尿素转化为氨,氨呈碱基,则培养基的酸碱度升高,A错误;B、尿素须经脲酶催化才能分解形成氨,说明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B正确;C、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C错误;D、常用的刚果红染

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D错误。故选B。28.如下图所示,自来水经滤膜过滤后,转移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48h,染色后统计变色菌落数

目为165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培养基含伊红—美蓝,大肠杆菌菌落呈蓝绿色B.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浓度是33个·L-1,比真实值偏大C.为了提高准确度,需设重复实验,但不用空白对照D.若培养基菌落数目大于300,可

适当减少自来水量【答案】D【解析】若培养基含伊红-美蓝,大肠杆菌菌落呈黑色或紫黑色有金属光泽,A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浓度是165÷5=33个/L,由于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可能长成一个菌落,因此比真实值偏小,B错误;为了提高准确度,需设重

复实验,同时需要设置空白对照,C错误;若培养基菌落数目大于300,说明细菌数目较多,可适当减少自来水量,D正确。29.有人设计实验探究加酶洗衣粉是否能提高去污力并优于普通洗衣粉。实验分成两组,一组衣物用

加酶洗衣粉洗涤,另一组衣物用普通洗衣粉洗涤。该实验设计缺少A.用加酶洗衣粉洗涤和适量普通洗衣粉洗涤的对照B.既不用加酶洗衣粉洗涤也不用普通洗衣粉洗涤的对照C.用普通洗衣粉洗涤和少量加酶洗衣粉洗涤的对照D.用少量普通洗衣粉洗涤和大量加酶洗衣粉洗涤的对照【答案】B【解析】【分析】要探究加酶洗衣

粉去污能力强弱,一方面要与普通洗衣粉相比较,另一方面还要与不加洗衣粉的相对照。【详解】题中已经给出的有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相比较的两组,但二者比较不能说明洗衣粉是否具有去污能力,A、C、D错误。加酶洗衣粉的一组与普通洗衣粉的一组先与

没加洗衣粉只加清水的一组空白对照组相对照,说明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加酶洗衣粉的再与普通洗衣粉的一组的相比较说明去污能力提高,B正确。【点睛】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

作用,对照组的设置要合理,要能够说明问题。30.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②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果胶酶③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④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⑤果胶酶特指分解果胶的一种酶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用于去除植物细胞壁⑦组

成果胶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和核苷酸A.①②⑤B.②③⑦C.③④⑥D.③④⑤【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它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

胶酯酶,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果汁变得澄清。【详解】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不同细胞产生的酶不一定相同,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①②错误、④正确;果胶酶特指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的作用是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植物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壁,⑤错误、③⑥正确;果胶酶的成分是蛋白质,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⑦错误;故正

确的有③④⑥,C正确。31.工业生产果汁时,常常利用果胶酶破除果肉细胞壁以提高出果汁率。为研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相关实验步骤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A表示将果胶酶与苹果泥分装于不同试管,放在水浴锅中恒温处理B.图B将相

同温度处理后的果胶酶和苹果泥混合,继续保温处理C.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图C量筒中果汁的量或澄清度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图A中的水浴温度,因此实验中图B水浴温度要保持恒定【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果胶酶能对果胶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从而破除细胞壁。本

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果胶酶的活性,检测指标是果汁的量或澄清度。【详解】图A表示将果胶酶与苹果泥分装于不同试管,避免果汁和果胶酶混合时影响混合物温度,从而影响果胶酶活性,A正确;图B将相同温度处理后的果胶酶和苹果泥混合,继续保温处理,保持

反应温度恒定,B正确;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图C量筒中果汁的量或澄清度,C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应设计多组实验,并保证图A和图B中水浴温度一致,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再根据题意作答。32.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

,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

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答案】B【解析】【分析】本买验中,温度、pH均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童的干扰,底物和酶混合之前应该保证

温度和pH都为最适宜;检测指标为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pH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而缓冲液能够起到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需最先加入;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

H恒定的条件下,应先加底物后加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故选B。33.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10ml不同的培养基,然后接种相同的大肠杆菌样液。培养36小时后,计算菌落数,结果如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培养皿培养基成分菌落数I琼脂、

葡萄糖35II琼脂、葡萄糖、生长因子250III琼脂、生长因子0A.该实验采用的是液体培养基B.该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C.I和III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不需要生长因子D.II和III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糖类【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表分析,该培养基加入了琼脂,故为固体培养基;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葡萄糖的有无和生长因子的有无,II和III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葡萄糖(碳源);I与II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生长因子。【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培养基中都加入了琼脂,该实验采

用的是固体培养基,A错误;B、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二者均可以分离菌种,但是平板划线无法无法计数,本题需要计算菌落数,因此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B错误;C、根据表格分析,I和III对照,其有两个自变量,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能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不需要

生长因子,且I与II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生长因子,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II和III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葡萄糖,D正确。故选D。34.关于灭菌和消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灭菌是指杀灭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

孢子B.常用消毒方法有加热法、紫外线法、化学药品法C.接种环用灼烧法灭菌D.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相同的【答案】D【解析】【分析】消毒和灭菌:消毒灭菌概念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

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适用对象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详解】A、灭菌是杀死一切微生物细胞、芽孢和孢子,A正确;B、常用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加热法)、巴

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B正确;C、接种环用灼烧灭菌,C正确;D、灭菌是将处理物体中的一切生物全部杀灭,在经过灭菌后的物体中,不再存在任何活着的生命;消毒是将物体中的微生物减少到不再危害人体

(或其他需要保护的生物体)的程度,D错误。故选D。35.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成分23NaNO24KHPOKCl42MgSO7HO4FeSO2CHO2HO青霉素含量3g1g0.5

g0.5g0.01g30g1000mL0.1万单位A.此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其中的碳源是2CHOB.配制培养基时,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要进行的是调整pH和灭菌C.接种时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D.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青霉素,加入的是纤维素粉【答案】D【解析】【分析】培养

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根据性质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详解】A、据表分析,该培养基配方中没有用到琼脂,所以应该为液体

培养基,其中的碳源是(CH2O),A正确;B、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先进行的是调整pH,然后进行灭菌,B正确;C、为避免杂菌污染,接种时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C正确;D、纤维素分解菌对青霉素敏感,因此用该培养基培养纤维素

分解菌,应除去青霉素和(CH2O),同时加入纤维素粉作为唯一碳源,D错误。故选D。36.可以作为硝化细菌碳源、氮源及能量来源的物质依次是()A.含碳有机物、氨、光B.含碳无机物、氮、氮C.含碳有机物、氨、氨D.含碳无机物、氨、氨【答案】D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硝化细菌能利用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故是含碳无机物,硝化细菌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化学能,故氮源是氨,能量来源也是氨,故D正确,其余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7.豆豉是

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相同的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温度属于无关变量B.豆豉的独特风味与发酵

过程中大豆中蛋白质脂肪水解产生的氨基酸、脂肪酸等有关C.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则发酵菌为厌氧菌D.煮熟大豆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菌体分泌的酶作用于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B两组分别接种的是甲、乙菌种,说明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的类型,因变量是发酵效果,其他条

件都属于无关变量,据此分析答题。【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菌种为该实验的自变量,温度为无关变量,A正确;B、豆豉的独特风味与发酵过程中大豆中蛋白质和脂肪水解产生的氨基酸、脂肪酸等有关,B正确;C、容器内上层为有氧环境,底层为无氧环境,若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

效果比底层的好,则说明该发酵菌是好氧菌,C错误;D、煮熟大豆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菌体分泌酶作用于蛋白质,D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可借鉴腐乳制作的相关原理,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

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38.下列关于微生物呼吸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醋酸杆菌细胞中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B.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时,需提供无氧的环境C.制作面包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2COD.硝化细菌的呼吸为

其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主要发生在线粒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而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详解】A、醋酸菌是好氧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但是其

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A正确;B、乳酸菌是厌氧菌,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时,需提供无氧的环境,B正确;C、制作面包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D、硝化细菌的呼吸作用可以为其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D正确。故选C。39.下列培养基能鉴定分解尿素细菌的是()

A.242442KHPONaHPOMgSO7HO、、、尿素、琼脂、水、酚红指示剂B.242442KHPONaHPOMgSO7HO、、、葡萄糖、尿素、水、酚红指示剂C.242442KHPONaHPOMgSO7HO、、、

葡萄糖、尿素、琼脂、水、酚红指示剂D.242442KHPONaHPOMgSO7HO、、、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水、酚红指示剂【答案】C【解析】【分析】微生物的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筛选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

必须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用酚红指示剂进行鉴定。【详解】A、该培养基中没有碳源,A错误;B、该培养基中没有琼脂,为液体培养基,而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用固体培养基,B错误;C、该培养基中有琼脂,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有碳源、无机盐、水和

酚红指示剂,可以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C正确;D、该培养基没有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不能鉴定分解尿素细菌,D错误。故选C。【点睛】微生物筛选的关键是选择培养基的使用,通过选择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4

0.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确定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功能,应设置一个接种无菌水的选择培养基作对照组B.制备细胞膜的实验选择的实验材料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C.健那绿染色剂可以对线粒体进行染色D.用平板划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灼烧接种

环的次数多于在培养基上划线区域数【答案】A【解析】【分析】微生物的筛选与分离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器膜和核膜,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细胞中的线粒体是无色的,需要染色后才能观察;平板划线法接种时,第一次划线前与每次划线后都需要灼烧灭菌。【详解】A、为确定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功

能,应设置在普通培养基上接种微生物作为对照组,A错误;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的干扰,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好材料,B正确;C、健那绿染色剂可以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正确;D、平板划线法接种时

,每一次划线的前后都需要灭菌,因此用平板划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灼烧接种环的次数多于在培养基上划线区域数,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41.某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培养乳酸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中可用番茄汁来培养微生物。将番茄汁过滤并进行_

_____________处理,冷却后接种乳酸菌。番茄汁为乳酸菌提供的基本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培养基中加入的琼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密封玻璃罐前先将蜡烛点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小组筛选了2种可在pH=3.0条件下生长的乳酸菌菌株进行产酸能力研究,并提取发酵液研究了这2种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实

验结果见下表:编号pH酸度(0T)抑菌圈直径(mm)菌株DJ33.69179.121.33菌株DJ44.30109.717.72乳酸溶液3.70176.417.92乳酸溶液4.31109.515.69空白对照6.6015.

48.64产酸能力较强的菌株是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乳酸菌发酵液的抑菌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高压蒸汽灭菌(灭菌)(2).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3).作

为凝固剂(4).乳酸菌是厌氧菌,蜡烛燃烧可以消耗罐内的氧气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培养(5).DJ3(6).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繁殖,除乳酸外,乳酸菌述产生了其他抑菌物质,并且这些抑菌物

质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抑菌活性【解析】【分析】1、培养基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2、乳酸菌属于厌氧型微生物。3、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其中培养基适合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详解】(1)用番茄汁作为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需要进行的处

理就是灭菌,以防止杂菌的污染;番茄汁之所以能用来培养乳酸菌,说明番茄汁含有乳酸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向培养基中加入琼脂的作用,是作为凝固剂,使培养基变得粘稠,有固化作用。(2)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细菌,将蜡烛点燃可以消耗玻璃罐中

的空气,营造一种无氧的条件。(3)根据实验结果所示的表可知,菌株DJ3的pH比菌株DJ4要低,菌株DJ3酸度比菌株DJ4要高,所以产酸能力比较强的菌株是DJ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乳酸菌发酵液的抑菌能力与菌株的产酸能力相关,产酸能力越强,发酵液

的抑菌能力越强,所以其机制可能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同时除乳酸外,乳酸菌述产生了其他抑菌物质,并且这些抑菌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抑菌活性。【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无菌技术

及培养基的成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42.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在密闭装置中发酵酿制蓝莓果酒,在酿制过程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述图像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快的时刻是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两点即可)(2)取发酵到某一时间的葡萄汁液1mL,稀释100倍,取1mL稀释液与1mL含有1000个红细胞的液体混合均匀,制成涂片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若干个视野计数,得出酵母菌个数与

红细胞个数之比为6:1。计算出待测葡萄汁液中酵母菌的含量是____________个/mL。(3)小明同学想制作蓝莓醋,于是他在T3时刻接种醋酸菌,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果醋出现,请分析其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回答两个可能的原因)【答案】(1).T1(2).酵母菌数量相对值处于增长之中,且该处曲线的斜率忽然增大(3).6×105(4).酒精发酵为无氧条件而醋酸发酵为有氧条件;醋酸发酵需要的温度高于酒精发酵【解析】【分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

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分析曲线图,T1点之前,无酒精产生,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T1点开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随着时间的延长,酒精浓度不断升高最后趋于平衡,但是后期酵母

菌数量开始下降,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不断减少、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PH值的下降等。【详解】(1)据图分析,T1时酵母菌种群数量相对值处于增长之中,且该处曲线的斜率忽然变大,说明此时酵母菌的数量增长较快。(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葡萄汁稀释了100倍,1mL稀释液与1mL

含有1000个红细胞的液体混合均匀后,观察到的酵母菌个数与红细胞个数之比为6:1,说明待测葡萄汁液中酵母菌的含量=1000×6×100=6×105个/mL。(3)根据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条件分析可知,酒精发酵不需要氧气而

醋酸发酵需要氧气,且醋酸发酵的温度条件高于酒精发酵,所以小明同学在T3时刻接种醋酸菌,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果醋出现。【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酵母菌繁殖和产酒的原理,明确图中T1点之前,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之后开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能够利用题干数据和相关

公式计算出待测葡萄汁液中酵母菌的含量。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